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纪实修改汇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4550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纪实修改汇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纪实修改汇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纪实修改汇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纪实修改汇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纪实修改汇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纪实修改汇编Word格式.docx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纪实修改汇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纪实修改汇编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纪实修改汇编Word格式.docx

四是加强领导,各级党委要解放思想,把培育和选拔接班人纳入党委议事日程,有部署、有措施、有检查。

会议还要求各级党委要采取切实措施,在两三年内把各级领导班子真正建设成为有力的精干的工作班子。

1980—1981年,遵照中央关于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指示精神,清除“左”的思想影响,树立新的用人观点,把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作为重点。

县委组织部组织专门班子,深入到13个公社(镇)和20多个科局进行摸底。

通过个别座谈、组织推荐、民意测验等办法,掌握了336名优秀中青年干部预备对象,并建立了名册。

在掌握的优秀中青年干部预备对象中,选择重点,进行考察,对条件成熟的就大胆提拔,对少数不胜任现职的予以适当的调整。

当时有147名优秀中青年干部选入了各级领导班子,同时调整了17名不胜任干部。

1983—1984年,进行了政社分设建立乡政府领导班子的调配工作。

根据中央[1983]35号文件和省委[1984]8号文件精神,结合保康实际,将原来的13个公社(镇)、53个管理区改建为14个区(镇)、52个乡(镇)。

调整配备了区、乡(镇)的党政领导斑子。

调配前,全县13个公社(镇)共有党政正副职86人,调配后,全县14个区(镇)党政正副职72人,比调整前减少14人,其中新进领导班子13人。

根据中央[1983]39号文件和省市委关于机构改革的要求,顺利完成县委县政府、部办委局的机构改革后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这次机构精简,人员减少,平均年龄下降,文化程度上升,向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迈进了一大步。

这次部办委局领导班子调整,共提拔干部50人。

按“四化”要求调整领导班子有了新的突破,初步形成了梯形年龄结构和较合理的智能结构。

按照中央[1983]33号文件,重新修订县委管理干部的职务名称表,改革干部管理体制,下放干部管理权限。

县委保发[1984]74号文件批转县委组织部《关于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和基层党组织及发展党员审批权限意见的报告》。

坚持对干部“管少、管活、管好”的原则,采取“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人事管理办法,扩大下级的人事权,管好用活干部。

在干部制度改革上,选拔干部的方法主要是委任制、选举制和招聘制。

1986年,根据中发[1986]4号文件《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和省委[1986]13号文件《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

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

的意见》精神,县委和县委组织部对1983年1月以来至1986年4月期间任命的干部进行总结回顾,全县共提拔副区(镇)级以上干部141人,通过全面检查,能够胜任现职的81人,占57.4%;

比较胜任现职的33人,占23.4%;

担任现职尚感吃力的18人,占12.8%;

工作不够称职的9人,占6.4%。

通过全面检查,加强了干部的跟踪考察监督,对不称职的干部进行了调整,探索出了对干部“帮、学、降、免”的党管干部的新方法。

按照鄂发[1986]14号文件和市委组织部[1986]178号文件的要求,从县直47个单位选拔6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区乡任职锻炼。

按照省委办公厅[1986]37号文件的要求,组织部和劳动人事局在龙坪区进行了招聘干部的续聘工作,为6名干部办理了续聘手续,做好2名落聘干部的思想和安置工作,为全部续聘工作摸索了经验。

组织部与粮食局党组对其内部机构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进行了精简合并,由局长聘任中层干部,中层干部聘用一般工作人员,各自制定岗位责任制,使保康县实行“双聘”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全面改革阶段(1987—1999)

1987年,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拟定了《关于依法任免和行政处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实施办法》,对党委、人大、政府任免和行政处罚干部的范围、程序作了具体规定,县委以保发[1987]8号文件行文全县,基本理顺了党管干部原则同依法任免或处罚干部的关系。

会同劳动人事局、编制办公室制定了《关于实行干部职工工作调动和机构编制工作联审制度的暂行规定》,共开联审会5次,有效地控制了机构膨胀,防止了干部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当年,为适应撤区并乡的改革要求,抽调72人组成36个专班,对原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全面考核,合理配备了机构改革后的乡镇领导斑子和工作人员。

