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察三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6524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9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察三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察三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察三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察三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察三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察三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察三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察三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察三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C.

向某盐溶液中滴加浓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

该溶液中含有NH4+

D.

相同条件下,用稀硫酸洗涤BaSO4所造成的损失比用蒸馏水洗涤少

BaSO4在稀硫酸中不能溶解

4.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

下列有关实验

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反应一段时间,①中试管底部有少量固体生成

B.②中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用石蕊溶液检验SO2溶液的酸碱性

D.向①中直接加水,观察颜色,确认CuSO4生成

5.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检验溴乙烷的消去产物

检验碳与浓H2SO4反应的产物中含CO2

验证铁的析氢腐蚀

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实验装置

6.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

现象

结论

向2mL0.01mol/L的FeCl3溶液中加入1滴KSCN溶液,再加入足量铁粉,充分振荡

溶液变为红色,加入铁粉后红色褪去,变为浅绿色

Fe3+比Fe2+的氧化性强

将一小块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将其放置在坩埚中加热

钠表面变暗,加热时,钠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钠易与氧气反应,加热时生成Na2O的速率加快

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逐渐变蓝

NH4HCO3分解产生氨气

向2支盛有2mL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NaCl和NaI溶液

一支无明显现象,另一支产生黄色沉淀

相同条件下,AgI比AgCl的溶解度小

7.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制取SO2B.验证漂白性C.收集SO2D.尾气处理

8.为探究Na2SO3溶液的性质,在白色点滴板的a、b、c、d四个凹槽中滴入Na2SO3溶液,再分别滴加下图所示的试剂。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中无明显现象

Na2SO3和H2O2一定不发生反应

b中加稀H2SO4后才产生淡黄色沉淀

SO32−和S2−两种离子一定不能大量共存

c中加BaCl2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且红色褪去

Ba2++SO32−==BaSO3↓,使SO32−水解平衡逆向移动,红色褪去

d中产生白色沉淀

原Na2SO3溶液中含有SO42−

9.从海带中提取碘,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

的操作方法:

灼烧和溶解

B.步骤

需用的主要仪器:

坩埚和烧杯

C.步骤

的试剂a必须是氧化剂

D.步骤④的试剂b可选用酒精

10.下列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编号

操作

钠与水反应

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切下绿豆大小的钠,小心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钾溶液1000mL

准确称取氯化钾固体,放入到1000ml的容量瓶中,加水溶解,振荡摇匀,定容

比较氯与溴的氧化性强弱

将Cl2通入NaBr溶液中

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

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流出,关闭活塞,换一个接收容器,上层液体继续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

11.向试管b分别滴加入a中物质,下列对b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中物质

b中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Fe(OH)3悬浊液

Fe(OH)3悬浊液溶解,溶液变蓝

发生反应:

2Fe(OH)3+6H++2I-=2Fe2++6H2O+I2

B.

NaClO3溶液

先变蓝后褪色

褪色的反应:

2ClO3+10I-+12H+==Cl2+5I2+6H2O

C.

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溶液变蓝

4I-+4H++O2=2I2+2H2O

D.

含碘元素的无色溶液

溶液呈蓝色

可能发生的反应:

5I-+IO3-+6H+=3I2+3H2O

12.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归纳推测,推测不合理的是

事实

推测

Na与冷水反应剧烈,K与冷水反应更剧烈

Li与冷水反应缓慢

20Ca(OH)2碱性强于12Mg(OH)2

38Sr(OH)2碱性强于20

Ca(OH)2

Si是半导体材料,同主族的Ge也是半导体材料

第ⅣA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半导体材料

F2与H2在暗处剧烈化合,Cl2与H2光照或点燃时反应

Br2与H2反应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

13.某学习小组按如下

实验过程(固定、加热及盛接仪器略)证明了海带中存在碘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①需要将干海带放入坩埚中灼烧

