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78864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文档格式.docx

原生矿物:

直接由熔岩凝结核结晶而形成的原始矿物,是岩石组成中原来含有的矿物。

次生矿物:

岩石在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后再重新形成的矿物。

土壤质地:

各种不同粒级的颗粒在土壤中的相对含量,称为土壤质地或土壤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分类:

根据不同粒级的颗粒在土壤中的含量比例,可把土壤划分为许多类,这种土壤分类的方法,称为土壤质地分类或土壤颗粒组成分类。

1、土壤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所以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过程。

自然土壤在母质、气候、生物(植被)、地形和时间(陆地年龄)等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通过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而形成的。

只有在地球上出现生物,尤其是出现绿色植物后,土壤的形成才具备了产生的条件。

2、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1.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2.土壤能够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3、土壤质地改良的方法?

•土壤单粒相对比较稳定,要改变山区林地和大面积绿地的土壤质地不容易,一般是尽量作到适地适树(草)。

在小面积苗圃或绿地上,则可采用一些方法来改良土壤的质地。

石砾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石砾可提高土温,增加大孔隙,有利于通气透水,增加土壤渗水量,减少地表径流,这对粘土尤为重要。

•石砾增加根系的摩擦,使其不易老化,从而提高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土壤质地改良方法:

1)掺沙掺粘,客土调剂:

达到3泥7沙或4泥6沙的壤土质地范围。

2)翻淤压沙或翻沙压淤。

3)引洪漫淤或引洪漫沙。

4)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

5)种树种草,培肥改土。

4、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间关系如何?

•质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常常是决定土壤的通气,蓄水,保肥,保温和耕性的重要因素。

沙土

壤土

土壤性质兼有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并克服了它们的缺点,具有良好的水、肥、气、热状况和协调能力,是植物生产最理想的土壤。

既发老苗,又发小苗。

黏土

质地类型

砂土

粘土

蓄水力

居中

养分含量

保肥力

较差

较强

土温变化

较快

较慢

通气性

良好

不良

透水性

耕作

容易

不易

5、为什么要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调节?

●土壤空气过分流通,会造成有机质分解速度过快,易引起土壤有机质和有机氮的贮量降低,使养料很快消耗或淋失,导致土壤性质变坏。

●土壤通气不良,使有机质难于彻底分解,会造成土壤供应养料不足,而且嫌气分解中生成的还原性物质对作物生长有害。

●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土壤中的好气、嫌气分解能够同时进行,这样既能使土壤中保持有适当的有机物质,又能使作物有足量的有效养料可以吸收利用,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等营养元素处于适当的平衡状态。

6、简述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各种动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后,会进行各种复杂的变化,但是总的来说包括两个过程:

矿质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

•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在土壤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在通气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进行。

•矿质化过程为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提供养分和活动能量,影响土壤性质,并为腐殖化过程提供物质基础。

●好氧条件下的分解

通气良好,微生物活动旺盛,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和含N、P、S等有机化合物,能很快被彻底分解,分解为作物易于吸收利用的矿物质成分,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大量能量。

●嫌氧条件下的分解

通气不良,水分过多或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有利于嫌气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机质分解作用慢又不彻底,使土壤中有机酸不断积累;

极厌氧条件下会产生CH4、H2等还原性气体。

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

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腐殖质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养分积累过程。

有机质腐殖化过程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微生物将有机残体分解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一部分转化为最终产物,另一部分遗留下来;

同时微生物自身活动又产生新的合成产物和代谢产物。

这两类物质是腐殖化过程的物质基础。

第二阶段:

在微生物作用下,上述物质缩合成腐殖质。

7、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怎样?

