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单元选择题了训练 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7312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一单元选择题了训练 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历史选修一单元选择题了训练 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历史选修一单元选择题了训练 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历史选修一单元选择题了训练 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历史选修一单元选择题了训练 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一单元选择题了训练 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历史选修一单元选择题了训练 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一单元选择题了训练 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选修一单元选择题了训练 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

9、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

A.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障碍

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

C.它是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权利的要求

1.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主要体现在()

①《解负令》的颁布②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③四百人会议的创立④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0、梭伦改革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参政议政途径的是()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C.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4.平民对梭伦的改革有很多抱怨,主要是由于其改革()

A.使平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B.给平民的经济政治利益太少

C.在雅典推行僭主政治制度D.没有实现广大平民任何要求

第二单元练习题

1、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2、《史记·

商君列传》载: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

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D.奖励军功

3、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制度

5、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6、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秦国的强大

7、“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8、商鞅变法功勋卓著,但最终却车裂而死的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B.商鞅变法遭到守旧贵族势力的反对

C.商鞅变法激化了阶级矛盾D.商鞅变法没有坚持一贯的宗旨和立场

9、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B.废除秦国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C.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D.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0、“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

11、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12、商鞅提出: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13、商鞅变法中直接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废井田,开阡陌④废分封行县制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

发生这一变化是由于()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15、史书记载: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①保证了战争的兵源②废除了旧贵族特权

③打破了贵族世袭制④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6、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D.“为田开阡陌封疆”

1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

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18、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①顺应历史潮流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③“南门徒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9、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时说:

“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利国福民”作用()

A.连坐法统治人民B.“燔诗书而明法令”

C.建立县制D.废井田、开阡陌

20、《容斋随笔》说: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

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

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B、思想文化繁荣

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3、战国时期,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②实行俸禄制③实行中央集权制④确认土地私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4、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确立封建制,摧毁奴隶制的需要

C、阶级斗争尖锐D、要称雄天下的欲望

6、之所以说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主要因为它

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

7、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B、管仲改革—齐国C、李悝变法—魏国D、吴起变法—楚国

9、下列各项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相地而衰征③整顿吏治,革新政治④尽地力之教

A、②④③①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

10、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

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

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

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不正确②正确C、①②均正确D、①②均不正确

11、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

A、战争B、革命C、变法D、思想争鸣

12、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B、发展新兴封建经济C、富国强兵增强国力D、正式废除井田制

1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

①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1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放到农业B、奖励农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15、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的军事实力日渐强大

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7、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发展B、军事强大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1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19、商鞅变法遭受贵族保守势力抵制、破坏和反扑的主要原因是

A、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普遍推行县制

20、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有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③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④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3.“(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

①均田制的推行②俸禄制的实行③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④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

5.南朝谢灵运曾说: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6.“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A.李悝变法B.商鞅变法C.管仲改革D.孝文帝改革

7.6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

9.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

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1.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动力是()

A.挽救北魏统治的危机B.孝文帝谦虚好学,热爱汉文化

C.孝文帝要求实行民族平等、团结D.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4.“孝文帝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材料说明了作者()

①代表鲜卑守旧贵族的利益②认为北魏灭亡与孝文帝改革无关③将北魏灭亡与迁都洛阳联系在一起④全面否定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①③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

6.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

1.《悲平城》诗云: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

“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

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2.“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旧多奉法”,这是因为()

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

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4.《洛阳伽蓝记》记载:

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

5.北魏时洛阳市场繁荣,商人实力雄厚,与外国商人贸易往来频繁。

这主要说明了()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政府重视和支持商业

③商业活跃④鲜卑族接受汉族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6.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各民族人民通婚

1.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B.北魏海外贸易发达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2.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右图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4.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B.封建制经济形式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D.半畜牧半农业

3.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不包括()

A.基层政权组织B.赋税制度C.民族政策D.按人口分配土地

4.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5.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均田制的实行②俸禄制的实行③迁都洛阳④孝文帝亲政⑤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①②C.⑤①③④②D.⑤②①④③

8.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

10.《北史》载: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

‘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11.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

A.生产方式B.生活习惯C.言行举止D.饮食穿着

12.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13.右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

1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均田制的性质是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

1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下列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的是()

A.推行均田制B.制定官吏俸禄制

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

1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

其中,正确的是()

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B.因战乱,对外贸易萎缩

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17.在中国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