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中山桥导游词文档6篇Word文件下载.docx
《兰州中山桥导游词文档6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中山桥导游词文档6篇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于这个景点的介绍,要说哪些导游词比较合适呢?
下面是带来的兰州中山桥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章1:
欢迎大家来到这!
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
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
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
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
1920xx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1920xx年(清光绪33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
清光绪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
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
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
有[天下黄河第一桥"
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
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
明洪武九年(1376年)。
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
称为[镇远桥"
。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
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
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
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
人称[将军柱"
柱上铸有[洪武九年。
岁次丙辰。
八月吉日。
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
系铁缆一百二十丈"
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
用24只大船。
横排于黄河之上。
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
以长木连接。
铺以板。
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
大木柱45根。
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
将船固定在河面上。
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
春季则又重搭浮桥。
[伫看三月桃花冰。
冰泮河桥柳色青"
的诗句。
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
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
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
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
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
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
美国人满宝本。
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
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
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
初名[兰州黄河铁桥"
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
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
但历时仅42年。
即1949年。
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
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
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
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
1954年。
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
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
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
而且还威风凛凛。
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
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
结构新颖。
工艺先进。
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
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
尽管如此。
人们还是敬仰它。
观赏它。
因为它象一部史诗。
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
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篇章2:
兰州中山桥导游词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提起兰州的桥,人们首先会想到那座令兰州人骄傲自豪的桥,它就是号称“黄河天下第一桥”的中山桥。
中山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20xx年2月开工,1920xx年6月竣工。
它是由美国人设计,德国人承建而成的,建桥花费白银306600余两。
中山桥长233.5米,宽8.36米,是黄河上第一座公路桥,所以有黄河天下第一桥之称。
后来为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该桥于1942年改名为“中山桥”。
中山桥是全钢构造的五拱桥,造型美观大方,气势磅礴,北面有郁郁葱葱、高高耸立的白塔山,南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桥下滔滔黄河水日夜不休地奔流而过。
夜晚的中山桥是黄河岸边最美的一景了,璀璨的花灯给中山桥平添了一份雍容华贵,远远望去,中山桥就像一条威猛的金色巨龙横卧在黄河之上。
临河观看,中山桥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花灯闪烁,真是美轮美奂!
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山桥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能再承受更多的压力,现在的中山桥已经改为步行桥,人们在桥上拍照、休闲、娱乐……中山桥因为它的百年历史和独特造型成为兰州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值得兰州人自豪的名片。
篇章3: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铁桥长233.33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
其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名叫镇远桥。
根据清道光“兰州府志”记载,该桥以二十四艘大船贯连,浮于河面,冬拆夏设。
严冬时黄河结冰,车马都可通行。
至明洪武9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西10里处,称“镇远桥”;
明洪武20xx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
清光绪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 导,建起了长达233.33米,宽7。
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
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篇章4:
兰州中山桥简介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甘肃省兰州市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
1372年(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黄河浮桥,也就是的中山桥的前身。
1376年(明洪武九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
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
.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
的字样.