B.步骤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I-+2H++H2O2=I2+2H2O

C.步骤③操作后,观察到试管中溶液变为蓝色,可以说明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D.若步骤②仅滴加稀硫酸后放置一会儿,步骤③操作后,试管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14.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符合操作要求的是

ⅠⅡⅢⅣ

A.Ⅰ可用于制备并检验氢气的可燃性

B.Ⅱ可用于除去CO2中的HCl

C.用Ⅲ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

D.用Ⅳ中操作制备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其颜色

15.为了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加热后产生的三种物质,将混合气体缓慢通过检验试剂,并

记录现象,下列实验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流程及现象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无水硫酸铜

紫色褪去变浑浊变蓝

无水硫酸铜→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

变蓝紫色褪去变浑浊

无水硫酸铜→品红→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

变蓝褪色紫色褪去变浑浊

变蓝紫色变浅变浑浊

16.利用右图实验装置,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浓醋酸

CaCO3

C6H5ONa

酸性:

醋酸>碳酸>苯酚

浓硫酸

蔗糖

溴水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

H2O

KMnO4

乙炔具有还原性

盐酸

Na2CO3

Na2SiO3

非金属性:

Cl>C>Si

17.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方案

A.

检验CH3CH2Br中存在溴原子

将CH3CH2Br与NaOH溶液共热。

冷却后,取出上层水溶液用稀HNO3酸化加入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淡黄色沉淀

B.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H2SO4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C.

验证Br2的氧化性强于I2

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

D.

验证Fe(OH)3的溶解度小于Mg(OH)2

将FeCl3溶液加入Mg(OH)2悬浊液中,振荡,可观察到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褐色

18.下列变化过程没有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蘸有浓盐酸与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有白烟产生

B.Fe(OH)2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放置变成红褐色

C.打磨过的铝箔加热熔化但不滴落

D.Na2O2加入水中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9.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接近称量质量时,轻振手腕,加够药品

B.溶解时,用量筒控制所加蒸馏水的量

C.移液时,玻璃棒插在刻度线以上,防止液体洒出

D.接近刻度线1~2cm时,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20.在试管①中加入1gNa2CO3,试管②中加入1gNaHCO3。

下列对①、②中的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别滴入几滴水,触摸试管底部

①变热②变凉

分别加10mL水,振荡

①、②均完全溶解

分别加10mL水,滴入酚酞

①变红②变浅红

分别用铂丝蘸取少量,进行焰色反应

①、②火焰均为黄色

21.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序号

俗称

主要成分

主要作用或用途

漂白粉

Ca(ClO)2和CaCl2

可做漂白剂或环境消毒剂

硅胶

H2SiO3

可做实验室或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的干燥剂

石英

SiO2

可做饰品、光纤材料以及半导体材料等

纯碱

可用于造纸、制玻璃等

22.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关系不正确的是

操作和现象

将大小相同的K和Na放入等体积的水中,钾比钠反应剧烈

钾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元素强

将Ba(OH)2·

8H2O和NH4Cl晶体在小烧杯中混合,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变凉

Ba(OH)2·

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FeCl3溶液,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不加FeCl3溶液的快

FeCl3可以加快H2O2分解的速率,起了催化作用

向酸性KMnO4溶液中通入SO2气体,KMnO4溶液紫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23.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

24.为探究Na2SO3溶液的性质,在白色点滴板的a、b、c、d四个凹槽中滴入Na2SO3溶液,再分别滴加下图所示的试剂。

25.把浓盐酸分别滴入点滴板上的各种溶液中,现象如下:

①中溶液变蓝

②中溶液产生胶状沉淀

③中生成沉淀

④中产生黄绿色气体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中溶液变蓝,体现了浓盐酸的氧化性

B.②中产生白色胶状沉淀:

2H++SiO32-=H2SiO3

C.③中产生沉淀的原因可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D.④中产生黄绿色气体:

ClO-+Cl-+2H+=Cl2↑+H2O

26.由下列实验现象一定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装置

①中无明显现象,②中产生浑浊

左边棉球变黄,右边棉球变蓝

试管中先出现淡黄色固体,后出现黄色固体

试管中液体变浑浊

热稳定性:

Na2CO3>NaHCO3

氧化性:

Cl2>Br2>I2

溶解度:

AgCl>AgBr>AgI

C>Si

27.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实验室用甲装置制取氯气

B.盛有水的乙装置,吸收NH3气体

C.用丙装置对生成的气体体积进行测量可以减少误差

D.用丁装置灼烧FeSO4•7H2O晶体得到固体FeSO4

28.将下列反应所得气体通入溶液中,实验现象能够支持实验结论的是

气体

溶液

乙醇与浓硫酸共热170℃产生的气体

橙色变为无色

在浓硫酸作用下,乙醇发生了消去反应

碳酸钠固体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

苯酚钠溶液

出现白色浑浊

硫酸>

碳酸>

苯酚

Cu与浓硫酸加热450℃产生的气体

BaCl2溶液

大量白色沉淀

SO2可与BaCl2发生反应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产生的气体

KBr和KI的混合溶液

无色逐渐变为棕黄色

Cl2>

Br2>

I2

29.“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可用于消毒和漂白,下列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1mL蒸馏水

1mL0.0002mol/L

H2SO4

1mL2mol/L

H2SO4

混合后溶液的pH=9.9,短时间内未褪色,一段时间后蓝色褪去。

混合后溶液pH=5.0,蓝色迅速褪去,无气体产生。

混合后溶液pH=3.2,蓝色迅速褪去,并产生大量气体,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A.对比实验①和②,②中蓝色迅速褪去的原因是发生了反应ClO−+H+===HClO

B.实验③中产生的气体是Cl2,由HClO分解得到:

2HClO===Cl2↑+H2O

C.对比实验②和③,溶液的pH可能会影响ClO−的氧化性或Cl−的还原性

D.加酸可以提高“84”消毒液的漂白效果,但需要调控合适的pH才能安全使用

30.下表是某同学探究Na2SO3溶液和铬(VI)盐溶液反应规律的实验记录,

已知:

Cr2O72-(橙色)+H2O

2CrO42-(黄色)+2H+

a

b

1

2mL0.05mol·

L−1K2Cr2O7溶液(pH=2)

3滴饱和Na2SO3溶液(pH=9)

溶液变绿色(含Cr3+)

2

2mL0.1mol·

L−1K2CrO4溶液(pH=8)

3滴饱和Na2SO3溶液

溶液没有明显变化

3

2mL饱和Na2SO3溶液

3滴0.05mol·

L−1K2Cr2O7溶液

溶液变黄色

4

2mL蒸馏水

溶液变成浅橙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实验1中的绿色溶液中含有SO42-

B.实验1、2的a溶液中所含的离子种类相同

C.向实验3溶液中继续滴加过量硫酸可使溶液变为浅橙色

D.实验4的目的是排除稀释对溶液颜色变化造成的影响

31.下列实验结果不能作为相应定律或原理的证据之一的是

(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32.下列实验沉淀的过程中,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将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

将SO2通入稀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

将Cl2通入稀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

将生石灰投入饱和Na2C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最终变为红褐色

产生白色沉淀

33.某实验小组同学把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至红热,迅速投入热的浓硝酸中,发生剧烈反应,同时有大量红棕色气体产生,液面上木炭迅速燃烧发出亮光。

经查阅资料可知浓硝酸分解产生NO2和O2。

为了探究“液面上木炭迅速燃烧发出亮光”的原因,该小组同学用右图装置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I

实验II

集气瓶中所盛气体

O2

加热浓硝酸

产生的气体

木炭迅速燃烧发出亮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硝酸分解产生的V(NO2):

V(O2)=1:

B.红棕色气体的产生表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能使液面上木炭迅速燃烧发出亮光的主要气体是氧气

