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之一中国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2714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之一中国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之一中国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之一中国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之一中国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之一中国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之一中国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文档格式.docx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之一中国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之一中国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之一中国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文档格式.docx

孟加拉国1388630

巴西17720310

印度1,0641161,120

印度尼西亚214100270

日本1270781,180

马来西亚2568140

墨西哥10292420

尼日利亚13613340

巴基斯坦148112110

菲律宾8211780

俄罗斯143无数据721,440

泰国6254200

美国291455,590

越南819455

世界6,271-24,210

*拥有1亿人以上的世界大国,以及人口较稠密的4个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

**环境可持续能力指数是将142个国家的可持续能力从大到小排列,1为最强,142为最弱。

以下章节中,我们将对中国的一些背景情况、环境影响的类型、对中国公众的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影响、中国环境的未来等做些介绍,并提供一些改善环境的建议。

    地理、人口、经济和政策

  地理

中国环境复杂多样,既拥有世界最高最大的高原,世界上最高的山脉,长江和黄河名列世界最长的河流之中,亦有许许多多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和巨大的大陆架。

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从冰川、沙漠,到草原、湿地、热带雨林、湖泊和海洋,应有尽有。

然而,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许多地区环境极其脆弱。

例如,中国西北部地区多变的降雨、大风和干旱,使得高海拔地区的草地容易遭受沙尘暴和土壤侵蚀。

相反,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但暴雨常引起坡地水土流失。

  人口

中国拥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且人口数量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增加了两倍多(附图1)。

但令人鼓舞的是近几年来,中国人口年增长率已经小于1%,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2%~3%相比明显下降。

这主要归功于计划生育等造成的人口出生率降低。

在过去的25年中,中国人口死亡率相当稳定(附图2)。

在所比较的15个主要国家中,2003年中国妇女生育率婴儿/妇女)(表2)%)都是倒数第四。

表2 中国和14个其他主要国家的人口、经济和环境状况的补充信息[*]

项目人口家庭规模国外直接能源使用森林密集人口

国家面积人口密度城市人口生育率人均GDP当前GDP年变化率投资(人均石油当覆盖率区NO[,x]含量

(万km[2],2002)(人/km[2],(%,2003)(人/妇女,2003)(美元,2003)(10亿美(%,1985-(10亿美量,kg,2001)(%,2000)(千吨/km[2],

2003)元,2003)2000)元,2002)2000)

中国960134391,0941,4104990018

孟加拉国149592437652015010

巴西84521832,788492171,0764

印度32832428563599352022

印度尼西亚19011346971208-27358

日本373386534,0104,32694,1064

马来西亚3275644,16410332,1759

墨西哥19552766,121626151,5329

尼日利亚921474737050074015

巴基斯坦79187344646914603

菲律宾302726198981154019

俄罗斯1,7078733,022434无数据34,2950

泰国51121322,30914311,2429

美国963308037,38810,882408,0025

越南332452648239150030

世界13,37747485,79736,3566311,6930

*拥有一亿人以上的世界大国和人口较稠密的四个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

但是,另一个因素却在背道而驰:

1985~2000年期间,中国平均家庭规模(每户人口数)从降低到了,家庭数量增长率几乎是人口增长率的3倍。

仅此一项,中国到2000年就额外增加了8000万个家庭,比俄罗斯和加拿大两国家庭总数之和还多。

在我们进行比较的15个国家中,除了巴基斯坦或许还有俄罗斯以外,其他13个国家的家庭规模都在减小。

中国家庭数目增加量与人口增长量的比率高居第二(表1)。

由于家庭规模越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大,中国家庭户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家庭规模的减小已造成了明显的环境后果。

例如,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现在,虽然中国家庭规模减小了很多,中国人均房屋面积却增长了3倍多。

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也在加快。

从1952年到2003年,中国总人口“仅仅”翻了1倍,但城市人口比例却从13%猛增到39%(增长了2倍)。

城市人口增长了7倍,已有5亿多(附图2)。

城市数量增长了4倍,已达660多个(包括30多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与此同时,现有的城市面积急剧扩大。

