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四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94604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四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四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四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四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四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四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四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四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新人教版语文高三单元测试必修四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

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

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

谢榛曾说:

“韦苏州曰: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

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

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

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

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

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

”(胡应麟语)又如:

“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

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

”(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

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

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

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

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摘编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节)

6.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

D.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

.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D.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金石录》后序(节选)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①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之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

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建炎夏五月,侯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

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

“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戟手遥应曰:

“从众。

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

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遂驰马去。

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

余惊怛,念侯性素急,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

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

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

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

悲夫!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

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

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注:

侯,称丈夫赵明诚。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归赵氏:

出嫁B.亦复脱衣市易:

交换

C.每朔望谒告出:

农历初一D.比至,果大服柴胡:

接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1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她和丈夫穷心尽力搜集、整理金石书画的是()

A.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B.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

C.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

D.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第Ⅱ卷(共117分)

四、(24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4分)

译文:

(2)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3分)

(3)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5分)

1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关汉卿《窦娥冤》)

(2)《雨霖铃》中一个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是“,”,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

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

”也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3)故国神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五、(12分)

15.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发言人、主持人、时评人,这是当下三种特殊的群体。

①宏大或细微的新闻事件,②甜酸苦辣的生活话题,③会听到他们的声音。

发言人、主持人、时评人④是新闻事件的旁观者、点评者,⑤是参与者,他们的学识、素养、口才⑥说话的方式,会成为一段时间的新闻事件。

⑦,从小处说,他们代表着公众判断、民心民意;

从大处说,他们代表着政府的文化立场、国家的文化形象。

⑧当今却偏偏有很多像王勇平一样的发言人、主持人、时评人,频频捅娄子,不断地刺激着人们脆弱的神经。

16.2011年8月8日上午,甘肃省委、省政府在舟曲县举行纪念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一周年活动,人们依次走向罹难者纪念墙,向1510名亲人敬献各色菊花,寄托对逝去的生命无限哀思……请你以微博的形式表达对舟曲人民的安慰和祝福。

140字以内。

17.请在庄子、屈原、苏轼、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

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

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

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庄子是寂寞的,

屈原是寂寞的,

史铁生是寂寞的,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

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

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

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

对于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

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路,而起点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一片绿叶,却留下了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

看到了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

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

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那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

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

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

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

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邻居家都很困难;

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

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

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

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

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

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

母亲也像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

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

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排的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

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

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

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

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

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

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18.谈谈你对画线句“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理解。

19.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答:

20.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作用。

21.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6分)

七、作文(60分)

22.请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

本篇作文写记叙文,可写自己或者古人平淡处世的故事;

写议论文,可写对待名利得失要淡定的内容;

写散文,可以借借鉴本模块第一二单元学习的戏剧和宋词流露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引用部分事例和名句,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参考答案】一、1.A解析:

A项,gò

u/gōu,bò

/bá

o,liá

ng/lià

ng;

B项,lù

,má

n/ná

i,shā/shà

C项,chù

,xià

nɡ/xiānɡ,pú

/pū;

D项,chà

,dāng/dà

ng,lú

n/ɡuān。

2.C。

A项,“祸起潇墙”“祸起萧墙”;

B项,“忧柔寡断”改为“优柔寡断”;

D项,“市列珠矶”改为“珠玑”。

3.D解析:

推托,借故拒绝;

推脱,推卸。

轻率,指说话、做事说话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常形容处理问题不认真、不严肃;

草率,用于办事态度,句③指行为方面的随意,用“轻率”较佳。

)4.D解析:

洋洋洒洒用于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不宜于形容想象力。

5.C解析:

A项成分多余,“斡旋”本身就有“调解”的意思,去掉“调解”;

B项,句式杂糅,“是因为……造成的”,去掉“造成的”或把“因为”改为“由”;

D项,语序不当,应将“计划”放到“在近期”前。

二、6.D解析:

情景交融是创造诗歌意境的手段与方式,诗篇立意决定的是情景交融创作出的结果意境。

7.B解析:

“都必须经过”在原文中并未体现。

8.D解析:

“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不是胡应麟和王夫之的观点。

三、9.D解析:

比:

及,等到。

10.A解析:

第一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第二个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都是连词,表转折C.助词,表感叹语气,D.均表判断。

11.C解析:

“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意思是“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是说危急时刻如何保护金石书画等,不是谈搜集整理。

四、12.

