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2520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考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释】 ①病:

困苦。

②忮(zhì

):

嫉妒。

③见: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至子所:

处所

(2)不乐依人焉:

依附,依靠

(3)燕不喻而去:

知道,明白

【解析】 “所”,结合语境是“处所”的意思,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所”意思一致。

“依”是“依靠”的意思。

“喻”是“明白”的意思,如“不言而喻”。

分析时结合课内所学知识比较理解。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B)

A.鸥于海渚遇巷燕

贤于材人远矣

B.以人之不憎且爱之也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安陵君其许寡人

【解析】 A项中第一个“于”是“在”的意思,第二个是“比”的意思;

B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项中第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把”的意思;

D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他们”,第二个“其”是加强语气。

三、(2012·

陕西)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

鱼。

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 ①渴(hè

地名,指袁家渴。

②箭:

小竹。

③庥(xiū):

树荫。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民桥其上:

搭桥,架桥

(2)逾石而往有石泓:

越过,经过

(3)北堕小潭:

落入

(4)卷石底以出:

弯曲,翻卷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含有语言现象的词语的解释,如“桥”是名词,在此处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搭桥,架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

B.

C.

D.

【解析】 A选项中两个“然”,前者译为“……的样子”,后者译为“然而”。

B选项中的“其”,前者译为“它的”,后者在句中作语气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不译。

D选项中两个“自”,前者译为“从”,后者译为“如果”。

C选项中两个“自”均译为“到”。

四、(2011·

义乌)文言文阅读。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

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

“见必与之决生死。

”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观者如堵墙。

久之,各未能进。

弓手者忽谓偷曰:

“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偷曰:

“诺。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濠州定远县:

地名,今属安徽。

②弓手:

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

③村步:

村埠头。

步,通“埠”,码头。

④尉:

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善用矛(善于、擅长)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偷在市饮酒(刚好)

D.弓手者忽谓偷曰(对……说)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平时要注意积累。

C项的“值”解释为“遇到,碰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皆服其能 空乏其身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 罔不因势象形

C.遂曳矛而斗 遂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之决生死 时人莫之许也

【解析】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

A都是代词,“他,他的”;

C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D都是代词,“他”。

B项“因”,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凭借,根据”。

五、(2011·

乐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

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

“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

”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

伯乃佯死,乃置伯去。

伯归家,欲治两孙。

两孙惊惋,叩头言:

“为子孙,宁可有此?

恐是鬼魅,乞更试之。

”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

复见两孙来,扶持伯。

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

达家,乃是两人也。

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

出著庭中,夜皆亡去。

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

极夜不还。

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 ①瑯琊:

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

②坼:

裂开。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C)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

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乃置伯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伯意悟

目似瞑,意暇甚

D.夜皆亡去

广故数言欲亡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怀刃以去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乃是两人也 陈涉乃立为王

D.伯恨不得杀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解析】 虚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意思和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

六、(2012·

无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

“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

“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

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 ①宄(guǐ):

坏人。

②钞:

掠夺。

1.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解析】 题干所给例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项“以”是“因为”的意思。

B项“以”是“认为”的意思。

C项“以”是“按照”的意思。

D项“以”是“来”的意思。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客谢之:

道歉

(2)监试者异之:

认为……奇特(奇异)

(3)窃为郡内忧之:

私下

(4)以病去:

离职,离开

【解析】 解答这道题要注意,“谢”是古今异义词,“异”为意动用法,容易解释错。

七、(2011·

宁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目。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

“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 ①王右军:

王羲之。

②减:

不足。

③大将军:

王敦。

④钱凤:

人名,字世仪。

⑤孰:

熟。

⑥从:

纵。

1.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屏人论事(C)

A.当门的小墙    B.忍住

C.退避       D.除去

(2)乃阳吐污头面被褥(D)

A.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B.与“阴”相对

C.外露的

D.通“佯”,假装

【解析】 解答此题可根据上下文来把握。

2.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大将军甚爱之

A.怅恨久之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小大之狱  D.宋何罪之有

【解析】 例句中的“之”是代词,指王右军,而A中的“之”无实义;

B中的“之”是代词,指愚公;

C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D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八、(2011·

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目。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

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

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⑧;

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 ①相州汤阴:

今河南汤阴。

②负:

具有。

③强:

擅长于。

④斤:

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

人名,擅长射箭。

⑥矢:

箭。

⑦的:

箭靶的中心。

⑧筈(kuò

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没有成年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

要注意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的文段上来。

2.与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较易。

例句中的“与”是“和”的意思。

A、C、D三项的“与”都是“和”的意思,只有B项的“与”是“给予”的意思,所以选B。

九、(2011·

扬州)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

此溪若在山野,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

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⑤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释】 ①攲(qí

)嵌盘屈:

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

②佳:

美好。

③阴:

荫:

遮蔽。

④逸民退士:

退居山林的隐士。

⑤俾(bǐ):

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凄神寒骨:

使……到凄凉

(2)悉皆怪石:

全,都

(3)不可名状:

说出

(4)为之怅然:

失望,失意,惆怅

要注意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的读本上来。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都邑之胜境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B.以裨形胜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乃疏凿芜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D.以其境过清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A项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前者译为“来”,后者译为“因为”;

D项前者为代词,“它的”,后者表推测语气,“恐怕”。

C项皆为“于是,就”。

十、(2013·

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景公见之曰:

“嘻!

