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788182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学中医的方剂组成及其变化时,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

-例如: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

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不一一例举。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一句堪为中医经典总结和升华。

药性阴阳论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

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

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

清中清者,养荣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

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浓则发热。

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浓则泄。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

涌泄为阴。

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之阴。

如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

内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

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上升?

内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

附子气味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大黄气味俱浓,其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

苦茶乃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

内经曰,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

甘以缓之,缓其大热大寒也。

淡以渗之,渗其内湿,利小便也。

苦以泄之,泄其上升之火也。

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

咸以软之,软其燥结之火也。

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用温药,冬气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不拘此例也。

假如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何妨,其余可以例推。

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病在外而宜用浮药,病在内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

四、中医时间观与用药 

择时用药符合中医阴阳学说的观念,以及人体内阴阳变化调节的规律性,是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的节律的影响,结合人体的气机的升降和营卫的运行规律,考虑药物的升、降、浮、沉及药物寒、热、温、凉四性,扶正与祛邪及病邪的位置等,通过选择最佳时间用药,以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并减轻毒副作用和降低使用剂量的一种方法。

《素问·

六节藏象论》曰:

“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

”《素

问·

脏气法时论》云:

“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指出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择时治疗。

刺疟论》载:

“儿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强调治疗要善于把握时机。

  

1、根据每年运气的变化治疗:

自然气候由于有五运太过不及和六气司天在泉的变化,对人体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在治疗时应考虑到运气的变化。

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

“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写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写之。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燥淫所胜,

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写之。

”《审视瑶函》也说:

“甲已之年为土运,土爱暧而不受寒,宜加温剂以助之,戊癸之年为火运,火宜寒而不宜热,宜加凉剂以解之,子午卯酉年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司天在泉,宜清之,寅申巳亥年,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司天在泉,宜凉剂以加之。

”《三因极一病方论》根据岁年运客气的变化提出了每年的主用方剂和按时加减法,如辰戊之岁,主用静顺汤,加减法为大寒至春分去附子,加枸杞子,春分至小满,原方加枸杞子,小满至大暑原方去附子、木瓜、干姜,加人参、枸杞子、地榆、白

芷、生姜,大暑至秋分原方加石榴皮,秋分至小雪原方不加不减,小雪至大寒原方去牛膝,加当归、芍药、阿胶。

如此严格按时用药,表明因时施治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我国名老中医蒲辅周,于1954年在石家庄以白虎汤为主治疗流脑,取得了满意疗效。

1956年,北京流脑大流行,医疗队效仿蒲老的治疗方法治疗却无效果。

后请教于蒲老,蒲老认为治病要了解岁运的变化,1954年天气干燥,暑热偏盛,故用清泄暑邪法能获效,1956年湿气偏盛,暑邪夹湿为患,当清暑泄热、通阳利湿法治疗,验之果效。

运气学说既注意到了四时气候往来寒暑的一般特点,也注意到了各个年份在气候上和疾病的共同特点与不同点,而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和推算方法,是中医独特的时间治疗学。

由于疾病不仅受到时间的影响,还与生活条件、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在运用时需要灵活掌握,不能机械照搬。

2、发病季节不同,治疗有异:

六元政纪大论》就曾指出: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热无犯热,寒无犯寒。

”的用药原则。

指出了用温药勿犯天时之温气,用热药勿犯天时之热气,用凉药勿犯天时之凉气,用寒药勿犯天时之寒气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

“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白虎汤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等因季立法治疗观点;

李东垣根据四季变化不同及发病不同制定了四季时方:

“春宜补中益气汤,夏宜清暑益气汤,秋宜升阳益气汤,冬宜神圣复气汤”等等。

如感冒,由于发病季节不同,而治疗方法迥异。

风寒多见于冬夏,宜用麻黄汤、桂枝汤;

风热多见于春季及初夏,宜用桑菊饮、银翘散;

感冒见于夏季者,常偏暑热,宜用香薷饮、白虎人参汤;

感冒见于长夏者,因气候多偏暑湿,方宜用三仁汤、羌活胜湿汤;

感冒见于秋季时,因气候多偏燥,方宜用桑杏汤、

杏苏散。

就是同一证候发病不同季节,用药也不相同。

如风寒感冒,冬天辄用麻桂之属辛温散寒发汗,夏天气候炎热,腠理疏松,易汗伤津,麻桂就当慎用,宜用荆芥、薄荷发汗力较轻的药物,暑盛则用香薷之属。

    

