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各姓氏迁湘始祖梅子村千年之谜Word格式.docx
《故乡各姓氏迁湘始祖梅子村千年之谜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乡各姓氏迁湘始祖梅子村千年之谜Word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调研考察情况:
1、早禾市:
即为禾市镇所在地,在泰和地名志禾市镇概况中已明确,距县城30公里。
2、早禾渡:
在清朝各时期的泰和县志中,记载早禾渡在早禾市。
万历志宋淳熙间(公元1174年—1189年)胡笺建桥,明洪武初乐大成设上、下二渡。
3、早禾渡桥:
(1)、在清朝乾隆版的泰和县志中,记载早禾渡桥在早禾市。
早禾渡桥在八都,宏治志(明宏治志记载),宋淳熙间(公元1174年—1189年)邑人胡笺率众建架石创建。
高二丈,阔一丈,长二十丈,上覆以屋,路南(实际为北)通永新,北(实际为南)达本县,水自罗浮洞发源,历庐陵神冈山下入赣江。
明朝初全县共分为8个大都,70个小都。
早禾市在66小都,属第8大都。
清朝嘉庆时,取消大都制,改实行70小都制。
牛吼河(又名灉(yōng)水,㴩水,牛吼江,㴩江,禾溪邕江,古称禾溪)。
整个流域属山岳丘陵地带。
主河道纵比降2.74‰,洪水期易发生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由于古时候牛吼河洪水季节波涛滚滚,该桥很快坍塌,以后就主要靠船轮渡。
其特有的地理、水文特征及牛吼河名称的来源,是牛吼河流域现见不到古老的石桥主要原因。
(2)、在清朝同治版的泰和县志中,对早禾渡桥记载为:
在泰和八都早禾司署后半里许,宋淳熙胡笺率众架石创建,高二丈,阔一丈,长二十丈,上覆以屋,路北通永新,南达县治,后圮(pi)。
道光二十四年,邑人孙明独修,费万余缗。
水自罗浮洞发源,历庐陵神冈山下入赣江。
清朝泰和王廷献也有诗为记:
禾江渡头涛最怒,东岸西岸嗟窘步。
春涨夏潮万马奔,临流欲唱公无渡。
潭影林霖几经秋,古桥曾无片石留。
泛泛一叶穿桃花,几人目眩怯中流。
犹忆十年人争济,惊风巨浪摇虎臂。
可怜三十有六人,一时并命渺无际。
白昼云霾天欲昏,夹岸哀呼难具论。
至今江南连阴夜,犹闻鬼啸觅乡村。
彼都长者仁且侠,痛深沦胥缘轻艓。
慨然鸠工起石梁,千万金钱顿相协。
洒汗如雨气如云,嘘出长鳌迥不群。
穹窿金前烁日月,直欲跨海驾青雯。
自是平途任来往,夜静犹闻茅店敞。
安步征人欢且呼,不分楚蜀与闽广。
桥左洪寨右鏐寨,并束沧江激澎湃。
绎络车马纷如织,犹傍赤栏听青籁。
临流选胜我亦能,晏坐桥头兴倍增。
上挹杰阁之朝云,下窥江市之夜灯。
渺然不记人间险,横拥飞练清欲剪。
牧笛樵歌时相答,其乐坦坦王道展。
丈夫未能据要津,如此宏济亦无垠。
一掷万金浑不吝,坐拥高资是何人。
呜呼!
坐拥高资是何人!
