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刷发展历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1121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印刷发展历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印刷发展历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印刷发展历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印刷发展历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印刷发展历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印刷发展历史Word下载.docx

《论印刷发展历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印刷发展历史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印刷发展历史Word下载.docx

新兴的民族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语文的统一。

与此同时,作者们在寻找最佳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出版商也鼓励他们用民族语言以扩大读者市场。

在以民族语言出版书籍越来越容易的情况下,印刷术使各种语文出版物的词汇、语法、结构、拼法和标点日趋统一。

小说出版广泛流通以后,通俗语言的地位得到巩固,而这些通用语言又促进各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最终导致明确的民族意识的建立和民族主义的产生。

 5.印刷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书籍普及会使人们的识字率提高,反过来又扩大了书籍的需要量。

此外,手工业者从早期印行的手册、广告中发觉印行这类印刷品可以名利双收。

这样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

例证说明,印刷术帮助了一些出身低微的人们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如在早期德国的教会改革中就有出身鞋匠和铁匠家庭的教士和牧师。

这充分说明印刷术能为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会处境的机会。

印刷的历史是人类历史的进化史和人类文明的辅佐史。

印刷的历史见证了人类社会的悲欢离合,人类文明的昌盛衰败。

二.中国印刷历史

中国印刷历史辉煌的篇章起于隋唐时期。

雕版印刷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印刷走在了世界前端。

根据《隋书》和《北史》等文献的记载来看,雕版印刷发明于隋代的可能性比较大,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雕版印刷所用的版料,一般选适于雕刻的枣木、梨木。

方法是先把字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刀把字刻出来;

然后在刻成的版上加墨,把纸张覆在版上,用刷子轻匀地揩拭,揭下来,文字就转印到纸上成为正字。

雕版印刷很早就和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发生密切联系。

初刻印的书籍大多是农书、历本、医书、字帖等。

大约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后,长安的商业中心东市已经有商家印的字帖、医书出卖。

过了二十多年,民间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种“印纸”,作为商人交易、纳税的凭据。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元稹(779—831)为白居易诗集写的序文中,说到有人拿白居易诗集的印本换取酒茶,可见当时雕版印刷的应用已经扩大到人民爱好的诗歌了。

历本是农民从事耕种的必需品,因为有广泛的需要,所以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左右四川和江苏北部一带地方民间都曾“以板印历日”(历本),拿到市场上去出卖。

东川节度使冯宿认为政府的司天台还没有颁布新历,民间所印历本“已满天下”,有损皇帝的威严和“授民以时”的权利,所以他就上书请皇帝下令禁止。

文献里保存下来的这些记载说明,雕版印刷至少在这时候已经在民间相当流行了。

唐代统治者尽管下令禁止民间刻印,但是,怎么也禁止不了。

黄巢(?

—884)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使唐王朝政权摇摇欲坠,民间刻印的书就更多了。

四川就是当时主要的刻书中心。

雕版印刷发明不久,佛教便利用它刻印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佛像和宗教画。

据记载,唐代高僧玄奘每年就用大量的纸来印佛像。

现在发现最早的印刷物,有1966年在韩国古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遗址出土的木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是由唐代睹货逻僧人弥陀山(汉名寂友)在武则天天授二年到长安四年(公元691年到704年)在长安翻译又在长安印刷,以后传入新罗(今朝鲜半岛)首都庆州。

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在新罗佛国寺修建释迦塔时把它藏在金铜函里藏在塔中。

还有在日本和韩国发现的刻印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陀罗尼经》,可能是当时的留唐学问僧在中国学到印刷术后在日本刻印的。

1900年,在甘肃敦煌千沸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唐咸通九年,就是公元868年。

这是国内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木刻印刷物。

《金刚经》的形式是卷子,长约一丈六尺,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

最前的一张扉页是释迦牟尼在祗树给孤独园说法的图,其余是《金刚经》的全文。

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显明,显然刊刻技术当时已经达到了高度熟练的程度。

五代时期,封建政府的文化机关大规模地刻印古代书籍,民间刻书也很盛行。

当时刻书的,除开封外,现在甘肃的西部、山东的东部以及南京、福建等地方也开始刻书,而以四川、浙江一带刻的最多。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已经十分完善。

著名刻工蒋辉就是千万个技术纯熟的刻工的突出代表。

当时以杭州、福建、四川刻的书质量比较高。

宋代的刻书不但多而且刻的精美讲究。

宋版书是很珍贵的版本。

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张徒信在成都雕印全部《大藏经》,这是印刷史上比较早期的分量最大的一部书,费工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

