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发展简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药理学发展简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发展简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指导教师评语:
建议成绩指导教师:
______年___月___日
摘要
引言………………………………………………………………………………1
一、药物学(本草学)阶段……………………………………………………2
(一)先秦至汉代:
奠定药性理论基础……………………………………2
1、《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3
2、《黄帝内经》十三方对中医药理学的应用……………………………3
3、《神农本草经》的药理阐释雏形………………………………………3
(二)唐和五代时期对法象的探索…………………………………………4
(三)宋金元时期:
法象药理和归经理论的提出…………………………4
1、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医药理的探索………………………………4
2、寇宗奭《本草衍义》分四性、明四气、辨五味、释药性…………5
3、赵佶《圣济经》的法象药理…………………………………………5
4、金元医家的药理学实践………………………………………………5
(四)明清时期:
对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5
1、李时珍《本草纲目》夹释药理………………………………………5
2、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及其影响…………………………………6
3、刘若金《本草述》及其影响…………………………………………6
4、清代诸家对中医药理学的发展………………………………………6
5、近代中西医学汇通对中医药理的影响………………………………7
二、现代药理学阶段……………………………………………………………7
结语………………………………………………………………………………9
参考文献…………………………………………………………………………9
致谢………………………………………………………………………………10
摘要: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药理学是由希腊字Pharmakon和Lo-gia两字合并而成;
前者之意义是指药物或毒物,而后者之意是研究。
所以药理学狭义的定义,是指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理或生化之变化的一门科学。
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由于没有医学和药学理论,人们凭着本能或经验使用身边可以获得的物质用于防治疾病,故只称之为药物。
后来,随着医学理论的诞生,用之来指导药物的使用,就形成了药学理论,所以每种药学理论;
实际上都是其相应医学理论中的组成部分。
中药的认识和使用就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如今药理学已产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分支学科,主要为基础药理学,也称临床前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
根据不同系统,药理学又分为神经精神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免疫药理学、生殖药理学、内分泌药理学和化学治疗学等。
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由原来的经典药理学,逐步向生化药理学、细胞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和量子药理学等现代药理学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促进,使得更多边缘学科迅猛发展。
药理学是在药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药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采用天然动植物及矿物等为药物的古代本草学或药物学和现代建立在化学、生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现代药理学两个阶段。
关键词:
疾病医学药学研究实验发展
Abstract:
Pharmacologyisthestudyofdrugsandthebody(pathogens)interactionandactionrulesofdiscipline.PharmacologyisaGreekwordPharmakonandLo-giaamergerofthetwowords;
Thesignificanceoftheformerreferstothedrugorpoison,whilethelatteristhemeaningofresearch.Sopharmacologynarrowdefinition,referstothestudyofdrugintheorganism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changesofascience.
Theearlystageofhumanhistory,becausethereisnotheoryofmedicineandpharmacy,peopleinstinctorexperiencetousesidecangetthematerialused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disease,sotheonlycalleddrug.Later,withthebirthofthemedicaltheory,usetoguidetheuseofdrugs,pharmaceuticaltheorywasformed,soeachmedicinetheory;
Areactuallypartofitscorrespondingmedicaltheory.Theunderstandingofthe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anduseisbasedonthe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auniquetheoreticalsystemandapplicationform,fullyreflectsthehistory,culture,thecharacteristicsofnaturalresources,etc.
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thewesternmedicine,nowpharmacologyhasproducedmanydifferentcharacteristicsofbranch,themainbasisofpharmacology,alsocallsthepreclinicalpharmacologyandclinicalpharmacology.Accordingtothedifferentsystems,pharmacologyisdividedintoneuropsychopharmacology,cardiovascularpharmacology,pharmacologyofimmunity,reproductivepharmacologyandchemicaltherapy,endocrine,pharmacology,etc.Thestudyofdrugactionmechanismisalsograduallythorough,theoriginalclassicpharmacology,graduallytobiochemicalpharmacology,cellularpharmacology,molecularpharmacologyanddevelopmentdirectionofmodernpharmacology,suchasquantumofpharmacology.Inrecentyears,withthedevelopmentofothersubjects,especiallytheapplicationanddevelopmentofmolecularbiologytechniquestopromote,makemorerapiddevelopmentofedgediscipline.
