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课件.docx
《实验动物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动物学课件.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动物学课件
第一章实验动物学概述一、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二、实验动物科学的诞生三、中国现代实验动物学的诞生四、实验动物科学应用范畴五、动物实验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六、动物实验研究的优越性和欠缺一、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一)、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1、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AnimalScience)是一门研究实验动物及其培育和应用的学科,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2、实验动物:
指经人工饲育的,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的动物。
特点:
生物学特性明确、遗传背景清楚、表型均一、对刺激敏感和反应一致等3、实验用动物:
指能够用于科学实验的所有动物。
(哺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蛇、昆虫类的果蝇等。
它们不具有实验动物的特点、又达不到生产和检定所要求的那样精良。
)二)、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范畴1、实验动物育种学:
主要研究实验动物的遗传改良、遗传控制、新型实验动物的开发和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
2、实验动物医学:
研究实验动物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
3、实验动物生态学:
研究如何为实验动物提供适于生存的环境条件,使实验动物健康无病,生理指标稳定。
4、比较医学:
研究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实验动物的基本生命现象,并将各种正常构造和生理机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比较,研究人与其他动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揭示生命的奥秘。
5、动物实验技术:
研究动物实验的设计、选择试验方法、选择恰当的实验动物等,也包括胚胎工程学、细胞工程学等动物实验技术。
二、实验动物科学的诞生1、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公元前4世纪,杰出的生物学奠基人Aristotle首先开展了多种动物解剖,但都是在死亡的动物和人尸体上进行的。
Erasistratus可能是进行活体动物实验的创始人,他在猪体内确定了气管是吐纳空气的通道,肺是呼吸空气的器官。
之后,Galen对猪、猴及其他多种动物都施行了活体解剖检查,以此推论人体的生理功能。
2、公元3世纪至16世纪初从Galen之后,直到16世纪初,科学发展被教条主义所取代。
动物实验技术的发展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当时即使是对死亡的动物和人的尸体施行解剖,也会被基督教会所禁止。
他们阻止人们获取有关认识世界的知识,否则就被认为亵渎神明的行为。
3、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这一时期是动物实验技术方法发展得辉煌时期。
1538年,现代解剖学奠基人AndreasVesal利用犬和猪进行了公开的解剖学示范教学。
1682年,WilliamHarvey采用20多种动物进行解剖与生理研究,揭开了血液循环的秘密,使生理学成为了一门学科。
1796年,EdwardJenner研究牛痘疫苗,征服了天花,并开辟了免疫疗法。
1859年,CDarwin发表了《动物起源》奠定了进化论和比较医学的基础,从而为通过动物来研究人提供给了理论基础。
1865年,ClandBernard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在其发表的《实验动物序说》中详细阐述了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理论。
1882年,RobertCoch对牛羊等动物研究,发现了结核菌和结核菌素,并研制了狂犬疫苗,奠定了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基础。
后来Lister受到Coch启发,创立了无菌手术理论。
1885年,Nuttall培育了无菌豚鼠。
1890年,Behring用豚鼠进行实验,研制出白喉抗毒素。
1897年,Baflof用狗做了大量实验,在消化生理和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4、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发现以后,动物实验技术方法的发展进入了突飞猛进的时期。
1909年,Little培育出第一株近交小鼠。
1910年,Morgan用果蝇发现了染色体在遗传上的作用。
1914年,山极和市川用沥青抹兔耳,诱发出皮肤癌。
1929年,Fleming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青霉素。
1937年,Krebs发现了三羧酸循环。
1944年,美国纽约科学院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实验动物与医学发展的关系,提出实验动物标准化势在必行。
1947年,英国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署。
1950年,美国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小组。
1952年,日本成立了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
1953年,Crick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6年,联合国创立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CouncilLaboratoryAnimalScienceICLAS)ICLAS的成立是实验动物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也是实验动物走向现代化的起点。
