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期末考试复习四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6845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讲期末考试复习四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14讲期末考试复习四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14讲期末考试复习四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14讲期末考试复习四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14讲期末考试复习四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4讲期末考试复习四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第14讲期末考试复习四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讲期末考试复习四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4讲期末考试复习四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2颈联是神奇的一联绝对,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的巧妙新奇之处。

3.下面语段中有两个标点符号用错了,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4分)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话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了。

②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第句,修改意见:

4.崇启大桥建设在即,我们启东将面临有一次发展机遇,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庆功晚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5.语文课开展“走近高新科技”活动,要求同学们收集、查阅或请教高新科技方面的有关知识,请为你们组设计一个实用的活动小方案,再用一句话概述参加这次活动的收获。

(3分)

【参考答案】

1.懵懂.荒诞、懊悔(每空1分,写错字该空不得分,共3分)

2.

(1)①只缘身在最高层②落红不是无情物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⑤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每空1分,写错字该空不得分,共6分)

(2)①风飘絮、雨打萍(0.5分一个,共1分)②文天祥兵败时的惶恐心情正与地名暗合,零丁洋又写作伶仃洋,暗合他被俘后押经此地,孤苦伶仃的感觉。

诗人利用这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天然巧合加上艺术构思,显得极为巧妙新奇。

(意对即可,1分)

3.①第二个“,”改为“;

”②“。

”放在后引号的前边。

(找到用错符号,1分;

正确修改,1分。

每句2分,共4分)

4.不设统一答案,所设计一段开场白符合场景和晚会主题即可。

(称呼1分,内容1分。

共2分)示例: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晚上好!

今天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启东人难忘的日子,崇启大桥经过三年多的建设终于迎来了建成通车,在这个全市人民欢庆的日子里,我们举办这一台晚会向我们的大桥建设者表示最诚挚的祝福!

5.写清活动目的、活动过程即可得2分;

活动收获应与活动目的一致,可适当加入感想。

1分。

议论文阅读复习训练

议论文阅读

中考要求(摘录):

①区分观点和材料②发现观点材料间联系并作出判断

《俯而学与仰而思》

(人的三种魅力)

创新不言败

宽容与和谐

填词

19

中心论点

20

论述角度

(从哪两方面论述)

22

原文理解

21

填写常用语(成语俗语)

23

指代(这个道理指什么)

论证方法

分析论证过程(某段)

论证过程(某段)

24

25

理解分析

(为什么_和_是关键)

建议

这部分题型稳定,第一题中心论点;

第二题,近两年通过议论文考词语应用,

第三题考论证过程必考,需重视

答题模式

A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1、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3、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B、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

(1)、明确论据类型;

(2)、具体分析作用。

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

C、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引用论证: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D、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

(2)、引出论题;

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

(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

E:

其他类

1.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2分)

2.作者向读者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3.文中所说的“文化盲”指的是什么人?

4.请在文中第③段横线处写一段话,建立论据与分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

5.读罢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请简要作答。

6.怎样理解第⑤段划线句“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例题讲解

阅读《“凄美”人生》,完成第21~23题。

(共7分)

“凄美”人生

①从古至今,我们可以领略到各种人生之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淡泊之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豪壮之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洒脱之美……这些人生之美都是让人赞叹。

然而,面对“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我们读出的是一种凄凉却又让人钦慕的人生之美。

现实的人生,“凄”者可谓比比皆是,而“凄而美”者却少得可怜。

可以说,“凄美”人生是一种高境界的人生。

②“凄美”人生,在于它在苦难中不懈追寻丰厚的意蕴。

“凄”就是人生苦难。

有时苦难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它很可能会成就一种令人敬羡的别样人生。

双目失明的二胡圣手阿炳终生贫寒凄楚,正是这苦难的生活体验,增强了他的生命韧性,丰富了他的生命内涵。

随着琴弦上流淌出的《二泉映月》,阿炳的人生由“凄”而“美”,谱写了一段永恒的“凄美”传奇。

从阿炳的苦难经历中,人们不难认识到,“凄美”人生就是一种在苦难中崛起的美丽人生。

③“凄美”人生,还在于它在苦难中依然葆有的博大胸襟。

诗圣杜甫,早年应举不第,困居长安十年,虽然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但他的笔端描述的是百姓戍边而生离死别的场景,表现出他们“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怆;

安史之乱爆发,尽管自己颠沛流离,但他蘸满血泪创作出不朽的“三吏”“三别”,诉说着人民无处言说的疾苦;

入蜀避难十年,他缺衣少食,居于漏雨阴湿的茅屋,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撼人心声。