Pharmacologyisdevelopedonthebasisofmedicine,thedevelopmentofitspharmacologycanberoughlydividedintoancientusingnaturalanimalsandplants,andmineralsfordrugofancientherbalismorpharmacologyandmodernbasedonchemistry,physiologyandothernaturalscienceonthebasisofmodernpharmacologyintwostages.
Keywords:
disease/medical/Apharmaceutical/research/Theexperiment/Thedevelopmentof
引言
药理学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和我们的健康紧密得联系在一起。
但从十九世纪Buchheim(1820-1879)在德国创立药理学到现在并没有很久的历史。
其实不然,虽然药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时间并不长,但我们的祖先利用它解除疾病困扰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都是药理学的发展雏形。
不过药理学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呢?
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疾病始终伴随着人类。
中国有句俗话: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得疑难杂症。
从远古到现在,疾病像与生俱来一样,始终伴随着人类走到现在,无论史书记载还是民间流传,我国曾多次遭受大的疫情(传染病),伤亡惨重,从未听说那些人可以不得病,所以,人类治病的需要产生药理学。
其次,文字的出现使药理学能够代代相传。
古人在生活中慢慢发现,某些植物或矿物等可以对疾病起治疗或减轻痛苦的作用,起先是口口相传,随着文字的出现,这些经验被记录下来,增加了流通性和可靠性,让古代医生有精力去总结和发现,才有了大家看到的《本草纲目》等著作,直至今日的医学成就。
再次,西方医学的发展。
平心而论,今日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十有八九是西方医学成就,因为西医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故较容易为人接受,成为现在主流的就医选择。
相比而言下中医理论因为不能客观的解释诸多问题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比较热门药理研究是用西方的医学手段研究中药。
作为新一代中药学人才的我们,把中医药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药学人士的应有责任。
一、药物学(本草学)阶段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
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
以后在宗教迷信与邪恶斗争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
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
例如:
公元1世纪前后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
该书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大部分药物至今仍广为应用,如大黄导泻、麻黄止喘、海藻治瘿、常山截疟等。
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和《纽约堡药典》分别早839年和883年。
公元1596年的《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通过长期从事医药实践:
行医、采药、考证、调查、总结用药经验等,写成的巨著,分52卷,收载药物1892种,约190万字。
他提出了科学的药物分类法,叙述药物的生态、形态、性味和功能,促进了祖国医药的发展。
该书已受到国际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分别被译成英、日、朝、德、法、俄、拉丁等国文字,对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先秦至汉代:
奠定药性理论基础
中医基本理论何时开始形成,至今还是一个谜。
从现存的医药著作来说,中医最早的药性理论学说可追溯到中医两部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
《汉书·
艺文志》虽载有医经七家,但现仅存《黄帝内经》一部著作。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完整而严谨体系的中医基础理论巨著,它是对先秦医药实践理论上的一次归纳、总结、升华,迄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中医药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中不仅全面系统的总结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也为药性理论的探讨与药物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中直接论述到的药性理论基础有阴阳、寒热、五味、五臭、五色、毒性、补泻等方面的内容,而且由后世所发展的关于升降浮沉、归经、润燥缓急、轻重等药性理论也都可以从《黄帝内经》的一些治则等论述中找到它们的渊源。
尽管《黄帝内经》对药物应用的原则问题进行了诸多阐述,但对具体的药物未作论述。
对药物的药理首先作初步阐述的著作是东汉末期(约在公元2世纪)的《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中论述到的药性理论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阴阳归属等理论;