故一般认为实验动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研究获得三次诺贝尔医学奖:
(1)、1980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GeorgeSnell的组织相容性基因的发现;
(2)、1984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G.Kohler和C.Milstein单克隆抗体的发现;(3)、1996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Koherty和ZinkermagelT淋巴细胞识别微生物的发现三、中国现代实验动物学的诞生1918年,中央防疫处从国外引进小鼠、豚鼠进行饲养、并进行动物实验。
1919年,谢恩增医师等扑捉野生地鼠(后来公认为中国地鼠)作肺炎双球菌检定。
1946年,从印度引进小白鼠,后繁育成昆明小鼠。
1948年,蓝春霖教授从美国引进金黄地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北京、上海、长春、兰州、成都成立了生物制品研究所,从此开始了大量饲养实验动物。
1966年—1977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使实验动物事业遭受严重的摧残。
1982年,文革结束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经学者到国外考察实验动物情况,发现我国已落后20~30年。
国家科委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了第一次实验动物工作会议,我国实验动物现代化研究拉开了序幕。
1983年,钟品仁主编的《哺乳类实验动物》出版,为我国实验动物学第一部专著。
1985年,京沪两地实行实验动物合格证制度,推动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
1985年,国际小鼠命名委员会正式承认我国培育的TA1、TA2、615近交系小鼠。
1988年,我国加入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并出版了《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1988年,国家科委发布2号令即《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为我国第一部有关实验动物的法律。
四、实验动物科学应用范畴1、生命科学方面基础医学理论,疾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的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新的检查和治疗仪器的研制;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工程研究;老年学研究;生育控制研究等。
2、药学方面药理学的研究;新药开发研究;诊断用血清、疫苗、免疫血清的制作;药品的安全性评价试验;药效试验等。
3、化工业和环境保护方面职业性中毒的预防研究;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服装、面料、皮毛、化纤的安全性评价;化妆品、卫生纸等的安全性评价;环境条件的检测和评价等。
4、重工业方面废水、废物、废气等公害的鉴定和防治;光辐射、噪声的有害性的鉴定和污染的防治等。
5、农业科学方面化学肥料、农药的残毒的检测;新品种安全性检测等。
6、畜牧科学方面家畜疾病的病因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研究;疫苗的制造和鉴定;新品种的培育研究;SPF蛋的生产和使用研究;饲料的营养学、安全性分析和鉴定。
7、军事科学方面如武器杀伤效果、化学、辐射、生物激光等武器的防护研究等。
8、航天科学方面如宇宙射线、失重状态等对生物的影响及航天医学的研究等。
9、国际贸易方面如疯牛病、口蹄疫等不合格肉类及食品的化学残毒等都需实验动物检疫和检测。
10、行为科学方面如灾难事故的处理、汽车撞击的耐受度、建筑物耐受震动的允许度的检测等。
五、动物实验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动物实验研究的现状1、国外动物实验方面的现状在美国,每年用于实验动物研究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犬、豚鼠、兔、地鼠和其他动物(大、小鼠和禽鸟类除外)约150~200万只。
大鼠、小鼠和禽鸟类,估计每年用1700万只动物。
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使用基本上保持恒定,猫和犬的使用数量正在下降,逐渐被猪、小牛和其他家畜所取代。
在加拿大,所使用的动物数量每年月200万只左右徘徊。
在许多领域,特别是毒理学方面,鱼已取代哺乳动物。
在英国,医学上每年使用的实验动物数量约263万只。
在荷兰,每年使用实验动物约100万只左右。
2、我国动物实验研究方面的概况
(1)、80年代前的情况:
80年代前,我国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水平很低,动物实验发展水平也较低,没有法规和标准。
(2)、80年代的情况:
1982年国务院责成国家科委负责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启动了我国是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科技领域现代化工作进程。
1988年11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科委颁布第2号令,即《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条例对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科学事业的发展,确保实验动物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3)、90年代的情况:
1994年1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施行实验动物管理的国家标准,为我国实验动物标准化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随着实验动物质量逐步标准化,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高。