4、早禾渡在早禾市何地,按照当地老人指认,位置在早禾市西北角牛吼河拐弯处。
早禾渡渡口两边的老街。
5、早禾渡渡口是否是该处,从历史、地理、气候、水文等各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早禾市位于泰和县西北,其西部为井冈山山脉的一部分,从山脉形状可以看出,早禾市自古代就是泰和到井冈山市、永新县的必经之地。
(2)、牛吼河自西南入境,斜穿禾市镇全境,向东北流入螺溪镇。
牛吼河以东有部分底矮山丘外,大部分为平原,牛吼河上有始筑于南唐的水利工程槎滩、碉石二陂,千年以来一直为禾市镇及附近地区的农田提供灌溉,因而该地区成为赣中重要的水稻产区和稻米输出区之一。
(3)、由于牛吼河以东平原的光照、温度、供水灌溉农田等因素原因,水稻一般比西部山区要早收割20天左右。
在古代,一年中生活最困难的日子就是水稻收割前,叫青黄不接。
所以这时山区老百姓提前到早禾市购买稻谷,早禾市东南部为富庶的水稻主产区和稻米输出区之一,民间销售的米谷也很多,又处于山区与平原交界处的交通要道,自古就形成了墟市(集市),所以古称早禾市。
(4)、从泰和到井冈山市、永新县经过早禾市西行要过牛吼河,渡口就在早禾市西侧现井冈山大道(原S321泰井公路)牛吼河老桥两侧河道400米范围内,因有早禾市地名而称为早禾渡。
在解放后2座中型水库,19座小型水库,19座其他引水工程及大二型南车水库建成之前,河水水位高低变化大,一千多年来,在该河道400米范围内,先后或同时存在过几个渡口,如泰和县志记载早禾渡明洪武初乐大成设上、下二渡。
(5)、隘前村得名于因地处渡口,元末明初,当地豪富曾于此设隘布防故名。
(6)、当地老人指认的早禾市西北角牛吼河拐弯处渡口为清朝、民国最后使用的渡口。
在早禾市西侧河道400米范围内,长期以来经过各朝各代先人不断修整,该段河道宽正常情况下仅50米左右,而该段河道下游最宽为60米左右。
由于牛吼河上游冲下来的沙石不断淤积,河床不断抬高,在枯水季节,由于水浅人可涉渡,不宜行船过渡。
该段河道上游最宽为100米左右,成为收缩形喇叭口,到了洪水季节,在该段流速加快,王廷献在诗中记载:
禾江渡头涛最怒,春涨夏潮万马奔。
但在拐弯处由于受到狮形山花岗岩基岩的阻挡,迫使河流改道以近90度向东北方向流去,同时在拐弯处西侧又有一条西北方向而来的溪水会入搅动河床,因而在拐弯处形成相对深水区,一年四季可以载货行船。
1958年S321泰井公路(现为G319国道)建成牛吼河桥通车之后,该渡口停止使用。
从枯水季节河床情况可以看出拐弯处形成的相对深水区。
(7)、经过到早禾市最近的崇道观了解过去祠庙情况,道长告知听说过早禾渡有过祠庙,后经查证在吉安府志及泰和县志均有记载。
(8)、泰和县志记载的宋代盛极一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所作癸丑宿早禾渡僧舍诗,对早禾渡作了生动的描绘。
城头渡可涉,早禾渡可斟。
试问安用舟,春水三丈余。
是维一都会,驵侩权征输。
郁郁多大姓,儒冠颇诗书。
以武断乡曲,旧俗小未除。
厌嚣谢近市,斩绝得僧区。
此地美水竹,林明见浴凫。
相追啑菱藻,天乐非世娱。
忆在田园日,放浪友禽鱼。
今来长山邑,忍饥抚惸孤。
出入部曲随,咳唾吏史趋。
形骸束簪笏,可意一事无。
谋生理未拙,仰愧拥肿樗。
曲肱晴檐低,结网看蜘蛛。
6、梅子村(梅子坡):
根据初步统计,仅在娄底、邵阳两市,就有12个姓氏在族谱中国记载有梅子村或梅子坡。
(1)、各族谱记载为:
太和县早禾市(渡)梅子村,太和县千秋乡水北保梅子坡,泰和县梅子村圳塘上,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圳上,泰和县梅子坡圳上,泰和县圳上早禾渡梅子坡,泰和梅子坡早禾渡,泰和县圳上梅子坡,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坵,泰和县梅子坡,泰和县儒衡乡丰城里圳上早禾渡梅子坡,早禾市梅子村圳上,千秋乡水伯保梅子坡圳上,千秋乡梅子坡圳上,丰城里早禾渡梅子坡金峰庙,太和县千秋乡梅子坡早禾塘庆度金仙庙王万段土地圳上谷林人。
