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738475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金匮要略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金匮要略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金匮要略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金匮要略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试题Word格式.docx

《金匮要略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试题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匮要略试题Word格式.docx

其功效为化气利水,主治饮停下焦,气化不利,水饮逆动证。

(6)桂苓五味甘草汤。

其功效为敛气平冲,兼以化饮,主治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上逆之证。

(7)防己茯苓汤。

其功效为通阳化气,表里分清,主治皮水阳郁证。

(8)茵陈五苓散。

其功效为利湿清热退黄,主治黄疸湿重于热证。

(9)茯苓泽泻汤。

其功效为健脾利水,化气散饮,主治呕吐饮阻气逆证。

(10)桂枝茯苓丸。

其功效为化瘀消癥,主治宿有癥积,血瘀气滞,血不归经,下血不止证。

(11)肾气丸。

其功效为补肾益阴温阳,主治肾虚而致虚劳腰痛、消渴、转胞、痰饮、脚气。

4.谈谈张仲景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

张仲景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

《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

客气邪风"

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匮》强调"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如果人体正气不虚,"

不遗形体有衰"

纵有"

侵袭,"

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要做到未病先防,张仲景指出要"

养慎"

.其具体措施有:

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及"

房室勿令竭乏"

等.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

五脏元真通畅"

而健康无病.

二,已病防传:

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所谓"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

四肢才觉重滞"

即采用"

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

5.试述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并举例说明.

基本规律:

实则传而虚则不传;

虚则受邪而实则不受邪.

一,实则传而虚则不传,指已病的脏腑而言.如"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是指肝实证易传其所胜之脾,故需"

当先实脾"

.若属肝虚证,则不易传脾.

二,虚则受邪而实则不受邪,则是指受传的脏腑而言.再以肝病传脾为例,如肝实脾虚则肝病传脾,治疗上必须"

如脾不虚则不需补脾,故云: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

总之,脏腑邪盛则传,而脏腑邪不盛则不传;

脏腑虚则受邪,而脏腑不虚则不受邪气相传,这就是脏腑虚实传变的基本规律.

6..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之谓.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

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

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

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

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7.试述《金匮》对肝虚证的具体治法.

《金匮》以"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具体说明肝虚证的治法.肝虚之证,多为肝之阴血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根据五行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焦苦入心,因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而且肝虚易受肺金之侮,助心火可制约肺金.甘药调和脾土,目的在于补土制水以助火,从而制金防其侮肝木;

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另外,酸甘相合,又可化阴以养肝体.说明治疗肝虚证不仅要补肝之本脏,且要从相生方面滋养肝体.这对于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世根据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则,选用芍药,五味子,当归,丹参,地黄等药,配以炙甘草,淮小麦,大枣之属来治疗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光红,脉弦细之肝虚证,有较好的疗效.

8.试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

相同点:

均为湿邪在表之表实证,以一身关节疼烦为主症,以微汗法治疗,二方用药均有麻黄,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黄汤变化而来.不同点:

麻黄加术汤证为寒湿在表,除主症外,尚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现,治法为微发汗,除寒湿,宜用麻黄汤加白术.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化燥倾向,除主症外,以发热午后为重,无汗,恶风为特征,故治以发汗除湿,轻清宣化,方用麻黄汤减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

9.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说明其机理.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

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

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

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10.试比较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证治异同.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证均为风湿兼阳虚证,其治法均为温经通阳,祛风化湿法,方中均用炮附子,但各有特点:

桂枝附子汤证属于风湿在表,风重于湿的表阳虚证,症见"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是邪未入里,表阳已虚,故以桂枝配炮附子温经助阳,祛风化湿.白术附子汤证系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得除而外湿仍在,因湿邪为重,表阳不足.除上症外,又见大便坚而小便利,故仍遵原法.因桂枝有助热伤津之弊,故当减去,再加白术.此处白术当为生白术,配炮附子,不但能通阳除湿,更能扶脾生津以通便,此为证情而设,亦为治未病而设.甘草附子汤证为风湿两盛,表里阳气俱虚,此时邪伤已久,正不胜邪,亦不任攻伐,其表现为"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故将炮附子,白术,桂枝并用,但小其制,且以(炙)甘草名方,意在缓图,温复表里之阳气,祛风除湿

