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考现代文版块专题Word下载.docx
《至高考现代文版块专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至高考现代文版块专题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
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
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
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
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
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
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
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
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14.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
15.第三段写到:
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
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
16.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17.简要说明第六段画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4分)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文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l7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璞
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
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的声音。
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
一个风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
这风铃很古老。
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
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
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夜蟋蟀只有在风铃响时才肯停一停。
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铁铃铛!
”孩子们这样叫它。
他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
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
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
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
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
抱住那根细链。
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
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
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
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
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
沙漠是伟大的。
“爸爸!
”勉儿大声叫。
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
小棒槌般的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
紫薇怀疑地摇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
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
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己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你在这里!
铁铃铛!
”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
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
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
勉儿也肃立。
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来源:
学科网ZXXK]
“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
”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
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
不久,叹息也消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
那吊着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
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
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
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徽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
他记得那很简单。
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垂下来。
他站在爸爸的书桌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
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
那是裂开的缝隙。
链子和铃项粘在一起.锈住了。
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
”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
玉簪花很快谢了;
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
马缨只剩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
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有删节)
14.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5.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17.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柴禾——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
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
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
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
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
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壮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
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
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
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
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
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
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
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
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
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
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
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
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
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
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
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
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
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
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
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
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
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
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
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
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
眼睛不是我吹瞎的。
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
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
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3.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4.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
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5.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5分)
6.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6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文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一切来自其他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
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水系,坦荡、刚烈而勇敢。
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
流就流出气魄,纵横裨阖,摧枯拉朽;
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
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
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赢弱,甚至有点可怜;
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
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
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生纸上写出一笔遒劲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
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流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
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鱼一样游来游去。
追随塔里木河,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
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
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而渐渐地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
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
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
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他直接让我们人类自己饱尝苦果。
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本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
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
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
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
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
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不见岸的大湖会彻底干涸?
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
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
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
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
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
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
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仸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流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仌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仍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16.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7.仍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