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5899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最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最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最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最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最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记者 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到当时的激情和追求。

如今报考地质专业的学生不多了,原因就是读地质专业毕业后工作艰苦。

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戴金星 我还是不后悔当年的选择。

当年新中国第一代地质勘探科技人员和石油工人,白手起家,是最艰苦的。

如今我们的石油工业是盈利大户,今日大庆变成了现代化城市。

目前大学生毕业就业难,而读地质专业的就业就很容易,如西北地区还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记者 您与当年一样还在鼓动我们的高中毕业生积极报考地质专业,成为石油天然气勘探队伍中的一员?

戴金星 是啊,我多么希望年轻人前赴后继,继承我们的事业,为祖国打开地球奥秘,为人类寻找足够的能源。

1、本次访谈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请写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其中的一个结论。

2、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

你认为本访谈提问的质量如何?

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3、戴金星说“我还是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并且希望年轻人也能像他当年那样作出“选择”。

你对戴金星的“不后悔”是怎样看的?

对戴金星的“希望”又是怎样看的?

请作简要阐述。

二、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4~7题。

《莫言访谈录》

2012年10月13日上午8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

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

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还是很配合地脱掉了运动外套。

南方周末:

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什么?

莫言:

10月11日18点40分前后,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

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

我想,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我压力倍增。

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却不提《红楼梦》,为什么?

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过;

《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

《红楼梦》是我早在18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

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

虚幻的部分,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

虽然小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或100年之前的。

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

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

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

写作的时候,你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

我1980年的中短篇,在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

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及了计划生育。

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

《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建国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

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

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

这个小说是文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

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

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

爱知县称念寺的住持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

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

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非常尊重他。

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较广泛。

他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我写不出来。

你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

突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

贝多芬从贵族中昂首挺胸而过;

歌德退到路边,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

你说年轻的时候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意识到,像歌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

当年的音乐家要依附有权势的人,他们需要被供养。

贝多芬见到国王扬长而去是了不起的,而歌德留在原地,脱帽致敬,被认为没有骨气。

当年我也觉得歌德软弱可鄙,而贝多芬可钦可敬。

就像贝多芬说的“贝多芬只有一个,而国王有许多个”。

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觉得扬眉吐气。

但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

当面对国王的仪仗扬长而去且会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

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勇气。

但歌德的教养让他跟大多数百姓一样,尊重世俗礼仪,站在路边脱帽致敬。

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国家尊严等。

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百姓的人。

(摘编自2012年10月《南方周末》)

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然保持平民姿态:

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

B.莫言曾说过,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认为《红楼梦》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从18岁开始阅读,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红楼梦》的味道。

C.作品《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延伸的不止50年,其中生死轮回变牛变马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间生活是现实部分。

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夹心;

据说点心铺老板既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

E.莫言认为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心态年轻,与西方交流广泛,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并坦承自己写不出村上春树的这类作品。

5、简要概括莫言获奖后惊喜和惶恐的原因。

(6分)

6、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

请结合其作品简要概述。

7、面对国王和贵族,做歌德还是做贝多芬?

结合莫言的认识,谈谈你的观点

三、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8~11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

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

这很难说。

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

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

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

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

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

“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

为荣?

余:

没有。

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

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

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

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

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

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

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

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

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

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

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

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

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

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

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

可是,听说、流行歌的跟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

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

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

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

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

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

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

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8、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4分)

9、阅读访谈第①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

(2分)

(2)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10、怎样理解第②部分画线句子的含意?

11、第④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

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四、阅读下面的一段新闻访谈,完成文后12~14题。

丁肇中访谈录(有删节)

主持人:

有一位科学家曾经作过一个比喻,他说人类就像是一些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深水鱼,从来没有到海边去过,意识不到自己生活在水里,只有当海水溅起水泡的时候,才会引起某些有智慧的鱼对水的注意:

原来我们是生活在水里!

您或者其他科学家是不是就像这些有智慧的鱼?