11.百合病的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

临床表现:

一是心神不宁证:

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等异常;

二是常见阴虚内热证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辨证施治:

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误汗后,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误下后,用滑石代赭汤清热利尿,和胃降逆;

误吐后,用百合鸡子汤养阴益胃和中.变渴者,用百合洗方或栝蒌牡蛎散内外同治;

变发热者,用百合滑石散滋阴清热利尿.

12.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伴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治法是清热解毒除湿,狐惑病发病未久,尚未成脓,用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

蚀于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

蚀于后阴者用雄黄外熏;

狐惑病酿脓者,用赤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13.试比较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证的异同点.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主治历节病,其共同主症为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其不同点:

(1)桂枝芍药知母汤1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行痹,滋阴清热.2病机为风湿流注关节,郁而化热伤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主治风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肿大,痛处红肿或热为主症,伴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甚则关节变形,身体瘦弱.若为外邪诱发,亦可伴有恶寒,但烦热口干,舌红苔厚,脉濡数.

(2)乌头汤1功效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2病机为寒湿侵及关节血脉,气血痹阻不行所致.3主治寒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至筋急,伴恶寒肢冷,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紧等症为特征.

14.血痹病如何辨证论治

血痹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血痹轻证仅见肌肤轻微麻木不仁,治以针刺引动阳气.重者除肌肤麻木不仁外,甚则可见轻微疼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15.试述薯蓣丸的适应证和组方意义.

薯蓣丸主治"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之证.即由于气血阴阳俱虚,抵抗力弱,外邪容易侵犯人体致病.治疗时既不能单纯地补虚,亦不能单纯祛邪,而应扶正祛邪.薯蓣丸调补脾胃,则气血生化有源.方中重用薯蓣补脾胃;

辅以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干姜,大枣益气温中,当归,川芎,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再以桂枝,防风,柴胡疏散外邪,桔梗,杏仁,白敛调理气机,豆卷,神曲化湿调中,诸药合用,扶正祛邪,补中寓散.

16.小建中汤为什么能治阴阳两虚的虚劳病(虚劳腹痛)

阴阳本是相互维系的,虚劳病日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造成阴阳两虚,阴虚生热,阳虚生寒,故可见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寒热错杂证.正如《心典》所言:

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寒热错杂之证渐平,阴阳恢复平衡.《灵枢》篇言: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小建中汤正是依此立法处方.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功能建立中气,甘温与酸甘合用,甘温助阳,酸甘化阴,故又能调和阴阳.但小建中汤毕竟偏于甘温,辨证当以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者为宜.

17.试述肾气丸的组方特点及适应证.

肾气丸主治虚劳腰痛,主症为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肾气丸的组方特点,其一是以滋阴药为主,地黄,山萸肉,山药并补肾,肝,脾之阴.其二是配以少许附,桂,"

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

.其三是佐以茯苓,泽泻,丹皮三泄使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所以全方应是阴阳平补而略偏于温的调补剂.后世以肾气丸为单纯补阳药则失之偏颇.故而肾气丸适宜肾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证.

18..酸枣仁汤证在病机,主症,治法,方药上有何特点

虚劳不眠病机是肝阴不足,虚热上扰心神.主症是虚烦不得眠,舌红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宁心安神.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肝阴;

知母养阴清热;

川芎理血疏肝;

茯苓宁心安神;

甘草清热缓急,调和诸药.

19.虚热肺痿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

虚热肺痿为肺热津伤,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痰出不爽,少气,气急,咽干不利,口干喜凉饮,舌红少苔,脉虚数.治以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方用麦门冬汤:

麦门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大枣.