在药物采收制作方面有采治时月、阴干暴干、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宜丸宜散……等理论;
在药物分类方面,除了按药性良毒分成上、中、下三品外,还提到了寒药、热药、吐下药、疮药、风湿药等按药性功能分类的记载。
这些论述对当时和后世对中药药性的认识、运用和加深理解,无疑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以上这些论述,虽然比较简一单、粗略,但毕竟是药性理论的最早起源内容。
它把医疗实践中药物的功能效用结合当时的医学理论进行厂理论上的探讨和说明,使人们逐渐从单味药物的经验用药发展到经理论分析后的组合用药,即后世所谓医方的临床运用,从经验逐步上升为理论,为中民临床防病治病发挥了巨大作用。
1.《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内经》并不是药性理论专著,但书中所讨论的阴阳、气血、经络、脏腑、藏象、补泻、升降等理论,以及包含着天人相应、亢害承治等思维特点的基础理论,无一不是药性理论的基础,其中涉及五味、寒热、归经、五脏苦砍补泻等理论的内容,许多至今仍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内经》的早期部分中记载这些理论,可以证明当时的医疗水平远远超出原始的一病一药或单方治病的情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施治的医疗思维已趋于完整,标本治则、综合治疗、养生防病等思想已经形成。
《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确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以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思想——阴阳五行学说阐发人体生理、病理、治则等。
《黄帝内经》对药物性质进行了初步归纳,将五味与五脏、五色、五臭等相配属,并用阴阳学说归纳了五味及其它性质。
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阳为气,阴为味”等等。
还把药性与运气岁时、五方、五宜、五过相联,显示了更为复杂的层次。
药物配伍有君臣佐使之分,五味组合有治六淫为病之别。
如“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这些与药性理论相关的论说,为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为临床用药都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在临床药理学内容方面,主要体现在:
1、气味阴阳理论和气味形精转化学说;
2、五行学说的普遍联系性观点。
2、《黄帝内经》十三方对中医药理学的应用
在药物的具体应用上,《黄帝内经》载方十三首,分别是汤液醪醴、鸡矢醴、四乌贼骨一芦茹丸、生铁洛饮、泽术麋衔散、兰草汤、左角发酒、小金丹、寒痹熨法、马膏膏、半夏秫米汤、豕膏、蔆翘草根饮。
后世医药学家这些方药中蕴含的中医药理学思想多有阐述,中医药学理论在这些方中已得到了体现。
3、《神农本草经》的药理阐释雏形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专书,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被认为是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其上卷为药物理论,初步涉及了有毒无毒、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属于中医临床药理学范畴的内容。
其中性味药理是依据反映药物内在性质的性、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古代中医药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后世本草学理论发展影响很大。
继陶隐居《本草经集注》之后,历代医家特别是主流本草,多效法其逐条注释、阐发,使中药药性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药理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对四气五味理论十分重视,不但在序例里有总结性的阐述,而且还为绝大部分药物标定了性味。
2.对药物的生长环境和地域十分重视。
全书虽对每种药物的描述极为简略,但每种药物必标明其味(酸苦甘辛咸)和性(寒热温凉),并说明其生长地域和环境。
高晓山《中药药性论》认为,《神农本草经》的体例成为后世本草的基本模式。
三品(上品、中品、下品)分类是最早的按功能、效用分类药物方法。
《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君臣佐便、七情配合、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采收真伪、制剂、剂量、服药制度、药性运用规律等一系列药性理论纲领和运用,为后世药性理论的奠基著作,至今仍是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客观的说,《神农本草经》除了初步涉及中药药理的相关概念外,并没有进一步的论述,其对中医药理学的贡献还是很小的。
(二)
唐和五代时期对法象的探索
此后,中医药理学一直发展缓慢。
陶弘景(456年~536年),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他的思想结合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
但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陶弘景是目前已知的最早讨论具体药物药理的医家。
从陶氏的少数药物“气”(性)成因的论说中,依然可以窥见古代早期判断药性的主要途径。
他讨论药物的功用的方法有:
1、从药物效应反推药性温凉寒热
2、以物性映证药性
3、凭色定性
4、以生熟、干柔定药性
综上所述,陶弘景作为第一位单味药“气”(性)成因的探讨者,在许多方面为后世开拓了思路。
