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2043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

群落的演替

理解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充分说明生物是在不断进化中寻求发展

单元教学策略及教学

2.1种群特征教学策略及教学 

这一节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一块草地上各种杂草的分布录像;

最后选择几种突出的杂草,通过对各种草的模拟形状统计在一个样地模型上,从而引出课本刚开始的问题探讨。

提出让学生自行统计样地上各种杂草的数量,通过学生不同的计数方法所形成的结果引出种群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的概念。

在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上教材详细解释了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这部分讲解时可以通过比较法完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应用对象上的不同,从而对其调查过程中注意事项进行突破。

老师在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始终要使学生明白抽样调查结果是一估计值,所以取样必须具有随机性。

让学生明白随机性是保证取样调查后统计样地种群密度数值在正常偏差范围内的条件。

教师在突破种群密度相关知识点以后,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过程来完成其他三个种群特征。

当然事先可以给学生呈现这样的探究的思路:

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

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

“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2.2种群数量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 

种群数量变化这一节我们可以通过切块教学把这节内容切成:

“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原因探索”三大部分。

2.2.1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

这一切块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对单细胞生物(细菌或酵母菌)的繁殖特征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所以在课前老师要安排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示。

如通过取样调查法统计在一段时间(细菌或酵母菌培养的早期)内某种细菌或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列表统计后利用数学描点法绘制出细菌在优越的条件下数量变化曲线(“J”型)备用。

在此基础上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当然最后别忘记给学生呈现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的优缺点的比较。

2.2.2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

这一切块内容在教学时是重难点,所以在教学时必须建立在第一切块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楚种群增长曲线是数学模型中的一种直观的形式。

我们建议在教学中可先针对两曲线进行列表比较来进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首先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祥细讲解如“J”型曲线与“S”型曲线形成条件,“J”型曲线与“S”型各自具备的相关性质,“S”型曲线的1/2K相关问题的探讨等。

列表如下:

“J”型曲线

“S”型曲线

概念

生物种群在理想条件下,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形式,大致呈现“J”型。

种群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最后趋于稳定,大致呈现“S”型。

产生条件

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理想条件”。

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天敌等制约有一环境阻力(1-N/K)存在。

特点

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周限增长率λ保持不变。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量(K)后将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左右波动,种群的增长率在不同时期不同。

相互关系

“S”型曲线是自然状态下“J”型曲线发展的必然结果。

针对图中“J”型与“S”型曲线关系老师需要弄清的①“J”型曲线是与种群密度无关的,而“S”型曲线可以描述为上述“J”型曲线方程乘上一个密度制约因子(1-N/K)的结果就是我们生态学发展史上著名的“逻辑斯帝”方程。

②在“J”型曲线中周限增长率λ是不变的而在“S”型曲线中的λ在不同发展时期是可变的,所以在1/2K时种群增长最快;

所以种群数量处在1/2K~K之间时可以用于种群适当捕获,而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很小。

2.2.3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原因探索 

这一切块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东亚飞蝗和鲸的相关信息,结合书本的内容先由学生总结出造成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人类活动等这些外因;

最后教师联系以前内容补充出影响种群数量的内因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等死成此构上。

2.3群落结构教学策略和教学 

这一节根据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对群落结构的认识来为群落的演替进行铺垫。

本节可以由问题探讨某一池塘中生活的生物种群相关内容,引导出研究群落与研究种群之间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出群落所要研究的三个问题,即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生物之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

在群落的物种组成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和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录像片段,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来比较两个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的差异;

从而归纳出不同群落的生物种类和生物个体数目有差别即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不同的特征。

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时,可从两方面来讲解即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依靠学生已具备的生活常识和种群相关知识,通过讨论来完成认识。

如通过在一个营社会生活的蜜蜂种群中认识种内互助关系,通过生活在同一水畦中的小蝌蚪,当水面变小时会释放出毒素来相互毒害来认识种内斗争(种内竞争)。

种间关系可通过书本上图片的观察从概念和相互关系图示来理解,而图示教师可归纳出从种群间数量关系和种群间能量关系两方面来分析掌握。

图如:

1.两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捕食 

互利共生 

竞争 

寄生

2.两种群间能量流动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的群落垂直结构以形成垂直结构的意义为教学目标。

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从植物与动物峡两方面入手。

植物垂直结构分两部分即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存在成层性。

群落的地上部分(主要为叶)成层性意义在于在充分利用光能的同时也是为了缓解不同层面上对光竞争的矛盾,地下部分(主要为根)成层性意义在于在充分利用水、肥同时也是为了缓解对不同层面上水、肥竞争的矛盾。