1920xx年(光绪三十二年),总办甘肃洋务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准修建黄河铁桥,并在1920xx年十月以16.5万两白银包工包料的总价承包给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合同规定:
“铁桥长233.3米.宽7.5米,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
黄河铁桥竣工后,实际耗银30.669万两。
初名“兰州黄河铁桥"
.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炮弹击中了过桥的两辆国民党军车,车上弹药爆炸,大火烧毁了桥南端18节木桥面和部分纵梁。
军管会组织了三百多人昼夜抢修,抢修后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
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20xx年,国家文物局将中山桥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篇章5:
兰州白塔寺导游词范文【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白塔寺约建于元代初年。
相传,成吉思汗曾致书西藏黄教萨迦派法王,萨迦派法王即派当时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
这位喇嘛走到兰州时,不幸病故。
大元帝国建立后,成吉思汗为了纪念这位喇嘛,在山颠修造白塔一座,以表怀念。
现在的白塔,并非元代所建,而为明代重修,据《重修白塔寺记晰载:
"
吾兰之河山北,原有白塔古刹遗址,正统戊辰间,太监刘公来镇于此,暇览其山,乃形盛之地,于是起梵宫,建僧居,永为金城之胜境。
由此可见,现存白塔寺,系明正统年间镇守甘肃的太监刘永成重建。
清康熙五十四年,甘肃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为寺院,并以"
慈恩"
题寺额,但百姓仍呼之为白塔寺。
明代所修白塔,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塔基,高约17米,为实心砖塔。
每级每角均有翘起的砖刻小龙头,下系风铃,随风飘荡,声清音脆。
塔的外表垩饰如雪,故称白塔。
白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毫无损伤,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
白塔寺院内,南有悬岩阁楼,北有准提菩萨殿,东西两侧各有陪殿数间,陪殿各连小亭一座,四周建筑正好将白塔拱卫于寺院中央,整个寺院居高临下,颇为壮观。
自明代以后,白塔山的寺庙殿宇逐渐增多,成为宗教胜地。
在白塔寺西南一带,陆续修建了三官殿、观音洞、药王殿、财神殿、金山寺、禹王庙等;
在白塔寺的东南一带,兴建了三教道统词、三皇殿、三星殿、罗汉殿、文昌宫、魁星阁等;
在白塔寺的南面,依山势建有十王殿(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宗帝王、四殿五官王、王殿罗天子、六殿卡成王、七殿秦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三、十殿转轮王)。
这些寺庙依山势而造,或居黄土层,或居岩崖边,风格迥异,各具风采。
可惜因年久失修,战争破坏,大部分倾圮颓废,目前仅剩一殿。
在白塔山半山东侧,有一三楹的高大牌楼,堪称白塔山第一牌坊。
牌坊阳面题额"
凤林香袅"
,阴面题额"
秀英三台"
,为清乾隆五十六年皋兰举人李存中所题写。
其意是:
低头俯视,山脚寺庙青烟镣绕升腾,香气弥漫;
抬头仰观,白塔熠熠生辉。
与皋兰山三台阁相映成趣。
寥寥八字,俯察仰观,前呼后应,道出了这座牌坊承上启下的微妙,实为一绝。
篇章6:
仁寿白塔寺位于四川省仁寿县富加镇奋斗村。
白塔寺建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
白塔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90),通高14.15米,座宽5.6米,塔身为四面五重檐,底层采用石料,其余四层用佛像青砖砌成。
底层开一门,门楣上一匾书刻“今古同心”四字,各层均三面开窗,塔均穹隆顶结构,全用各型预制佛像青砖拱砌。
楼梯均一米宽的人行道沿壁螺旋状四十余级可达顶部览胜。
据闻,历史上的白塔寺一带风水极好。
西汉时期,白塔寺所在的涌泉山群山环绕宛如百凤朝阳,山上浓荫蔽日,山下景色宜人。
左边的飞龙山昂首苍穹展翅欲飞,右边的卧虎山雄踞丘野跃跃欲扑,在地理上构成了虎踞龙盘的格局。
据仁寿县志记载,白塔寺的石壁上确曾刻有隶书体的“虎踞龙盘”四个大字。
在20xx年11月眉山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中,对于白塔的历史价值进行了这样的鉴定:
白塔历史悠久,用材料优质,塔身坚固不易风化,具有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保存完好,具有研究价值。
3史料编辑
仁寿县志记载: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两次攻占仁寿县,曾多次到白塔寺来活动。
明末清初,清王朝开始清剿边远反清势力,一队清军追赶一群反清义士到白塔寺时,竟神秘失踪,当他们发现地宫洞口后欲强行进入搜寻,由于迷宫作用清军有去无回,为首的将领在震怒之下填塞了所有的进出洞口。
--------DesignedByJinTai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