选拔了34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基本上形成了以中青年干部为主体的梯形年龄结构和合理的智能结构。

根据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三个条例》精神,采取先办试点,分批进行,全面展开的办法,积极推行了厂长负责制。

采用民主选举制、聘任制、自荐承包选任制、招标聘用制、招标引进制等多种形式,选拔任用企业领导干部17名,打破了单一的委任制。

1988年,县委和各乡镇党委均任期届满,根据《党章》规定,按照市委襄发[1988]50号文件精神,认真抓了县、乡两级党委的换届选举工作。

下发了《关于召开乡镇党代会的通知》、《乡镇党代会程序》,并抽调了8人,组成四个专班,对16个乡镇的新一届党委成员候选人进行了全面考察,逐人形成书面考察材料,为县、乡两级党代会的顺利召开和圆满成功作了具体的人事准备工作。

按照“四化”标准全部配齐了新的党委和纪委班子。

共选出新一届乡镇党委委员117人。

通过换届选举,进一步改变了乡镇领导班子中“年龄偏大、智能偏低、专业知识偏差”的状况。

同时,配合县人大及时对县直部委办局39名正职干部进行重点考察,由人大重新颁发了任命书,进一步理顺党管干部的原则同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的关系。

为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兴县富民中的生力军作用。

选拔了戴振伦等7名县管技术拨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了专门技术档案,颁发了拨尖人才证书,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优待。

在进一步完善县长智囊团的同时,先后在歇马、马良、店垭、寺坪四镇建立了镇长智囊团,初步建立起了县、乡两级智囊团网络,为县委、镇委进行宏观决策、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乡镇选派了科技顾问或科技助理。

在市委下派7名科技副乡镇长的基础上,又从县直选派了9名干部到乡镇兼职科技顾问或助理。

同时,根据市委组织部襄组发[1988]177号文件精神,抓了民主推荐选举优秀妇女非党干部工作,共推荐选拔了22名优秀妇女干部和3名非党干部。

1989年,坚持标准,注重实绩,考察了粮食局、农机局、商业局等10个局的领导班子,选拔了14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了局级领导班子。

会同人事局、劳动局、编办联合制定了《关于对干部、职工调动和机构、编制工作实行联审制度的暂行规定》。

联审制度的建立,确保了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调进人员的素质,防止了少数人在干部调动、子女安排上的不正之风,有效地控制了机构人员膨胀。

在县直6个局和16个乡镇建立了监察室,配备监察室主任、副主任22人,强化了廉政机构。

1990年,加强了干部权限下放后的审查把关和监督检查。

各战线报组织部审查备案的干部共203名,经审查同意任免和调动的182名,占90%,不同意任用的21名,占10%;

会同人事局、劳动局、编办组织了4次联审会议,对要求增设、撤销或更名的150个机构进行了审议。

对要求进行政事业单位的86人进行审议,不符合的31人没有批准,有效地控制了行政事业单位选人。

会同县人事局对乡镇和县直机关的177名招聘干部进行了考核,其中聘用167名,终止合同3人,延聘7人。

为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协同人事局,采取公开报名,集中辅导,统一考试的办法,从村党支书、村主任中择优招聘36人,充实了乡镇干部队伍。

对市里下派的7名科技副镇长进行了全面考核,总结了经验;

对拔尖人才加强了管理,为他们发挥作用,多作贡献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建立了80名优秀知识分子的专门档案,实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管理;

下派了32名科技干部,充实了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力量。

1994年,把交流、轮岗的重点放在经济部门与非经济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县、乡之间的干部,尤其是疏通了县、乡干部交流的渠道,调整一批班子,选调一批干部,真正形成了县直到乡镇、乡镇到县直的良性循环。

共轮岗交流副局级以上干部235人,交流面达35%。

按市场经济要求选人用人,大力提拔强人、启用能人、淘汰庸人、不求完人,大胆选拔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年轻人才进班子。