20.试结合麦门冬汤的配伍特点说明其适应证

麦门冬汤用麦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组成,麦门冬与半夏之用量比例为7:

1.本方重用麦门冬以养阴润肺清热为主,半夏下气化痰,虽辛燥但用量极轻.方中又有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队养阴之品,能助化源,使津液得生,以去其燥性伤阴之弊,而存其化痰降逆之功.此即仲景在药物配伍中"

去性取用"

之妙.故适用于肺胃阴虚气损,虚火上炎之肺痿,咳嗽上气之证.

21.仲景论治咳嗽上气病,麻黄与石膏同用的方剂有几首说明其配伍作用及临床适应证有三首:

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中,麻黄与石膏配伍,重在宣泄肺热,降逆平喘,用于外感风热与内饮相合之饮热迫肺证;

厚朴麻黄汤证中,麻黄与石膏配伍以宣肺解表清郁热,用治外寒内饮,郁热较重,上迫于肺且近乎表之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中,石膏用量较小,二者配伍以宣肺化饮为主,兼清郁热,本方用治外寒内饮,兼有郁热之证.

22.试述奔豚汤证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

奔豚汤证是因惊恐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气逆上冲所致.冲脉起于胞中,循腹上行,至胸中而散,会于咽喉.肝郁化热,随冲气上逆,故气上冲胸;

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故腹痛;

又肝胆互为表里,肝郁化热则少阳之气不和,故往来寒热.但此往来寒热是奔豚气发于肝的特征,并非奔豚气病必具之症.治宜清热降逆,调肝和血.方用奔豚汤.方中甘李根白皮清肝泄热,平冲降逆,专治奔豚气病.黄芩,葛根清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当归,川芎调肝和血,半夏,生姜和胃降逆.

23.乌头赤石脂丸的适应症是什么其功效及方药组成如何

乌头赤石脂丸主治"

胸痛彻背,背痛彻心"

疼痛剧烈,肢冷汗出之阴寒痼结的心痛病.功效为峻逐阴寒,温阳止痛.方由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蜜组成.

24.胸痹心痛的基本治法是什么

胸痹心痛总病机为"

阳微阴弦"

阳微"

为本虚,指上焦阳虚;

阴弦"

为标实,指阴寒内盛.故治疗应扶正祛邪,以"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为原则.其发病时,重在从急治标以祛阴邪之盛,取宣痹通阳,豁痰利气之法;

当病未发作或病症轻微时,重在从缓治本,以扶阳气之虚,用甘温益气之法.

25.对胸痹病的急证如何辨证施治

胸痹病急证乃阴寒壅盛,胸阳痹阻不通所致.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胸痛剧烈,喘息咳唾,短气,肢冷汗出等.故方用薏苡附子散温经通阳散寒,缓急止痛.方中薏苡仁除湿缓急,炮附子温经通阳,散寒止痛.用散剂以取其速效,且备急随时取用.

26.仲景用具有栝蒌,薤白的方剂有哪些其异同点是什么

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称谓"

栝蒌薤白三方"

.栝蒌薤白白酒汤由栝蒌,薤白,白酒三味药物组成,其效为宣痹通阳,豁痰利气.其主治证为胸痹典型证,症见"

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其病机为"

即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栝蒌薤白半夏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加半夏,加大白酒用量而成.其效为宣痹通阳,降逆逐饮.其主治证为胸痹较重证,症见在胸痹典型证基础上又见"

不得卧,心痛彻背"

病情进一步加重,其病机为痰浊壅盛.枳实薤白桂枝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去白酒加桂枝,枳实,厚朴而成,其功效为宣痹通阳,泄满降逆.其主治证为胸痹病气滞之实证,症见胸痹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及腹胀,苔厚腻等,病机为阴寒内盛,气滞不通.

27.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为仲景的何种治法试比较异同.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体现了仲景的建中法.

三方均用饴糖益脾胃,生气血.