1、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为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活动提供养分和能量有机质矿化分解后,养分释放出来。

同时是微生物活动物质能量来源。

(1)养分较完全

植物生长所需养分N:

80~97%,平均95%;

P:

20~76%;

S:

38~94%为有机态,由有机质提供。

(2)提高养分有效性

SOM矿质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腐殖化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一方面促进土壤矿质养分溶解释放养分;

另一方面可以络合金属离子,减少金属离子对P的固定,提高P的有效性。

(3)提高酶活性,促进生长

SOM通过刺激生物活动而增加土壤酶活性,直接影响土壤养分转化过程;

腐殖酸是一类生理活性物质,能够加速种子发芽,增强根系活动,促进作物生长,也可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2、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1)其粘结力比砂土强,比粘土弱,从而避免砂土松散结构状态,和避免粘土形成坚韧大块。

2)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使土壤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及根系生长环境有良好改善。

3)改善土壤热量状况。

腐殖质颜色深,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同时有机质分解时也能释放热,因此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提高土壤温度。

8、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一)土壤生物的组成与活性

1.土壤动物促进植物残体的破碎和运输

2.真菌可促进木质素的分解

3.细菌和放线菌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二)土壤特性

1、质地:

粘粒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也越高。

2、PH值:

中性较好,PH为6.5-7.5。

3、水分:

最适湿度为土壤持水量的50-80%。

低洼、积水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4、通气性:

通气不良易有机质累积。

5、温度:

最适宜温度大约为25-35℃。

(三)植物残体的特性

1、物理状态

a.新鲜程度;

b.破碎程度;

c.紧实程度。

多汁、幼嫩绿肥易于分解,磨细粉碎易于分解。

2、C/N比

a.有机物质组成的碳氮比(C/N)对其分解速度影响很大。

以25或30:

1较为合适。

b.C/N降至大约25:

1以下,微生物不再利用土壤中的有效氮,相反由于有机质较完全的分解而释放矿质态氮。

9、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关系

土壤生产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基础,内因)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外因)所决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

肥力因素基本相同的土壤,如果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表现出来的生产力也可能相差很大。

外界条件——土壤所处的环境,包括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灌溉、耕作、栽培技术、管理等)。

◆东北黑土肥力高,但气候条件差,一年一熟,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并不高;

◆海南岛砖红壤肥力低,但气候条件优越,水稻一年三熟,总产量高。

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力,既要大力培肥土壤,又要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如平整地块、修建渠道、开沟排水、筑堤防洪、营造防护林等),改造土壤环境。

第二章

1.土壤密度

2.土壤容重

3.土壤孔隙度

4.土壤结构

5.土壤结构性

6.土壤结构体

1、土壤容重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哪些?

(1)计算土壤总孔度

总孔隙度(%)=(1-容重/密度)×

100

(2)推知土壤的松紧状况

(3)计算工程土方量

⏹土壤重量=土壤体积×

土壤容重

在土工建设或土地整理工程中,有2000m2面积应挖去0.2m

厚的表土,其容重为1.3t/m3,

⏹应挖去的土方为:

2000m20.2m=400m3,

⏹土壤质量为:

400m31.3t/m3=520t

(4)估算各种土壤成分储量

根据容重和土壤成分(有机质、可溶性盐、各种养分、各种污染物等)的含量,来计算该成分在土体中的储量。

例:

1亩(666.7m2)农地的耕层(厚20cm),容重为1.15g/cm3,有机质含量为15g/kg,全氮量为1.5g/kg,求1亩耕层土壤含有机质多少千克氮储量多少千克

   有机质:

666.7×

0.2×

1.15×

1000×

15×

10-3=2300kg

   氮储量:

1.5×

10-3=230kg

(5)计算土壤储水量、灌水(或排水)定额

假设土层厚度1m,土壤质量含水量25%,容重为1.3t/m3,求1亩土壤中的储水量。

⏹1亩厚度1m土层中的储水量=666.7m2×

1m×

1.3t/m3×

25%=216.7t

2、土壤孔隙有哪几类?

土壤孔隙可分为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

3、影响土壤空隙性的因素有哪些?

