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5619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

3.1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19

3.2城镇化总体策略........................................................20

3.3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20

3.4城镇化水平预测.............................................................24

3.5城镇规模结构........................................................29

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35

4.1城镇空间发展策略.................................................35

4.2城镇空间布局...............................................................36

4.3城镇空间发展指引................................................41

4.4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44

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47

5.1综合交通设施...........................................................47

5.2市政基础设施..........................................................57

5.3社会基础设施.........................................................60

5.4公共安全体系..........................................................62

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63

6.1生态保护.......................................................................63

6.2环境治理...............................................................64

第七章规划实施..............................................................65

名词解释.........................................................................66

大都市连绵区............................................................66

城镇群....................................................................66

全球职能城市...................................................66

区域中心城市..................................................67

门户城市.........................................................................67

老工业基地城市.........................................................67

矿业(资源型)城市.................................................67

历史文化名城.................................................................67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

1.1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

(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1.2规划目标

具体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落实“五个统筹”,实现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科学决策;

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协调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形成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调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从全国层面出发,提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的意见,促进跨区域的协调发展;

导和规范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为城市规模的合理确定提供依据和指导。

1.3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1)近期(2005-2010):

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相协调,提出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重点,确保健康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2)远期(2011-2020):

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相协调,确保城镇化的有序和健康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1.4技术路线

重视前提条件分析。

以人口、资源、环境分析为基础,以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分全国城镇发展的条件,全面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突出公共政策属性。

以党和国家的政策为依据,体现城乡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实现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

根据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针对中央政府对空间发展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现决策的科学化。

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与国家批准的各级各类规划相协调,多种收集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建议和意见,利用航空遥感、卫星照片分析等手段,提高空间资源分析的科学水平,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2.1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1)经济全球化

(2)农业发展与农村政策

2003年,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选择了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水产品等11种优势农产品,规划了35个优产区作为近期发展重点。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内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在农产品加工服务方面的专业将会较大水平提高。

(3)国家产业发展前景 

(4)国家区域政策的要求

(5)小康社会的目标

2.2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自然生态条件

(2)土地资源条件

(3)水资源

(4)油气资源条件

(5)矿产资源条件

(6)环境条件

2.3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2)城镇空间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但准城镇化人口大量存在

(3)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镇化态势显现,需要区域空间发展的指导

(4)城乡规划作用显现,区域协调有待加强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

3.1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人口发展趋势

(2)城镇化发展趋势判断

3.2城镇化总体策略

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以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为前提,充分利用市场对经济要素的配置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健康城镇化。

根据东、中、西和东北不同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的城镇化策略和城镇发展模式,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3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根据城镇化总体策略将我国的城镇化政策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0个省级行政区和港澳台地区;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6省;

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西藏、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新疆等12个省级行政区;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三个省级行政区。

3.4城镇化水平预测

(1)全国总人口预测

(2)全国城镇化水平预测

(3)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预测

(4)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预测

(5)省会、计划单列市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6)流动人口预测

3.5城镇规模结构

(1)全国城市规模结构预测

全国城市规模结构预测(市辖区人口):

我国市辖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2010年有上海、北京、重庆、天津4个直辖市;

2020年将增加武汉、广州2个,共达到6个,分别分布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中部、西部地区的国家战略层次的中心区域位置。

全国城市规模结构预测(市辖区非农业人口):

2003年我国超过250万人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南京、武汉、广州、重庆、成都、西安11个。

2010年新增大连、长春、杭州、济南、青岛、深圳、石家庄、太原、郑州、长沙、昆明11个。

2020年再新个增宁波、厦门、合肥、福州、南昌、南宁、贵阳、兰州、乌鲁木齐9个,共到31个。

其中,超过500万人的城市2010年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深圳、广州9个,2020年新增长春、哈尔滨、济南、成都、西安5个,共达到14。

超过1000万人的城市2010年有北京、上海;

