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40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815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40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40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40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40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40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40套.docx

《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40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40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40套.docx

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第440套

株洲市二中2014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

高三语文备课组

时量:

150分钟满分:

150分

1、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宣泄真知灼见铜臭xiù一哄而散hōng

B.精萃焕然一新亲家qìng天遂人愿suì

C.针砭美仑美奂蛮横hèng顺蔓摸瓜wàn

D.青睐出其不意恫吓dòng少安毋躁w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昨日,《爸爸去哪儿》节目再创同时段收视纪录,众位明星爸爸成为近段时间炙手可热的明星。

B.借书最忌全书一套借去一本,而且久假不归,使全书成为残本。

C.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

D.局里新的领导班子注重务实和创新,一上台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且雷厉风行,做什么都倚马可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上周六在尼克斯队与湖人队的交锋中,林书豪凭借其职业生涯最杰出的表现,不仅抢走了科比的风头,成为全场最佳球员,还让科比认识了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B.李克强总理11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青岛11-22重大石油爆炸事故处理,研究部署对遇难者家属的安抚工作。

C.2012年春晚主持阵容打破了惯常的组合模式,改用“四男二女”组合,刻意拉大了主持人的年龄跨度和风格搭配。

D.发生在甘肃正宁的校车事故,让每一个中国人在这个冬季倍感寒冷,关于校车的各种讨论不绝于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

,。

①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神秘的宗教意义

②取材于自然,琢磨于宫苑的玉制品被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③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④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⑤把玉的自然品质作为“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

⑥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A.①③⑤②⑥④B.②⑥①⑤③④

C.④⑤②③①⑥D.⑤②⑥①③④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金石录》后序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

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

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

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

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

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

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

②葛天氏: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③铅椠(qiàn):

古代文具。

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

④刓(wán)阙:

磨损残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归赵氏归:

回家

B.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质:

典押

C.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信宿:

连宿两夜

D.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重:

即“再”,重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竭其俸入以事铅椠则或咎其欲出者

B.为饮茶先后公为我献之

C.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B.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C.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D.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8.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介绍了《金石录》的内容及成书过程和目的,同时回忆了她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详写了夫妇早年的生活经历、集书经过,重点描叙了金兵侵宋,兵荒马乱,图书散失的情况。

B.本文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事件繁多。

作者以时间为序把历历往事构织成一条纵向的明线,以“得之艰而失之易”为主线,贯穿全文。

C.深入体味,作者还隐置了一条以夫妻感情为经的暗线,采取路随峰转的手法,让暗线与明线表里同行,浑然一体:

慨叹金石书画“得之艰而失之易”是结构主线,睹书怀人、抚今追昔是情感暗线。

D.文本对比手法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得之艰”与“失之易”,二是收集二十多年与损失几年时间,三是得藏品的欢愉与失藏品的痛苦,四是成书前的恩爱苦乐与成书时的孤独惨怛等。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4分)

译文:

(2)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3分)

译文:

(3)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陇头吟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①。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②,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

②“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1).这首诗主要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

(2).概括此诗三个人物的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

(6分)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2),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4),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永遇乐》)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廉蔺列传》)

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简答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小题。

诗与直觉朱光潜

①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这里“见”字最紧要。

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②诗的“见”必为“直觉”。

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

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

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

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

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

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

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

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

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③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①,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产生“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

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④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

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

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

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

“直觉的知”常发展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

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

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

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⑤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

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

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改)

【注】①崔颢《长干曲》(其一):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D、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A、在欣赏《诗经·关雎》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C、在欣赏李白《将进酒》时,体会到了诗人不得志的激愤和纵情享乐之情。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14、“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4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