(1)土壤质地:

⏹沙土的总孔隙度小,一般为30-40%,以大孔隙居多;

⏹粘土的总孔隙度大,一般为50-60%,且以小孔隙为主;

⏹壤土总孔隙度居中,一般为40-50%,大小孔隙比例较为适当。

(2)土壤排列松紧与土壤结构

v一定容积土壤中,土粒排列紧密的,孔隙度低,排列疏松的,孔隙度高。

v具有团聚性(即细小土粒结合成大的团粒)的土壤,总孔隙度高。

(3)土壤有机质:

v土壤有机质本身疏松多孔,又是团聚体的胶合剂,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所以,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孔隙性良好。

(4)土壤层次:

v不同的土壤层次,其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紧实度等均不同,故孔隙状况各异。

一般表土孔隙度大,孔隙状况好。

4、为什么说土壤团粒结构是农业上宝贵的结构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1.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空隙兼备

v团粒具有多级孔性,总的孔度大,即水、气总容量大,又在各级(复粒、微团粒、团粒)结构体之间发生了不同大小的孔隙通道,大小孔隙兼备,蓄水(毛管空隙)与透水、通气(非毛管孔隙)同时进行,土壤空隙状况较为理想。

2.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

v在团粒结构土壤中,团粒与团粒之间是通气孔隙(非毛管空隙),可以透水通气,把大量雨水甚至暴雨迅速吸入土壤。

v团粒结构土壤又有大量毛管空隙(在团粒内部),可以保水,这种土壤中的毛管水运动较快,可以源源不断供应植物根系吸收的需要。

3.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

v在团粒结构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强烈,因而生物活性强,土壤养分供应较多,有效肥力较高。

而且,土壤养分的保存与供应得到较好的协调。

4.团粒结构土壤易于耕作

v团粒结构土壤,由于团粒之间接触面较小,粘结性较弱,因而耕作阻力小,宜耕时间长。

5.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

v团粒结构的旱地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

肥沃的水田土壤耕层则有一定数量的水稳性微团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水气并存的矛盾。

培育良好团聚体的途径

1)增施有机肥

2)实行合理轮作

3)合理耕作

4)改变灌水方式,减少淹水时间

地下灌水(滴灌)优于喷灌,优于细沟流灌,优于大水漫灌。

5)石灰、石膏施用酸性土施用石灰,碱土施用石膏。

6)土壤结构改良剂

A)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

如:

乙酸乙烯脂和顺丁稀二酸的共聚物(VAMA),水解聚丙稀晴(HPAN),施用耕层土重0.01%,>

0.25mm团聚体由10.9%增加至30.1%,施用耕层土重0.1%,>

0.25mm团聚体增加至82.9%。

聚乙稀醇(PVA)施用耕层土重0.05%,>

0.25mm团聚体0~10cm土层由7.49%增加至38.5%,10~20cm团聚体由4.3%增加至17.6%。

B)自然有机制剂:

醋酸纤维、树脂胶、胡酶酸盐、沥青制剂。

C)无机制剂:

硅酸钠、膨润土、沸石、蛭石,其中膨润土的膨胀性强,减少稻田渗漏,其他几种能够增强土壤通透性。

5、土壤三相比

第三章

土水势吸湿水吸湿量膜状水毛管水毛管断裂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夜潮作用冻后聚墒萎蔫系数

二、问答题

1、土壤水在土壤中有何重要作用

●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养分状况

●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通气状况

●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土壤水分影响微生物活动

●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

2、土壤水分的类型

3、影响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的因素。

1)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土壤的表面积和孔隙系统的性质决定的。

•壤土>

粘土>

2)土壤结构

•团粒结构土壤孔隙度大,含水量高,毛管孔隙发达,因此有效水含量高,如团聚体发育好的东北黑土。

3)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本身的持水量很大,更能促进良好土壤结构的形成,多施有机物质,可以扩大有效水范围。

•有机质能增强土壤的渗透性,有利于土壤接受降雨,可增加土壤的实际含水量。

4)土壤层次

•由于不同土层的结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结构等均不相同,所以有效水含量范围有较大差异,一般是表层土壤有效水含量高于下层。