(2)、从上面可以看出,尽管表述有差别,这可能一是迁移的时间有先后。
二是一个大的家族迁移,往往不止一个姓氏,有各类亲戚,如七大姑八大姨、亲家、舅舅、家奴等等,俗话说: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了。
经过好多代以后来修家谱或只凭祖辈的代代口传,先祖的亲戚关系往往就不清楚了,所以对先祖的居住地表达就出现了误差。
(3)、泰和县的行政区划自北宋到元末实行坊、乡、里、巷的设置,但具体数字现已无资料可考。
明初,坊改为厢,乡分为都,都复分为图(里),全县共分为8个大都,70个小都,清朝嘉庆时,取消大都制,改实行70个小都制。
关于千秋乡,由于宋朝与明朝之间经过了百年左右元朝,在宋朝早禾市也可能曾经属于千秋乡,而到明清时期可能行政管辖范围重新做了大的变动,明清时早禾市属于高行乡。
主要原因在后述元朝的历史有说明,犹如现禾市镇的行政管辖范围虽然大致范围仍然为明清时期的高行乡,但也包括了明清时期信实乡、千秋乡、高行乡各一部分。
根据网络上提供的图片,江西泰和县明清时期区划分的70个小都大概位置如下图。
如凌老二2013年在“湘省氏族族谱中的早禾渡、圳上、鹅颈大丘等地名考”中所言,另据宁乡《丁氏族谱》载迁徙原因: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值藩王李不遵约束,到吉州占夺圳上民舍一百八十里,民田三十万顷。
居民尽数遣发湖南府县安插立业开垦。
据《田氏族谱》载,宋太祖召见湖南邵州路大牧蒋琼:
“卿守邵州路,黎民何如?
风俗何如?
”琼奏曰:
“臣守邵州之地,因唐时黄巢作乱,杀戳天下人民,绝灭烟火,骸骨盈野,地僻人稀,无民耕种,是以无功。
”太祖诏曰:
“朕都城内外,或者将江西太和圳上一坊,不拘李姓张姓,五丁抽二,三丁抽一”。
“蒋琼领旨,回太和(唐代将泰和改为太和)将圳上田家二百七十余户移居湖南各都府”。
从中可以看出,在五代十国和宋代初,圳上也可能曾经为县下一级行政区域。
又如新化鹅塘陈氏族谱记载,始祖伯万公,字顶一,号金峰,原籍江西泰和县儒衡乡丰城里圳上早禾渡梅子坡,唐庄宗同光2年(后唐时期公元924年)任湖广招讨宣抚防御使,携子元和、亨和、利和及孙子多人由湖北沔阳经潭州湘乡至邵阳高平县太阳三都,驻军横阳寨(今西河镇鹅塘),卜居于此。
泰和县儒衡乡,在泰和县明清时期没有儒衡乡。
所以各族在族谱记载中有的用五代十国时地名,有的用宋代的地名,有的用明清时地名(明朝补修族谱),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元代以前官方地名资料。
但从圳上在各族谱中的排序位置来看,圳上普遍处于村之后,绝大部分应该是指溪水或田间沟渠,后有详细论证。
(4)、我们以官方宝庆府志中记载的二个刘姓中出现的早禾渡梅子村地址进行分析,从“吉安府太和县早禾市(渡)梅子村”来看,明显是从大到小排列,梅子村应该为一个村庄,在早禾市和早禾渡附近。
(5)、新化茅坪刘氏,官方宝庆府志中记载玉盛公为刺史,玉盛公刘氏族谱记载玉盛公父亲先进公五代十国时为成都太守,再往上几代到江西泰和鼻祖驹公,由于更早期宋朝的玉盛公刘氏族谱(最早族谱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在战乱中被大火烧毁,目前已有最早的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及以后历次修谱谱序,都未记载先进公往上几代先祖身份。
从明清时期的江西、湖南两省的各种族谱,记载茅坪刘氏玉盛公在江西以上的远古渊源和所属宗派,历来都很不统一。
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认为玉盛公祖先属于彭城刘氏大宗,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
二是认为玉盛公祖先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是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刘苍的后裔。