不同点:

大建中汤证属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寒气充斥上下内外.症见自腹部至心胸部位剧烈疼痛,腹部见如头足样块状物起伏,痛势上下走窜,不可触近,近之则痛剧,呕不能饮食,手足逆冷.故治用大建中汤.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

人参,饴糖温补脾胃.共奏温中散寒,建中立气之效.小建中汤证属阴阳两虚偏于阳虚.症见腹痛,里急,悸,衄,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故治用小建中汤.方中饴糖,甘草,大枣建中缓急;

桂枝,生姜助阳;

芍药益阴止痛.诸药相合,既能酸甘化阴,又能辛甘化阳.共奏建立中气,调和阴阳之效.黄芪建中汤证属气血阴阳俱虚而偏于气虚.其症在小建中汤症基础上,又见少气,身重或不仁,自汗,恶风等症.治宜黄芪建中汤.方用小建中汤调和阴阳;

黄芪甘温补气.共奏补气和阴阳之效.

28.虚寒性腹满实热性腹满

主症:

腹满时减、复如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病机:

脾胃虚寒、气滞不行。

肠实热积滞,气机闭塞不通。

腹诊;

按之不痛、喜温喜按。

之痛剧,且巨按。

舌诊:

舌质淡,苔白滑。

舌质红,苔黄燥。

治法:

温阳散寒。

通腑泄热。

29.腹满里实四汤证鉴别

厚朴七物汤为太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阳明腑实,兼表邪未解,病位在肠,以腹满,发热,脉浮数为主症,治宜表里两解;

厚朴三物汤证病机为实热内积,胀重于积,病位在胃肠,以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为主症,治宜行气除满;

大柴胡汤证为少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里实兼少阳证,病位在胃胆,以心下满痛,兼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主症,治宜和表攻里;

大承气汤证病机为燥热结于肠道,积胀俱重,病位在肠,以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腹痛拒按,潮热谵语为主症,治宜攻下积滞.

30.脾约的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脾约的病机是胃强脾弱,即胃热气盛,脾阴不足,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偏渗膀胱,肠道失润,故可见大便坚,小便数.治以麻子仁丸,取其泄热润燥,缓通大便之效.

31.试述肝着的证治及后世对其发展.

肝着病机为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

主症为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治以旋覆花汤,方中旋覆花为主药,善通肝络而行气,新绛活血化瘀,葱茎通阳散结,气行血行,阳通瘀化,共奏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之功.旋覆花汤是治络瘀之肝着要方.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愈"

胸任重物"

"

胸不任物"

陶保荪用通窍活血汤治愈"

常欲人足蹈其胸"

叶天士治肝络血瘀证擅长用辛温通络,温柔通补,辛泄通瘀诸法,都是在本方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32.脾约为何大便坚而小便反数

《金匮》云: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趺阳脉候脾胃之气,脉浮而涩,浮为举之有余,为阳脉,主胃热气盛;

涩为按之滞涩而不流利,为阴脉,主脾之津液不足."

浮涩相搏"

揭示脾约证的病机,即由于胃热气盛,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行其常道,偏渗膀胱则小便数,肠道失于濡润,则大便坚。

33.四饮脉证(根据部位和主症不同将痰饮病分为四饮)

痰饮:

饮停心下(胃)、肠。

临床主症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

饮停胸胁(胁下)。

临床主症为咳唾引痛。

溢饮:

饮停四肢、肌表。

临床主症为无汗、身体疼重,肢体轻微浮肿。

支饮:

饮停胸肺。

临床主症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其脉平也。

34.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饮为阴邪,最易伤阳,饮由水聚,遇寒则凝,得温则化。

若阳气能运,能宣、能化、饮邪可去,故当以温药和之。

温药能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和之谓虽温不可太过,亦非专于温补,而应温药调和、调理。

34.脾胃阳虚饮停:

心下有痰饮,胁齐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3两甘草2两上四药水煎温服、小便则利。

肠间饮停成实: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主之。

饮停胁下:

十枣汤脉沉而眩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芫花、甘遂、

大戟各等分、十枚大枣煎汤服。

咳唾引痛(悬饮)、咳烦心中痛(支饮)