从杜甫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凄美”人生更是一种在苦难中升华的美丽人生。

④当然,“凄美”人生并不只属于少数的名人。

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由“凄”转“美”的小人物的事例。

洪战辉13岁时,父亲疯了,母亲出走,他坦然地接受了现实,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带着妹妹打工上学。

洪战辉的感人事迹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不少人或许出身贫寒,或许时时处处遭遇着不顺,然而大可不必自怨自艾,只要始终能够保持内心的一份平和与安宁,淡化人生之“凄”,不断地付出努力,小人物也可以通过奋斗由“凄”至“美”,创造出人生的最大价值。

⑤“凄美”人生,令人回肠荡气,又让人肃然起敬。

大凡能实现人生之“凄美”的人,在直面苦难与穿越苦难的过程中,他们或有着【甲】,或有着【乙】,往往还有着【丙】。

他们在蔑视现实苦难的同时,还常常把美好带给别人,正如苦难国度里的光明使者。

假如你曾站在废墟上歌唱过,你就会更加理解那样一种特别的美。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请在文中第③段横线处写一段话,建立论据与分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

23.仔细阅读文章,请按照文章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

处(只填序号)。

①达观的心态②深切的体验③高尚的情怀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参考答案】

21.“凄美”人生是一种高境界的人生。

22.答案示例:

尽管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常年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整个人生充满了“凄”的色彩,但是他始终关注着人民的疾苦,葆有着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胸襟,使他的人生由“凄”而“美”。

(共2分。

能指出杜甫人生的“凄”与“美”的内涵各1分)

23.甲:

②乙:

③丙:

①(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

阅读《精彩》,完成18—20题。

(共8分)

精彩

①精彩,是我特别喜欢、但又十分吝惜地使用的一个词。

因为在我看来,精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会轻易达到的。

②什么是精彩?

精彩,就是优美、出色。

明星奉献给观众的精彩节目,歌声绕梁三日,表演出神入化;

运动员奉献大家的精彩比赛,龙争虎斗,惊心动魄;

老师的精彩一课,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作家的精彩文章,字字珠玑,洛阳纸贵;

科学家的精彩科研成果,厨师的精彩烹调技巧,官员的精彩领导艺术等等,不一而足。

倘若再具体一点说,精彩,就是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宣言;

精彩,就是马丁·

路德·

金《我有一个梦》的演讲;

精彩,就是刘翔在奥运会上率先撞线的那一瞬;

精彩,就是飞人乔丹投篮时那美丽的弧线……

③精彩的反义词是平庸。

一个得过且过、没有创意的商人,一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人,一个无心向学、“60分万岁”的学生,一个满足于跑龙套当配角糊弄观众的演员,一个只会模仿别人、重复自己的作家,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员,一个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科研人员,虽然也能混得不错,也可养家糊口,但永远与精彩无缘。

④精彩最需付出。

演员就在台上精彩那么一阵子,不知需要多少年的勤学苦练,即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运动员在赛场上那精彩的一跳、一跑、一掷,背后则是无数次的挥汗如雨,苦练不辍。

曹雪芹为了《红楼梦》的精彩,不仅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不仅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最后,竟然“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这就好比传说中的荆棘鸟,它一生只唱一次,但那歌声如同天籁,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

但为了这一次的短暂精彩,它不仅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和心血,而且,它将曲终而命竭。

⑤精彩当趁年少。

虽说只要你想精彩,什么时候都不晚,【甲】:

青年人的精彩,大红大紫,锋芒毕露,像赤壁之畔的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滕王阁前的王勃,技压群雄,文盖四座,“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老年人的精彩,不动声色,沉稳自信,如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像庾信“凌云健笔意纵横”。

不过,还得讲句实话精彩要趁早,【乙】。

⑥人这一辈子,不论干什么,总得精彩他几回,或建功立业,或著书立说,或德昭天下,不仅自己有成就感,也让众人喝彩。

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觉得很自豪,没白来这世界上走一回。

人生难得几精彩,此时不精彩,更待何时?

