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000多个村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用电村村通。
近200万农民接受了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连续举办了四届“两节一会”和两届“黄牛节”,成功组织了赴江、浙、沪、港地区招商引资等活动,对外开放的领域、层次和深度取得新的突破。
五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274亿元、实际利用国外资金1.78亿美元。
外贸进出口额预计达3.03亿美元,是2000年的3倍。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可达46%。
社会事业跨上新台阶。
高等教育实现跨跃式发展,理工学院实现专升本,中原机校、南阳卫校、南阳行政学院晋升大专。
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13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两基”复查验收。
科技长入经济步伐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4.6%。
文化名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旅游业快速发展,“一山一水一恐龙”旅游品牌初步形成。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建立健全了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服务三大体系,加强了乡镇卫生院建设。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6‰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两个确保”得到巩固。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人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五”计划目标
1850
“十五”完成情况
预期性
2005年
年均增长(%)
生产总值(亿元)
800
9
1050
11.9
人均生产总值(元)
7365
9795
三次产业结构(%)
29.6:
24.7
26.3:
23.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850(累计)
16
1194(累计)
城镇化水平(%)
30
年末总人口(万人)
1090
1074.58
人口自然增长率(‰)
7以内
6以内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550
7
2894
8.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900
6
7831
12
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万人)
1.2
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7400
7898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150
158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2
2.35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
2(累计)
1.78(累计)
注:
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计划目标为2000年价格,2005年数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第二节 “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促进全市统筹协调发展,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投资贸易更加活跃,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国家积极促进中部崛起,在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加大对农业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我市加快改善发展条件,优化发展环境;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有利于激发加快发展的内生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市资源丰富,人文积淀深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特别是全市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农业基础薄弱,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高,工业产业层次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偏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
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和出口拉动作用不明显,外贸依存度不足3%,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城镇化率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重,再加上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社会就业压力很大。
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仍很突出,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
综合分析,“十一五”时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时期,只要思路对头、谋划得当、措施得力,就能够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宛、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中心城市、县域经济两轮驱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致力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
——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使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更加重视工业的主导作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更加重视“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更加重视改革体制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加强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障能力。
——更加重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2%以上,提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9:
55:
26,由“二、一、三”演变为“二、三、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乡公用设施得到显著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商品电基地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增长继续保持较低水平,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完善;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更加和谐。
专栏2“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05年
2010年目标
指标属性
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元)
17000以上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8.8
55
14
413累计1194
900累计3300
18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累计35
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累计60
城镇登记失业率(%)
3.2
4.5以内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百分点)
累计2.6
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百分点)
累计4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
46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30.9
45
城镇化率(%)
40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百分点)
0.5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4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50
8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7
24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61.3
64.43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90
1110
6.5‰以内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62.5
61.2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0.97
0.78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118
82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6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1
7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累计10
森林覆盖率(%)
34.5
4.7
15
累计1.78
累计5.6
20
12050
4060
规划指标的属性
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市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所属地方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
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三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加大“三农”投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订单农业和外向型农业。
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中低产田改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等项目。
“十一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50万吨左右,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
突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建设优质粮食、棉花、畜产品、中药材、林果、油料、蔬菜、食用菌、烟叶、水产品等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以优化品种和产品结构为重点,搞好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棉花、花生、“双低”油菜、脱毒红薯等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优势畜产品开发,以南阳黄牛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建设南阳优质肉牛基地、优质肉羊基地、生猪生产基地、肉蛋鸡生产基地和奶业生产基地。
坚持公益林与经济林建设并重原则,充分利用平原和丘陵宜林土地资源,建设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
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梨、杏李、黑李、桐柏大枣、板栗、银杏、花椒、月季等经济林及花木生产基地。
以建设效益农业产业带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山茱萸、辛夷、裕丹参、桐桔梗、唐半夏、栀子为代表的传统地道中药材。
积极发展优质绿色蔬菜,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珍稀菌类和鲜食型食用菌品种,建设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烟叶等规模化特色农业基地。
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大力发展网箱养鱼、莲田养鱼和特种水产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巩固全省水产品大市地位。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位置,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群体。
做大做强天冠、南纺、新纺、宛西制药、衡氵育制药、烟厂等现有优势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小辣椒、油料、食用菌、辛夷、栀子、花生等农产品加工业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
加快培育速生丰产林、黄牛等产业的新兴龙头企业。
依托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来宛兴建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联合体,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龙形经济格局,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各种新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超10亿元的达到20家。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重点,通过资源整合,建立由农业技术推广、科研、高等院校、科技服务等机构多方投资、共同参与的现代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继续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及农资供应市场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搞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第二节 农村公共事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每个乡(镇)拥有一条三级以上的出口路,平原区全部行政村通班车,切实解决好农民出行难的问题。
积极发展农村集中供水,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大力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大力扶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2007年起对所有农村学生免收义务教育阶段杂费。
建立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
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
继续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图书阅览、广播电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加快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改造和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8年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积极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
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合理归并自然村,引导农民住宅建设适当集中。
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25%,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
加强旧村镇改造,提高供排水、电力、道路、卫生等设施配套水平,优化、美化村容镇貌,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第三节 农村改革
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机制,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缩小公益性征地范围。
完善征地程序,坚持公开透明,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
改革土地征用补偿方式,提高补偿标准。
建立征地和土地转让最低价格制度。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第四节 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
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星火人才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巾帼科技星火工程,切实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地务工收入;
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与不合理收费,建立健全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农民工住房供给、子女上学等政策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
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搞好劳务输出信息服务,组织好大规模劳动力输出活动。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增加扶贫投入。
突出抓好国家、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乡、村的脱贫工作。
继续对鸭河口库区等少数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生态脆弱的地区实施移民开发、异地脱贫。
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新机制,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
到2010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专栏3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在唐河、邓州、新野、镇平、方城、社旗、宛城等粮食主产区集中连片建设高产稳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实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和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在唐河、邓州、社旗、方城、镇平、宛城等六个县市区建设万亩连片标准粮田,形成我市粮食生产核心区。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改造3个粮食生产大县的中低产田27万亩以上。
★种养业良种工程:
实施种子和畜禽水产良种二期工程,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农作物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畜禽水产原(良)种场、种质资源场及检验中心。
★动物防疫体系:
完成市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建设,新建13个县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使所有县级中心达到国家标准。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完善市级综合性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13个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和1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质检站。
★农产品流通设施:
支持农产品冷藏、交易、运输和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建设,建成7个规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五年解决150万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及山区严重缺水问题。
★农村沼气:
建设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2010年沼气用户达到40万户。
★农村公路:
实现所有行政村和一半以上的自然村通油路(水泥路),90%以上的县道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乡道、村道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标准。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成全市乡镇卫生院改造,分步改造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医院。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实现20户居民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
扶持建设农村固定和流动电影放映点,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一次电影。
★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建设县级服务站、中心乡镇服务站和信息网络系统等。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实现乡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加快改造不达标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
第四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把加快工业化进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到2010年,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工业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工业增加值达到890亿元,年均增长13.7%,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经济总量保持全省前3名的位次。
第一节 工业转型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围绕8大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现代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精深加工技术装备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比重,通过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开发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竞争能力。
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和30户重点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在生物能源、高档服装面料、汽车零部件、碱化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等领域,规划、论证和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建设项目。
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