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30742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ocx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ocx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以杭州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快速发展,单纯的以发展经济为主导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转型需求。

旅游目的地居民不仅分享着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正面效应,同时也是负面影响的承担者,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幸福感成为保障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本文以杭州本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居民的幸福感现状,以及杭州本地居民对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及环境影响的感知,进而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出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并找出对本地居民幸福感最不利的因素。

统计问卷数据发现,对杭州本地居民幸福感最不利的经济因素是物价上涨,最不利的社会文化因素是本地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和庸俗化,最不利的环境影响是交通和人口拥挤。

此外,针对这几个最不利的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能够提升本地居民幸福感的对策。

关键词:

幸福感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

TheFactorsThatInfluenceSubjectiveWell-beingofTourismDestinationResidentsandTheSuggestions,HangzhouForExample

Abstract: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ourismdestinations,thedevelopmentpatternthatmainlydevelopeconomichasnotsatisfiedthetransformationneeds.Becauseresidentsnotonlysharethebenefitsoftourism,butalsoundertakethebadimpacts,thesubjectivewell-beingoftourismdestination’sresidentshasbeenanimportantindicatortoensureitssustainabledevelopment.ThisarticlechoosetheresidentsofHangzhouasresearchobject,soastostudythesubjectivewell-beingsituationandtheattitudethatresidentstothetourismimpactsbothpositiveandnegativebythewayofquestionnairesurvey.Theanalysiswillbeginthroughthreeaspects,includingtourismeconomicinfluence,social-culturalinfluenceandenvironmentinfluence,andthenfindoutthefactorsthatinfluenceresidents’subjectivewell-beingmost,Accordingtotheconclusionsgivemyownsuggestionstoimproveresidents’subjectivewell-beingofHangzhou.

Keywords:

subjectivewell-being;economicinfluence;social-culturalinfluence;environmentinfluence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旅游业发展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近年来,旅游目的地的快速发展使其迎来了转型的重要时期,单纯的以发展经济为主导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转型需求。

随着旅游业对当地居民影响的深入,当地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的地居民的幸福已经成为了衡量旅游开发是否成功和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杭州作为一个最佳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热点城市,为了打造“幸福之城”、“品质之城”,对于本地居民幸福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研究本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以及杭州本地居民的幸福感现状是种必然的选择。

杭州作为典型的旅游目的地,以其为案例,具有典型意义。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1.理论意义

(1)将多学科理论灵活地运用到旅游学的研究中去,实现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并争取将旅游影响的相关理论在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提升问题的研究上有所延伸和发展。

(2)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和旅游业的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对居民幸福感现状和旅游业的研究有利于揭示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

(3)本课题将影响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因素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2.实际意义

(1)对于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来说,居民幸福感的现状是其最直观的反映。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可以对杭州居民的幸福感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旅游业和城市居民生活状况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相关研究结果能够帮助政府和相关决策者了解杭州城市居民幸福感现状以及其对旅游业的态度,从而调整其相关的社会政策。

并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针对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幸福感,切实打造品质之城,幸福之城,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对中国其他旅游目的地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从旅游发展最典型的城市杭州着手,相关结论也许会对其它旅游目的地有一定的启示。

(三)文献述评

1.国外研究评述

(1)旅游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关系研究

新西兰的罗森,威廉姆斯,杨和卡森斯(1998)等多位学者在新西兰10个城市就当地居民对旅游的理解做过一项调研,这10个城市分别代表了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了不同角色和发展的不同水平。

通过比较这些城市的相似点和区别,讨论了当地居民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以及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分析了旅游业在经济发展、就业、城市基础建设、犯罪及污染方面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影响以及居民对这些影响的不同态度,得出结论:

要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多样性和规模大小来改变目的地的容量。

美国的波林J.谢尔顿和特里萨﹒阿本罗迦(2001)以美国夏威夷的怀基基为例,研究了成熟旅游目的地重新恢复活力所存在的问题及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

他们指出使怀基基及其它成熟的目的地重新充满活力的关键步骤是认识到它的文化并且把当地居民包括进去。

要提供能够吸引当地居民的娱乐和活动,这些娱乐和活动应该反映原真性的夏威夷,不能为了满足游客所需要的而去把它进行商业化运作,同时要保证当地居民用以休闲娱乐的设施能得以维持和完善。

该研究对其它旅游目的地的启示包括:

考虑增加和维持一些开放性的地方,修葺重要的历史性建筑,阻止环境的退化,确保居民在整个目的地交通便利。

此外,还要整合其文化价值。

(2)旅游业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提到旅游业发展对居民感知的影响因素,安德瑞克(2014)发现当地的企业家和那些受雇于旅游运营商的居民对旅游业的发展有更加积极的态度。