18.全文围绕“精彩”一词展开。

请简要写出全文的论证思路。

开篇提出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②,然后进一步论述了③和④,最后发出号召:

趁着年轻,人生应多一些精彩。

19.作者在文中讲述了荆棘鸟的故事,请分析其作用。

20.请根据第⑤段的内容,将下面的两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

①因为精彩更需要强健的身体,敏捷的思路,充沛的精力,大胆的创新精神,而这些大都是青年人的专利。

②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各有各的精彩。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18.答案:

①精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会轻易达到的②精彩的内涵③精彩最需付出④精彩当趁年少(共4分。

每空1分)

19.答案示例:

作者把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比作荆棘鸟唱歌,用荆棘鸟付出一生的心血只唱一次歌,而歌声如天籁般优美,写出了曹雪芹穷其一生创作出辉煌的《红楼梦》。

从而证明了为了精彩需要付出一生的观点。

20.答案:

【甲】②【乙】①(共2分。

阅读《不要秘诀的秘诀》,完成第21~23题。

(7分)

不要秘诀的秘诀

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其实没有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

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功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结果就不免上当。

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

明代的学者吴梦祥就认为:

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最怕的是不能坚持,抓一阵子又放松了。

只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吴梦祥对学习态度的论述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③不仅如此,古人在如何读书的问题上还有许多见解。

早在宋代,陈善就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不仅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还要【甲】。

虽然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的这种主张,在那个时候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④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的读书方法也有可取之处。

他主张读书要【乙】。

指的是对于难懂的地方可以放它过去,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

如果仍然不懂,也可等日后再求解释。

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⑤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丙】。

古代的读书人没有胆量提出这个主张,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

他认为所谓“圣人之言”不能完全相信,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

这一见地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独到的。

⑥因此,读书的秘诀,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

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

!

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末,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21.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2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读书的秘诀的?

23.请按照③~⑤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3分)①不求甚解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21.有的人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功夫,想在书中寻找读书的秘诀,结果上当。

22.

态度

方法(共2分。

每个1分)

23.③①②(共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

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

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

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

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

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

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

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

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20.阅读全文,请从【甲】【乙】【丙】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②段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2分)

【甲】怎样做到“习”呢?

【乙】“学”与“习”的关系是什么呢?

【丙】“习”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快乐呢?

答:

21.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22.第⑤段中举袁隆平例子有什么作用?

20.丙评分:

共2分。

21.答案示例:

作者首先提出了“习”能满足人们对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快乐的观点。

接着引用了古语证明要探求真理只凭借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亲力亲为。

然后从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的道理。

最后从反面阐述了:

只学不“习”,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

评分:

共4分。

每点1分。

22.第⑤段中列举袁隆平的例子证明了“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

共2分,每点1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8—20题。

灾难是一所学校

崔铁民

①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灾难,无情地损毁我们的家园、夺走数万同胞鲜活的生命,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②然而灾难也以暴虐的形式,加深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促使我们反思以往对自然的态度,回顾走过的道路,从中获得启发和教益。

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不仅是大灾难,也是一所大学校。

③灾难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灾难。

虽然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就总体而言,在现时条件下,我们与自然灾害抗争的经验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在每一次突发灾害面前,还没有多少现成的办法可以遵循,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处置,在大灾面前学习抗灾。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

灾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调集全国的资源和力量,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治、灾民安置、设施抢修、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等方面全力以赴,科学调配,迅速控制局势,并展开防止次生灾害和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抗震救灾工作得以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

在紧张复杂的救灾过程中,所有决策措施的拍板实施和各种方法的及时采用,都从灾难现场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救灾的实际需要做出。

可以说,是灾难逼迫我们动脑筋,想办法,使我们能够临危不乱,有效应对,保证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并向纵深发展。

④灾难教给我们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本领。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同时,也在承受它所带来的伤害。

人类在与自然和睦相处、提高规避风险能力方面,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

当自然灾害突然袭来时,能否有效防范和应对,取决于我们平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防灾减灾本领的增强,源于我们一次次与灾害的不期而遇。

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除了巨大的伤痛,还有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抗震救灾知识。

尽管这些知识的获得,以我们最不愿意承受的苦难为代价,但其意义却非同寻常。

它让我们懂得,人类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把握自身定位,建设美好家园,真正做到。

⑤灾难告诉我们“多难兴邦”的道理。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锤炼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正是凭借这种精神,我们饱经苦难而没有被打垮,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

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被不断赋予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愈发显现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一旦灾难来临,就会立刻激发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责任感,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激励我们闯过难关,开创新局面。

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使伟大的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锤炼和升华,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事实雄辩地证明,灾难面前形成的精神力量一旦转化为全民族的自觉行动,就不仅可以克服一时的艰难困苦,更会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原文有删改)

18.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灾难是一所学校”?

19.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写在第④段的横线处。

A.相得益彰B.吃一堑,长一智C.因地制宜D.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20.阅读第⑤段,说说“这种精神”指的是什么?

18.文章从“灾难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灾难”;

“灾难教给我们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本领”;

“灾难告诉我们‘多难兴邦’的道理”,三个方面论证的。

19.B

20.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7分)

①美德,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赞赏、所推崇。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刘备离世之前留给后人的一句遗训。

汉代科学家张衡把“德之不崇”视作人生最大的不幸。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则把知识与美德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