三是认为玉盛公祖先属于中山刘氏大宗,是中山靖王刘胜或蜀主刘备的后裔。
这3种说法目前都无明初、元、宋以前原始族谱资料和确切证据。
对江西泰和鼻祖驹公以上远古渊源还有待考证。
但从玉盛公父子二代来看,已属于名门旺族。
那么梅子村也应该在早禾市或早禾渡附近,远离闹市区的可能性比较小。
从黄庭坚所作癸丑宿早禾渡僧舍诗,对早禾渡作的生动描绘中郁郁多大姓,儒冠颇诗书。
也可以看出早禾渡、梅子村居住的名门旺族还比较多。
(6)、按照早禾市《江西泰和刘氏通谱》副主编刘襄黄老人根据传说,指认梅子村在早禾市内现井冈山大道(原S321泰井公路)牛吼河老桥西侧公路上坡起点处(为了避免堵车,约5年前左右泰井公路经过早禾市内段进行了改道,改在早禾市北面,新建了跨牛吼河桥)。
经过与刘襄黄老人一起查看现场,他根据早和市老人传说认为的梅子村在现井冈山大道牛吼河老桥西侧桥头公路上坡段的路基西侧。
当时我们考察认为在公路两侧都有可能。
因为现在使用的井冈山大道牛吼河老桥为1970年左右修建,1958年建成的S321泰井公路跨牛吼河桥,在现井冈山大道牛吼河老桥上游(南面)约30米处,现仍然可以看到河中的桥墩。
1958年修路时受施工机具和费用所限制,S321泰井公路建设时该段应该是在原古道上修建,从地形上看,该古道是一个自然坡,海拔高低差有20米左右,结合隘前村得名来源,可能这一片古时候梅树多,旁边的村子就叫梅子村。
也可能由于梅子村的存在,这一小片叫梅子坡。
作为渡口,梅子坡居高靠山临水应属于官方住守要塞,梅子村就可能在原古道上坡段的起点两侧靠近牛吼河。
(7)、在上述各族谱记载中较多的族谱提到了圳上及圳塘上,现水西村有来自西北方向的一条溪水,在现早禾渡转湾处汇入牛吼河,这条溪水上游了灌溉不少农田,并且在水西村旁有一口水塘,1千年前这口水塘应该更大。
所以这条溪水可以称为圳。
那么梅子村所处位置就符合圳上及圳塘上记载。
(8)、武冈邓氏族谱记载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坵,鹅颈大坵是按当时盛行的风水术学说出自于对地形形状的描绘,可能是地形象鹅的一片区域或一丘田。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典故,就发生在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时期,可见天鹅(鹅)是吉祥、富贵的象征。
后面对鹅颈大坵、鹅公大坵有详细论证。
下图地形两条山沟汇集到一起,整体看视鹅,如果没有修高速公路更象。
(9)、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秋,抗元名将文天祥在吉州、兴国等地收容残部后与元兵激战于泰和县万合乡中步村,由于元骑兵的机动快速,善于采用包围、分割战术,往往能出奇制胜。
文天祥终因寡不敌众,被元军一路追杀。
文天祥且战且退至禾市镇郭渡村,村民砍毛竹、割芦苇,造临时浮桥,支援抗元部队安全渡河,转入桥头镇境内,遇桥头镇长溪人氏胡文可、胡文静两兄弟,后一起密上位于319国道旁的桥头镇水北村及石昌村之间朝仙崖商议匡复社稷大业,文天祥南下继续组织抗元力量。
因叛徒告密,胡氏兄弟等人相继被杀。
“重来江上日西斜,不见书楼万树花,唯有故人风月在,青上茅屋是仙家。
”据说当年胡氏兄弟等人遇害后不久,文天祥曾秘密潜回朝仙崖,伤心悲愤作下此诗以示凭吊。
后来郭渡被命名为“国渡”,由于国渡距早禾市仅2公里,早禾渡作为一个有着历史悠久的古渡口和交通主要通道,应为官方住守要塞,有南宋朝廷收税及官兵防守,元军一路追杀,元军可能将周围进行屠城造成了一定范围无人区。
从泰和地名志水西村得名中可以看出,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1294年),湖南醴陵胡公让迁基(开基立村)于此,抗元名将文天祥在该地抗元为公元1277年。
在现泰和地名志禾市镇184个自然村中,在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前开基立村有村名来源的达52个。