  经济

中国经济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发展迅速。

在所比的15个国家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第三,并且增长率最高,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倍(表1)。

中国的钢铁、水泥、水产养殖品和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一,电力和化纤纺织品产量世界第二。

从1978年到2003年,其钢铁、水泥、化纤、彩电的生产量分别增长7倍、13倍、42倍和17,214倍。

从1981年开始,中国化肥消费量世界第一,占世界化肥使用增长量的90%。

作为第二大农药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占有世界农药总量的14%,已成为农药净出口国。

这些工农业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导致了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环境破坏。

然而,尽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各种产品产量很大,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各种产品的人均产量仍远远低于许多其他国家。

因此,中国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富足,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人均肉、奶和蛋的消费量各增长了4倍、4倍和8倍;

蛋类消费已经达到一些富裕国家的水平。

生产这些产品造成更多的农业废弃物、禽畜粪便(已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4倍)、鱼类排泄物,同时需要更多的鱼饲料和水产养殖原料,这些都加重了陆地和水体污染。

中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和机动车数量呈爆发性增长(附图3)。

1994年,在机动车数量已是1980年6倍的情况下,中国决定将小汽车生产作为四个“支柱产业”之一来刺激经济增长,其目标是到2010年机动车(特别是小汽车)产量再翻4倍。

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机动车生产国,使更多的农田变成高速公路,使中国更加依赖石油进口,使近年来稍有改善但仍然恶劣的城市(如北京)空气质量面临新的挑战。

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统计数字背后潜伏着一幅复杂的画面。

在面临激烈的外国竞争者和吸收外资的经济部门,比如汽车生产和燃料,中国工业生产效率几乎与发达国家相同。

1980年以来,由于节能,淘汰低效的陈旧设备,采用现代化新技术,从高能耗的重工业转向低能源需求的轻工业或服务业,中国的能耗强度(1美元GDP的能源消耗)的下降速度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空前的。

相反,许多中国的传统产业(如采煤、水泥制造、造纸和化工生产)仍然采用过时、低效或污染严重的技术。

总体上,中国工业能源利用率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

例如,中国造纸业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

农田灌溉仍然依赖于低效的表层漫灌,既费水又易引起富营养化,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并沉积于江河。

氨水是生产化肥和纺织品加工的必备原料。

但由于天然气远离氨水生产中心,因此中国改以煤为基础合成氨水,尽管目前如下所述的情况有所变化,但其耗水量仍是以天然气为基础合成的40~80倍。

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能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能源消耗第二大国,仅次于美国。

然而,2001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耗量只是美国的1/9,是世界的1/2,在15个主要国家中则排在第8(表2)。

在煤的生产和消费方面,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总量的25%。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煤的使用百分比有所减少;

近年来,随着石油和天然气使用以及水力发电的增加(附图4),煤的使用比例上下波动。

然而,煤仍是中国的基本能源,是空气污染和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200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虽然太阳能和风能是潜在的重要可再生能源,但未来10年内,特别是2009年三峡工程(182亿瓦特)完工后,水电将成为中国比较重要的能源。

天然气目前只占中国能源消耗的3%。

但是由于国内生产的增加[2004年初为533000亿立方英尺(15092亿立方米)],加上通过液化天然气管道的进口,到2010年中国天然气使用将增长4倍。

2002年7月开工并预计于2005年结束的世界最长的天然气管道(西气东送工程)将把天然气从中国西部和中北部输送到中国东海岸的上海。

正在广东省建设的试验性液化天然气项目每年将可提供40亿立方米天然气。

中国经济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分布广泛的小规模乡村工业,即平均只有6名员工的乡镇企业。

