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检测湘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1337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检测湘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检测湘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检测湘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检测湘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检测湘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检测湘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检测湘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检测湘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检测湘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水星、金星、火星、月球。

5.与N、P、Q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形成的优越条件是(  )

①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 ②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 ③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④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①和③的条件N、P、Q行星都具备,只有②④的条件是地球独有的。

读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图,回答6~8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

B.图中角a是黄赤交角

C.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解析 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其大小约为23.5°

,其与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相同。

答案 D

7.假如黄赤交角变大,那么(  )

A.热带范围变大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小D.五带范围不变

解析 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8.地球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现象是(  )

A.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B.长江口河道右偏

C.地方时差

D.昼夜更替

解析 B项是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C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D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9~10题。

9.在地球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D.望双星,鹊桥相会

解析 由地球公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判断出,D为春分日,A为夏至日,B为秋分日,C为冬至日,进而可判断四个选项中地球所处的位置。

10.在地球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解析 由秋分日到冬至日的过程中,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变短,且短于夜;

南半球白昼变长,且长于夜。

“天宫一号”于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据此完成11~12题。

11.“天宫一号”发射时,美国华盛顿(西五区)的区时是(  )

A.9月28日8时16分3秒

B.9月29日8时16分3秒

C.9月29日18时16分3秒

D.9月30日10时16分3秒

12.“天宫一号”发射时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B.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C.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11~12.解析 第11题,题干中给出了东八区的区时,西五区区时比东八区晚13个小时,其区时应为东八区区时减13小时,故B项正确。

第12题,“天宫一号”9月29日发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答案 11.B 12.A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14.图中①②③④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D.③②①④

13~14.解析 第13题,①地全年昼长都为12小时,位于赤道;

②地冬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位于南半球;

③地冬至日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出现极夜现象,位于南极圈上;

④地在春分至秋分期间出现极昼现象,位于北极点。

①②③④四地中,位于北半球的是④地。

第14题,根据上题的结论可知②、③两地都位于南半球,但②地纬度低于③地。

地球自转线速的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故B项正确。

答案 13.D 14.B

15.下列图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  )

解析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西向东流的河流在北半球南岸受冲刷,北岸堆积;

在南半球北岸受冲刷,南岸堆积。

如图阴影部分为黑夜,A点在北极圈上且出现极昼,据此完成16~17题。

16.此时角α应该等于(  )

A.23°

26′

B.30°

C.45°

D.66°

34′

17.B点的时间可能是(  )

A.6月22日3时

B.6月22日6时

C.12月22日15时

D.12月22日18时

16~17.解析 从图和题干可知,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出现了极昼,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处于北半球的夏至日。

图中此时的晨昏线应偏离经线23°

26′,故α为66°

34′。

图中黑夜与白昼的分界线为晨线,所以其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应为6时。

答案 16.D 17.B

日本地震学家于2013年9月13日乘坐“地球”号深海钻探船深入海底,探寻地震的起源。

如果“地球”号停泊在水深2500米的海洋上进行深海钻探作业,它可以从海底向下钻探7000米。

据此回答18~19题。

18.关于“地球”号深海钻探船钻探深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钻探地壳内部B.可能钻探到莫霍界面

C.可能钻穿古登堡界面D.能钻探到地心

解析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较厚,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约6—8千米。

“地球”号深海钻探船可从海底向下钻探7000米,因此可能到达莫霍界面,故选B。

19.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与生物圈的关系密切

C.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解析 岩石圈的土壤层是生物生存的重要场所。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下图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中①点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交接线的最北端。

②为该交接线上一普通点。

读图回答20~22题。

20.若太阳直射点位于①点时,北京时间刚好为18时36分,则①点的经度为(  )

A.30°

EB.159°

W

C.21°

ED.无法确定

解析 太阳直射点位于①点时,即①点地方时为12时时,其比120°

E的地方时(即北京时间)晚6小时36分钟。

由此推算,①点的经度应为120°

E-99°

=21°

E。

答案 C

21.已知②点的纬度为15°

N,某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该点时的日期恰好为5月1日。

据此推测,这一年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约为(  )

A.10.5°

SB.15°

S

C.19.5°

SD.24°

解析 5月1日距离夏至日的时间间隔与11月1日距离冬至日的时间间隔相当,则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和南回归线的纬度差也与5月1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和北回归线的纬度差相当,由此可知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约为15°

S。

22.若太阳直射点由②点向①点移动,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地中海北部正值雨季

B.东非高原上的角马向北迁徙

C.安第斯山南部的雪线升高

D.密西西比河出现凌汛现象

解析 太阳直射点由②点向①点移动,即太阳直射点北移,则东非高原的雨带北移,导致高原上的角马向北迁徙,故选B。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