而早禾渡作为有千年以上历史著名的古渡口和古墟市(集市),只有出现了无人区,梅子村人口一次性消失,才可能出现新村名水西村,为什么会改村名,梅子村被屠城其状况一定及其惨烈,尸骨遍地,本地人避而远之,而胡公让家族离开醴陵故土必有其特殊原因,在逃难死不如生情况下,可能就选择留了下来,但按迷信说法,即使知道原来的村名,也不能再用,所以启用新村名水西村。
一河之隔的隘前村是元末明初当地豪富于此设隘布防得名。
而玉皇阁村在公元1265—1274年间由禾溪村改名至今未变,桑田村公元1201—1204年开基,在文天祥抗元公元1277年以后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未变。
水西村处于重要渡口位置,从军事角度来说,水西村的公路上坡段居高临下、靠山临水,可以监控河对岸大片土地,是战略要地,玉皇阁村、桑田村处于平原,不利于布防,而水西村村名来源晚于玉皇阁村、桑田村也不合情理。
(10)、为什么说国渡周围可能被屠城造成了一定范围无人区。
13世纪,成吉思汗大蒙古国以势不可挡的骑兵大军横扫了欧亚大陆上70%的地区。
大蒙古国军队在战争中为了减少军队兵员损耗,加快战争取胜的进度,在战争期间对敌人采取了残酷而野蛮的政策,为了让其他城市快速和平投降,有时采用屠城策略,向大蒙古国军队投降的地区遭受的破坏相对较小,而大量敢于英勇反抗的地区破城之后人口一般都被屠杀和奴役,无数财产被掠夺损毁。
这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众多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难以计数的人口和财产在战火及随后的瘟疫、饥荒及自然灾害中损失,对战火涂炭地区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时期。
网络提供的成吉思汗大蒙古国横扫欧亚大陆地图
大蒙古国军队作为起源于草原的少数民族,深知自己没有强大的人口基数作为支撑,在远征的道路上自己的兵力只会越来越少,后续的战争只会越来越困难。
于是他们把屠城当做了一种武器,以此来动摇抵抗者的战斗意志。
兵力有限的大蒙古国每占一城,无法派兵驻守镇压,于是他们只好将城市清空,这样既不用派兵驻守,也不用担心城中百姓反扑,除了得到财富外,还可以得到充分的后勤补给,所以大蒙古国军队铁蹄踏过的地方,犹如饿虎下山,群狼过境,以尸骨成山,血流成河比喻,毫不夸张。
公元1227年,六十七岁的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国的兴庆府(宁夏银川)的途中病逝,但却在临死之前,遗诏屠城。
成吉思汗死后,大蒙古国军队遵照成吉思汗遗诏,进行了屠城和焚城,并且焚毁西夏王陵、皇宫、行宫,焚毁西夏文字记录,西夏文明彻底毁灭。
西夏国各部族被迫逃亡西域、西藏、云南等地,隐名埋姓,改族易服。
南宋初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四川的户数为263万,如果按平均每户为5人计算,人口大约为1,315万人。
南宋末年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大蒙古国军阔端开始引兵攻掠四川,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经过长达44年的争夺战,蒙元军终于在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统一四川。
据《元史。
世祖本纪》,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以四川户数仅十二万户,如果仍按平均每户为5人计算,人口大约只有60万人。
距离蒙元军平定四川的公元1279年仅晚3年,四川十室九空,这就说明了四川在与蒙元军的战争中人口减少得令人震惊。
元代的统治者除了实行屯田用以保证军粮的基本需求迁入了少部分外省人口之外,没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组织移民的措施,没有劳动力,生产就不可能恢复。
