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396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docx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docx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一、知识归类

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⑴秦汉:

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虽然甘英出使大秦没有成功,但以后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开创了中欧友好交往的记录。

东汉日本倭努国王遣使来函,受到光武帝的赠赐。

⑵隋唐:

我国东与朝鲜、日本,西与印度、伊朗、阿拉伯诸国有了比较频繁的商业交流和文化往来。

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唐太宗时就与天竺见互派使者;651年(唐高宗时)大食遣使来华,此后百余年间来华使者多达30余次。

⑶宋元:

我国的对外交往进入最频繁时期,那时的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时来大都得亚洲和东欧、非洲海岸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

⑷明朝:

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Ⅰ经济交流

⑴两汉:

①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②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⑵唐朝:

①中朝贸易往来频繁。

②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

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⑶两宋:

我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⑷元朝:

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⑸明朝:

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

Ⅱ文化交流

⑴中国文化的外传:

①科学技术:

a.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b.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d.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e.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

f.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

②生产技术:

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息产中亚、欧洲。

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

b.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③文学、艺术、体育:

a.屈原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b.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传入日本。

④文字:

a.汉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b.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⑤思想:

中国的儒家经典、汉代佛教传到日本。

⑵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①农作物品种:

a.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

b.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和烟草等传入中国。

②生产技术:

a.唐朝时从印度传入熬糖法。

b.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

③科技:

a.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b.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④艺术:

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中国。

⑤宗教:

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b.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

c.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

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d.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也由西亚传入中国。

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

⑴秦汉:

以陆路为主。

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⑵隋唐:

分海、陆两路。

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

⑶两宋:

陆地丝路中断,夏、辽政府将岁币经内蒙西运,出现了又一条北方丝路。

特别是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输出日本、朝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换回外洋货物。

⑷元明清:

元朝水陆两条丝路并进。

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东非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

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

4、

4、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⑴张骞:

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

⑵甘英:

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⑶安敦:

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⑷鉴真:

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⑸阿倍仲麻吕:

日本人,唐太宗时来华学习,取名晁衡,汉文诗写得不错,与李白、王维建立友谊。

⑹玄奘:

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⑺马可·波罗:

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⑻列班·扫马:

畏兀儿族人,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

⑼郑和:

1405—1433年七下西洋。

⑽利玛窦:

欧洲传教士,明朝时来华,带来欧洲的科技著作。

二、知识深化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

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

因此,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目的:

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梳理大国的形象。

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

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包括: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渠道和途径有:

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

四是战争。

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阶段特征

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还在中原。

二是唐代至明清,以海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加上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北方多战乱,也由于指南针的用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突出特点是:

重礼仪和友谊,进行平等友好交往。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

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5、中国古代贸易的特点

⑴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⑵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⑶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⑷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回族。

6、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

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但“闭关锁国”这一名称,并不见诸于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得出的。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包办一切进出口贸易的独占权,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清代闭关政策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它惧怕国内汉人与外界勾结反清,从而威胁其统治。

只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闭关政策在后期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

虽然闭关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起到一些自卫作用,但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挥咱,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闭关锁国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联结的,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与这种状态不无联系。

附:

明清的“海禁”:

明代独立的官方朝贡贸易制度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后来,为了防范倭寇,严禁民间入海“同番”,因此明代海外贸易始终被限制在较小范围之内,发展极不充分,影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清朝初期,为了防范郑成功等海上抗清力量,清政府实施“海禁”,对外贸易基本停顿;统一台湾后,放开了海禁,但外贸的组织形式是官府监督下的专利商制,即由一些国家特许的大商人组成公行,垄断外贸。

由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统治,加上统治者的自大,外贸受到极大限制。

乾隆时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非法活动增多,清政府的对外贸易越来越限制严格。

加上18世纪以后国内出现许多社会危机,请王朝由盛转衰,更惧怕民间接触会加剧国内不稳定因素,越来越走向闭关自守,导致了航海业的刷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中国社会陷入了闭塞、停滞的困境。

7、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有其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但也应看到: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首先从政治上考虑,并非经济上考虑,其本人也不主张发展海外贸易,所作交换只是供宫廷享用,与赢利性的海外贸易有根本不同。

而且下西洋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随和明朝的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也随之消失。

8、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⑴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

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