由此可见,那时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以后,还出现了铜版印刷。

铜版一般用来印刷钞票,这是因为铜版可以印制线条细、图案复杂的画面,印成之后,难于仿造。

雕版印刷在后来的发展中最为突出的成就,就是别开生面的彩色套印。

套色印刷是一种复杂的、高度精密的技术。

比方,要印红黑两色,那就先取一块版,把需要印黑色的字精确地刻在适当的地方;

另外取一块尺寸大小完全相同的版,把需要印红色的字也精确地刻在适当的地方。

每一块版都不是全文。

印刷的时候,先就一块版印上一种色;

再把这张纸覆在另一块版上,使版框完全精密地互相吻合,再印上另一种色,一张两色的套色印刷物就完成了。

假如印刷的时候粗心大意,两块版不相吻合,或者刻版的时候两块版上的字位置算得不准确,那么,印成之后,两色的字就会参差不齐,无法阅读。

如果要套多种颜色,都可以照这办法去做,不过套色越多,印刷起来越费事,所以需要极其熟练的技术。

这样用各种颜色套印出来的书,如果印在洁白的纸上,真是鲜艳夺目,美不胜收!

这种套印的方法,至迟在公元十四世纪的元代就已经发明了。

元代的时候,中兴路(今湖北江陵)所刻《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

但是到明代公元十六世纪末,这方法才得以广泛流行。

明代万历年间闵齐伋、闪昭明、凌汝享、凌蒙初、凌瀛初都是擅长这种印刷术的名家。

在清代,这种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种套色技术结合着版画技术,便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套色版画。

明代末年原版《十竹斋画谱》和《笺谱》就是很好的样本。

一张版画呈现着各种颜色,浅深浓淡,阴阳向背,无不精细入微。

有的古版画的确是艺术上的珍品。

活字印刷的诞生和发展

雕版印刷比靠手工抄写确实方便得多,一次就可以印出几百部、几千部。

但是,雕版依然很费工,印一页就得刻一块版,雕印一部大书,往往需要几年工夫;

雕好后的板片,还得用屋子存放;

同时要想出版别的著作,又得从头雕起。

人力、物力和时间都很不经济。

宋代湖北英山布衣(平民)毕升(?

—1051)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时代,他通过长期的亲身实践,在世界上首先创造了活字印刷。

这种方法节省了雕版费用,缩短了出书时间,既经济,又方便,在印刷史上是一大**,影响深远。

现在盛行的铅字排印的基本原理,和最初毕升发明活字的排印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毕升这一发明,在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八中留下了最可靠的记载。

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到1048年),毕升用胶泥刻字,一个字,一个印,用火烧硬。

先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着松香、蜡、纸灰等,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里密密地摆满字印,满一铁框就是一板,拿到火上加热,药就熔化,用一平板把字压平。

为了提高效率,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另一板又排字,这块板印完,第二板已准备好了,这样相互交替着用,印得很快。

每一个单字,都有好几个印,最常用的字更多些,以备一板里有重复的时候用。

至于没有预备的偏僻生字,就临时写刻,马上烧成了用。

根据毕升的试验,印三五本显不出简便,如果印上几百本、上千本,就快得很。

清道光年间,安徽泾县有位教书先生翟金生,根据《梦溪笔谈》关于泥活字的记载,花了好多年工夫,制成了十多万个坚硬的泥活字。

他用自己制的这些泥活字印过《泥版试印初编》等书。

近些年来,在北京图书馆里发现了好几种用泥活字印的书。

这些都证明了《梦溪笔谈》里关于毕升泥活字记载的真实性。

毕升也曾经试制过木活字,但是他发现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同,沾水后有伸胀性,排出版来高低不平,此外又容易和药物相粘,取下不便,所以他只好改用胶泥制活字。

到了元代,农学家王祯创制木活字成功,他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用简单的机械,增加排字的效率。

关于他制木活字的方法和印刷经验,在他所著的《农书》中有详细的说明。

王祯所创制木活字的办法是,先从官定韵书中挑选可用的字,分韵写成字样。

此外常用字如“之”、“乎”、“者”、“也”以及数目等,各分一类。

把字样糊在板上雕刻。

字和字之间稍微隔开,雕成以后,用细齿小锯把字一个个锯下,成为四方形。

再拿小裁刀四面修理,使得每个活字都合乎标准,大小高低相同。

印的时候把活字排进木制的盔盘里,削竹片夹起来。

字满以后,用小木块塞紧,右边安置界栏,用木栓拴住,不让再动摇。

如果有高低不平,随字形用小竹片垫好,让字体平稳。

然后刷墨付印。

刷墨用棕刷顺界行竖刷,不可横刷,印的时候也是这样。

贮存活字用轻质木料做成类似圆桌面的大轮盘,直径大约七尺,轮轴高约三尺。

轮盘上铺圆形竹制的框子,活字按韵分别放在里面。

每韵每字都依次编好号码。

同时准备两架轮盘,一架放选出可用的字,一架放普通常用的字。

另有两本册子,把活字依照轮盘上号码次序登录。

排版的时候一人从册子上叫号码,另一人坐在两架轮盘之间,依所叫号码,从轮盘上取下活字,放进盔盘。

因为轮盘可以旋转自如,所以摘字的人只要坐在中间,“左右俱可推转摘字”。

王祯自己说:

“以人寻字则难,以字就人则易。

此转轮之法,不劳力而坐致,字数取讫,又可铺还韵内,两得便也。

”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曾经用这种方法试印一部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就印成了一百部,印刷又快,质量又好。

他的排字、印刷方法在印刷史上也是一次重大革新。

王祯以后,木活字印书一直在我国流行。

明清两代更加盛行。

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政府曾经用枣木刻成二十五万三千五百多个大小活字,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八种,计二千三百多卷。

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活字印刷的另一发展,是用金属材料制成活字。

王祯还提到,近世有人用锡做活字,这应当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但由于锡不容易受墨,印刷常遭失败,所以未能推广。

到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到1505年),铜活字正式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

我国用铜活字印书,工程最大的要算印刷清代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了。

三.世界印刷历史

1.朝鲜印刷史

朝鲜与中国在隋唐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已十分密切。

邀请中国人士赴朝鲜讲学、传授技术以及派遣使节、僧侣等来中国学习交流,极为频繁。

文化发展的需要导致对书籍印刷的重视。

中国的印本书籍甚至雕刻版往往作为礼品或商品大量输入朝鲜。

印刷术也随之东传。

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中,就有1966年在南朝鲜庆州佛国寺释迦塔中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内有武则天创的“制字”,学者推定为8世纪初的印刷品。

  朝鲜在此基础上不断作出独特的发展。

据朝鲜史籍记载,在10世纪中叶已有了铜版印刷,但主要仍用木刻版印制书籍,曾在1014年翻刻《大藏经》。

1042~1045年间先后刻印《汉书》、《后汉书》、《唐书》、《礼记》、《毛诗正义》等。

高丽高宗时(1234),崔怡铸字刊印《详定礼文》28本,经考证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活字(铜活字)印刷的书籍。

1239年以前并印行了铸字本《南明证道歌》。

1298年刊印的《清凉答顺宗心要法门》,为存世最古金属活字本朝鲜还用木活字刊印《功臣督监》等。

15世纪以来还曾用铅活字、铁活字、陶活字进行印刷,如《通鉴纲目》,直到19世纪才逐渐为近代印刷术所取代。

2.日本印刷史

日本印刷事业的起源与佛教流传有密切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日本最初的印刷术是由朝鲜东传。

以后日本与中国之间,高僧、遣唐使、留学生等往返频繁,对日本印刷的开创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据记载,日本宝龟元年(770),即刻印了全部为汉字的《无垢净光经根本陀罗尼》等4种经文,存贮在100万经幢(小木塔)中,称为“百万塔陀罗尼经”。

宽治二年(1088)曾刻印《成唯识论》,宝治元年(1246~1247)翻刻了中国宋代婺本《论语集注》,是日本刻印的第1部儒家书籍。

1264年日本僧侣从中国宋朝携归《大觉禅师语录》刻版,正应二年(1289)招聘中国宁波刻工徐汝舟、洪举等前往日本刻佛书。

元亨元年(1321)刊印附有平假名的《黑谷上人语录》,是日文刊本之始。

1590年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广东澳门用西洋活字印拉丁文《日本派赴罗马之使节》,欧洲印刷术随即传入日本,称“切支丹”本。

1597年用木活字刊印《劝学文》,史称此法出自朝鲜。

1616年间用朝鲜铜字印《群书治要》,不足的字由中国人林五官增铸。

1869年日本人本木昌造向曾在中国主持过美华书馆的美国传教士姜别利学习汉字字模制法,并购用7种汉文活字字样日本对汉字活字字体有深入研究发展,创写了多种字体,并不断向国外输出。

此后,日本不断吸收西方新的印刷技术加以利用和发展,特别是在汉字排版方面,创制了铸排机和照相排版系统。

3.东南亚各国的印刷

东南亚其他各国的印刷事业开展较迟。

1295年安南陈英宗从中国元朝取得《大藏经》刊行。

1443年安南黎朝梁如鹄两次奉使到中国明朝学习刻书的方法,回国传授。

明代钱溥奉使安南与其国宰相等赋诗唱和,用活字印成诗集。

1593年(中国明代万历二十一年),教名约翰·

维拉的中国天主教徒在菲律宾马尼拉刻印《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中文本及太格罗文本。