所以,在元代的近100年间,四川的经济一直未能得到明显的恢复,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在全国10个非少数民族省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仅占全国税收的0.96%。
这就是以后到了明朝建立后不久,朝廷就开始组织实行人口大规模迁移,这是江西填湖广及开始湖广逐步填四川的主要原因,现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多半是明、清湖广移民后代。
网络提供的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时疆域图
(11)、从成吉思汗大蒙古国到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元军的屠城历史及综上所述,我认为现在的水西村就是过去的梅子村。
7、潼江湾:
现场察看梅子村后,与早禾市《江西泰和刘氏通谱》主编刘诗晖、副主编刘襄黄两位80多岁老人进行了详细交流,一起探讨了我先祖在早禾市的居住地情况,他们根据梅子村传说、分析,指认在梅子坡以南0.6公里牛吼河西侧山坳处为潼江湾。
(1)、新化茅坪刘氏族谱记载玉盛公往上几代先祖,曾经居住并且安葬在潼江湾,并且也有鹅颈大坵的记载。
在唐朝,著名的皇帝唐玄宗也很相信风水,《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有很多风水的记载。
唐代设有“司天监”,专门看天文现象,因此,司天监里的官员必须懂风水。
江西派著名的风水师杨筠松就在司天监任过职,唐僖宗封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专管灵台地理事物。
杨筠松后来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在民间实践风水勘察和授徒起到了全面推广作用,从那时起,江西的官宅、乡村、墓葬都受到风水学较大影响,风水术盛行。
按照当时江西的风水主流派系峦头派和形象派风水学,与副主编刘襄黄老人一起到现场察看,他们指认的潼江湾符合安葬条件,但不适宜居住,应该不是潼江湾。
(2)、通过事后查阅泰和地名志,而距离梅子坡以南约1公里的田尾村,为潼江湾的可能性较大(当时现场考察时该村人说是梅子村但无依据),田尾村建于一丘大田尾端故名。
在田尾村东北部有一小溪汇入牛吼河,该溪上游建有车源水库,从现在的地形来看,该溪在田尾村西侧两次大转弯,牛吼河在该处也是一个转弯,从空中看,该丘大田犹如一只飞鸟。
山环水抱鸟头,即适宜居住,环行山也适合作为墓葬地,如果从风水学说来说,田尾村是一块旺地。
如果该溪曾经名为潼江或潼溪(泰和地名志记载该村先由罗坤鹏于北宋初从湖南迁此开基,如果现居住的18户120人中有开基先祖罗坤鹏后裔,可以考证该地是否曾经叫潼江湾)。
(3)、另外从地理地形来看,也不排除潼江湾在现水西村西北方向的两条山沟内。
(4)、新化五户李氏迁湘始祖仲章公,宋初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谷村徙居安化丰乐乡首兜冲(今涟源桥头河),其后裔居新化县各地及新邵县坪上镇长塘、磨石、三长等村。
谷村位于泰和县桥头镇南车水库库尾,1998年南车水库建成前为高市村(高市墟)所在地,距桥头镇直线距离约8公里,曾经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墟市所在地,由于修建南车水库成为淹没区,村民全部进行了移民,现只留下过去的建筑痕迹。
谷村周边美景绿草如茵,郁郁葱葱的森林。
风光秀丽的桥头镇南车水库库尾山青水秀。
高市墟、谷村在古代虽然四面环山,远离泰和到井冈山市、永新县的交通要道,但由于傍六七河,是一片风景很美的河谷,同时由于受风水学影响,高市墟有蛇山、龟山护卫,有龙型山作伴,所以几百年前高市墟也是一个人流聚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