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浪费综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90736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浪费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浪费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浪费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浪费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浪费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浪费综述文档格式.docx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浪费综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浪费综述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浪费综述文档格式.docx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浪费及对策研究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在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上日程,现在十年的开拓期已接近尾声。

在这几年里,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屡现媒体,当然有正面也有负面的消息,学者们就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也发表了大量的言论专著等。

十年的时光快过去了,笔者作为一名生于农村,长于的农村的农民的儿子,对身边的新农村建设是持续关注的,所以再次提起新农村建设这一话题,本文重点分析在建设一个村容整洁的新农村背后所发生的一些关于资源浪费的话题。

一、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1.农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关乎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而农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食物,为农村人口提供了经济保障,从而能够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中提到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为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重要理论。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从公共政策的本质来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对“利益”进行重新分配从而使不同阶层的利益达到某一平衡点,实现公平最大化,这就是和谐。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民是不是能够丰衣足食,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如果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得到满足,那么社会和谐的基础将坚不可摧。

而事实上,当时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收入模式固定不变,生活环境并不太乐观,在精神和文化需求上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这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满足中国现代化的要求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当时主要是为了普遍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体现在物质上。

二十一世纪还未开始的时候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小康,于是十六大上的报告提出了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之前的建设小康社会在字面是仅仅多了一个“全面”。

“全面”不仅指扩大小康的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小康的成果。

在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农村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农村方面主要体现在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关键的是要让农民增加收入,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

由于城乡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突出,所以农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57:

1扩大到2004年底的3.24:

1,收入比只是数据上的显示,加上社会保障等各种隐性福利,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更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如果农村经济没有得到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农村的脏破乱面貌没有得到改善,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会落空。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为了实现早日富强的目标,实施了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所需要的资金只能从农业剩余中来,农民要为工业强国做出贡献。

在这一时期,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城乡差别愈来愈大,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新时期,国家已经从高度密集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从依靠领导的个人意志和政策治国转向依法治国,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使我国重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

中国已能够开展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模式,因此新农村建设是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能性

1.工业的发展具备了反哺农业的条件

2004年,国务院开始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以及出台了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这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反哺农业已经开始。

“综合国际上已经出现以工促农现象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开始反哺农业时经济走势有以下迹象:

(1)农业产值在GDP比例中降低到15%以下;

(2)工业产值≥农业产值的三倍。

调查统计表明,2003年我国GDP比例中第一产业占据了14.6%;

工业总产值为116898.4亿元,第一产业总产值17092.1亿元,工业产值是农业的6.84倍,数据显示出我国从2003年开始就已有能力进行工业反哺农业。

”【1】

2.社会各方能量的广泛支持

政府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加大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的辐射,扩大对农村的智力资源投入,继续大力开展科技,医疗,教育三下乡服务。

政府发挥自身的号召力和执行力,积极鼓励引导城市商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

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科技农业由于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很容易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投资,政府要抓住这一机会,积极吸引农村外部资本进行投资建设。

很多生于农村的商人,出于回报的原因也积极配合政府回乡投资建设。

3.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党的十六大指出,‘城镇化加快发展速度,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和必然趋势。

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期一直到2020年。

’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据有关方面预计,按城镇化每年一个百分点递增速度来计算的话,到2020年,我国需要转移的农村人口在三亿左右。

按照十六大我国现有的676个城市来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这明显是超负荷的。

”【2】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应该是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小城镇化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显然不可能是为了推进城镇化水平而建设,但推进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某些共同点。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小城镇上,都是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消灭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的目标。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所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

(一)农村基础建设投资浪费巨大

近年来,农村的生活水平已经逐步提高,农民开始有能力通过自建房屋来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也有不少村民将之付诸实践。

但国家在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对农村的投资已然在规划之中,对于那些刚刚建造了一两年或者更短时间的房屋必须要进行拆迁以符合该地新农村建设的蓝图。

“村容整洁”是衡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平的直观外在体现。

某些地方上的政府部门为了追求表面的政绩,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单纯地理解为建设一个整洁干净的新农村,于是大兴土木,拆旧建新。

在这过程中,政府首先要考虑补偿事宜,即拆了农民的旧房子后农民的住处去哪,于是安置小区应运而生。

在拆除旧房子之前,必须要丈量原有房产面积。

在丈量过程中,村民知道了自己的房子以后将会被拆迁,然后会得到一笔可观的安家费或一套新房子。

起初会有个别村民钻政策的漏洞,托各种关系得到一个建造新屋子的机会,这样的砖构平房由于农民怕附近的邻居举报或城市管理部门来拆除基本上都是一夜之间拔地而起。

平房建造好之后或空置或让家里的老人去居住,且先不说这些都是违章建筑,单就房屋的安全性来说,我认为还是存在着安全隐患的。

农民有种心理叫“不患寡而患不均”,那些个别村民成功建房后,其他农民开始仿效去违章建房。

一些机遇不好的村民新建的房屋可能在建造快完成时被城管拆除了,这浪费了农民不少的财力。

这些建房失败的农民心里可能会存在着一些不满,不满政府的不公平,心里会想为什么别人能建自己不能建。

这在某些方面不利于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建立也与和谐社会相悖,另外,这些已经建好了的房屋再过个一两年就会被拆迁,然后这些村民会拿到一套或几套新的房子或者是可观的金钱。