(4)、目前的现状:
据国家科技部统计,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单位有2100多家,工作人员近95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39.5%,已形成地区性生产基地。
年生产各类实验动物约1321万余只,并已开始向生产规模化、供应社会化方向发展。
年使用动物1045万余只,动物实验也在向技术服务社会化方向迈进。
3、我国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1)、研究人员缺乏必要的动物实验知识和训练。
(2)、用于实验的动物种系少。
(3)、用于实验的动物质量和笼器具质量差。
(4)、动物使用率低。
(5)、动物实验方面技术人员缺乏,国际交流少,信息不灵。
二)、动物实验的发展趋势1、使用动物的数量不断下降2、使用动物的质量在不断的提高3、使用实验动物的种系不断增加4、实验动物模型走向商品化5、动物替代物和替代方法不断的应用六、动物实验研究的优越性和欠缺
(一)、动物实验研究的优越性1、可以把临床研究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对各种因素可以进行细微的探讨。
2、动物的各种条件可以进行严格控制,便于得出科学的结论。
动物作为实验对象,可以在同一时间选择年龄、性别、环境条件、营养状况、遗传特点、微生物等条件相同的若干动物,而以人为研究对象是办不到的。
3、可以缩短实验周期,短期内可观察多次。
动物的寿命短,一个研究者可观察动物几十代、甚至几百代,而以人为研究对象是办不到的。
4、可以在动物身上进行在人体上不能进行的高危险度的试验。
从法律和道德上看,凡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试验在人身上都不能做(如烧伤、致癌等试验)。
5、可按研究者的设计要求进行实验。
动物实验中,可按时、按量、按次数、按种类、按方式施加任何条件,而人则不会给以配合。
6、可随时取材,取任何材料,甚至处死后取材。
(二)、动物实验研究的欠缺1、动物在遗传特性、生理、解剖特性上即使与人有相似之处,但毕竟不同于人,所以动物实验数据只能用作参考,不能直接应用于人。
2、动物模型与临床疾病相比在病因、病理、外在表现等方面不完全相同,只能相似,所以复制的动物模型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讨论。
3、动物实验多在麻醉状态下进行,与人在清醒状态下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4、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与整体实验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5、动物缺少思维和语言,不能诉说内心感受,有些实验无法在动物身上进行。
(一)、实验动物福利的概念及内涵1、实验动物福利的概念实验动物福利是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对其实施保护的具体体现,其实质和基本原则是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康乐(Welfare),通俗地说,就是让实验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活,在无痛苦状态下死亡,内容包括无任何疾病,行为无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
2、实验动物福利的内涵
(1)、提供适当清洁饮水和保持身体健康需要的食物,使动物免受饥渴之苦(享受不受饥渴的自由);
(2)、提供适当的栖息场所,能舒适的休息,使动物免受困顿劳累之苦(享受生活舒适的自由);(3)、做好卫生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的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免受病痛之苦(享受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3、实验动物饲养过程中的福利要求1)、对饲养设施、设备和饲育生活环境的要求;
(2)、对待实验动物的态度和饲养管理的要求;(3)、对饲料和饮水的要求;(4)、特殊情况下对实验动物的照料。
4、实验动物应用过程中的福利要求
(1)、对科研人员素质的要求;
(2)、对动物实验设备和手术器械的要求;(3)、对实验设计的要求;(4)、对保定和麻醉技术的要求;(5)、对术后护理的要求;(6)、对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动物的处理。
1、实验动物工作者和研究者应树立爱护动物的观念。
2、研究者应懂得正确的动物实验方法。
3、试验中不许恐吓动物,不许造成动物肉体的痛苦,故进行使动物痛苦实验时,必须实施麻醉,处死动物时要施行安乐死、尸体要焚烧。
4、要给牺牲的动物树立“慰灵碑”,表示对动物的感谢,唤起人们对动物的爱护和尊重。
5、建立健全法规、用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
6、遵守3R原则、既代替(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
7、为动物设计舒适、有利于动物生存的环境。
三)重视实验动物福利的意义1、有助于培养人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
2、有利于从动物的身体上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
3、有利于非动物实验(代替法)的研究推广。
4、有利于人类社会及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和谐,从而有利于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四)、3R原则的内涵1、实验动物的代替(Replacement)
(1)、生命系统包括离体培养的器官、组织、细胞等。
在单克隆抗体生产、病毒疫苗研制、效力安全试验等研究项目中广泛应用。
(2)、非生命系统包括物理、化学方法代替动物。
医学基础教学已有用物理学系统和机械系统者(如心肺复苏等病理过程)。
免疫化学可用结合力很高的抗体来搜寻抗原或鉴定毒素存在。
减少实验动物使用量(Reduction
(1)、合用动物;
(2)、改进统计学设计;(3)、使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的实验动物;(4)、使用高质量动物。
3、动物实验的优化(Refinement
(1)、改良仪器设备;
(2)、减少对动物的侵扰。
改善实验室条件,提高实验质量;(3)、进一步控制痛苦;(4)、改进动物保定技术。