饮溢四肢证:

大小青龙汤。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亦主之。

外寒内热;

风寒束表内有郁热用大青龙汤发汗散饮,兼清郁热,麻黄6两石膏桂枝生姜杏仁甘草大枣

外寒内饮:

寒饮蕴肺风寒在表用小青龙汤发汗宣肺,温化寒饮。

麻黄3两桂枝细辛半夏芍药五味子炙甘草

支饮兼外寒咳逆: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亦主之。

35.《金匮》“消渴”包含有“病”与“症”两种含义。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

消渴病多为原发病,病程长,缠绵难愈,不易治疗。

消渴症,是指口渴引饮的症状。

一般仅见口渴引饮,或兼多尿,而无多食和身体消瘦,尿中无香甜味。

消渴症是他病的伴发症,常见于热性病病程之中,大多属一时性病变,如治疗得当,则随他病而愈,不需特殊治疗。

例如条文“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

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该条文是以脉论消渴病的病理机制,文中的消渴,即指消渴病而言。

又如条文“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其中消渴是指口渴饮水的症状。

因为表邪未解,水热互结,膀胱气化失职,气不布津,形成了消渴——口渴饮水症状。

36.《金匮》“消渴”包含有“病”与“症”两种含义。

37.五苓散与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治“渴欲饮水”,二者应如何鉴别?

从原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可知,五苓散所治的渴欲饮水关键在于膀胱气化不利,下焦蓄水,并无津亏,所以一方面因津不上布而“渴欲饮水”,另一方面则因下焦蓄水较重,上干于胃,使胃失和降,以致拒纳饮入之水,遂形成“渴欲饮水”,反“水入则吐”的现象。

故五苓散化气行水利小便。

白虎加人参汤主治“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由肺胃热盛,津气两伤所致。

热盛伤津,津亏无以上承,热盛亦耗气,气虚又不能化津。

虽渴欲饮水,仍不能止其燥,尚觉“口干舌燥”,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止渴,益气生津。

二证一为蓄水,一是津亏,一属寒水互结,一系热伤津气,病机不同,故治亦不同。

38.试述猪苓汤(水热互结伤阴)与五苓散(膀胱气化不行)二方证的异同?

(1)五苓散与猪苓汤证都有小便不利,发热脉浮,渴欲饮水之症。

但五苓散证小便清淡,舌质淡苔薄白,而猪苓汤小便短赤,甚则灼热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2)五苓散与猪苓汤病机共同之处为水饮内停。

然五苓散为寒水互结,水蓄膀胱,而猪苓汤为水热互结,郁热伤阴。

(3)五苓散治法为化气利水,而猪苓汤为滋阴利水,两方利水相同,温阳、滋阴则异。

(4)五苓散与猪苓汤用药均有茯苓、猪苓、泽泻,然前者又用白术、桂枝以化气行水,后者又用阿胶、滑石滋阴清热。

39.栝蒌瞿麦丸主治上燥下寒水停的小便不利,其证候可见小便不利,苦渴,欲饮水,腰以下浮肿,腹中冷。

其病机为肾阳不足,下焦虚寒,上焦燥热,气化失常,水饮内停。

治法宜温阳利水,生津润燥。

药物组成有栝蒌根、薯蓣、炮附子、茯苓、瞿麦。

40.白虎加人参汤证属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证,因肺胃热盛,津气两伤,津亏无以上承,气虚不能化津,故虽渴欲饮水,仍觉“口干舌燥”。

已椒苈黄丸证则属“肠间有水气”之证,由于水饮结于肠间,气机受阻,津不上承,所以“口舌干燥”,同时,“腹满”突出。

二者病机不同,故治法亦异。

41.五苓散与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治“渴欲饮水”,二者应如何鉴别?

从原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可知,五苓散所治的渴欲饮水关键在于膀胱气化不利,下焦蓄水,并无津亏,所以一方面因津不上布而“渴欲饮水”,另一方面则因下焦蓄水较重,上干于胃,使胃失和降,以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