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孙子兵法》军事管理哲学思想Word文件下载.docx
《初探《孙子兵法》军事管理哲学思想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探《孙子兵法》军事管理哲学思想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哲学的努力方向是从管理学中的人性化研究逐渐转向管理哲学的,且推动管理哲学将“人”确立为核心问题。
总之,管理哲学则试图通过对以“人”为核心的管理问题的讨论,从而揭示出思想、价值和方法在管理问题中的影响力。
二、《孙子兵法》军事管理哲学思想
《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十三篇③,其内容浩瀚渊博,逻辑严密,既表现为从理论的高度与实际的联系上议兵论战,也蕴含着从作战指挥哲理的深度上表现出了管理上的辩证思想。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管理本体论、管理辩证法、管理价值观三方面来重点探讨其军事管理哲学思想。
(一)《孙子》管理本体论
《孙子》中有很多处谈到了“帅”和“将”,很明确地体现出了管理本体论思想,这种管理本体论思想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思想。
1.《孙子》管理本体论思想体现在对将帅的重视上。
在《孙子》军事管理哲学中,孙武特别强调“将”、“帅”的作用。
认为精通军事的将帅是国家的重要辅佐者,辅佐周全则国家强盛: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谋攻》、“知命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
正因为“将”的如此重要性,所以对将帅的标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始计》,作为将帅之人必须具备智慧、信义、仁德、勇敢、威严五种基本能力和道德品质,同时还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自身使命感。
如果一国将帅弃国家与民众的利益不顾,只知道自己的功名利禄,是最没仁义的将帅,那么他就不是君主的良佐,更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操纵者: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用间》。
将帅想要保国安民,就必须精通作战之谋略和谋术,保证作战时做到随机应变,因敌而制胜: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为之神”《虚实》。
战争形势可谓瞬息万变,而时机很重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了抓住有利的战机,作为将帅必须拥有独立作战指挥或军事管理的权利,君主不得任意横加干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如果时时、事事都要先向君主禀报,并等待君主的决策,这很可能贻误战机: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军命有所不受”《九变》。
前提条件虽“将受命于军”,但“军命有所不受”,这样才能保证军队在复杂变化的作战形势下保持高度机动性和灵活性。
将领在作战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将领必须洁身自好,以国家利益为重,进不求其名退不避其罪,唯民是保: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
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地形》。
当然,孙武也告诫将帅:
“故将有五危:
必死,可杀也;
必生,可虏也;
忿速,可侮也;
廉洁,可辱也;
爱民,可烦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九变》。
这五种危险是将帅指挥或管理士兵作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将”在领兵作战或者在其军事管理过程中必须注意和防范这些问题的发生。
2.《孙子》管理本体论思想体现在对兵民的重视上。
前面讲了对将帅的重视,而将帅在军事指挥或管理士兵中必须对“兵”和“民”有所了解,了解兵民的实力和需要。
孙武对军队士兵的管理和训练都很重视,希望军队增强其应有的实力:
“士卒孰练”、“兵众孰强”。
作战中哪一方的士卒更加训练有素,哪一方的兵众实力更加强盛。
这是决定作战时战争胜利与否的两个重要因素。
而孙武认为军队作战失利的六种情况是由于将领对士兵的管理和领导不够造成的: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地形》。
基于此,孙武提出了治军的核心管理理念即“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卒已亲附而罚之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民以教其民则民服;
令素以教其民则不行。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行军》。
在这个核心管理理念中,“令之以文”中的所谓“文”,是“仁”的意思。
用于士兵管理,就是坚持不懈地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讲道理,明情理的“软”管理。
“齐之以武”中的所谓“武”,是“法”的意思。
用于管理,就是辅之以法纪来统一士兵的行为,是讲法度,申纪律的“硬”管理。
只有“文”、“武”兼备管理,才能在士兵管理中做到军法执行,士兵才能“与上同意”、“上下同意”。
孙武还提出要把感情注入到军队管理之中,一方面强调要关心和爱护士兵: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
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地形》。
对待士兵和部属就要像对待“婴儿”、“爱子”一样,上下一致,同生死共患难。
这种仁爱士卒的情感注入是治军的一条成功心得。
另一方面又强调要严格管理、严明纪律:
“爱而不能令,辱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娇子,不可用也”《地形》。
对士兵的关爱但不要溺爱,不要放纵管教,让其放荡不羁这样难免丧失士兵的战斗力,这才是在管理中融入了真正的爱的情感。
