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405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答案.docx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答案.docx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概况(部分)。

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

年份

人口(百万)

粮食产量(千

顿)

粮食种植面积

(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千克

/公顷)

1400

72

20520

19.8

1036

1650

123

35055

32.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1840

A.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B.生产力取得了质的发展

C.支撑了人口的高速增长D.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2.如下图简图可以用来描述中国古代()

A.儒释道三教地位的演变B.儒法道三种治国模式的兴衰

C.手工业生产格局的变化D.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异化

3.明代后期,有学者谓:

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4.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

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B.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D.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计日受值”

5.“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

“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

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材料说明民族工业发展的另一障碍来自于()

A.地主阶级B.外国资本C.封建官府D.官僚资本

6.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

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8.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9.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

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

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

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

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

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

10.统计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产业结构是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

这主要缘于()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D.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

11.下图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单位:

%)其中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9。

“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

A.导致工业布局趋于合理B.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12.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邓小平时代》记载:

“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

”“(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

”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14.观察如图,“甲”段进出口贸易的平稳增长主要得益于()

A.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D.中国加入WTO带来的发展机遇

15.“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16.票证是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打缩影。

从如图的消失到如图的出现,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A.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B.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C.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D.产品营销手段的变化

17.下图为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

其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源于()

A.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B.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C.成功加入WTO的刺激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8.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

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19.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

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

第一,不缠足。

第二,识字。

第三,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

第四,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

这反映出当时()

A.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

C.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D.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

20.(题文)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

“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

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A.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B.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C.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D.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

21.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

“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

”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

由此可见()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22.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23.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

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B.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

C.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D.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

24.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

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

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

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

这一现象()

A.有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B.直接受益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C.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

25.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26.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27.下面为1895年和1898年间中国境内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主要代表刊物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年

7

3

42.9%

《笑林报》《大观报》《万国公报》

1898年

47

39

83%

《通俗报》《格致新报》《时务日报》

 

A.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国人注重营造舆论的环境

D.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社会化改革的主力

28.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

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

A.婚礼简约B.自主择偶C.自由恋爱D.夫妻平等

29.民国时上海云裳女子时装公司,用名人大做广告,树立企业形象,如“开幕之初,招待参观,定期三日,第一日为文艺界与名流闺媛,第二日为电影界明星,第三日为花界之诸姊妹”,这一时装公司很快成为领导上海时装新潮流标杆。

材料说明()

A.时尚潮流推动女权运动发展B.企业利润主要依靠广告宣传

C.西式时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D.优秀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

30.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这一变化表明()

A.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B.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

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

江才遂发愤远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