这陷入了一个拆与建的恶性循环中,在这个重复建设的恶性循环中最终损害的还是国家的利益。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要求的本质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但在某些地方,领导片面追求政绩,忽视投资上的浪费,在农村进行大迁大拆大建。

农民和政府在拆与建“较量"

过程中,不管是国家的或是农民个人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都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在农村地区建造高层安置房,农民“被上楼”在那段时间经常见诸报端。

这些都是不符实际,甚至是严重错误的政府行为。

(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

村民可能利用土地使用权去建造自住房,也有可能流转买卖土地使用权,具体是用来建造厂房或是住房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在规划拆迁范围内的土地上进行建设,到了政府部门统一规划的时候,房子或被拆迁,土地浪费了的同时政府部门还要进行相应的补偿,也浪费了公共财力。

另外,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涌向城镇,村民自建的房屋缺乏科学规划,布局上有比较散乱的现象,土地资源的广泛利用,农村居民点面积也越来越大,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水资源浪费

我国农村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资源的浪费是毋庸置疑的。

能源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起着推动力的作用,所以相关的能源由于农村粗放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少地存在着浪费的现象。

水作为生命之源,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受到了极大的浪费。

1.生活用水方面。

在新农村建设之前,农村的基础设施极度匮乏,农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是压井水和井水,不管压井得水还是取井水都是个耗费体力的活,而且一次性出水量较少。

另外也有农民使用湖或池塘里的水去洗衣服,淘米洗菜等来解决平日的用水窘况。

所以那时候的农村在生活用水情况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对水资源的使用绝不会造成浪费的现象。

但是在建设新农村之后,农村开始使用上了自来水,自来水的使用大大解决了广大农民生活用水的困难情况。

在大部分的农村里,自来水的使用是不收取费用的或者是象征性地收取几块钱。

农民得以用最实惠的代价换取最便捷的生活用水,很多农民开始在家里洗衣、淘米、洗菜等,加之自来水的廉价和农民粗放的生活方式,水资源在农村已经出现了大范围浪费的现象。

2.生产用水方面

在农村里,农民的生产劳动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上,农民的生产用水主要是农田的灌溉。

由于我国农村自古以来粗放的生产方式,在农田灌溉上一直都是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

在新农村建设之前,农田的浇灌是农民自己耗费体力挑水漫灌,新农村建设后,部分地区的农田可能在田里设置了水利设施,节省了大量的体力劳动,但是依然存在着大畦漫灌现象。

不少水利工程和设施的质量比较差,跑、冒、滴、漏、渗现象也是常见,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水资源的浪费程度。

(四)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农村地区一直以来较为贫困,广大农民急于脱贫的心理较为强烈。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进城务工的农民也越来越多。

“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2002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为10006万,2004年为1.2亿,2006年为13212万。

2006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显示,我国农民工中16到30岁的占61%,31到40岁的占23%,41岁及以上的占16%,平均年龄为28.6岁。

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保持增长势头,且以青壮年为主。

农村人才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作用的具有一定技能或知识水平的农民群体,而这些群体多以农村的青壮年为主。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民急于脱贫心理的作用,农村地区的青壮年人才大量转移到城市中去,导致广大农村地区形成“空心村”的现象。

留守农村的主要人群是老弱妇孺,这些人群劳动力水平较弱,知识技能也不强,最终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停滞不前。

三、导致我国新农村建设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

(一)地方政府权力寻租,缺乏有效监督

新农村建设中基层行政人员的法制意识比较薄弱,受到利益的驱使,加上农村房屋本身权属不是很明确,面积认定上难以确认,行政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此外农村地区人员身份复杂,纪、审、监等部门力量薄弱,监管力度缺乏,因此,在拆迁补偿安置过程产生很多的腐败行为。

而乡村中的弱势势力,也就是普通的农民,由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悬置”,更多地体现了实力竞争的规则,使得弱势农民的利益受损,加深了农村的社会分化程度。

政府权力寻租,滥用手中的公共权力,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监督力度。

基层政府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地方单位,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农民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等原因很难对政府进行监督。

此外,媒体和上级政府部门对于基层政府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判定较难,所以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新农村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

“专家和地方干部普遍认为,造成新农村基础建设投资浪费存在着很多原因,体制和机制的不足,干部认识的不到位,但最重要的还是各级政府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准备工作不足,各部门的投资缺乏统一的规划,投资方各行其是,没有统一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里;

农民自建的房屋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缺乏集约化的模式,导致住房点存在着散乱的现象。

