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352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doc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doc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出席本届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业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十四节气来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

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

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

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二十四节气命名讲究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

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分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

四立便不尽然。

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

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

青藏高原上流传着:

“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

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

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

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节气风俗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俗。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俗就是“咬春”,又称“啃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因此,这一**俗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除“咬春”外,中国民间还有“打春”**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

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

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雨水节气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

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

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惊蛰节气  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

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5°57′S移至赤道。

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古代分惊蛰为三侯:

“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

“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北京地区,北海冰融化,雁飞,蜜蜂开始群飞,春雪终止,榆树开花。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

有谚语云: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

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

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

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