最重要的是,孙武作为一位军事家,他深知战争的残酷性: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亡国不可以复存,司死者不可以复生”。
所以他主张对战争慎之又慎,非常珍惜士兵和百姓的生命。
所以他特别提出了“全胜”的主张: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这样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以最小代价尽力追求战争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不战而屈人之兵”。
用兵作战并且取得胜利的原则就是要尽量保全一个国家、军队和人民,而不是彻底消灭。
用兵作战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百战百胜的将军不是我们想要的最好将军,因为那会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财物的严重损失。
(二)《孙子》管理辩证法
在《孙子》这部军事理论专著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管理辩证法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联系的观点。
在《孙子》军事管理哲学中,孙武看到了战争现象或军事管理是与政治、经济、外交等辩证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运用万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战争现象、军事管理问题进行考察与解读。
孙武说: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始计》,其中的“道”就是指政治,即“令民与上同意”。
也就是开明的政治才能上下一致,才能使军事管理活动顺利进行。
孙武又指出:
“兵法:
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军行》,在通过分析、联系敌方的军事战略管理的情况下,从而促使自己有效的军事管理策略,这是构成战争胜利和军事管理成功的重要经济联系手段。
同时又说: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
”《作战》,也正是由此,孙武指出持久的战争会破坏经济,使得民不聊生。
所以主张:
“兵贵胜(速胜),不贵久”,反对“久暴师”。
如果“久暴师”则会导致“力屈才褝”和“国用不足”。
这充分说明战争管理活动是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对战争或战争管理是一个决定性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是一个被保障性因素。
最后还提出战争与外交的普遍联系:
“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道诸侯意图的时候就不要与之结交。
“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将兵威加到敌人头上,能使其得不到盟国诸侯的配合策应。
还说:
“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九地》,不争着去与天下诸侯结交,也不使任何国家的势力强大,相信自己的力量,把兵威指向敌人,就可拔取它的城邑,摧毁它的国家。
2,矛盾的观点。
孙武不仅指出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更指出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虚实》,当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他们疲劳;
当敌人给养充分,就设法使其饥俄;
当敌人安处不动就要设法调动它。
孙武还提出了“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军行》,作战的关键是在敌人,从而分析了将帅在战争中取胜的客观条件。
对于矛盾着的各方面,孙武也有主次之分。
在预计战争胜负的五个方面当中,他指出“道”是第一位的,这充分说明在比起军事治理来说他更看重政治管理: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是用战争获胜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获胜呢,孙武当然选择了后者。
由此他提出了: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而在《地形》篇中:
“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谈到这六种败兵情况后,孙武指出:
“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
”这说明比起天灾他更关注人、人的生命管理。
3,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④。
孙武认为由于战争形势总是处于迷蒙不清的情形之中,所以比起其他事物更带有不确定性。
再加上敌方总是使用各种手段伪装和隐蔽自己的行为。
因此我们要透过表面的、迷蒙不清的复杂现象去发现敌人行动的真正企图就愈加困难和迷茫。
他说: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其所居易者,利也。
”《行军》,敌人距我近而安静如常,一定是凭恃险境;
敌人距我方远而向我挑战,一定是想诱使我方进攻;
敌人在平坦处驻扎,一定是有其有利之处。
所以作为将帅必须识破敌人的意图。
又说:
“众树动者,来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鸟起者,伏也;
兽骇者,覆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
卑而广者,徒来也;
散而条达者,樵采也;
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行军》,这其中既有真象也有假象,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孙武通过分析和思考寻求现象背后的本质。
其中“众树动者”即众多树木摇动,这是假象,暗示敌人来的表现,这才是敌人的真正实质;
“众草多障者”即在杂草丛生处设有许多障碍物,这是假象,暗示敌方为了疑惑我方而设置的伪装,从而使我方产生疑惑这才是假象中的真正实质,等等。