中国清代中叶有广东茂名人林某在泰国刻印书籍。

1815~1822年间中国广东刻工梁阿发到马六甲刻书。

这些交流活动使印刷术在东南亚各国不断有所发展。

4.欧美印刷的起源

西方史籍对欧洲印刷的起源缺乏明确的记载。

从现存欧洲最古老的印刷品来看,14世纪末即已开始使用木版、铜版刻印圣像、纸牌,1423年印制的圣克利斯道夫像也是采用木刻版。

后来在刻制的图像上配置了文字。

到15世纪中叶,又出现了欧洲最早宗教书籍及A.多纳图斯著的拉丁语法,称为“语法初阶”,采用的是与中国木刻版印刷相同的方法。

因此,从印刷应用范围逐步扩展的过程及使用的版材工艺来观察,与东方极为相似。

中国自唐代8世纪以来,丝绸之路远至大秦(古罗马),而且与波斯等地贸易频繁,可以证明中国印刷与欧洲印刷有一定的关系。

早在1294年波斯京城大不里士已仿中国元代印行钞币。

1310年波斯首相、史学家拉希德-埃丁所著《世界史》阐述了中国雕刻印书法。

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到中国游历,也促进了文化方面的交流。

据此分析,东方印刷术对欧洲不无影响。

5.谷登堡的贡献和铅印工艺的传播

 15世纪30~40年代,德国人J.谷登堡致力于印刷术的探索,用模型铸制铅合金活字排成版面印刷,并参照酿酒用压榨架结构,制成木质印刷架,印刷书页。

故西方对印刷机至今仍沿用印刷压架的名称。

著名的《四十二行圣经》就是用谷登堡活字和印刷架排印的现存最早印刷书籍。

因铸制的字母整齐一致,一次排版可连续印出许多印张,为各国陆续采用,对当时的文化交流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谷登堡的发明,不仅使德国许多城市建立了印刷所,并传播到欧洲各国。

如K.斯魏因海姆与A.潘纳茨1465年在罗马附近的苏比亚科刊印了“拉克坦提乌斯”一书。

1469年乔万尼·

达施皮拉在威尼斯市建立了印刷所。

1470年M.克兰茨在巴黎建立德国印刷所的第1分所。

1475~1476年W.卡克斯顿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寺建立了英国第1所印刷书籍的工场,刊印《圣经》和宗教书籍。

1563年I.费多罗夫在莫斯科建立了用基里尔字母(俄文等的本源)排版的印刷所,刊印《使徒行传》等。

6.欧洲的印刷术

 关于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历史,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还提及,1423~1437年荷兰人L.杨松,也称柯斯特,刻制木活字刊印荷兰文的拉丁文法和大的标题字获得成功,而正文字的雕刻质量未能胜过雕版,因此未被推广。

欧洲的印刷术也传播到洲外各地。

如1516年摩洛哥的非斯设立印刷所,1561年传到印度果阿。

1638~1648年传到美国。

1752年加拿大建立了印刷工厂。

19世纪中叶传到日本。

 欧洲的印刷技术以印制宗教书籍为契机由传教士传入中国。

1807年英籍传教士马礼逊计划在广州用合金活字版印刷《圣经》未成,1814年带中国刻工到马六甲,十年后书成,运回中国。

1815年英籍传教士马士曼委托P.托马斯在澳门刻制字模,运至星洲(今新加坡)印中文《圣经》。

1844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澳门开设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宁波,改称美华书馆,再迁上海。

传教士姜别利主持美华书馆期间用电镀法制作汉文活字铜模大小7种。

铅印技术在中国随之逐渐普及。

四.未来的发展

印刷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印刷这台巨大的机器运转推动了

人类社会的演化与进步,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深刻的指出印刷对于推动人类历史的巨大作用。

在信息化爆炸、人类沟通日益密切、信息传播量大的今天,如何正确看待印刷在我们的生活、我们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2011年发布的十二五规划中对印刷行业提出了八点要求,通过这八点要求,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大力推展新印刷,推广数字化印刷,绿色印刷,提倡振兴民族印刷行业。

虽然现在我国印刷行业前景光明,但我们仍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印刷行业的种种弊端与不足。

如:

印刷工艺陈旧,新技术被少数企业垄断,自主研发技术仍处于学术论证阶段,难发挥其经济价值,印刷设备多为外国提供,国内印刷市场秩序混乱,难与国外市场一较长短,所以我们更应秉持着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的济世情怀,在时代大潮中发现印刷的新价值、新定位,为祖国印刷行业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