夫子之禄寡耶?

何乘不佼①之甚也?

”晏子对曰:

“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

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⑤召晏子。

晏子至,公曰:

“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

“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

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

”遂让不受。

【注释】 ①佼:

好。

②寿:

保。

③梁丘据:

人名。

④辂车:

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

⑤趣:

同“促”,赶快。

⑥临:

治理,管理。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上朝)(√)

(2)臣得暖衣饱食(吃)(√)

(3)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遗留)(×

(4)公不说,趣召晏子(通“悦”,高兴)(√)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C项中的“遗”应为“给”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B)

A.夫子之禄寡耶?

 辍耕之垄上

B.弊车驽马以奉其身 无从致书以观

C.于臣足矣 皆以美于徐公

D.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 朝而往,暮而归

【解析】 B项的两个“以”都表目的,可译为“来”;

A项的两个“之”,前者是主谓之间无实意,后者是“到、去”的意思;

C项的两个“于”,前者是“对于”,后者是“比”;

D项的两个“而”,前者表转折,后者表修饰。

十一、(2013·

乐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钧二异事

先生为给事中①,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

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

先生曰:

“古有之。

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

”二子哂之曰:

“先生名钧,字德衡。

钧者器之模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

”先生曰:

“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

此一异也。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

先生乃作翻车③,令童子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此二异也。

(选自《三国志·

杜夔传》注引《马钧传》)

【注释】 ①给事中:

皇帝左右的一种侍从官。

②器之模:

陶器的模型。

③翻车:

龙骨水车。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二子谓古无指南车

(徐庶)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

B.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往来无白丁

C.患无水以溉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解析】 A项“谓”,前者译为“说,认为”,后者译为“对……说,告诉”;

B项“白”,前者译为“禀告”,后者译为“不识字”;

C项“患”都是“担心”的意思;

D项“更”,前者译为“轮流”,后者译为“再”。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其功百倍于常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B.先生为给事中

吴广为都尉

C.令童子转之,而灌水自覆

面山而居

D.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

策之不以其道

【解析】 A项“于”,前者译为“比”,后者译为“从”;

B项“为”都是“做,当”的意思;

C项“而”,前者译为“就”,表承接关系,后者表修饰关系;

D项“以”,前者译为“把”,后者译为“用”。

十二、(2013·

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 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

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

俯仰度⑨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

弄珠璧

到家,二鼓

,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 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所作。

白水:

山名。

过:

苏轼第三子,名过。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

寺庙名。

③汤池:

温泉。

④悬水:

瀑布。

⑤折:

弯转。

⑥缒(zhuì

)石:

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

顺来路回去。

⑧山烧:

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

⑨度:

越过。

⑩击汰:

击水。

汰,水波。

掬:

用双手捧取。

珠璧:

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

二鼓:

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食余甘煮菜:

(2)顾影颓然:

回头看

【解析】 要熟悉课内文言文注释中的重点实词的意思,然后才能迁移到课外文言文中。

“食”“顾”在课内出现多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B.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

D.此中人语云:

”(《桃花源记》)

【解析】 A项为动词,“是”;

B项为语气词,表疑问;

C项为介词,“被”;

D项为介词,“跟,同”。

“折处辄为潭”中的“为”用作动词,“是”。

十三、(2013·

仙桃)文言文阅读。

东方朔救乳母

葛 洪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

朔曰:

“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

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

”乳母如其言。

朔在帝侧曰:

“汝宜速去!

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尚何还顾!

”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 ①申宪:

依法惩处。

申,按照。

宪,法律。

②愎(bì

固执任性。

③愍(mǐn):

哀怜。

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但屡顾帝(回头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B.帝虽才雄心忍(容忍)

然胡不已乎(停止)

C.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D.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窥谷忘反(通“返”)

【解析】 B项“帝虽才雄心忍”翻译为“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忍”在此为“狠,刚硬”之意。

2.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 告之于帝

B.旁人言之 何陋之有

C.我当设奇以激之 无从致书以观

D.乃凄然愍之 乃不知有汉

【解析】 A项“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向”。

B项“之”,前者译为代词,代这件事,后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C项“以”都是“来”的意思。

D项“乃”,前者译为“于是,就”,后者译为“竟,竟然”。

十四、(2012·

杭州)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

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

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

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

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

孔子曰:

“欲速则不达。

”孟子曰:

“其进锐者其退速。

”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

或问其术,则曰:

“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

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

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

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释】 ①壅(yōng):

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

②芒芒:

疲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驽马徐行弗间(缓慢)

B.他人莫及也(比得上)

C.其子趋往视之(催促)

D.自矜功效也(夸耀)

【解析】 “趋”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快走”“往……去,到……去”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B)

A.而力疲气竭 思而不学则殆

B.灌溉以时耳 策之不以其道

C.凡人于初植者 胡不见我于王

D.苗则槁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解析】 A项中的“而”都表示转折的意思。

B项中的“以”都是“按照、依据”的意思。

C项中的两个“于”字,前者解释为“对于”,后者解释为“向”。

D项中的两个“则”字,前者解释为“已经”,后者解释为“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