”[1]同时农民由于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较低的原因,不能用长久的眼光看问题,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很多新建房屋没用到一两年就被拆迁。

(三)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意识不强

由于农村长期以来小农意识的传承,农民具有着“小富即安”的浓厚思想,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只要得到一点实惠就心满意足,往往不思进取。

“只有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明确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利益,在新农村建设中清楚自己的主体感,农民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

而事实恰好相反,当代更多的是缺乏建设积极性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往往漠不关心,渴望参与度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从理论上讲,只有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但是,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行动上看,总体来说,大部分农民的主体意识较为淡薄,浪费资源的现象屡屡发生。

如若广大农民有积极性的主人翁意识的话,农民就不会那样随意粗放使用资源了。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直以来贫穷落后的原因导致的,贫穷落后追根究底还是社会福利分配不均引起的。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最重要的社会福利,显示在农村就有着地区差距大,覆盖面狭窄;

资金缺乏,来源不合理;

社会保障立法不系统等一系列问题。

显然,如果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民能够得到大部分政策的成果,那么农村人才资源的流失现象将会得到缓解。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更没有对农村社会保障实现法律化、规范化,导致许多乡镇干部把低保对象仅限于五保户、残疾人、特困户,大部分地区社保项目不健全,并且缺乏有机联系,难以构成整体优势。

所以说农村本身的社会保障意识也比较滞后。

四、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开展后的第一个十年里,对新农村建设成果进行各项评估,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在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如何有效地应对并解决这一问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为了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1.加强法制宣传,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自古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素质较为低下,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这限制的新农村的发展,发生了很多事与愿违的行为。

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法律修养,这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

但是通过加强政策和法律的宣传力度,可以营造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氛围,使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可能会有更深的认识。

农民素质较为低下,通过宣传,能让农民明智,知道什么行为是不能做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

此外,这样的宣传应该采取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增强宣传的实效。

比如,利用农村中典型的案件进行有针对的解说。

当然,宣传不能只采取某单一形式,也要利用村庄里的广播,村委会的黑板报等进行宣传。

在农村地区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是要让广大农民意识到我国是个法治的社会,而不是那些少数拥有权力的人的人治社会。

农村地区的法制建设是整个国家法制建设的基石,是国家在法制建设方面的出发点,对法制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衡量我国法制建设水平的依据。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加强农村地区法制建设,运用法律制度管理农村的各项事务,使农村地区在各项建设、管理等事务上做到以法律为依据的标准。

2.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地方政府单位存在着利用公共权力进行创租的现象,这导致农村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失,也浪费了社会公众的权力资源,这是由于公共管理者具有“经济人”特点的原因。

所以必须不断提高监督水平,实现公共利益的增进。

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

在政府机构内部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基础上,另外建立独立的、专门的监督机构。

独立的监督机构在管理体制上独立于被监控对象,可以减少来自被监督对象的干扰和约束,确保独立行使监督权来提高监督绩效。

专门的监督机构具有专业化分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被监督对象因专职地位优势造成的监督困难等问题。

(2)完善监督机制

完善监督机制主要指完善相关监督的法律法规,将监督纳入法治的范围。

完善监督机制首先要使监督制度化,以此来确保公共权力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运用。

制度化监督可以落实监督者的社会公共责任,提高监督的效率。

完善监督机制还应包括利益机制的建立,使监督效果和监督者个人利益相挂钩。

对于监督效果好,达到监督效果的给予奖励。

对于滥用监督权力,以权谋私的给予严惩。

(3)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①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公民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社会公众作为权力的主体对监督公共权力的具有责任,加强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有助于公共管理者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

②舆论监督。

社会舆论监督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对公共权力行为行使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报道。

这种监督有很多的优点,包括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信息的来源及时,影响大等。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从法律上保护舆论报道的自由,明确舆论的监督权、批评权以及采访权,建立具有权威性的新闻纠纷仲裁制度。

【1】

(二)务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

地方政府机构应该狠抓务实,切忌为了夸大政绩去创造政绩工程,这是不符实际也违背了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行为。

根据新农村基础建设投资浪费的原因,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准备工作,制定符合当地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针对策,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至少要包括以下三点。

1.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条件各异,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各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和进度也应该区别对待。

科学合理规划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农村地区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走访,明确了解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

防止大拆大建、搞强行集中的大动作,防止从众、片面追求政绩工程的行为,这些都是虚伪的表面工程。

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要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增加当地的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的生活负担。

科学规划建设的模式应该形式各异,各有特点,符合实际。

2.区分轻重缓急,先后分工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长远的建设工程,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特点,所以每个时期的建设任务是不同的。

即使在同一时期,也必须按照建设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先建设重点任务,先建设容易完成的任务,先建设紧急的任务。

当前,农村地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

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在农村地区有一个合理计划,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国家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卫生和交通等方面建设的财政投入。

3.纳入总体规划,谋求全局发展

我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以当地的社会发展为基础,自然也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相一致。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寻求农村的各方面发展。

因此,必须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制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