先后起用了23名优秀管理人才担任了企业厂长(经理),并对8名亏损企业的厂长(经理)作了就地免职或降职。

先后选拔企业后备干部200名,从生产一线工作中挑选了60多名同志进入了领导岗位。

1995年初,县委结合实际提出了培养年轻干部三年两步走的目标规划。

采取“腾位子”,“搬椅子”,“搭梯子”的方法,大胆启用年轻干部。

先后提拔25名年轻干部进入乡局级领导班子。

全县16个乡镇党政班子中,青年干部153人,占83%,35岁以下领导干部47人,占25%,27个党政班子有35岁以下干部,占85%,其中党政一把手11人。

县直班子有青年干部155人,占71%,35%的班子配有35以下的干部。

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轮岗交流、外出考察、基层锻炼等方法,有的放矢地培养青年干部,下发了《关于选派青年干部到基层工作意见》,鼓励青年干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接受锻炼。

先后培训青年干部405人,下调轮岗交流260人。

当年,实施“7135”工程抓干部贮备,即贮备乡镇党政一把手后备干部70名,县直部门一把手后备干部100名,副乡局级后备干部300名,县属重点企业后备干部50名。

同时结合建立企业家队伍,抓了企业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

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后备干部工作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单位推荐、组织考核,共确定企业后备干部450人,其中厂长(经理)后备人选100人,县属重点企业后备干部50名。

1996年,以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为重点,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先后三次对部分乡镇和县直班子缺额、不协调、能力弱、闹不团结的予以调整充实,共提拔副局级以上干部200人,平岗交流291人,降职使用2人,改任非领导职务61人。

有力改善了领导班子结构,促进了领导班建设。

根据中央关于明确、公、检、法干部职级的精神,通过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共明确副县级待遇1人,正局级待遇10人,副局级待遇33人。

同时,加强了对非党、妇女干部的选拔工作,全年共提拔使用妇女、非党干部担任副局级以上职务17人。

为了搞好乡镇换届的人员调整工作。

8月份,组织了10个调查组,对全县乡局级班子开展了考核调查,基本掌握了班子情况,10月份,又组织了8个考核组分赴16个乡镇进行了民主推荐。

结合乡镇换届,狠抓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加快了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从县直单位选派了31名年轻干部到乡镇工作。

把干部交流的重点放在经济与非经济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县乡干部之间,全年共交流副乡局级以上干部223人,交流面41%,其中县、乡之间交流31人。

同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16个乡镇的32名党政一把手有31名由外乡籍干部担任。

同时,结合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打破企业行政级别管理的陈旧模式,对企业实行分层分类管理。

对21家重点企业和4家特困企业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全面考察。

帮助5家企业进行了整改,对9家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

当年,建立赛区竞争机制,推行领导班子目标管理,实行了县“四大家”领导分组、乡镇和战线划分赛区的作法,开展评比竞赛,县“四大家”成员分为工业、农业、财贸、小水电、资金项目引进、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六个工作组,乡镇分保南、保北两大赛区,县直以战线为单位分为八大赛区。

竞赛的内容包括党建、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目标。

引入风险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奖优罚劣。

对每个赛区的第一名实行奖励,对每个赛区的最后一名,一年通报批评,二年亮出黄牌,三年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降职或免职,从而在全县形成了各层次争先创优的良好态势。

制定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监督,坚持先审计、后离任,根据审计情况,再决定其升降去留。

当年进行审计7家。

同时,制定实行了乡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诫勉制度,对不团结、搞内耗、工作搞不上去或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的领导班子和表现较差的领导干部,实行黄牌警告,督促限期整改。

这一年,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支队伍一起抓”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调整充实了县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健全了知识分子工作部门分工负责制等一系列制度,促进了知识分子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结合实际,制定了全县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838”工程建设目标,按照发展总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发挥作用的要求,重点培养和建立了80名在各行各业成绩显著的拔尖人才队伍。

1997年,健全和完善《组织部与执纪执法部门的定期联系通报制度》,坚持法人代表离任审计制度,先后对4家企业法人代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

坚持干部谈话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向党组织回复有关问题制度》,执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诫勉制度,实行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两个一票否决制度。

当年,对1名副科级干部实行诫勉,对7名干部执行了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取消了年度公务员考核的优秀等次。

当年,按照中央“三支队伍一起抓”的要求,在搞好党政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了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

结合企业领导班子考核评议工作,建立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后备人才库,首次入库97人。