陶氏以后至唐末五代,诸家本草在陶氏所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药性理论进行了阐发。
陶弘景之后,至于隋唐五代之间,诸家本草继续对药性理论加以阐发,并在若干方面有新的突破。
法象药理和归经理论的提出
从宋至金元时期,随着人类用药实践的不断丰富,药物品种不断增多,药物治疗范围也不断扩大,本草学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受宋代理学格物穷理的影响,探讨药性理论成为本草学家的研究主题之一。
宋金元时期医家多以药材性状的形、色、气、味、体质为核心,结合阴阳五行。
五运六气,气味升降之理,建立了“法象药理”的理论模式。
药物的气化学说、归经学说、升降浮沉学说等等,都是这段时间得到具体化、体系化的。
法象药理初步形成于宋代,是宋代临床药理学的重大进展,当时受到宋儒理学的影响,大兴探讨药理之风。
北宋初年的《开宝本草》(973-974)已经运用性味药理解释药效。
例如释龙眼:
“《本经》云一名益智者,盖甘味归脾而能益智。
”不过类似的药效解释既简单,又零散,根本不成体系。
药性理论发展的第一个方面是理学思维的引进。
理学,指宋儒哲学思想,概括为“即物穷理”的思维,虽然也有各个流派,常可见到朴素唯物观、客观唯心观、主观唯心观的杂揉现象,也有取类比象以及象数思维、实用主义倾向,但就其形成较完整的哲学体系来讲,.对于药性理论的发展,仍然有一个相当大的促进,而且延伸影响及于金、元乃至明清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1、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医药理的探索
沈括认为,药物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气味,一是形质。
进入人体后发挥治疗作用的是药物的气味而不是形质。
文中的气味,是指食物和药物入腹后所产生的精微物质。
水谷之精微所以养人之正气,药物之精微所以去人之病气,其体内过程也和现代认识十分接近。
2、寇宗奭《本草衍义》分四性、明四气、辨五味、释药性
将《内经》中的药性理论原则用于解释药效,北宋末药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1116)年已有较多的应用,在中医临床药理方面的影响很大。
其对中医药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分四性,明四气”、“辨五味”,并在某些药物的分析中体现了中医药理学的思想。
3、赵佶《圣济经》的法象药理
寇宗奭《本草衍义》问世后两年,即1118年,北宋末皇帝宋徽宗赵佶《圣济经》刊行。
《圣济经》即《宋徽宗御制圣济经》,亦称《御制圣济经》、《政和圣济经》、《宋徽宗圣济经》。
《圣济经》是一本中医学的综合著作,不是药性理论专著,但除卷六食颐篇、卷九药理篇、卷十审剂篇各章主要讨论药性理论外,其余各篇也散见有关内容。
举凡药性阴阳、五行、象、数、气臭性味、七情、十剂、名义、禁忌等都有讨论。
其中卷九专设“药理篇”,将以往本草家和非本草家的用药理论融于一炉,可说是中医最早的、最有权威性的药理专论,也是理学思维引进药性理论的代表著作。
该篇将药理归纳为“性味”和“法象”两大部分,正式提出“法象”药理的名称,反映了当时的医药学家观察动、植物之本性,探究物理造化之玄机,总结出“万物皆有法象”的思想,并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推衍。
“性味”论上承《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四气五味学说,属于药物的内在性质。
而“法象”则是药物的外部现象,其中既包括药物基原外部特征如外形、颜色、质地等,也涉及药物基原的习性、作用、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克制关系等。
4、金元医家的药理学实践
虽然宋代的性味药理和法象药理的讨论如火如荼,但它们并没有成为当时处方用药的主流,“古人究物,取形色法象者众;
良医用药,取形色配合者稀
。
”说明中医药理学的探索还停留于理论层面,其理论还很不成熟、不完善,因而不能真正有效的指导临床。
但是,宋代对中医药理学的研究,绵延下来,方兴未艾,一方面扩展了金元医家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促使金元医家也积极参与药理的探讨,更重要的是,金元医家开始将中医药理付诸实践,从而使中医药理真正的走向了临床。
金元时期虽然没有出现一部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药学著作,但各路医家一改唐宋以资料汇集整理、药物品种搜寻和基源考证为重点的作法,编纂药书不是求其赅备,而是多期于实用,使这一时期的药学著作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
张元素、李东垣等医家注重对常用药物奏效原理的探讨,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理论,对药性理论的发展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包括:
1)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
2)在宋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药物奏效的原理,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
这些努力的结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的药理内容,使临床由经验用药向理论用药迈进了一步。
(四)明清时期:
对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
1、李时珍《本草纲目》夹释药理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了《本草纲目》,该书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可以代表明代药学的最高水平,是一部综合性的本草巨著,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