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检测《抗日战争》人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647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检测《抗日战争》人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检测《抗日战争》人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检测《抗日战争》人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检测《抗日战争》人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检测《抗日战争》人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检测《抗日战争》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一历史检测《抗日战争》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检测《抗日战争》人教版必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检测《抗日战争》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一历史检测《抗日战争》人教版必修

第16课 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

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

2.共赴国难

(1)国共合作:

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8月,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

①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②在淞沪会战中,姚子青、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

3.结果

中国军队虽取得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失陷。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时间:

1937年12月。

(2)罪行:

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超过三十万人。

2.潘家峪惨案

(1)时间:

1941年初。

(2)罪行:

在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杀害一千二百多人。

3.“七三一部队”

(1)地点:

中国东北。

(2)罪行:

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三、抗战的胜利

1.敌后战场

(1)百团大战:

①概况: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组织的战役。

②特点:

主动出击。

(2)作用:

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国外战场

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与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抗战胜利

(1)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右图是1938年,江苏画家刘元创作的漫画,同年发表在《抗日漫画》第十期上。

此漫画表达的宗旨是什么?

反映了日寇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中。

2.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

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主题一 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

故我国对倭寇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技术优势,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方针?

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抗战方针?

提示:

(1)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2)方针:

反对速战速决战略,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原因:

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持久作战的条件。

[拓展升华]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

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

从斗争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国民党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战场则始终如一。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消耗了日军的力量,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以弱胜强。

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对点训练]

1.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面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

”在此,毛泽东(  )

A.认为政府的错误导致此阶段伤亡过大

B.肯定全民族抗战功绩以鼓舞全国士气

C.充分肯定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功绩

D.认为抗战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

选B 据材料时间1938年判定D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A项中毛泽东的观点;材料主要讲的是正面战场的状况,C项错误。

从材料“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可以看出毛泽东是持肯定态度的。

故选B。

………主题二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

“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突出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两个战场的关系。

提示:

(1)组织多次会战,抵抗日军侵略。

(2)材料二反映了抗日战争呈现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态势。

[归纳总结]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依靠的武装力量

依靠的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

战场范围

国民政府统治区内,划分战区阻击敌人

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作战规模和方式

多是大兵团会战,进行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在战略防御阶段主要起战略配合作用,在相持阶段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2)联系:

①两个战场是国共合作抗日的体现,它们互相依存、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②两个战场贯穿始终。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合作抗日,直到抗战胜利。

[对点训练]

2.抗日战争开始后,有人在分析共产党军队的作战方针时说:

“今日红军(指已改编成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这段话的含意是(  )

A.贬低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作用

B.污蔑八路军和新四军借抗战之机壮大自己的实力

C.指明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战略战术原则

D.在大反攻阶段限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作战行动

解析:

选C 由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可知,材料表明了八路军和新四军采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作战方针,从而指明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战略战术原则。

考点一

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

命题角度

1.考查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

2.考查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典型例题]

[例1] (四川文综)下图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

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题思路] 解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图片的文字信息:

1938年及漫画中的英语单词“CHINA”。

史论分析

判断

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时间不符合题意

错误

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在1945年,时间不符合题意

错误

该漫画讽刺的是1938年日本深陷中国战场。

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正是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联合抗战

正确

导致漫画中情形出现的原因正是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联合抗战

正确

[答案] C

[题组冲关]

1.“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铸成壕堑,有死无退。

”该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B.国共两党合作携手抗战

C.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D.抗战相持阶段的不利局面

解析:

选A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淞沪”“抗战亘于三月”等关键信息。

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淞沪会战的状况。

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属于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

故B、C、D三项都与题干不符。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

”“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

”的响亮口号。

材料二 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时也曾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序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共两党面对卢沟桥事变提出的共同主张。

(2)以史实为依据,分析国共两党践行上述主张的状况。

解析:

(1)问,要求学生找出国共双方对此事件看法的共同点,不难看出两党均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

(2)问,要求分析两党在抗战过程中的实践状况,学生要以史实为依据,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分界线进行客观分析。

答案:

(1)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2)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共同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由积极抗战转入消极抗战,正面战场的地位下降;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日益成为抗击日军的主战场,为取得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总之,两个战场相互支持是取得抗战胜利的保证。

考点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命题角度

1.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目的

2.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

[典题例析]

  [例2] (北京文综)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词是“苏区”“全中国”等。

选项

史论分析

判断

A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建立苏区

错误

B

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开始创立于1927年,而“苏区”建立于1931年

错误

C

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并愿意参加全中国的国会,这表明中共有意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确

D

“苏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开辟的革命根据地的称谓,故不符合解放战争这一时期

错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