(1)极力追寻遥远偏僻的地方(的古玩),搜尽天下各种用古文、奇字记载的文献。

(穷,尽,志各1分)

(2)假如听说城里局势紧急,怎么办呀?

(如;

缓急,偏义复词;

奈何各1分)(3)只是那些宗庙器具,必须背着抱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

”(独;

负;

“与身俱存亡,勿忘之”的语气及“之”是音节助词,不译;

各1分)

  【参考译文】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我嫁给赵氏。

当时先父在做礼部员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礼部侍郎,我夫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做学生。

赵、李两家本是寒族,向来清贫俭朴。

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

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一边展玩碑文,一边咀嚼果实,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

后二年,明诚出仕做官,便即使节衣缩食,极力追寻遥远偏僻的地方(的古玩),搜尽天下各种用古文、奇字记载的文献。

日积月累,资料越积越多。

丞相在政府工作,亲戚故旧中也有人在秘书省的,常常有《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以至欲罢不能。

后来偶而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把它买下来。

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

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也不容易得到啊!

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

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高宗建炎夏五月,皇帝有旨任命他任湖州太守,需上殿朝见。

挑起行李,舍舟登岸。

他穿着一身夏布衣服,翻起覆在前额的头巾,坐在岸上,精神如虎,明亮的目光直向人射来,向船上告别。

此刻我的情绪很不好,大喊道:

“假如听说城里局势紧急,怎么办呀?

”他伸出两个手指,远远地答应道:

“跟随众人吧。

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器具,必须抱着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

”说罢策马而去。

一路上不停地奔驰,冒着炎暑,感染成疾。

我又惊又怕,想到明诚向来性子很急,有时发烧后,他一定会服凉药,病就令人担忧了。

于是我乘船东下,一昼夜赶了三百里。

到达以后,方知他果然服了大量的柴胡、黄芩等凉药,疟疾加上痢疾,病入膏肓,危在旦夕。

我不禁悲伤地流泪,匆忙中哪里忍心问及后事。

八月十八日,他便不再起来,取笔做诗,绝笔而终,此外更没有“分香卖屦”之类的遗嘱。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

悲伤啊!

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

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

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

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

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

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

唉!

在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啊!

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

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

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13.

(1)早春(初春)。

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2)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

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14.

(1)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杨柳岸,晓风残月小桥流水人家(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5)雁过也正伤心

五、15.①无论②还是③都④不仅⑤还⑥乃至⑦所以⑧可是

16.示例一:

逝者已去,生者图强。

过去的一年,成千上万的建设者聚集舟曲,用大爱、用汗水,展开了惊心动魄的驰援救灾,实施了波澜壮阔的灾后重建。

经历浴火重生的舟曲,必将从废墟走向新生、从重建走向发展、从悲壮走向豪迈。

舟曲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示例二:

舟曲不屈。

舟曲人民在历经了失去亲人、失去房屋的阵痛后,淡忘悲伤,珍惜生命,重建家园。

今天舟曲人民已走出灾难的阴霾,在花丛中微笑,在希望中前行,快乐、幸福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祝福舟曲,祝福舟曲人民。

17.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

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

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

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苏轼是寂寞的,在屡遭贬谪的岁月里,在清冷的赤壁下,无数次把酒放歌;

但他却在寂寞中看破了浮躁的红尘,为壮志难酬的英雄们觅得了一处寻求超脱的圣地。

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

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六、18.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凸现出母亲为了孩子一生辛劳,费尽心血,耗尽生命,却为孩子创造了无尽的幸福。

(2分)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感激。

(2分)

19.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

(答“因为能带走人的是岁月,能留住人的是母亲的善良与爱”亦可)(4分)

20.①含义:

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

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②作用:

“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21.答案:

①照应题目,呼应开头。

②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深化了主题,进一步表达了对母亲辛劳一生的深深感激,强化了对母亲深情的怀念和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遗憾之情。

七、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