另一方面进一步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与人事局、科技局联合下发了保组字[1997]30号文件,认真完成了襄樊市科技人才“518工程”,推荐选拔了47名科技专业人才,同时做好县科技人才“838工程”的宣传、推荐工作,充实了科技人才信息库。

1998年,把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放在跟踪考察和充实调整上。

对11个乡镇和36个县直领导班子职数缺额、结构不够合理和战斗力较弱的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

全年共调整副科级以上干部224名,其中提拔62名,降职安排9名,平职交流136名,改任非领导职务6名,免职7名。

重点是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和乡镇与县直之间的交流,全县共交流副科级以上干部111人,16个乡镇党政一把手全部实现了异地任职。

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工作暂行条例》和省委《关于加强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考察的意见》,加大了对干部实绩的考察工作力度。

这些措施的落实,充分体现了县委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凭政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

大胆解放思想,把年轻干部和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放在干部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

对基本成熟、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和女干部大胆提拔重用,全年共选拔29名年轻干部和8名女干部进班子。

1999年1—10月,组织39个考察组,进驻县直86个局级单位和16个乡镇,在民主推荐、广泛考核的基础上,本着相对稳定、适当调整、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和配强配顺配优的原则,着力优化班子结构,顺利完成了县直领导班子重新任免和乡镇领导班子换届的任务。

共调整干部366人,其中提拔156人,平岗交流160人,免职使用3人,改任非领导职务47人。

坚持执行干部交流和回避制度。

全县共交流副科级以上干部372人,16个乡镇党政一把手全部实现了异地就职。

结合县乡班子换届调整,选拔重用了一批政治可靠、素质精良、业务过硬的年轻干部、女干部和非党干部。

全县乡局级领导干部中,35岁以下的143人,占18%;

全县共配备副科级非党干部14人。

当年,制定了全县后备干部“3131”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储备30名县级、100多名乡局级党政一把手、300名副科级、1000名村级主职后备干部,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

6月,结合“三创”工作,选拔了150名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后备干部参加了三个月的“三创”专项实践锻炼。

当年共从后备干部中选拔67人进入科级领导班子,其中11人担任了党政一把手。

采取五种选人用人办法,即领导干部选用采取实绩考核办法,中层干部采取竞争上岗办法,科技干部采取评聘办法,机关新增人员采取公开招考办法,企业法人采取公开招聘办法,引入竞争机制,确保选准人才,用活人才。

对县直68个需配中层干部的局级单位,严格按照三定方案,全面推行竞争上岗这一举措。

使132名优秀干部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深化推进阶段(2000—2013)

2000年初,在两峪、大湾、重阳等5个乡镇开展以优化干部结构、强化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为为目标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双选双聘式、单向选聘式、调整重组式等三种模式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五个层面实现了突破:

一是领导干部一人双责,完善考核。

乡镇“四大家”领导除负责好各自的职务工作外,根据各人的专业特长担任产业或项目组正副组长,并将工作责任目标细化为职务岗位责任目标和产业岗位责任目标,实行风险抵押,一季度一通报,半年一考核,年终总评排名,兑现奖惩,这样把每个领导干部都推向了经济建设主战场。

二是中层干部公开竞争,优胜劣伏。

全县16个乡镇共有313名参加竞聘,经过公开报名,民主测评,述职答辩、组织考核、任前公示,有237名被聘任上岗,落岗76名,极大地促进了中层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强化了竞争意识,激发了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一般干部双向选择,优化组合。

根据三定方案要求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

经过双向选择,全县共有229名乡镇一般干部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67人落聘,真正体现了优胜劣汰,减员增效。

四是全体人员工资归档,劳酬对接。

对干部政策性资金,全部放进档案,彻底打破工资界线,实行绩效挂钩,体现责重薪高的原则,优化干部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实现劳有所得,劳酬相符。

具体做法是将干部工资分成基本工资、岗位职务工资和产业项目效益工资三部分,以干部档案工作为基数,按3:

3:

4的比例分别确定每部分工资基数,基本工资按月全额发放,岗位职务工资和效益工资分别与岗位职务工作目标和产业项目目标挂钩。

干部按照目标完成的比例领取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奖优罚劣。

五是对下岗人员合理分流,引导就业。

同时,积极推行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备案管理制度、建立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责任制和用人失察追究责任制和县管干部谈话制度。