3、运用月节律辨证施治:

月用药施治此法是根据病情选择在一个月中的某几日进行药物治疗,常用于妇女经、带、胎、产等疾病的治疗。

八正神明论》强调“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认为月生之时,机体气血空虚

,不可施用散瘀之剂,应施以补益气血剂;

月满之时,气血充盛,不应峻补,应施以散瘀、祛邪之治。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对月经病、带下病及不孕症等妇科疾患的时间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月经诸病,都主张在月经来潮前7日开始治疗,至行经时终止。

这是因为这段时间,冲脉任脉之经血下注胞宫,胞宫气血逐充盈,功能旺盛,此时投药治疗能借胞宫功能旺盛之时增强抗病能力,排邪外出,有利于调整月经节律。

4、运用日节律辨证治疗:

根据昼夜变化择时用药是中医时间治疗学一大特点,并在这方面积祟了丰富的经验,古人早已发现在自然环境周期变化影响下,人体阴阳气血的消长盛衰昼夜变化,因而用药也应根据昼夜节律加减、调整,以取得最佳疗效。

明·

薛己《校注妇人良方》认为,补中健脾的补中益气汤,益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益气之六君子汤等温阳、益肾、健脾方药,应在清晨、上午服用效果最佳;

《证治准绳》载“鸡鸣散”有祛湿化浊、行气解郁、通络除滞等功效,应在平旦鸡鸣时服用最好,又如“泽漆汤”治咳喘病脾虚不适、水饮内滞者,宜“温服五合,至夜尽”;

“菌陈五苓散”治黄疸病湿重于热者,应“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

“十枣汤”治悬饮症要在“平旦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指出:

“早用温肾阳之药,晚用补脾气之品,晨滋肾阴,午健脾阳,早服摄纳下焦,暮进纯甘清燥。

”俱是遵循昼夜节律,选择最佳用药时机,根据不同证型,在不同的时辰投入不同剂量的药物,以得“天地之旺时而祛邪”的目的。

5、根据病位择时用药:

5.1病位在四肢者:

宜清晨空腹服,早起后人体四肢血脉流畅,有利于药力抵达病所,被人体迅速吸收,发挥疗效。

5.2病位在腰以上者:

宜饭后服药,饭后服药可减少药液渗入大肠,利于药力上浮而接近病灶。

5.3病位在腰以下者:

宜饭前服药,饭前服药药物不被饮食阻滞,有利于药性迅速下沉吸收抵达病处。

5.4病位在骨髓者:

宜夜晚(约21时~23时)服药,此时人体代谢活动,气血运行趋缓,药物在体内代谢也相对趋缓,药效相对延长,有利于肾脏和骨髓吸收。

6、根据药性、功效择时服药: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临床用药时,热性、温性药宜乘药液温热时服下;

寒性、凉性药宜药液冷却后饮服,此服药之法,取其“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之理,即寒性病用温性、热性药而热服之,以加强药物的

温性而提高疗效;

热性病用寒性、凉性药而冷服;

以达到更好的降温和泻火作用。

6.1发汗解表药宜午前服,午前为人体阳中之阳分,此时可以发汗,增强药效。

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说:

“汗无太早,非预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

谓当日午以前为阳之分,当发其汗。

午后阴之分也,不当发汗。

故曰汗无太早,汗不厌早,是为善攻。

”  

6.2益气升阳药宜午前服,午前为阳气升发向上之际,投以升浮之药,有利于阳气的提升和祛除病邪;

6.3催吐药宜清晨服,此时服药借阳气上升外达之机,加强药物上达外透之力,使邪外出。

6.4利水渗湿药宜清晨服用,此时人体胃内已基本排空,投以利水药物便于体内吸收,加之人体此时阳气渐渐升发,有助于气化水湿,以增强药效;

6.5驱虫药和泻下药宜午后、晚上或入睡时空腹服,根据寄生虫的活动特点,结合人体阴阳消长和自然界阴阳节律,此时用驱虫药可促使虫体与病邪随大便而出;

6.6滋养阴血药宜入夜空腹服,21时~23时人体肾脏最为空虚,补阴极宜,同时,空腹服药也有利于被人体迅速吸收;