2020年新增天津、重庆、广州,共达到5个。

有潜力超过1000万人的城市是武汉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规模结构预测

(3)省会、副省级城市规模预测

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4.1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1)以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连绵区和城镇群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空间结构,带动更多的城镇与地区融入全球经济网络。

(2)以加强我国的多边合作能力为目标,加强具有战略意义的门户城市发展;

同时加强跨国界地区(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图们江地区)的专项合作。

(3)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联系东中西各区域的城镇轴带建设,培育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

(4)以构筑和谐社会为目标,防止落后地区城镇的边缘化,积极扶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

积极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的健康转型;

积极扶持老工业基地城市的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功能多样化。

(5)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为目标,保护好区域自然、人文资源,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促进风景旅游城市发展。

(6)以促进城乡统筹为目标,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加强小城镇为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水平和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基本服务能力;

加强小城镇道路交通和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动力,强化旅游、商贸等专业职能;

加强沿海大都市连绵区内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的空间整合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2城镇空间布局

(1)空间结构

结合城镇空间发展现状、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对外开放格局、区域协调政策,采用“多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

培育具有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意义的五个核心地区和三个门户城市,构建加强区域协作的沿海城镇带和六条城镇发展轴,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网络状、开放型的城镇空间结构。

“多中心”是指三个大都市连绵区和十三个城镇群。

五个核心地区是指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以广州和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镇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镇群。

他们是国家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龙头,也是引导国家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地区。

三个门户城市是指哈尔滨(东北)、乌鲁木齐(西北)、昆明(西南)三个门户城市,是国家提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能力,建设陆路对外通道的重要支点。

沿海城镇带是指沿渤海、东海、黄海和南海的城镇发展地区。

是推进东部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差距的重点区域。

六轴是指南北向的京广发展轴(含京九线)、京-呼-包-银-兰(包括西宁)-成-昆-北部湾发展轴、哈大发展轴;

东西向的长江发展轴、陇海-兰新发展轴、上海-南昌-长沙-贵阳-昆明发展轴

(2)重要类型城市

重要类型城市是指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全球职能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特殊职能和特殊类型的城市,如门户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矿业(资源)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

􀁺

全球职能城市。

类城市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这类城市有可能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于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等中心。

主要指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

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发展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包括:

重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深圳、成都、西安、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合肥、福州、南昌、郑州、长沙、

南宁、海口、贵阳、昆明、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

门户城市。

包括国家的重要空港、海港,以及陆路口岸城市,是国家对外衔接的重要门户。

老工业基地城市。

统产业为主的工业型城市,如冶金工业城市、建材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

矿业(资源)型城市。

包括煤炭城市、有色冶金城市、黑色冶金城市、石油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

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

我国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7个。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巨大价值,进行科学规划、正确引导;

保留精华、突出特色,分区分片重点保护;

建立健全法制,严格依法进行规划建设。

4.3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1)基本原则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要求,结合城镇化发展需要与城镇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确定全国城镇发展空间指引。

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落实差别化的区域城镇发展政策,实现空间资源的综合管治需求。

从而进一步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城镇空间分类与指引

依据空间类型区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

重点发展地区与城市、扶持发展地区与城市、生态保护地区、控制开发地区。

重点发展地区和城市。

依据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一带六轴”的国家级发展主轴线的地区和城市。

优化提升发展型地区和城镇。

主要是指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大都市连绵区,主要是采取优化提升战略。

规划指引: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的高级化、高新化;

加强城镇间的基础设施共享;

加强城镇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确定城市增长边界,严格控制城市无序蔓延;

推动区域政策一体化进程。

促进发展地区和城镇。

促进发展地区主要指除三大都市连绵区以外的其它沿海城镇带地区、京广发展轴(含京九发展轴)、长江发展轴、陇海-兰新发展轴、京-呼-包-银-兰-成-昆-北部湾发展轴、哈大发展轴、上海-南昌-长沙-贵阳-昆明发展轴。

加快完善通道建设,加强发展轴线地区城镇快速交通联系;