2001年,贯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扎实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确定了“用两年时间、分三步实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目标。

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干部选用工作方法。

在党政机关中大力推行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机关进人必考等制度,确保选准人、用活人。

完善考核办法,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

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公开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初步偿试了干部考察预告制度和差额考察制度,通过召开预告会、张贴公告和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预告被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考察内容、考察组成员姓名、职务及联系方式、考察的起止时间等,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和考察结果通报制等三项制度。

对拟提拔的10名考察对象实行了上述三项制度,提拔使用4名。

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干部选拔工作监督。

大力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

制定出台了《保康县乡局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的试行办法》,先后对45名拟提拔使用干部进行了公示,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和用人失误追究制,对7个战线及部分单位选用干部情况进行了检查,对3个单位越权任用干部进行了追究。

实行干部监督巡视员制度,设立了干部监督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拓宽了干部监督信息渠道。

2002年,创新县委常委讨论决定干部预告制和票决制,先后对793名副局级以上干部试行了票决前预告,在县委常委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方案,提交县委常委会集体票决。

在细化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认定标准和调整方法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和修改完善了待岗制、加强非领导干部职务管理、领导干部辞职、领导干部离岗学习等一系列制度。

共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5人,其中职务暂挂的4人,降职的1人。

当年,完善了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等一系列制度,让群众评价干部、选拔干部、监督干部、落实群众对干部选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尝试推行了乡局级一把手四评考评制度,即根据县级领导测评、一把手互评、单位群众测评、年终目标考评等四个层面量化评分,排出全县党政一把手名次。

同时,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注意尝试扩大座谈和民主推荐面。

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考察中,将座谈和推荐的范围扩大到村级主职干部。

2004年,改革选任方式,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县委公开选拔了黄堡等4个乡镇的党委书记,遵循党内法律法规,充分吸纳省内外公选干部的工作经验,在全省率先公推公选乡镇党委书记。

经过广泛报名和资格审查,有90名同志参加了民主推荐,按照1:

5的比例进行演讲答辩,1:

3比例进行考察,最后实行差额票决的方式产生了4个乡镇的党委书记人选。

当年,根据省市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出台了县委常委会讨论任用领导干部实行差额上会的暂行办法,县委全委会表决下一级党政班子政职拟任人选的暂行办法和县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表决暂行办法,进一不规范了干部选任行为,扩大了用人民主,提高了干部任免决策质量和水平。

同时,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了保康县党政领导班子建设五年规划,提出了加强年轻干部、女干部和非党干部的培养选拔和管理使用工作的意见。

2005年,认真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实现干部选任规范化。

在执行条例的过程中,严格做到了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

共调整任免干部24人,其中提拔任用2人。

同时,创新了对干部职数编制管理方法,建立了全县干部编制和干部职数管理信息库,对全县所有单位的编制和干部职数进行全程跟踪监控,严防超职数配备干部、越权调整干部的问题发生。

为了建立科学一把手政绩考评体系,在探索的基础上,正式开展了以县“四大家”领导评、单位干部职工评、乡局级一把手互评、实绩考评、定年度考核等次、定升职去留、定评先表模为主要内容的“四评三定”活动,有效地解决了过去一把手考核管理中存在的参评范围不广、评价指标不细、反馈机制不畅、考核结果转化运用不力等弊端。

一是细化评价标的。

改变过去对德、能、勤、绩、廉笼统的印象式的评价,将考评体系细化20项指标,使内容具体明了,使评价更有针对性。

二是简化评价程序。

“四评三定”制度就是在组织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相关考评部门协同配套,简化程序,捆绑运作,同步进行,考评结果集中应用,有效地节约了成本。

三是量化考评结果。

“四评”就是按不同比重加权平均后排定名次,县“四大家”领导评定占20%,乡局级党政一把手互评定占20%,所在单位干部群众的评定占30%,县实绩考核办公室评定占30%。

四是注重结果应用。

严格将测评结果与一把手的年度考核、评先表模、升降去留挂钩。

当年,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