6.7安神药宜临睡前服,以保证患者较快入睡。

7、六经病的最佳服药时间:

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出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欲解向愈时间,分别是该经是旺盛之时,此时投药能借经气旺盛之时驱邪外出。

六经病欲解时的“上”应作“前”理解。

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未前面的时辰为巳午。

因未时阳气渐衰,巳不是太阳主时,再加上服药后还有吸收发挥作用的过程,未时服药已不最佳时间。

因此,六经病的最佳服药时间是:

太阴病为巳午时,阳明病为申酉时,少阳病为寅卯时,太阳病为亥子时,少阴病为子丑时,厥阴病为丑寅时。

中药不传之秘,在用量上。

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因此,在确定用量时,应注意以下10种不同情况:

体质不同:

体质虚弱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差,用量过大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故宜酌情减量;

体质壮实者,用量可稍大。

病情不同:

轻病下药过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

重病下药过轻,则药力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

性别不同:

男性用药量可稍大一点;

女性有月经、怀孕和哺乳等生理特点。

故用药量宜小。

年龄不同:

一般情况下,10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量的2/3;

5—10岁,可用成人量的1/2;

2—5岁,可用成人量的1/3;

1岁以内的婴儿,可用成人量的1/4或更少;

60岁以上的老人药量应低于中青年的1/2---1/4。

药性不同:

凡使用毒峻烈药,须从小量开始,再根据服药后患者的情况而增减;

如病势已退,即停服,不愈则酌量增加。

配伍不同:

在方剂组成中,有主药和辅药之分。

一般来说,主药用量重,辅药用量轻。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都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前方重用大黄主攻下,后方重用厚朴主利气。

单味药用于急救,如用大黄治疗中毒性菌痢,用独参汤救治血崩虚脱,用量均可加大。

药质不同:

如花、叶之类质地轻及有效成分易煎出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

质量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如矿石、贝壳之类,用量宜重。

过于苦寒的药易伤脾胃,用量宜少;

甘平之药用量可稍大。

剂型不同:

同样的药物,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重;

复方应用比单味用量要少;

鲜药用量比干药用量应多一倍以上。

地区不同:

如用麻黄发汗,南方气候较热,人易出汗,用量宜小,一般用5克左右;

而北方天气较冷,不易出汗,北方人体质又较结实,故一般可用至10克以上。

炮制不同:

中药的生品、炮制品及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有变化,用量亦应有所区别。

如鲜槟榔切片,槟榔碱含量高,用量可稍小,而干品水浸近一个月(每日换水)再切片,其槟榔碱含量降低,故用量宜稍大。

不传之秘在用量朱炳林中药剂量的问题,一直缺乏一致的标准,清代医案仍可见「用药轻巧」,各药不过一二钱,甚至别出心裁,一般药材用根,名医偏偏用花,为求轻巧之至,无所不用其极,若问「根」「花」有何不同,却说不上来。

 而目前在台湾「经方派」用药不过三钱,组方少则三味;

「恽派」动则过两,组方多则三四十味,都有一定的疗效,此当中有何微言精义,外人单看处方不可而知。

可待後世智者研究矣!

我读叶天士、徐灵胎诸名家医案,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但也有一事不得其解:

诸家之医案为何都不曾留下药物用量?

连秦伯未先生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时,为求一律,也将用药分量概行删除。

难道用量无关紧要,没有留传之价值?

难道用量乃不传之秘,诸家着书立说尚有保守?

莫非如《吴医汇讲》所说“不以分量明示後人者,盖欲令人活泼泼地临证权衡,毋胶柱而鼓瑟也”。

 不管怎麽说,辨证论治,环环相扣,一环都不可疏忽。

即使辨证准确、论治周全、选方独到、用药精纯,而用量不达,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也断无佳效。

清朝陈颂幕先生治一肿胀病人,予金匮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八分,附子一钱,甘草一钱二分,无效。