研究人员也有记录,居民住宅离旅游中心的距离会影响居民的感知,Belisle和霍伊发现,离旅游中心越远,居民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度就越低。

其它已知的因素包括接触游客的数量和水平,还有旅游居民比例。

根据Diedrich和garcia-Buades的研究,当游客的数量超过当地居民,那么居民对其的容忍度将会面临挑战。

理论上来讲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发展有利于缓解贫穷,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但是有限的研究表明,第一,贫穷并没有得到缓解,外国行业的主导地位,过度依赖发达国家,较弱的组织能力以及资本的缺乏都是贫穷没有得以缓解的原因。

第二,居民和游客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居民的排斥、逃避现实、边界维护、旅游者文化的适应都会使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受到影响。

第三,居民可能对旅游是否给他们社区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有比较复杂的感觉。

Monterrubio墨西哥瓦图尔科的居民没有直接将犯罪率的增加、毒品、卖淫等不良社会现象与旅游业联系在一起。

相反的,他们认识到这些行为存在于更广泛的墨西哥文化。

2.国内研究评述

(1)旅游与目的地居民关系的研究

国内对于旅游与目的地居民的关系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研究方面:

李春茂在国外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三大理论,即发展阶段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李经龙(2003)等在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主要表现;张文论述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变迁,并借鉴国外的评估机制尝试建立我国旅游影响评估体系;钟林生等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数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入手,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在理论、观点、方法、实践和模型等方面取得了最新进展;王璐璐(2006)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国内旅游目的地影响理论研究是不够完善的,任何单一理论都不能完全解释目前旅游目的地的真实情况,文化变迁与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不可割裂的。

(2)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感知

郭英之(2007)等将居民对于旅游影响的感知分为就业感知、政策感知、物价感知、隐私感知、利益感知、环境感知、社区感知和文化感知8个主成分因子;景秀艳(2012)认为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幸福感知的关联主要体现在民主权力、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方面;应天煜认为,对于现实的旅游目的地社区而言,关于旅游的感知主要来源于社区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发展所带来影响的直接经验。

对目的地居民文化结构和影响要素的分析,姚艳红、赵建军共搜集了55个指标,其中包括20个精神文化指标,如市场意识、生育观念等,16个行为文化指标,如普通话普及程度、工作形式等;19个生活环境文化指标,如交通条件、娱乐设施等。

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高园(2014)提出杭州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类型可以归为中度协调发展类的生态环境滞后型,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保护的建设。

王丛丛(2014)在对已有的生活质量研究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主观感知的角度考察了目的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生活质量,其实就是居民幸福感的一种衡量方式。

(3)提升旅游目的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策略

高园(2014)提出,旅游业发展应该与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呈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水平。

二是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会反作用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目的地政府应摆正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的位置,将为百姓谋福利作为其公共政策价值的最终目标。

为了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政府应当:

发展旅游经济以夯实幸福的物质基础;关注民生热点以提供幸福的社会支持;加强环境保护,净化生存空间;弘扬先进文化,丰富精神家园;努力实现善治,构筑幸福的制度堡垒。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1.文献综述法。

通过整合中国期刊网、万方期刊数据库、ScienceDirect、Ebsco等中外数据库资料,查阅中外相关理论研究资料,对文献进行总结归纳,为论文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问卷,对杭州居民幸福感现状进行调查,充分了解杭州居民幸福感的现状,为分析奠定基础。

3.定性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定性分析,研究出旅游业发展对与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因素,以及其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二.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现状

(一)幸福感内涵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对自己某一段时期的自我状态和生活质量的主管总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三个方面。

其中,积极情绪是一种不愉悦的情绪和情感,反映了事情在朝向个人期望的方向发展;消极情绪是一种不愉悦的情绪和情感,反映了生活、健康和环境与自己的个人期望相违背。

生活满意度也由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方面是指整体生活满意度,另一方面是生活中主要方面的满意度。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通常也被认为是主观幸福感的人之维度,是指个人对自己当下生活状况的认识评价。

从纵向时间维度来说,主观幸福感又可以分为恒常幸福感、境变幸福感和瞬时幸福感。

恒常幸福感描述一种不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可以作为不同人稳定幸福状态对比的标准。

境变幸福感随着环境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改变的一种心理状态。

瞬时幸福感是在某一刻的幸福感受。

境变幸福感与瞬时幸福感一起都代表一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幸福状态。

综上所述,主观幸福感拥有以下三个特征:

首先,主观幸福感是个人的主观感受。

无论是感知层面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还是认知层面的生活满意度,他们的高低来自于个人的感知,而非来自于研究者的调研标准;其次,主观幸福感同时关注积极情绪的增加和消极情绪的减少,是对个人状态的整体评价,而非对某一方面状态的评价;最后,主观幸福感拥有稳定性,但在短期内会随着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样本概况

本次研究共发放156份问卷,所有发放的问卷得到了全部回收,经过筛选后,其中有效问卷142份。

下表1为本次调查问卷样本的人口统计学数据:

表1:

样本人口统计学数据

题项类别频数比例

户籍杭州本地居民14291%

非杭州本地居民149%

性别男6747.1%

女7552.9%

年龄18-25岁7150%

26-30岁4531.7%

31-40岁1510.6%

41-50岁85.6%

51-6032.1%

职业旅游相关行业2014.1%

与旅游业无关12285.9%

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4.3%

高中/中专117.7%

专科2719%

本科8056.3%

研究生以上1812.7%

月平均收入2000元以下2618.3%

2001-4000元5639.4%

4001-6000元2920.4%

6001-8000元1913.4%

8001以上128.5%

由上表可以清楚的看到,受访者有91%都为杭州本地居民,而剩余的非杭州本地居民所填写的问卷则视为无效问卷。

在142份有效问卷中,女性所占比重稍多,为52.9%,而男性偏少,占47.1%。

受访者的年龄分布在18岁至60岁之间,但在各年龄段分布不均衡,其中18-25岁所占比重最多,约为50%,其次为26-30岁,所占比重为31.7%,31-40岁所占比重为10.6%,41-60岁之间样本分布最少,仅占7.7%。

就职业来说,本次调查将职业简单的分为旅游相关行业和与旅游行业无关这两类,其中85.9%的受访者从事的行业与旅游业无关,仅有14.1%的受访者从事旅游相关行业。

至于月平均收入分布,总体偏低,受访者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所占比重为18.3%,在2001-4000月之间的所占比重最大,为39.4%,月平均收入在4001-6000元之间所占比重为20.4%,在6001-8000元之间占13.4%,8000元以上所占比重最小,为8.5%。

从整体上来看,本次研究调查的样本主要由年龄在18-50岁之间,收入在0-8000之间呈正态分布的杭州本地居民构成。

分析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呈此分布的原因是:

问卷发放是通过网上发放和现场发放两种方式进行,网上发放问卷仅限于本人所认识的杭州本地居民,因此群体非常有限,而且其年龄大多集中在三十岁以下。

本人去现场发放问卷的时间为工作日,地点为朝晖公园,少有收入水平很高的被访者,在公园休憩的中老年人很少会帮忙填问卷,故本次调查的样本年龄偏小,收入偏低。

(三)杭州本地居民幸福感现状

本课题所研究的幸福感并不是广义上的幸福感,而是特指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幸福感。

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幸福感可以通过其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以及其对旅游业影响的感知来判断。

本人将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分析杭州本地居民的幸福感现状。

1.杭州本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感知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发现,75%的被访者对于杭州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感到满意,甚至于非常满意,23%的被访者认为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只是一般的水平,仅有2%的被访者对于杭州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感到不满意。

至于居民对于杭州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态度,87%的被访者非常支持或者支持杭州旅游业的发展,10%的被访者觉得无所谓,只有3%的被访者不支持杭州大力发展旅游业。

对于杭州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满意程度越高,也就说明其幸福感越强;对旅游业的发展越支持,也就说明其幸福感越高。

2.本地居民对旅游业的影响感知

旅游业的发展给本地居民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上,其所带来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如果居民感知到的不利影响超过有利影响,那么居民的幸福感就比较低,反之,则幸福感越高。

数据显示,82%的被访者赞同或者非常赞同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利大于弊,仅有3%不赞同,其它15%的被访者对于旅游业的利弊问题,并不能清楚的感知。

这说明总体来说,居民对于旅游业带来的有利影响感知更多,而关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具体感知,将在文章第三部分详细论述。

总之,从本地居民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和其对旅游业影响的感知来说,大多数杭州本地居民的幸福感都比较强。

三、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

(一)经济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幸福感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因素,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是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基础,但它并不是反映人类幸福的全面指标。

在早些年的研究里,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与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人们的幸福感就越强。

