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9302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2014、7、1)

一、问答题(40分)

1、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汪16-19、江26-29、吴3-6)

答: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思维、交际和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

语言文字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与人文精神,体现着语文情怀。

语文本身是工具,侧重于形式、技能,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积极性。

人文性侧重于内容、教育,核心意义在于人文精神。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言文字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忽视人文精神,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也无法落实语文的基础性。

所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又要注重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就应从生活中挖掘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丰富、活泼的语言材料,受到更形象、直观的思想教育。

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运用、提高是语文工具性的直接体现,而人文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体现为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所以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应实现知、情、意的统一。

2、怎样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基本特点?

(汪16-19、江26-29、吴3-6)

3、《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谈了哪四点?

谈谈你对“语文素养”的认识。

(汪P31-36、吴25-28、江29-42)

答: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

第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

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4、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规律?

请谈谈你对“语感”的认识?

(吴62-120、江111-124、江130-134、江193-194)

答:

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

语言的积累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言语的实践

答案一(老师PPT中原话):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的结果。

(个人、言语、直觉——能力)语感是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多种心理因素的组合。

培养语感要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中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小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要把朗读和想像结合起来。

答案二: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

主要包含以下特征:

第一,语感的对象是言语;第二,语感的主体是个人;第三,语感的方式是直觉;第四,语感的表现是能力。

 

培养语感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第一,指导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中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第二,引导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深入体会词语的情味;第三,把朗读和想像结合起来,在朗读中激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和情感体验。

5、汉语拼音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请写出四种并举例加以简单说明。

(江176-178、汪133-135、吴249-251)

答:

(1)歌诀法。

儿歌浅显易记, 很适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和记忆。

例如:

如“圆圆脸蛋梳小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又如“小鱼真顽皮,见到j、p、x,泡泡藏嘴里,离开j、p、x,泡泡又吹起。

”。

 儿童学习拼音,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

生动形象的儿歌、顺口溜能激发兴趣,调动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帮助孩子们快速记忆拼音字母,理解拼音。

(也可以是学生尝试自己编儿歌记住字母。

(2)比较法。

即把两个或几个发音或字形相似的声母或韵母放在一起,比较其异同。

如:

在学习q,p时,就引导学生对比b,可以得到结论“右下半圆是b”,“右上半圆是p”,“左上半圆是q”。

采用比较法,有助于儿童掌握和记忆音相近、形相似的字母各自的特点。

 

(3)引导法。

引导法是利用儿童已掌握的声母、韵母或音节的发音,帮助学习难发音的声母、韵母或声调。

如教学eng的发音,可让学生先复习ang的发音,接着说说ang的发音特点,再来学习eng这个难发的后鼻音,就比较容易些。

 

(4)图片法。

“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和早期开发智力的源泉。

教材中的插图,是根据声韵母的音、形特征配置的,不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具有形象、直观、富有情趣等特点。

 如“zh ch sh ”的学习,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织毛衣”的“织”、“吃东西”的“吃”、“大狮子”的“狮”来教学字母“zh ch sh ”的发音。

这样紧紧依靠插图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插图的含义,体会编者的意图并创造性的运用插图,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5)示范、观察和模仿法。

教师为学生作出典型示范发音。

儿童通过耳听、眼看,观察教师发音时的口形、舌位,听清字母的声音,然后模仿教师发音的口形、舌位,感受发音特点,练习发音。

 

6、识字教学中的字形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请写出四种并举例加以简单说明。

(汪136-137、江181-182、吴241-242)

答:

(1)部件分析法。

通过对汉字组合各个部件的分析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合体字的教学。

汉字的字形是先由笔画组成独体字,再由独体字做偏旁组成合体字,再由合体字组成复合体字。

老师在教合体字时,可按“从整体出发———分成部分———回归整体”的规律,借助偏旁部首和独体字来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如:

“解”可分成三个部件:

角、刀、牛,可以理解为:

“一刀砍掉牛角”。

这种识字方法,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记清字形。

(2)利用造字规律识字法。

汉字是从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

造字分析法就是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

如“口、耳、目、日、月、火”等,教学时可以先出示该字的甲骨文符号或图画,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然后再出示生字。

(3)直观形象法

根据字形特点,结合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将生字用动作来演示,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直观形象,可帮助小学生识记汉字。

如教学“掰”字,可用两手掌心相对,然后分开这一动作演示,使学生把“掰”的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

“哭”可理解为:

哭的时候口张得大大的,一点可代表眼泪掉下来的样子。

“笑”可理解为:

人笑的时候,心情很好,“竹”字头就像两只含笑的眼睛,下面的“夭”好比人笑时合不拢嘴的样子。

(4)形近比较法。

有些汉字形体比较接近,学的越多,形近字就越多。

如:

“戊———戌———戍———戎”这一组字,形体相近,也可编成顺口溜:

“点戍(shù)横戌(xū)空心戊(wù),十字交叉就念戎(róng)”,以帮助辨析记忆。

(5)儿歌字谜法

儿歌字谜法是采用适合小学生情趣和理解能力的联想、想象的方法,根据汉字的特点,将其编成儿歌或字谜,在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背一背,以帮助学生识记字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如:

 编儿歌:

 

朋———两个月亮交朋友, 狼———狠一点。

, 蒜———二小二小头上长草。

字谜:

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

———思

(6)笔画分析法

7、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请写出四种并举例加以简单说明。

(吴278-285)

(1)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

在教学《月光曲》中,播放《月光曲》,学生品曲理解当时的情景,效果甚好;《卖火柴的小女孩》设计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一夜的工作》教学中设计与周总理对话。

“情境化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2)表演法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和整体的语文素质。

而课堂表演恰恰能兼顾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这三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如:

教学《小猴子下山》,课文有一些表示小猴动作的词:

“掰玉米”的“掰”,“捧桃子”的“捧”,“抱西瓜”的“抱”,“扛着往前走”的“扛”等,教师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做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强了阅读课文的情趣。

(3)诵读法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

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诗歌、散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

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能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教师范读这篇课文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同学甚至唏嘘不已,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4)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方法。

如:

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课文描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与解放军送别的场景,三部分写法基本相同。

在讲解完大娘与解放军送别的场景时,把剩下的两部分教给学生自学。

以小组形式自学讨论,及时解决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各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学部分进行讲解、总结,其余小组可对此内容进行质疑。

这种由典型引路,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然后集思广益的做法,对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小结:

这些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是综合运用的。

8、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

你有什么看法?

(吴342、江250-252)

答:

虽然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以听说教学为基础,需要吸纳听说能力训练的相关理念与经验,但二者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是有区别的。

听说训练常常是单方面的,重在“倾听”,主要是能听清内容并抓住要点复述出来,多以“独白”的形式存在。

而口语交际重在用口语进行“交际”,是特定情境中听说双方言语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言语实践活动, 常以“对话”的形式出现。

情境性和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

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题,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不仅需要听说技巧,还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与达意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口语“听”和“说”的基础上的。

口语交际把“听”和“说”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它重在交际,关注的是交际的结果;而听说训练好像把“听”和“说”分离开了,它重在听说,强调的是“听”和”说“的过程。

二者之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

9、习作教学为什么要强调从内容入手?

(江240-241)

第一,小学生普遍感觉习作难,首先难在没有内容可写,因此习作教学强调从内容入手。

第二,从内容入手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拓展习作内容,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从内容入手是由写作的一般规律决定的。

无论是学生的习作,人们的应用写作,还是作家的文艺创作,都首先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写作材料,并且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作者的写作动机,表达欲望。

第四,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中内容决定形式,对形式起主导、统率的作用。

第五,把注意力放在习作的实践与体验上而不是“技巧”上。

 

从内容入手,不是忽视形式,而是入手的一个方面。

10、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汪56-63、江80-83)

答:

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富有语文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服务于语文课程实施的必要而直接的各种资料来源和条件的总和。

一、充分开发与利用好教师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教师的情感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如教《卢沟桥烽火》、《我的战友邱少云》等爱国篇目时,仿佛亲眼目睹英雄们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胸中涌出对英雄的崇敬仰慕之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才能以这一感动走向学生,激起学生学好课文的情感。

二、充分开发与利用好校园环境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注校园文化,品味校园文化,带给学生的将是无尽的语文养料。

一块标语牌本身就是语言精华所在,引导学生感悟。

名人名言催人奋进,文化长廊是知识的海洋,如《九寨沟》、《三亚落日》等一些优美景物描写的课文或相似的景物写作训练,可以以校园为直观对象,掌握写作方法,体会优美景物。

三、充分开发与利用好社会资源

要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生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好的教科书。

组织学生春游,参观纪念馆等各种校外活动,体会家乡的优美景色,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懂得家乡的革命历史等,从中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

四、充分开发利用

11、怎样“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吴439-440,汪179、江347、课标14-15)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是要做到全程评价,不能只抓期中、期末更要重视对平时教学情况的考查。

二是要做到全面评价。

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不能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不仅采取书面的形式,还包括口头的以及课外阅读、练笔和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评价;不能只重视阅读与习作的评价,还应该包括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三是注重评价手段,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一是做到全程评价。

不能只抓期中、期末,更要重视对平时教学情况的考查。

俗话说,“学理如建塔,学文如聚沙”,语文素养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有些进步并不立竿见影,更应注重评价的整体性。

二是做到全面评价。

不仅看知识,还要看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不仅采取书面的形式,还包括口头的以及课外阅读、练笔和参加语文活动等方面的评价。

语文是一门实践课程,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评价语文尤其应重视在真实语境中的综合运用。

12、语文课程为什么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江P348)

形成性评价也是即时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是课中评价。

终结性评价则是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课后评价。

形成性评价中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重视师生间的交流。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终结性评价是对整体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

这样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了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而忽视过程。

《新课标》指出:

“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相互促进,形成性评价可以使学生的问题及时的反馈给老师,促使终结性评价更加的完善具体,通过终结性评价可以改进形成性评价。

二者的结合可以兼顾双方的优点,在不足之处可以加以弥补。

总之,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变化和发展,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科学的评价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教师在准确的评价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13、如果调查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学习兴趣,你认为在调查问卷中主要应该设计哪些问题?