据统计,1/3的中国产品和1/2的出口产品是由这些乡镇企业生产的。

然而,乡镇企业却造成与产量不相称的污染。

虽然一些乡镇企业技术有所改进,但其他的却技术水平落后,如制砖业、采煤业、水泥制造、造纸业、农药和化肥制造业、焦炭生产和冶金铸造业。

乡镇企业比大型国有企业消费更多的资源并造成更多的污染。

  政策

中国领导人曾相信人定胜天,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环境破坏。

当中国派代表团于1972年参加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时,这种思想才开始转变。

1973年中国政府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并于1988年发展成国家环境保护局,1998年又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SEPA)。

1983年中国将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并于1994年制订了广泛的战略方针,以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003年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还强调各地区之间以及与外国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此外,中国也参与了许多国际条约,如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其中包括消除贫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到目前为止中国制定并通过了100多项与环境有关的政策、法律和规章。

这些政策、法律和规章在纸面上看起来不错,但将其付诸实施仍然相当困难。

实际上,尽管中国在控制环境破坏方面已付出很大努力,然而在地方上,经济发展常常处于优先地位,经济发展的好坏仍然是评价政府官员工作业绩的主要标准。

    环境影响

几千年前,中国就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森林砍伐。

在世界二次大战和中国内战之后,1949年的和平带来了更多的森林砍伐、过度放牧和水土流失。

1958~1960年的大跃进,工厂数量呈急剧增长(仅1957~1959年就增长四倍),污染更加严重,大规模森林砍伐为低效率的庭院式土法炼钢提供燃料。

从60年代开始到70年代中期,考虑到军事上难以防守,很多工厂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地,污染进一步扩大。

自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由于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工业化快速发展等主要原因,环境退化继续加速。

中国比其他许多国家面临着更大的环境挑战。

在对142个国家的环境可持续性进行的评估中,中国排名129。

在我们进行比较的15个主要国家中(表1)仅高于尼日利亚。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一项测量人类自然资源消费与废弃物输出的指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表2),但由于中国人口最多,其总生态足迹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中国的环境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

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

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

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

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

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

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

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

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

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

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

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在抗盐碱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由于过度放牧和农业土地开垦,中国土地的1/4正受到土地沙漠化的威胁,这在青海和内蒙古自治区尤为突出。

上述土壤问题加上城市化以及矿业、林业和水产养殖业用地,导致中国农田大量减少。

但与此同时,人口和人均食物消费量却在增加,加之可耕地面积有限,这将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从1991年到2000年,中国农田人均拥有量减少到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

此外,未回收、未用过的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倾倒在大多数城市周围的空地上,污染并吞并或破坏农田面积高达10万平方千米。

幸运的是,虽然工业固体废料增加,但回收再利用的增加已使其废弃物排放量降低。

中国是世界上森林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世界人均拥有森林公顷,而中国人均仅为0,1公顷。

就森林覆盖率而言,日本为64%,世界平均值达30%,中国仅为18%(表2)。

虽然单一树种的种植面积的扩大,进而导致森林总面积增加,但是天然林,尤其是成熟林的面积却在减少。

森林砍伐是引起中国土壤侵蚀和洪水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

1998年的洪水波及中国亿人口,中国政府为之警醒,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在主要河流流域(如长江、黄河)的中上游禁止砍伐天然林。

其他最为严重的土地退化形式包括对草原与湿地的破坏。

中国天然草原面积世界第二(仅次于澳大利亚),其覆盖率为40%,主要分布于干旱的西北地区。

然而,中国人均草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草地以每年大约15000平方千米的速度减少。

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以及采矿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开发和生产,中国90%的草原已经退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公顷草产量减少了40%,此外,杂草和毒草蔓延还危害着高质量草种。

中国草原的退化影响广泛而深远,不仅涉及中国农民,也影响草原地区以外的人们和其他国家。

例如,西藏高原的草原既是中国也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的主要河流的源头。

中国大约有66万平方千米的湿地,约占世界总和的10%。

然而,由于许多湿地转化为农田和其他生产用途,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地(即位于东北的三江平原)的3/5已被抽干成为农田。

