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寄情教案(教案2).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200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托物寄情教案(教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托物寄情教案(教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托物寄情教案(教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托物寄情教案(教案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托物寄情教案(教案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托物寄情教案(教案2).doc

《托物寄情教案(教案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托物寄情教案(教案2).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托物寄情教案(教案2).doc

托 物 寄 情教案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课题:

《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教科书:

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P63—65)

授课教师:

廖三贵(平江二中)

班级:

高一

课时:

45分钟

课型:

综合型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教学中可以从艺术家相似的人生经历,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徐渭《墨葡萄图》与凡·高《艺术家的卧室》对比),不同的人生经历,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朱耷《安晚帖》与库淑兰《剪花娘子》对比),以及作品引起的情感共鸣(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方面来解读。

学情分析: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得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

了解分析类似美术作品的方法,形成审美素养。

 

2能力目标:

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丰富视觉审美经验,提高鉴赏能力,养成深入观察,细致分析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

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美术作品是怎样表达艺术家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难点:

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与学具:

教具: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学具:

课本、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平时会邀好朋友去家里玩吗?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我们班的同学家里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学生表现自己卧室的画。

1、这位同学画得好不好?

他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请作者来谈谈自己在这一幅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想法。

教师肯定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我们通过《卧室》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与想法,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艺术大师凡·高的卧室呢?

二、新授

(板书课题)

1)、相似的人生经历,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

多媒体出示:

《艺术家的卧室》 (荷兰)凡·高

1、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画面大量的采用色与色做对比,阴影被(免除/表现)了;一切都是用(均匀的纯色/颤动的杂色)画出造成一种(宁静/嘈杂)的气氛。

画面的这种宁静是凡·高内心平静的表达吗?

跟我们所了解的凡·高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播放凡·高视频,了解凡高的人生经历。

梵高在不少于13封信中描述了这幅画,所以画家本人的感觉得以为人所知。

在给贝尔纳的信中写到:

“可是这种宁静里也弥漫着避难的气息”。

给提奥的信中写到:

“看着这幅画应该让头脑休息,…通过这个办法来报复我的失眠”。

通过对凡高的生平及信件的了解,请说说凡·高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成双的枕头和椅子暗示着画家的孤独。

这幅画上的宁静隐藏着画家的不安,他既不能休息,也不能入梦,惟有这幅画上的一片寂静,透露着画家一种全然绝望的心情。

与凡·高的坎坷人生经历比较,我们有着更加幸福的人生,因此同学们的作品也透露出更加温馨的感觉。

凡·高是荷兰人,但是在我们中国也有一位“凡·高”,有谁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凡·高与徐渭坎坷人生

他们不仅仅有着一张共同的“囧”字脸,更有着同样坎坷的人生经历。

考试失败

工作失败

婚姻失败

精神疾病

自杀自残

失去自由

贫困潦倒

孤独死去

影响深远

介绍徐渭,出示教师设计的名片。

通过下面几位大师,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后世的影响:

在他死后60年,八大山人学习他的写意方法。

死后120年,郑板桥称自己是青藤门下走狗。

死后300年,齐白石愿为青藤磨墨理纸。

可以看出他是后来大师们的“男神”。

3、出示《墨葡萄图》局部放大图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徐渭的《墨葡萄图》

提问:

画面表现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特点?

画法特点:

是细腻、写实还是狂放、写意?

教师:

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

笔墨技法:

是色彩真实还是墨色为主?

教师:

用笔:

草书入笔,笔简意赅。

用墨:

泼墨大写意,水墨淋漓。

构图特点:

是饱满还是空灵?

教师:

布局奇特、气势动人。

教师总结:

徐渭运用不同于前人的大写意手法,创造了酣畅淋漓的绘画风格,狂放的笔触传达出“奔放的浪漫”,表达出与众不同的特殊画面效果。

语言分析

画家为什么这样画呢?

他想表现什么样的精神情感?

展示作品题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学生自由作答

教师总结:

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

透过葡萄,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位落魄怅然的文人形象。

凡·高和徐渭都有着同样悲惨的人生和巨大的艺术成就,说明面对生活中的坎坷,要勇敢面对,敢于坚持。

2)、不同的人生经历,作品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学生分组讨论)

出示《安晚帖》(清)朱耷、《剪花娘子》(现代)库淑兰

1、请学生分组讨论表格内容,并填写在答题纸上。

作品名称

《安晚帖》朱耷

《剪花娘子》库淑兰

构图特点

空灵流动

繁实而又单纯明快

形象特点

“白眼向人”的鱼

形象稚拙而又鲜明

色彩特点

墨色为主

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适度

画家生平及时代背景

明朝皇族后裔,国毁家亡

“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

表达的感情

愤世嫉俗、孤独忧愤

纯真善良的心灵

2、小组代表作答

3、教师针对学生答题情况作出评定并适当补充

通过对两张作品的比较,我们了解到朱耷和库淑兰人生巨大的反差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截然不同。

3)、情感的共鸣(集体讨论)

出示《奔马》徐悲鸿、《怒吼吧,中国》李桦

1、这组作品各描绘了什么样的形象?

都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奔马》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他的马成为了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怒吼吧,中国》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作品以入木三分的遒劲刀法和线条,刻画出中华民族这位巨人已经猛醒,正挣脱帝国主义与一切反动势力强捆在身上的绳索,怒吼而起,要拿起武器为民族前途进行战斗。

教师总结: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同时抒发出自己的忧国之情。

三、联系现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历史悲剧不再重演、为了不再身受辱耻而怒吼,让我们奋发图强,像奔马一样坚强、自信,勇往直前,实现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课堂总结

不管是把色彩反复涂抹,还是将心情收敛在黑白之间”不管是“激荡的热情”还是“奔放的浪漫”,都是艺术家在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他们对生命的爱。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托物寄情

1、近境异情。

2、异境异情。

3、情感的共鸣

六、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