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19.56KB ,
资源ID:176396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639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docx

1、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一、知识归类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秦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虽然甘英出使大秦没有成功,但以后的交流提供了条件。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开创了中欧友好交往的记录。东汉日本倭努国王遣使来函,受到光武帝的赠赐。隋唐:我国东与朝鲜、日本,西与印度、伊朗、阿拉伯诸国有了比较频繁的商业交流和文化往来。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唐太宗时就与天竺见互派使者;651年(唐高宗时)大食遣使来华,此后百余年间来华使者多达30余次。宋元:我国的对外交往进入最频繁时期,那时的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

2、西至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时来大都得亚洲和东欧、非洲海岸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经济交流两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唐朝:中朝贸易往来频繁。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

3、;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两宋:我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文化交流中国文化的外传:科学技术:a.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b.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4、d.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e.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f.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生产技术: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息产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b.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文学、艺术、体育:a.屈原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b.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传入日本。文字:a.汉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b.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汉

5、代佛教传到日本。外国文化传入中国农作物品种:a.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b.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和烟草等传入中国。生产技术:a.唐朝时从印度传入熬糖法。b.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科技:a.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b.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中国。宗教: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b.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c.景教基

6、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d.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也由西亚传入中国。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秦汉:以陆路为主。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隋唐:分海、陆两路。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两宋:陆地丝路中断,夏、辽政府将岁币经内蒙西运,出现了又一条北方丝路。特别是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输出日本、朝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换回外洋货物。元明清:元朝水陆两条丝路并进。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东非和红海,中西贸易

7、兴旺一时。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4、4、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达西亚波斯湾。安敦: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唐太宗时来华学习,取名晁衡,汉文诗写得不错,与李白、王维建立友谊。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列班扫马:畏兀儿

8、族人,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利玛窦:欧洲传教士,明朝时来华,带来欧洲的科技著作。二、知识深化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 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因此,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梳理大国的形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

9、场有根本区别的。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包括: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渠道和途径有: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阶段特征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还在中原。二是唐代至明清,以海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加上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北方多战乱,也由于指南针的用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突出

10、特点是:重礼仪和友谊,进行平等友好交往。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5、中国古代贸易的特点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回族。6、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

11、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闭关锁国”这一名称,并不见诸于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得出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包办一切进出口贸易的独占权,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代闭关政策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它惧怕国内汉人与外界勾结反清,从而威胁其统治。只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闭关政策在后期才具有维护国

12、家主权的自卫性质。虽然闭关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起到一些自卫作用,但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挥咱,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闭关锁国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联结的,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与这种状态不无联系。附:明清的“海禁”:明代独立的官方朝贡贸易制度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后来,为了防范倭寇,严禁民间入海“同番”,因此明代海外贸易始终被限制在较小范围之内,发展极不充分,影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清朝初期,为了防范郑成功等海上抗清力量,清政府实施“海禁”,对外贸易基本停顿;统一台湾后,放开了海禁,但外贸的组织形式是官府监督下的专利商制,即由一些国家特许的大商人组成公行,垄断外贸。由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统治,加

13、上统治者的自大,外贸受到极大限制。乾隆时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非法活动增多,清政府的对外贸易越来越限制严格。加上18世纪以后国内出现许多社会危机,请王朝由盛转衰,更惧怕民间接触会加剧国内不稳定因素,越来越走向闭关自守,导致了航海业的刷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中国社会陷入了闭塞、停滞的困境。7、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有其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首先从政治上考虑,并非经济上考虑,其本人也不主张发展海外贸易,所作交换只是供宫廷享用,与赢利性的海外贸易有根本不同。而且下西洋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随和明朝的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也随之消失。8、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