下表示意本次会议召开期间全球四个城市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

读表回答23~25题。

11月9日

11月10日

11月11日

11月12日

36°

51′40″

36′10″

20′54″

05′39″

82°

01′31″

16′41″

32′58″

48′14″

78°

57′59″

42′13″

26′56″

11′41″

89°

44′28″

90°

00′00″

45′03″

29′33″

23.表中甲、乙、丙、丁四地,从北向南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

C.乙—甲—丁—丙D.甲—丙—丁—乙

解析 太阳直射点每天移动约0.26°

,11月10日太阳直射点约在12°

S,这也是丁地的纬度位置;

乙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应位于丁地以南;

甲、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少,应位于丁地以北,经计算可知甲地约为42°

N;

甲地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小,其位置最偏北。

故四地由北向南的排序是甲—丙—丁—乙。

24.甲、乙、丙、丁四地,全年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丙—乙—丁B.丙—乙—甲—丁

C.甲—乙—丁—丙D.丁—丙—乙—甲

解析 根据11月10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并结合第1题分析可知,丙地位于丁地北边,靠近赤道,纬度最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

甲地纬度最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

25.在巴西留学的某同学收看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幕式。

表中四地,最可能位于里约热内卢市附近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里约热内卢市位于南回归线附近,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议召开期间其附近的正午太阳高度应逐日增大,B选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如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

材料二 2013年8月16日,记者由三亚市有关部门获悉,近日,编号为5537号的小行星荣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三亚星”。

(1)写出下列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4分)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________的特点,即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公转。

请在图中地球的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出来。

(3分)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__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____,其中心天体是________。

(4)“三亚星”属于________(字母)范围内的一颗小行星,其内侧的大行星为________,其外侧的大行星为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关系密切,此图能反映出来的有哪些?

(2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太阳系各主要天体的分布即可正确判读。

(2)问,太阳系八大行星均自西向东公转,具有同向性的特点。

第(3)问,图中包括太阳系和其他行星系(如地月系)两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其中心天体为太阳。

第(4)问,“三亚星”属于小行星带(C)中的一颗小行星,其内侧(距太阳较近的)大行星为火星,其外侧(距太阳较远的)大行星为木星。

第(5)问,读图可知,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得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同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答案 

(1)太阳 哈雷彗星 小行星带 天王星

(2)同向性 西 东 图略(逆时针方向)。

(3)2 太阳系 太阳

(4)C 火星 木星

(5)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27.图1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图1

图2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北半球此时正处于________季。

(2)此时晨昏线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晨线,________是昏线。

(3)将图1利用图2转换为昼夜各半的侧视图,标注经度。

(4)写出B点的经度,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位置。

(5)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C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

解析 第

(1)题,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说明太阳直射赤道和东半球的中央经线(70°

E);

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北半球正处于秋季。

(2)题,此时晨昏圈与20°

W和160°

E组成的经线圈相重合,20°

W是晨线,160°

E为昏线。

第(3)题,昼夜半球各半说明图中最中间的经线是晨线或昏线。

第(4)题,B点所在经线为西半球中央经线,经度为110°

W。

第(5)题,A点位于昏线上,地方时为18时,C点昼长为12小时,北京时间可通过A点(160°

E)为18时,计算出120°

E的地方时。

答案 

(1)(0°

,70°

E) 秋

(2)20°

E组成的经线圈 20°

W 160°

E

(3)见图

(4)110°

 见图

(5)18 12 15时20分

28.读我国年太阳辐射能分布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与地形地势、气候有什么样的关系?

(2)①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②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又是什么?

说明在②东侧地区发展太阳能发电站的有利条件。

③地区太阳能最少的原因是什么?

(3)下列曲线中,较符合从①→③一线的太阳能变化曲线是(  )

解析 本题考查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能分布及成因和利用状况。

我国太阳能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这里降水少,云量少,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所以太阳能丰富。

内蒙古高原太阳能丰富,荒漠面积广大,利于太阳能发电站建设,同时距离东部市场近。

①→③一线太阳能变化,可以从图上来分析趋势,青藏高原最多,经过高原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地区,太阳能数量减少,之后又增多,四川盆地最少,变化为大—小—大—小。

答案 

(1)多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高原山地,多为大陆性气候,晴天较多。

(2)①地区海拔高,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太阳能丰富。

②地区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

夏季白昼长,太阳能丰富,利于建设太阳能电站;

邻近我国东部地区,利于电力输送到市场;

太阳能电站占地较多,此地荒漠多,利于利用荒地;

邻近华北电网,有利于进入统一电网。

③地区雨日多,云量多,大气反射作用强。

(3)A

29.读世界四个不同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所示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________,该地位于________地区。

(2)图②所示地区冬至日昼长________小时,该地位于________(南、北)半球。

春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

(3)图③所示地区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带,判断依据是________。

(4)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所示地区,昼长年变化幅度最大的是________所示地区。

答案 

(1)昼夜等长 赤道

(2)18 南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北寒 夏至日出现了极昼现象(冬至日出现了极夜现象)

(4)图① 图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