4、土壤水总是从含水多的地方向含水少地方运动,这种说法正确否为什么

不正确

5、冻后聚墒和夜潮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土壤中的水汽总是从温度高、水汽压高处向温度低、水汽压低处运动,当水汽由暖处向冷处扩散遇冷时便可凝结成液态水,这就是水汽凝结。

夜晚水汽由暖处向冷处扩散遇冷便凝结成液态水称为夜潮。

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第四章

土壤通气性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1、土壤空气与大气在组成上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2、土壤的热特性有那些各自如何影响土壤温度状况

土壤热容量的影响因素

v含水量愈高的土壤,提高等同温度所需的热量愈大。

⏹农村育秧,白天放干水,晚上灌满水。

v沙性土热容量比粘重土壤小

⏹沙性土白天升温较快,通常叫“热性土”。

⏹粘重土壤含水量高,升温较慢,称“冷性土”。

土壤导热率的影响因素

1)当土壤干燥缺水时,土粒间的孔隙被空气占领,导热率小。

当土壤湿润时,土粒间的孔隙被水分占领,导热率增大。

2)导热率与土壤容重成正比。

因为容重小时,土壤疏松、孔隙度高,空气含量多,所以土壤的导热率低,反之则高。

土壤的热扩散率(土壤导温率)的影响因素

土壤质地和含水率对热扩散率的影响

3、土壤空气对作物生长有何影响?

(一)影响种子的萌发

v种子萌发需要温度、水分、O2。

O2把种子贮存的养分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

v种子萌发要求氧浓度>

10%。

vO2含量不足时,代谢不能正常进行,有时产生酒精,有机酸,对种子有毒害作用。

(二)影响根系发育

v大多数作物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根系长、颜色浅、根毛多,吸收能力强;

缺O2土壤中的根系则短而粗,颜色暗,根毛大量减少,吸收能力弱。

v根系生长需要氧:

氧浓度<

9~10%,生长受阻;

<

5%时,发育停止。

(三)影响根系吸收功能

v通气不良时,根系呼吸作用减弱,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功能降低,特别是抑制对K的吸收,依次为Ca、Mg、N、P等。

v影响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特别是多价元素,如:

Fe)。

(四)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状况

v通气好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养分和矿质养分释放快,固N作用强。

通气性差,养分释放慢,反硝化作用变强,N损失,固N作用减弱。

v土壤空气中CO2的增多,使土壤溶液中CO32-和HCO3-的浓度增加,有利于土壤矿物质中的Ca、Mg、P、K等养分的释放,但过多的CO2会使O2的供应不足,抑制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v嫌气条件下产生有机酸、H2S,对种子和植物根系有毒害作用,水稻土壤溶液H2S达0.07mg/kg,水稻枯黄,稻根发黑。

(五)影响作物抗病性

v土壤通气不良,使土壤中产生还原性气体,如H2S能抑制土壤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酶等)的活性。

v缺O2时,会使土壤酸度增大,利于致病霉菌发育,使作物生长不良,抗病力下降。

4、土壤通气性如何影响土壤肥力如何调节

v通气性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种子萌发、根系呼吸、根系吸收功能

v通气性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的转化

⏹通气良好,好氧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迅速;

⏹通气不良,有机质分解缓慢,并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v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通气良好,土壤呈氧化状态;

⏹通气不良,土壤呈还原状态。

土壤通气性的调节措施

v施用有机肥:

培育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耕层构造,提高土壤的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

v质地:

改良过粘过沙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的通气性。

v深耕:

雨后及灌水后及时耕锄,防止表层土壤板结和形成结皮。

v灌溉与排水:

合理灌排,调节土壤水分状况。

5、土壤温度对作物生长有何影响如何进行调控

1.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一般植物根系在2-4℃时开始生长,10℃以上生长旺盛,超过30-35℃生长受阻。

不同植物适宜根系生长土温不同:

小麦12-16℃、玉米24-28℃、豆类22-26℃、水稻30-35℃。

温度低,受冻害,呼吸作用弱,根系生长受抑制,吸收养分能力低。

温度高,呼吸作用旺盛,不利碳水化合物积累,根系发生木质化至根尖,根毛区减少,降低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