(提示:

封闭、半封闭、开放型至少要有一个问题)

1、你对口语交际课感兴趣吗?

()

A、感兴趣B、不感兴趣C、无所谓

2、你喜欢老师用哪种方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 

A、模拟生活场景的口语实践 B、以讲故事、说见闻为主 

C、以朗读、复述为主 D、以讨论、交流为主

3、你对口语课缺乏兴趣的原因?

 ()

A、 讲课不吸引人 B、课堂中少参与 C、话题不贴近生活D、其它

4、你认为课堂上的学生口语表达重要吗!

为什么?

(简答)

14、如果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你认为在调查问卷中主要应该设计哪些问题?

(提示:

封闭、半封闭、开放型至少要有一个问题)

1、你喜欢语文课本上的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快吗?

()

 A很喜欢  B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2.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你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态度是()

A、非常喜欢B、喜欢C、不喜欢D、不清楚

3、通过综合性学习,你认为你从哪方面取得了进步?

()

A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B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C语文素养    D其他____

4、.请简要叙述一次你印象最深刻的综合性学习及收获。

15、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什么转变?

(江412-418、422,汪88、91)

一.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成为一位新型教师,就必须改变过于强调的传授的倾向。

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交流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单向的交流方式,应采取师生互问互答、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讨论,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是非常有利于学生语感发展的。

三、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 。

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

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

不至于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配合自己,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四.从经验者转变为创新者。

在新课程的形成下,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从事研究的路上接受新理念,继而研究新教学,逐步成长为教学的创新者。

七、教师由“执行者”转变为“设计者” 

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创设每篇课文的教学情境

(三)语文教师应该扮演学生与教材中的“桥梁”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是出现的障碍,从而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

(四)语文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个性

只有不断学习,猎取各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在教学中需要的时候从自己储备的知识仓库中信手拈来。

语文教师只有发展自己的个性空间,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素质教育呼唤有思想、有个性的语文教师。

(五)语文教师应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引领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教师的角色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更多的是要引领学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独立处理各种信息,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要在语文课堂中身体力行教会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鉴别、梳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和领路人。

在具体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而不是语文知识的垄断者、灌输者。

16、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江428、汪88、91)

(1)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诗意的情怀、活跃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

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上,活跃的思维能够使我们的知识融会贯通、诗意的情怀使学习过程充满了美感,把我们带到一个美丽的世界、流畅的表达能够促进沟通和易于理解。

(2)具有“对语文课程本质规律的把握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技能

把握语文学习本质规律能够使老师讲的课更有语文味,而不是“种了别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一名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不同的孩子我们要因材施教,不同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学生。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确定不同侧重点的语文教学目标,所以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这些了然于胸。

才能较好地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3)具有“良好的语感、敏锐的感情触角和真诚的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比较感性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来说良好的语感和敏锐的感情触角能够使他更深入了解语文这一学科独有的魅力,能够驾驭古今中外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

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懂得反思的老师,在教学反思中能提升自己。

二、分析题(35分)

1、分析与评价《恐龙的灭绝》(人教版二年级下第31课)教学设计。

(1)提示:

这样的导入你认为如何?

为什么?

这样的导入很有自己的特点,学生通过课下搜集资料掌握了大量关于恐龙的知识,把语文教学拓展到课外,摆脱了传统中的直接呈现课文导入的局限性。

老师通过建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庞大”一词导出主题“恐龙的灭绝”

(2)提示:

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字词你觉得如何?

为什么?

答:

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值得去做的。

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学习的重点,老师并没有忽略这一点,而且把它当做重点部分进行,巩固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性。

运用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而且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趋使他们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游戏也是采用渐进形式,促使学生反复记忆,加强印象。

(3)提示:

对这个环节的设计你想说点什么?

答:

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个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结成小组进行合作

探究学习。

这个设计避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弥补了个体的不足。

汇报学习成果这一环节上的很有语文味,应用具有因果关系的句式,加强了陈述时的条理性。

(4)提示:

这样结束本节课有什么好处?

答: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课程的结尾并不是老师一味的陈述总结,而是把球又踢给了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激发了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通过学生课外实践的深入学习,把课上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课内外结合学习拓展了视野。

综上所述,李老师的这堂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导,应用游戏、课外学习等方法,激发了情感,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课外探究精神,最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延伸。

2、阅读《苦柚》教学实录片段,按提示分析。

问题1:

这个案例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哪些理念?

(提示:

至少从两个方面举例分析)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标中提出:

语文课程必须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

在突发性质疑面前,教师没有一味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走,而是随着学生的质疑,敏锐而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辩论会”进行思考和辩论“小女孩是否应该收下钱”,学生们收获的不是老师灌输的情感和体验,而是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师《苦柚》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巨大冲击,学生“提出小女孩应该收下一百元钱”,引发学生大讨论。

可贵的是,在突发性质疑面前,教师没有采取有意的忽略方法,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自己去解决。

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新的活力注入了传统的语文课程中。

(备用:

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