如果按照目前的损失速度,其余部分将在20年内全部消失殆尽。

由于许多天然湿地的丧失,中国现存天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小于世界的%。

随着水位波动的增大、减缓洪水能力的降低以及蓄水能力的减少,湿地的服务功能也明显下降。

除此以外,湿地还面临着其他威胁,比如污染加剧、资金不足以及低效的法律和法规等。

  淡水

由于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加上农业和水产养殖业排放的肥料、农药和粪便而造成大面积的富营养化,中国大部分河流和地下水的水质较差,而且还在进一步恶化。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的污水排放量一直在不断上升(附图8)。

中国约有75%的湖泊受到污染,由此政府不得不在1997年宣布一直为北京提供重要水源的北京官厅水库的水不再适于饮用。

虽然工业污水处理的百分比不断增加,但是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2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水平。

水资源短缺和浪费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水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只有世界的1/4;

而且分布不均,北方地区人均水拥有量只有南方地区的1/3。

淡水的根本性不足加上使用浪费,造成中国100多个城市淡水严重短缺,甚至导致工业生产中断。

在城市用水和灌溉用水中,2/3的水源依赖于地下水。

一些地方地下水已快耗尽,引起城市地面下陷,使得海水已开始渗入大部分沿海城市的地下含水土层。

此外,中国已成为世界河水断流最严重的国家,河水资源的进一步使用将使河水断流情况更为加重。

黄河下游从1972年到1997年的25年中,有20年发生过断流。

黄河断流天数也令人惊讶地从80年代的90天增加到1997年的230天。

由于鱼类消费量的急剧增加,污染和过度捕捞使得淡水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在过去的25年中,人均鱼消费量几乎增长了5倍,同时,鱼类、软体动物类和其他水生种类出口量也有所增加。

结果导致白鲟接近灭绝,以前中国产量丰富的黄鱼和带鱼等鱼类现在却需要进口,长江野生鱼类的捕捞量亦减少了75%。

为了防止渔业资源的崩溃,2003年长江第一次实行禁止捕捞规定。

但为了满足人们对鱼类产品的需求,淡水鱼养殖业急剧增长。

  海洋

中国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千米,并拥有广阔的大陆架以及海岸线外长达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但由于陆地污染物排放、石油溢出和其他海洋活动等,几乎所有的沿海地区都遭到污染。

2004年国家海洋局记录了867个将污染物排入大海的主要排泄口,其中20个排泄口仅在2003年就排放了约亿吨的污水,其中包括铅、镉和砷等有毒物质在内的130万吨污染物。

20世纪60年代,中国海洋平均每5年发生1次赤潮,而目前已增至平均每年90次。

因此可见,污染和过度捕捞严重冲击着中国的渔业资源,从而使天然捕捞量急剧下降(例如曾经丰富的渤海对虾产量降低了90%),而人工养殖海产品增加。

与此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002年,中国红树林面积也减少了73%。

  生物多样性

中国拥有超过世界10%的维管类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

然而,人为活动的影响已造成15%~20%的中国物种(包括大熊猫)处于濒危之中。

许多稀有动植物,比如扬子鳄,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截至2003年底,中国政府已建立了近2000个自然保护区,以及许多动物园、博物馆、植物园、野生动物饲养中心和基因、细胞库。

大多数保护区于过去的20年中建立。

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这些保护区还须得到更好的管理,中国仍需要建立更多、战略意义更加重要的保护区。

在中国本地物种减少的同时,来自水陆两种途径的外来入侵物种却在大大增加。

到2004年,已有入侵物种400多种,例如豚草(一种北美土生植物)、水生风信子和福寿螺。

有些入侵物种已变成害虫和杂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农业、水产业、林业以及畜牧业生产效益,仅2000年一年就造成经济损失145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在这些入侵物种中,大部分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国际贸易和其他活动引入中国的。

从1986年到1990年间,仅在上海港,从来自30个国家的349艘船只携带的进口物品中就发现了近200种外来杂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