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总提纲全面精华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3807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总提纲全面精华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考历史复习总提纲全面精华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高考历史复习总提纲全面精华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高考历史复习总提纲全面精华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高考历史复习总提纲全面精华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总提纲全面精华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复习总提纲全面精华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总提纲全面精华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总提纲全面精华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三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

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读14页地图)

2、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13页图示)

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特点:

简、速、密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结果

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

签订《南京条约》

广州北郊三元里自发抗英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条约》英法《北京条约》

焚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年《辛丑条约》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鸦片战争(1840——1842):

●三元里人民抗英:

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割让香港岛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2)赔款 

2100万 

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开放 

广州 

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

影响:

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役:

丰岛海战、辽东之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1895)

(1)、清政府割 

辽东半岛、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 

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

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划分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③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清军刘永福、秀才姜绍祖、义军首领徐骧英勇抗敌

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爆发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这样的使馆界就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3)拆毁 

北京 

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5)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①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②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城。

③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④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⑤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2课) 

抗日战争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

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2、了解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

(1)凇沪会战:

1937年8-10月。

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

(2)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3、了解洛川会议:

中共1937年8月。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3、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4、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战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

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国际: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标志:

1851年金田起义2、发展:

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3、失败:

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无处不均匀。

土地分配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原则: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革命性:

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

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

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振兴太平天国

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

进步意义:

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

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第二课) 

辛亥革命

●1、同盟会:

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

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

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

3、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意义: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

第一阶段:

5月4日—6月初 

中心:

北京 

主力:

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

6月5日以后 

上海 

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实

(1)条件:

经济: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

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主要内容:

①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③中心任务④领导机构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条件:

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②特点:

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影响: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4、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合作的条件:

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了解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北伐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

歼灭孙、吴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

工农运动发展:

农民建立农民政权;

工人组织武装举行罢工;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年):

失败的标志: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

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失败的原因:

主观:

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本原因)。

客观:

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

5、 

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

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今年80周年纪念。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6、了解红军长征主要史实(1934—1936)读54页地图

(1)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

(2)过程:

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3)结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7、●理解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开始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9、了解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1949年春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并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0、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

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

(1)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2)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

国家性质:

新民主主义国家;

(3)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新中国诞生: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2)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

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

①确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②职能和地位: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新阶段: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

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

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作了规定。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

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6、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80年代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提出

7、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8、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C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D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

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

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一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

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

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

(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

“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

(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

1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