D.以上实验不能确定使液面上木炭迅速燃烧发出亮光的主要气体一定是NO2

34.下列“实验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相符合的一组是

实验操作和现象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H2CO3的酸性

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

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Fe2+的氧化性强于Cu2+的氧化性

①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②再加足量盐酸仍有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42-

35.NaClO是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某研究小组探究NaClO溶液的性质,设计了下列实验:

装置图

试剂X

0.2mol·

L-1盐酸

产生黄绿色气体

L-1KI-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

L-1FeSO4(H+)和KSCN混合溶液

溶液变红

0.2mol·

L-1AlCl3溶液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中发生的反应:

ClO-+Cl-+2H+=Cl2↑+H2O

B.实验

中发生的反应:

ClO-+2I-+2H+=Cl-+I2+H2O

C.实验③中该条件下氧化性强弱:

ClO->

Fe3+

D.实验④中ClO-与Al3+相互促进水解

36.某同学用KSCN溶液和FeCl2溶液探究Fe2+的还原性时出现异常现象,实验如下:

溶液变红,大约10秒左右红色褪去,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2)。

取褪色后溶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变红且不褪色,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2),经检验有丁达尔效应。

溶液变红且不褪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无白色沉淀,经检验无丁达尔效应。

A.对比①③,可以判定酸性条件下H2O2可以氧化SCN-

B.实验②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有两种

C.②中红色溶液中含有Fe(OH)3胶体

D.③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

4Fe2++O2+4H+=4Fe3++2H2O

37.下列“实验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相符合的一组是

38.研究生铁的锈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8小时未观察

到明显锈蚀

1小时观察

A.①中,NaCl溶液中溶解的O2不足以使生铁片明显锈蚀

B.②中,生铁片未明显锈蚀的原因之一是缺少H2O

C.③中正极反应:

O2+4e−+2H2O==4OH−

D.对比①②③,说明苯能隔绝O2

39.探究Na2O2与水的反应,实验如下:

(已知:

H2O2

H++HO2-、HO2-

H++O22-)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⑤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①、④中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C.②、⑤中KMnO4与MnO2的作用不同,产生气体的量也不同

D.通过③能比较酸性:

HCl>H2O2

40.下列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新制氯水滴入Na2S溶液中

乙醇滴入K2Cr2O7酸性溶液中

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

草酸滴入KMnO4酸性溶液中

产生黄色浑浊

溶液由橙色变为绿色

液体变为红褐色且澄清透明

产生无色气体,溶液紫红色褪去

41.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FeCl3溶液与Cu粉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记录如下:

A.实验I、II、III中均涉及Fe3+被还原

B.对比实验I、II说明白色沉淀的产生与铜粉的量有关

C.实验II、III中加入蒸馏水后c(Cu2+)相同

D.向实验III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饱和NaCI溶液可能出现向色沉淀

42.在药物制剂中,抗氧剂与被保护的药物在与O2发生反应时具有竞争性,抗氧性强弱主

要取决于其氧化反应的速率。

Na2SO3、NaHSO3和Na2S2O5是三种常用的抗氧剂。

已知:

Na2S2O5溶于水发生反应:

S2O52−+H2O=2HSO3−

实验用品

11.00×

10-2mol/LNa2SO3溶液

21.00×

10-2mol/LNaHSO3溶液

35.00×

10-3mol/LNa2S2O5溶液

实验1:

溶液①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溶液②使之变红。

实验2:

溶液①与O2反应,保持体系中O2浓度不变,不同pH条件下,c(SO32−)随反应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实验3:

调溶液①②③的pH相同,保持体系中O2浓度不变,测得三者与O2的反应速率相同。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a2SO3溶液显碱性,原因是:

SO32−+H2O

HSO3−+OH−

B.NaHSO3溶液中HSO3−的电离程度大于水

解程度

C.实验2说明,Na2SO3在pH=4.0时抗氧性最强

D.实验3中,三种溶液在pH相同时起抗氧作用

的微粒种类和浓度相同,因此反应速率相同

43.已知反应:

2F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