二、实验动物的法规
(一)、管理机构与社会团体国家科技部:
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
实验动物学会:
负责学术交流、技术咨询、人员培训。
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
由科技部门出领导、学会出专家组成,负责各行业、各系统实验动物管理工作、法规落实、业务指导和业务协调。
(二)、政策和法规第一部法规:
1988年科委报请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国家科委2号令1997年又颁布了多项法规:
《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实验动物国家种子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技术〉现执行的是2001年国家科技部联合六部委颁布的〈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四)、质量保证体系1、检测网络:
国家的、系统的、地方的。
负责检测方法、技术、试剂的研究人员培训和仲裁。
2、种子中心:
国家有啮齿类中心和上海分中心,云南灵长类中心,哈尔滨SPF鸡中心。
3、生产、繁殖、供应中心:
由各行业、各地区、各单位设施合格技术较好的单位负责生产和供应。
五)、实验动物从业人员1、从业人员:
是指从事实验动物的科技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以及利用动物进行教学、研究、药品和生物制品生产及检定等人员。
国家规定从业人员实行岗位资格认可制度,所有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人员素质要求:
⑴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生产和实验要求。
⑵了解实验动物知识、科学管理和操作。
⑶有饲养和实验操作技能。
⑷善待动物。
六)、科学教育:
1、普及教育(相关人员培训上岗)2、大学教育(生物、医学、农业、林业等大学授课)3、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专业教育
(一)、实验动物品种、品系1、种:
动物“种”(species)是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位,而在实验动物中,种是指可以相互交配且后代有繁殖能力的同一种类的动物。
2、实验动物品种(stockbreed):
一般指具有一些容易识别和人们所需要的性状,而且是可以稳定遗传的动物群体。
通常把封闭群动物称为品种,如新西兰白兔、KM小鼠等。
3、品系(strain):
实验动物学上把基因高度纯合的动物称为品系动物,通常指近交系、突变系动物。
vv二)、作为一个品种、品系应具备的条件1、相似的外貌特征:
例如小鼠C57BL/6品系的毛色是黑色的,DBA/2品系的毛色是灰色的,KM品种的毛色是白色的。
当然,相似的外貌特征只是品系、品种应具备的条件之一。
不同品系、品种的动物也有外貌相似的,例如A、KM等十几个品种、品系动物的毛色都是白色,但它们在其他的条件上是有区别的。
2、独特的生物学特性3、稳定的遗传性能:
一个品种或品系有一定的育种价值,杂交F1代繁殖后代时,性状发生分离不能成为一个品系。
4、具有共同的遗传来源和一定的遗传结构按培育的程度分为广义和狭义实验动物1、广义实验动物:
泛指用于科学实验的各种动物2、狭义实验动物:
指经人工饲育的,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远交种的命名:
(1)、一般用2~4个大写字母表示,如ICR、NIH小鼠。
(2)、习惯用法,如Wistar大鼠、NewZealandWhite兔。
(3)、在大写字母之前加上一个大写字母和几个小写字母构成的培养者或保留者的符号,并且与品系名称用冒号隔开,如Lac:
LACA是由英国实验动物中心保持的LACA小鼠,N:
NIH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保存的NIH小鼠。
一、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二、实验动物科学的诞生三、中国现代实验动物学的诞生四、实验动物科学应用范畴五、动物实验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六、动物实验研究的优越性和欠缺1、实验动物育种学:
主要研究实验动物的遗传改良、遗传控制、新型实验动物的开发和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
2、实验动物医学:
研究实验动物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
3、实验动物生态学:
研究如何为实验动物提供适于生存的环境条件,使实验动物健康无病,生理指标稳定。
1、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公元前4世纪,杰出的生物学奠基人Aristotle首先开展了多种动物解剖,但都是在死亡的动物和人尸体上进行的。
Erasistratus可能是进行活体动物实验的创始人,他在猪体内确定了气管是吐纳空气的通道,肺是呼吸空气的器官。
之后,Galen对猪、猴及其他多种动物都施行了活体解剖检查,以此推论人体的生理功能。
4、20世纪初至今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研究获得三次诺贝尔医学奖:
(1)、1980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GeorgeSnell的组织相容性基因的发现;
(2)、1984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G.Kohler和C.Milstein单克隆抗体的发现;(3)、1996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Koherty和ZinkermagelT淋巴细胞识别微生物的发现三、中国现代实验动物学的诞生四、实验动物科学应用范畴1、生命科学方面基础医学理论,疾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的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新的检查和治疗仪器的研制;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工程研究;老年学研究;生育控制研究等。
2、药学方面药理学的研究;新药开发研究;诊断用血清、疫苗、免疫血清的制作;药品的安全性评价试验;药效试验等。