丁肇中:

可能是吧,但我认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动力还是好奇心。

每一个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动因,但我只能说我自己,我最主要的动因是好奇心。

主持人:

是好奇心促使您把最微小的粒子以至最广大的宇宙,都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

对,这样研究才能不断地深入下去。

你不去做实验,永远不会知道谜底和真相。

你可以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们对物理、对世界的认识和现在完全是两回事情。

一百年以前,我们认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

几十年后人们发现,原子核是最基本的东西;

再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基本粒子才是最基本的东西。

所谓的基本粒子,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夸克,可是没有人能够知道一百年以后,又将会是什么样子。

作为一个终生从事研究的物理学家,如果永远不知道自己所研究的“谜底”是什么,会不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和茫然感?

我所怀疑过的,只是实验技术本身有没有错误。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做过方向错误的实验。

您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

您经常说,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如果别人不认可,那是别人的事,绝对不要因为他们不认可,而改变你自己;

但同时也要不断地怀疑自己。

这听上去有点矛盾。

自信,同时也要能自疑,这不矛盾;

如果你不肯怀疑自己,出了错误,那就很不好了。

怎么把握这种自信和怀疑之间的度?

自信你的实验好好去做是会成功的,但是在做具体每一步的时候,一定要非常非常小心,要花很多时间去检查它,因为实验中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导致你最后的错误。

也就是说,您怀疑的是手段、是过程,但绝对不会怀疑目的。

不能轻易怀疑你的最终目的,那是很不好的。

其实在很年轻的时候,您的一些天赋就表现出来了,中学同学因为您聪明管您叫“丁大头”,美国的大学同学管您叫“怪人”,那个时候您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跟大家不一样、有没有觉得自己怪呢?

总而言之只能这么说,我个性比较孤独,就是说朋友不是特别多。

比方说,我念中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喜欢看武侠小说,我是从来不看;

同学喜欢出去打弹子球,我也从来不去;

我喜欢的是看看历史或者物理、数学方面的书。

可是今天您领导着几百个科学家,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组织的领导,现在您还会觉得孤独吗?

丁肇中:

与物理学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

我的同主们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从来不参与。

跟我工作的人,绝大多数人跟我工作了很多年:

我从来和他们没有什么朋友似的来往,只是业务的来往。

我很少、几乎没有到任何科学家家里吃过饭。

大家会不会说您没有人情味?

就是说我保持距离,原因是有重要问题时我得做决定。

这绝对不是说我故意敌对或者冷淡任何人,我只是愿意自己独立思考。

12、访谈开始时,主持人用“智慧的鱼”引起话题有什么好处?

(4分)

13、综观这篇访谈,主持人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哪三个方面?

(5分)

14、丁肇中说:

“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不参与。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五、阅读下面的一段新闻访谈,完成文后15~18题。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专访方文山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

有“粉丝”这样评价他:

“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

”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

“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

”最损的莫过于吴宪宗“歹毒”的大嘴:

“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

从《双截棍》、《东风破》、《七里香》,直到今天感人肺腑的《菊花台》,方文山用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

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

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

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

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

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

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

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

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

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

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

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

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

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

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

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

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

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

你自己认为呢?

我们是相辅相成的。

曲是架构,词是衣服。

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

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我想不会。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

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

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

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音乐将会很寂寞;

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伦也会很寂寞。

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风格。

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

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后》有着很好的体现。

你曾经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

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

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

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15、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他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B.方文山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人生经历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让方文山懂得惜福。

C.方文山对周杰伦的评价很高,他认为若不是和周杰伦合作,他的歌词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D.方文山的歌词能从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写作歌词的风格与众不同,他强调一种整体感觉,不强调段落之间的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

E.本篇访谈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特别是对话后的议论,能起到过渡衔接,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16、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一些人的话能起到什么作用?

(3分)

17、记者进行采访时,需事先针对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请根据文意,还原出本文的采访提纲。

(3分)

18、从吴宗宪到周杰伦,方文山拥有两次令人艳羡的机会,因此很多人把方文山的成功归为“幸运”,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

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9~22题。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 曹原

中国青年报:

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

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

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

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

“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

不给就报其他大学。

”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

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

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

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伤害在哪儿?

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

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

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

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

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

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

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

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

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两者并不直接挂钩。

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