邀吴鞠通先生治之。

吴认为陈氏辨证不误,此病确属阳虚水停,选方用药也精纯不杂,取麻黄发表,附子扶阳,甘草和中。

之所以无效,是用量不够。

吴氏改麻黄为二两,熟附子一两六钱,炙甘草一两二钱,才取得较好疗效。

(《吴鞠通医案》)重庆陈源生之母患巅顶剧痛,手足逆冷,胸口冷痛,时欲作呕,陈予吴茱萸汤治之,不料药後病增而吐剧,为此求教於其叔祖父陈济普。

陈济普先生认为辨证无误,方亦对路,药後无效,在於吴茱萸的用量过重,减其半,并加黄连五分以制之,便一剂而安(《名老中医之路》)。

从这一古一今两则医案看,用量过与不及,都不足以祛病。

 古今名医,在精通药性、药物归经、四气五味的同时,没有不在用量上细加摸索的。

1984年冬,全国不少专家学者聚会沧州,探讨张锡纯学术思想,对於张氏敢於实践验证,毫不保留地将药效体验的独得之秘公诸於世之精神,无不交口称赞。

例如,甘遂专於行水,攻决为用,乃泄水之圣药,但其气寒而有毒,要发挥它的作用,必须掌握好用量。

那麽,甘遂的用量多少才合适呢?

张氏决定试试,曾一次嚼服3克,未曾瞑眩,只是连续泻下十多次,最後所食水

谷尽出,但无其他异常现象,始悟甘遂的通利降痰之力,数倍於芒硝、大黄,一般用量可由1.5克增至3克,并无危险。

又如石膏,张氏谓“治外感有实热者,直同金丹”,其用量,轻证必用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三、四量。

再如用麻黄发表,张氏在沧州时,至多不过四钱,後南游至汉皋,才用二钱;

迨北至奉天,有用至六钱始能出汗者,“此宜分其地点之寒热,视其身体之强弱;

尤宜论其人或在风尘劳苦,或在屋内营生,随地随人斟酌定其所用之多寡,临证自无差谬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毋怪乎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申明:

“凡治暴寒病,胸中茫无真

见,虽用辛热,或以渐投,或行临制,时不待人,倏然而逝,医之罪也”是有深意的。

 岳美中先生说过:

“不理解组方的原意,不掌握药物的配伍和用量上的精巧之处,就是原则不明。

失去了原则性,则谈不上灵活性。

”(《岳美中医话》)方剂用量上有精巧处,这真是见道之言。

试想,如弃用量不管,那麽,同是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物组成的方子,何以区别共为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抑或厚朴大黄汤?

一旦掌握了各自的用量,其攻下、除满或开胸泄饮之主治就不会张冠李戴,桂枝汤中的桂枝、白芍是等量的,如白芍用量重於桂枝,就变为桂枝加芍药汤;

而桂枝重於芍药,就是桂枝加桂汤了,方不同,主治不同。

小青龙汤中的乾姜、细辛、五味子应等量使用,桂伎、芍药於疾病初起时可等量,病久渐虚,应芍药倍於桂枝,取小建中汤意。

 完带汤是治白带的要方,其药物用量甚巧,白术、山药各一两,白芍五钱,人参、车前子、苍术各三钱,甘草一钱,而陈皮、荆芥、柴胡只用五、六分。

这种重达一两,轻不及钱,用量悬殊,正是傅青主寓补於散,寄消於升,动静配合,相反相成的组方经验,用此方如不按此方用量,则难收利湿止带之效。

类似完带汤这种用量奇特的例子,《石室秘录》中也有一方,药为白芍三两,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槟榔、甘草、车前子各三钱。

裘沛然先生治一赤白痢患者,在一系列治痢正规方失效情况下取用此方,没想到仅两剂便使日夜登厕近百次已臻危殆之患者得以病除。

(《壶天散墨》)张仲景芍药甘草汤是等量的,刘渡舟先生的经验是芍药甘草用量2:

1方有好疗效。

据报道,加味生化汤可治子宫肥大,但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益母草、荆芥七味药中,如不知重用炮姜与炙甘草,便无明显疗效,中药用量真是一门颇深的学问,恐以毕生精力都不能穷尽其奥秘,着名中药学家叶橘泉先生早年提出的关於药量问题“希望有专人研究讨论之”,(《名老中医之路》)足见其用心良苦。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9~1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

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10~15g开胃15~30g安神大于30g;

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

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

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

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

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来自一位绍兴的老中医。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柴胡仲景"

大\小柴胡汤"

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

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

柴胡,柴胡10克升举阳气,柴胡20---30克可清热,柴胡两钱以内升阳、四五钱入少阳透邪,六钱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以上用者。

柴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