引导投资、产业向轴线上的城镇集聚;

加快城镇群的培育,形成以点串轴、以轴带面的城镇发展格局;

结合地区特点,确立资金扶持、科技扶持、优惠政策扶持等政策;

培育和强化主导产业发展;

防止过多污染产业转移,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优势;

基础设施建设优先。

扶持发展地区和城市。

主要指老工业基地城市、矿业(资源)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

老工业基地城市和矿业(资源)型城市规划指引:

推动产业转型,寻求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的多样化;

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扩大区域影响,解决就业问题;

科技改造与技术更新,再创城市竞争力;

体制创新,吸引人才;

国家资金支持,优先投资技术更新。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指引:

加强规划管理,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协调好新城建设与旧城保护,并加强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规划指引:

财政转移支付、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

巩固中小城镇的发展地位,成为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中心;

结合地区特点,发展旅游业、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等;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避免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过度开发。

生态保护地区。

生态保护地区是指生态与资源保护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地、水体、林地、湿地等及不适宜人类居住并需要生态改良的地区等。

依据相关法律禁止或控制建设行为;

生态保护地区与居民区、重大设施之间应采取防护措施,建立隔离绿地;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生态保育计划,保持生态系统结构优化;

采取移民的政策,鼓励居民向城镇集中或其他地区转移。

2003年年底,我国已建各级自然保护区1999个,面积达14398.05万公顷,与1997年相比,个数增加了1.16倍,面积增加了87%。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个,面积8871万公顷。

控制开发地区。

主要指生态较为脆弱的内蒙古草原、黄土高原等地区,以及农田、重要河流沿岸地区、灾害易发地区、海岸带等。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种植业、牧业的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承载力范围内;

重大建设项目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进行控制管理,如基本农田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格管理;

生态脆弱地区和灾害易发地区应鼓励居民向城镇集中。

(3)重点协调地区

省域行政区的大都市连绵地区、城镇群、沿主要江河湖流域地区,以及多省交界地区。

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区、珠三角大都市连绵区;

哈长城镇群、北部湾城镇群;

苏鲁皖交界地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内蒙东四盟与东三省的交界地区、江苏与安徽的交界地区、赣北浙西交界地区、甘肃与青海交界地区;

淮河流域沿线地区、洞庭湖周边地区、鄱阳湖周边地区、太湖周边地区、河套地区。

应加强这些地区在经济产业协作、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交流。

海岸带及近海海域:

海岸带是指沿岸线纵深20-30公里的陆域范围。

保护海岸带完整性和稳定性。

统一规划与分配海岸线资源,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杜绝过度开发。

海洋港口和城镇的发展要统一规划,协调建设。

4.4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要求,确定省域范围内具有全国意义的重点发展地区与城市、扶持发展地区与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地区、控制开发地区,加强区域协调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实例1河北

重点开发地区与城市:

位于沿海城镇带和京广发展轴上的重要城市,主要有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

生态保护地区:

自然保护区有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河流有海河、滦河、辽河及其支流,安固里河、黑水河;

风景名胜区有避暑山庄外八庙、北戴河、苍岩山、野三坡、嶂石岩、西北坡-天贵山、崆山白云洞等;

基本农田坡度大于15度地区。

控制开发地区:

地质断裂带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是太行山东麓地区。

区域协调地区:

作为京津上游水源地要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协调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布局,加强城镇联系。

区域基础设施协调:

加强京津塘的快速交通建设;

加强环渤海地区的秦皇岛港、天津港、曹妃甸港、黄骅港、沧州港的港务协作和城镇协调建设。

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5.1综合交通设施

(1)综合交通发展策略结合国家城镇建设重点,建设高效的区域交通体系,促进东中西的协调发展;

强化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提高门户城市的服务水平,加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提高农村地区交通服务水平;

调整运输结构,强调铁路(含轨道交通)的作用,实现节约能源目标;

改善边远地区的交通条件,提高其通达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