五、动物实验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3、我国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动物实验的发展趋势六、动物实验研究的优越性和欠缺
(二)、动物实验研究的欠缺第二章实验动物的法规和伦理一、实验动物福利2、实验动物福利的内涵3、实验动物饲养过程中的福利要求4、实验动物应用过程中的福利要求
(二)、正确对待实验动物福利(三)重视实验动物福利的意义(四)、3R原则的内涵2、减少实验动物使用量(Reduction)3、动物实验的优化(Refinement)二、实验动物的法规
(一)、管理机构与社会团体国家科技部:
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
实验动物学会:
负责学术交流、技术咨询、人员培训。
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
由科技部门出领导、学会出专家组成,负责各行业、各系统实验动物管理工作、法规落实、业务指导和业务协调。
(二)、政策和法规第一部法规:
1988年科委报请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国家科委2号令1997年又颁布了多项法规:
《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实验动物国家种子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技术〉现执行的是2001年国家科技部联合六部委颁布的〈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三)许可证内容1、不同等级、不同种动物的生产、繁殖、供应合格证。
2、不同等级的实验设施许可证。
3、从业人员许可证。
(四)、质量保证体系1、检测网络:
国家的、系统的、地方的。
负责检测方法、技术、试剂的研究人员培训和仲裁。
2、种子中心:
国家有啮齿类中心和上海分中心,云南灵长类中心,哈尔滨SPF鸡中心。
3、生产、繁殖、供应中心:
由各行业、各地区、各单位设施合格技术较好的单位负责生产和供应。
(五)、实验动物从业人员1、从业人员:
是指从事实验动物的科技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以及利用动物进行教学、研究、药品和生物制品生产及检定等人员。
国家规定从业人员实行岗位资格认可制度,所有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人员素质要求:
⑴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生产和实验要求。
⑵了解实验动物知识、科学管理和操作。
⑶有饲养和实验操作技能。
⑷善待动物。
(六)、科学教育:
1、普及教育(相关人员培训上岗)2、大学教育(生物、医学、农业、林业等大学授课)3、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专业教育第三章实验动物分类一、自然分类法分类
(二)、作为一个品种、品系应具备的条件)实验动物在生物学分类中的位置二、按培育的程度分类按培育的程度分为广义和狭义实验动物1、广义实验动物:
泛指用于科学实验的各种动物2、狭义实验动物:
指经人工饲育的,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一)、封闭群普通近交系
(二)、近交系——→重组近交系同源近交系(三)、杂交一代动物同源导入系(四)、突变系分离近交系1、定义:
一个有效群体在固定场所,五年以上不从外部引入新个体、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育生产的实验动物群体称为封闭群,亦称远交群。
(1)、远交种:
一个长时期于外界隔离,雌雄个体之间能够随机交配的动物群。
其遗传组成比较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动物群体结构。
常见的远交种动物有KM、ICR、NIH小鼠、SD大鼠、新西兰兔、Wistar大鼠等。
(2)、突变种:
携带个别突变基因的封闭群,这些突变可能以纯合或杂合形式存在于封闭群中。
2、封闭群的命名3、封闭群动物的特点及应用1、普通近交系(Inbredstrain)概念:
是通过至少(或相当)连续20代以上兄妹或亲子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以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近交系数大于98.6%的动物群体。
近交系特点:
基因高度纯合;表现型一致;对外界刺激敏感而反应一致;生命力差、抗病力低。
普通近交系的命名近交系动物的应用2、重组近交系3、同源突变、同源导入、分离近交系1、概念:
杂交群动物(HybridAnimals)指两个近交系之间进行有计划交配所获得的第一代动物(也叫F1代动物)。
实验动物所说的杂交群通常指杂交F1代动物。
1、定义:
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具有某种特殊表型的动物,称为突变系动物。
2、特点:
多为病态,生活能力差,对饲养管理要求严格,繁殖保种较为困难。
3、应用:
作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如:
糖尿病鼠(diabetesmice)、肥胖症鼠(obesemice)、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hypertension)(SHR)、裸鼠(nudemice或rats)、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等。
按照微生物控制程度,目前我国将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
普通级动物(Ⅰ级)清洁级动物(Ⅱ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Ⅲ级或SPF级)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Ⅳ级)1、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animal,CV也叫一级动物)定义:
未经严格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饲养在开放的环境中的实验动物,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
特点:
敏感性、一致性差,只能用于教学示教或科研预实验。
国外没有这个等级的啮齿类动物。
2、清洁级动物(Cl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