而孙武又认为,在战争指挥(管理)上,不仅要从现象看到内在本质,而且还要善于分析和研究从假象中看出本质来,这种识别度更难。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而陈兵者,期也;
半进半退者,诱也。
”《行军》,敌方试图利用假象蒙骗我方,我方必须透过假象发现敌方的企图,进而利用敌方的假象的真正实质,并找出敌方破绽一举歼灭。
(三)《孙子》管理价值观
从《孙子》十三篇军事管理思想来看,最能体现其管理价值观的是道德本位理念。
道德本位是中国从古至今的管理思想中最主要的本质理念。
道德本位,是指一切社会的实际事务应以一定的社会道义为基准,反对人的功用舍取与价值判断的对峙和分离,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体用不二”哲学思想在社会领域的体现和运用。
⑤
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有一句著名论断: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他的原话是:
“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⑥战争是把人类之间的利害冲突推向极致的产物,是以暴力为其最后形式的,而这却与人类社会提倡的人道主义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但是,孙武却在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背后寻求其内在统一的张力,并设法寻求其人文道德之根据。
而《孙子》中这种人文道德的根据首先体现在其在战争的“得道”与“失道”性质的区分上。
在《孙子兵法》的首篇中,孙武不仅把“道”作为“五事”即衡量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五种条件之首: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接下来说:
“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得?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而在这“七计”中,孙武把“主孰有道?
”作为敌我力量对比的优先考虑点。
在前面已讲过,孙武所谓的“道”即就是“令民与上同意”,换言之,孙武的“道”相当于儒家仁政学说中的所谓的“得民之心”,它具有鲜明的徳本主义的特征。
也正是从这种道德本位思想去思考,《孙子》提出得“道”之君主,民“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始计》。
然后提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军行》,以及“上下同欲者胜”《谋攻》。
同时,也正是从这种道德本位思想去思考,《孙子》把“治心”作为军事管理活动的四大原则之一,孙武把“仁”列入将帅必须具备的“五德”的范畴之中,要求将帅对士兵部属“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
并且提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
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以及“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行军》。
人文道德理念之根据其次还体现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上,这是最高军事境界的人道主义战争理念。
孙武重点提出“全胜”主张,即“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谋攻》,又曰: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
就是以最小的战争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追求更大的战争目标即“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究其实质,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等一系列的军事手段来达到最佳的目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是现代军事“威慑”理论的源头,在处理国际纷争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⑦这种全胜的战略思想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成其为后世战争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用兵作战并不是以敌方尽可能惨重的流血牺牲或者彻底被消灭来证明已方的胜利,而是在作战中尽可能去保全一个国家、一国军民。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将帅才是最好的将帅,相反百战百胜的将帅并不是最好的将帅,因为那要付出巨大的生命和财产代价。
对于孙武来说,其认为如可以不用残酷的战争手段而达到目的,那么就绝不要轻易挑起战争,而要“唯人是保”地尽量用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攻城拔寨、穷兵黩武不过是一种“为不得已”之事。
并且,从《孙子》十三篇中可以知道,虽然《孙子》处处都是讲用兵作战的战略战术,但全文却围绕一个主题谈论:
如何避免战争、不要轻易发动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要战即要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而取得胜利,这才是《孙子》讨论的核心问题。
由此,不难看出,道德本位才是其《孙子》管理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本质理念。
总之,《孙子》是一部著名的军事兵学专著,具有十分完备的军事理论体系和战略战术思想。
但本文侧重从管理哲学的视角对其做开创性的完善研究,研究《孙子》军事管理哲学的思想精髓。
而把这些思想精髓成功运用到企业管理领域,将对现代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工作实践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