2.影响种子的发芽出苗

不同作物适宜种子萌发的温度不同,在适宜温度内,温度越高,种子萌发速度越快。

小麦、大麦1-2℃时15-20天,5-6℃时6-7天,9-10℃时2-3天萌发;

谷子萌发温度为6-7℃;

玉米萌发温度为10~12℃;

高梁萌发温度为12-14℃。

3.影响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水稻,温度过低生殖生长延迟,温度过高营养生长期缩短。

4.对其他肥力因素影响,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土温影响土壤的化学、物理变化过程,影响有效养分的释放。

土壤温度的调节措施

v翻耕松土

⏹可以提高地温

v灌溉排水

⏹夏季灌溉可降低土温,排水可使土温升高。

v施用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吸热性。

v广泛采用多项措施调节土温

⏹遮阴,盖塑料地膜,压紧土壤,熏烟,设风障等。

v施用土面增温剂

⏹有机合成酸渣剂,棉籽油脚制剂,沥青制剂等,可调节土温。

第五章

土壤结持性土壤粘结性土壤粘着性土壤塑性土壤外摩擦力

土壤内摩擦力土壤抗剪强度土壤压缩土壤压实土壤坚实度

二、问答题

1、结持性包括哪三种类型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影响土壤粘结性的因素

(1)水分:

a非粘闭土壤:

即疏松土壤(如结构好的土壤、沙性土壤、疏松土壤)。

粘结力:

主要受水膜弯月面力决定。

(曲线C)

b粘闭土壤:

即土粒紧密排列的土壤(压实土壤、大土块等)。

主要受分子内聚力和水膜弯月面力的双重作用。

含水量多时,水膜弯月面力影响大;

含水减少时,内聚力增加,弯月面力也增加,粘结力迅增。

土壤粘结力随含水量的减少而迅速增加。

(2)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越细,土粒间分子引力越大,水膜越多,粘结性越强。

(3)阳离子种类、有机质含量

Na+使土粒分散,增加粘结性;

Ca2+使胶粒凝聚,减少土粒接触面积,降低粘结力。

腐殖质增加砂土粘结力,减少粘土的粘结力。

影响土壤粘着性的因素

(1)土壤含水量:

含水少时,粘着性小,含水增多,粘着性增大。

随土壤水分进一步增加,水膜加厚,吸水力减小,粘着强度降低。

当含水量增多至土壤成流体状态时,粘着性消失。

(2)土壤质地:

土粒越细,粘着性越强。

(3)农机具材料的性质:

农机具所用材料的亲水性,影响土壤的粘着强度。

亲水性强,易粘着,反之不易粘着。

(木料易粘着,塑料不易粘着)

(4)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构性:

有机质多、结构性好的土壤,粘着性低。

影响土壤塑性的因素

土壤质地和矿物种类:

粘粒含量小于15%的土壤无塑性,随粘粒增多,塑性下限增加较少,上限增加较多,故塑性指数增加,塑性增强。

2:

1型膨胀型矿物(蒙脱石类)塑性最大,2:

1型非膨胀型(水云母类)次之,1:

1型矿物(高岭石类)最小。

有机质含量:

增加土壤有机质,可使土壤塑性上、下限都增加,但对塑性指数无大的影响,这有利于土壤耕作(因为提高土壤塑性下限,就扩大了适于耕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

2、不同结持性对土壤耕作的影响如何?

土壤粘结性与土壤耕作的关系

粘结力大,耕作时易形成大土块,即使经耙耱也会形成小于0.25mm的团聚体,破坏土壤结构。

粘结力增加农机具对土壤作用的阻力和附着力。

土壤粘着性对土壤耕作的影响

粘着性强时,增加耕作阻力,降低耕作质量。

生产中采用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亲水性差的农机具材料,降低土壤含水量都有利于提高耕作质量。

土壤塑性对土壤耕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