布莱德博在1969年的研究中证明,高收入者一般持有较多的正面情感,而低收入者相对来说会体验到更多的负面情感。

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伊斯特林采用实证方法进行验证后,发现经济因素与幸福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幸福感因人而异。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旦人们的经济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水平,经济因素将不再能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正在逐渐弱化,经济发展不一定能够带来满足和幸福感。

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人们的幸福感才会提高,如果连简单的温饱都解决不了,那么幸福感则无从谈起。

1.积极影响及居民幸福感感知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杭州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作为杭州十大产业之一,现已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10年杭州城市GDP总值为5098.66亿元,其中旅游收入为1025亿,占到城市GDP的20%,足见旅游业对杭州经济的贡献之大。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旅游业都可以极大的拉动经济增长。

②增加了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个综合性的产业,包括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在旅游产业链中,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酒店业等都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服务业必须要经由人来完成,而且服务行业并没有过高的技术性的要求,因此,可以为不同层次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③增加了个人收入。

对于旅游业从业人员来说,旅游业可以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增加了个人收入。

④提高了生活水平。

生活水平既包括经济水平,也包括生活品质。

一方面来说,旅游业通过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个人收入,从而提高了居民的经济水平。

从另一方面来说,通过发展旅游业,间接的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及思想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间接地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⑤吸引了更多的投资。

旅游业是个综合性的产业,它可以带动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二者相辅相成。

旅游业不仅可以吸收国内投资,还可以吸收外商投资。

在旅游行业之内,酒店和旅行社吸引了很多的外商投资。

(2)居民幸福感感知

旅游业带来的积极经济影响对于杭州本地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分析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居民对于积极经济影响的感知

如上图所示,73.91%的受访者认为旅游业可以促进杭州的经济发展,从而对他们的幸福感产生影响;51.09%的受访者认为旅游业发展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从图中可以明显的观察出对于旅游业能够增加个人收入这一项经济影响,只有27.17%的受访者认为其对自身幸福感有影响。

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样本中旅游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人数偏少,导致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由此,笔者分析出影响杭州本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观经济因素依次为:

1)促进杭州经济的发展;2)生活水平的提高;3)就业机会的增加;4)投资的增加;5)个人收入的增加。

2.消极影响及居民幸福感感知

(1)消极影响

①旅游业发展使得物价上涨。

就目前旅游目的地的物价水平来说,普遍都高于同等经济水平的地方,尤其是旅游景区或者是景点的物价,更是高很多。

物价上涨使得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成本增加,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

②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只能使少数人受益。

旅游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部分都被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的人所获得,而对于没有参与旅游业的人来说,并不能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任何直接的好处。

事实上,参与旅游业发展的人只占旅游目的地居民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只能使那些参与旅游业的少数人受益。

③使得杭州房价不断上涨。

杭州作为一个旅游休闲城市,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浓郁,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达,是很多人所向往的生活地点。

大量的非杭州人涌入杭州,住房需求增加,住房供不应求,刺激了杭州的房价不断上升。

此外,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占用大量土地兴建旅游设施和酒店别墅也使得地价和房价不断上涨,居民难以实现购房愿望。

④旅游业发展促进两级分化,拉大了贫富差距。

旅游目的地在打造高端产品的同时,无形中拉大了贫富差距。

⑤促使了税收的增加。

(2)居民幸福感感知

旅游业带来的积极经济影响对于杭州本地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分析数据如图2所示:

图2:

居民对于消极经济影响的幸福感感知

从上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认为物价上涨对于幸福感有影响的受访者人数是最多的,占受访者的73.91%;其次是不断上涨的房价,占受访者的51.09%;认为旅游业使贫富差距拉大和只能使少数人受益对幸福感有影响的受访者差不多,分别为39.13%和35.87%,认为税收增加对本地居民幸福感有影响的受访者所占比重最低。

关于对本地居民幸福感影响最大的负面经济影响,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负面经济影响

综合图2和图3可发现,物价上涨对本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最大。

物价上涨使得本地居民的生活成本增加,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本次调查的受访者收入都偏低,因此在个人收入还没有达到“小康”的条件下,物价直接决定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对他们的幸福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此,笔者分析出对杭州本地居民幸福感不利的主观经济因素依次为:

1)物价上涨;2)房价上涨;3)贫富差距;4)个人从旅游业中的受益。

(二)社会文化影响

从本质上来看,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一般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都是为了了解异域文化,体验异域生活,也就意味着旅游者要在旅游目的地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和当地居民的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文化交流。

或许少量的旅游者并不能对旅游目的地产生影响,但是旅游业本就不是少量的、小规模的一项活动,而是伴随着非常大的客流量。

而且,旅游业并不是短期的一次性的产业,它的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