动物的成层性分析时主要抓住动物的分层分布的原因是①主要是食物影响、②小气候的影响。

同时教师最后还可以通过学生对水域生物(如水体中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布的图片或录像的观察,来加强学生对生物的分层分布意义的理解。

2.4群落演替学策略和教学 

这一节学习重点是群落演替的过程,同时通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来让学生认清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政策的意义。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紧紧抓“群落演替”是一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态发展观”。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观看裸岩上群落演替的过程录像,让学生初步认识群落演替过程;

之后让学生自我总结出裸岩上群落演替各阶段的特点。

教师在讲解时让学生抓住各群落演替的阶段中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过程本质的思考,从而引出初级演替概念。

在次级演替讲解时,可以通过“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与裸岩上初能演替过程进行比较;

从而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保护这部分可由教师在课前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查询当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具体事例。

这不光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

当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查询资料的初始来源。

最终要求每小组针对自已查询的结果写出调查报告,在上课时进行交流。

最后由教师总结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带来了很大负面的影响的同时,环境也在对人类进行无情的惩罚;

所以人类在不断的改善自已的行为,其中我国政府实施了一些列的法规条例,如《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正式施行。

我们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地球村”必将变得更加美丽。

种群和群落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三章的复习中,已经知道了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植物的激素调节,即个体水平上的稳态;

通过第四章的复习习,让学生逐步了解群体水平的稳态。

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高三的学生相对比较沉静,参与思考但不主动发言,因此在课堂上要加强问题引导和指导动手写的过程,多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让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

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种群和群落效果分析

二级指标

评分等级

合计

1

2

3

4

5

20%

1.教学模式体现现代教学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表现性、发展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34

2.课堂活动能够很好地支撑教学目标;

3.教学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4.教学设计程序性强,展示、训练、应用节奏明显;

5.教学设计很好地考虑到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6.教学设计中包含了策略教学原则;

7.教学设计中包含了课堂过程性评估手段的应用;

40%

1.教师指令清楚、到位;

2.课堂活动形式合理,个体活动、对子活动和小组活动得到很好的平衡;

3.课堂活动类型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认知型、训练型、应用型、任务型活动协调;

4.驾驭课堂能力强,能妥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5.课堂各阶段之间衔接自然,没有不应该的沉默空隙;

6.能够组织学生全部参与课堂活动;

7.课堂提问利用得当,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

资源利用

10%

1.能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如投影仪、幻灯等;

19

2.能设计并运用powerpoint、frontpage、动画、音像技术;

3.印刷品使用得当;

4.能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订、删增等处理;

1.课堂活动得到及时的反馈;

35

2.反馈手段适当;

3.课堂评估遵循侧重过程,而不是看结果;

4.课堂评估遵循了发展性原则;

5.课堂评估遵循了表现性原则;

6.课堂评估遵循了个性发展原则;

7.课堂评估遵循了策略性原则;

1.发音准确,吐词清楚;

33

2.语言使用得体,表述流畅;

3.语言节奏感强,具有感染力;

4.教态自然,站位适当,活动得体;

5.身势语使用得当;

6.教师与学生有眼神交流;

7.板书重点突出,设计合理,可视性强。

总体

评价

课堂组织得体,设计合理,学生参与性强,总体效果相当不错。

种群和群落复习课教材分析

“种群和群落”是现代稳态与环境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近几年的高频考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的内容。

本章在知识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基础的。

因此,本章的教学在处理不同知识内容时,要根据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本章复习内容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

种群和群落高考题型强化演练

1、(2017年高考生物新课标卷Ⅰ):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图1)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的收获该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2、(2017全国新课标卷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3、(2016全国新课标卷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4、(2013新课标Ⅰ卷)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课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种群和群落 课后反思

在《种群和群落》的这一节复习课中,需要解决的是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的增长模型;

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群落的演替。

教材设计的比较好,以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为基础,引入对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群落的演替这两个重点内容的学习。

为了让学生能够认清当前的高考形式,熟悉高考动态,课前我认真钻研考纲,先把近几年的新课标卷进行分析,并以表格的形式出在课件中。

同时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练习题(主要是历年高考真题),希望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弄明白两个重难点问题。

所以在我精心设计情景引入,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设计出多个思考以激发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典型练习做好巩固。

效果非常不错,课后的调查也非常令人满意.

总之,本节设计的比较完整,课堂中加入讨论等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鼓励学生收集资料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这样,既丰富和充实了学生学习的知识,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种群和群落课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阐明群落的演替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

2)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3.能力目标:

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

1.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