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文档格式.docx
《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卫生部门
1、卫生院
①卫生院负责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防制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组织检查和督导,发现防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②组织制定本地医疗救治、卫生监督、预防控制等实施方案。
包括人员、物资的紧急调动方案,完善资源的最优配置等。
③组织、协调卫生技术力量,建立预防控制、临床救治,建立疫情应急的人员储备库,防止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④组织评估预防控制疫情措施的效果,完善各项防治方案.
⑤协调有关部门保障应急预防药物、消杀药械等物资储备和供应。
⑥组织开展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等工作。
2、防保科
①负责防制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等。
②做好疫情的监测、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对疫情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估。
③核实疫情,并参与组织实施。
④组织实施疫点、疫区消毒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
⑤参与病例的初步诊断工作,为病例会诊提供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⑥负责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⑦建立疫情控制物资储备库,储备消杀药品、器械、防护用品等。
⑧对疫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⑨搞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卫生防病的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
3、卫生监督人员
①负责监督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
②负责监督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
③做好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
(二)教育部门
要制定有效措施,做好中小学校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的预防工作.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在学校普及防治知识。
(三)农业部门
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扩散。
(四)公安部门
要搞好法制宣传,密切注视疫情动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性事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协助防保科做好流行病学调查,落实各项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五)工商部门
要做好预防、控制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相关物资现场特别是药械现场的监督管理,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保证物资供应及时、充足,并加强质量监督。
防止借机倾销药品,哄抬物价,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广告等活动.
(六)交通部门
对各种交通工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对司乘人员做好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防护常识,发现有疑似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症状者时,要及时报告卫生院防保科。
(七)宣传部门
要组织各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工作,把握舆论导向。
特别要做好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并及时通报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的防治情况,消除广大群众的恐惧心理,保持社会的稳定。
(八)城建部门
要组织全社会开展好爱国卫生运动和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九)镇人民政府领导全镇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控制工作,组织辖区内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落实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十)各村委会组织领导辖区内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落实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的防治措施。
五、疫情预警与应急反应
(一)疫情预警
卫生院要将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的发展报告镇政府和县疾控中心作出预测、预报。
(二)应急反应
出现疑似病例后,卫生院在预警后3小时内集结到位,立即开始运行,统一组织和协调本地的防治工作,在实施常态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同时报告县疾控中心。
六、预防控制措施
疫情确定后,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尽快扑灭疫情,防止疫情蔓延。
(一)疫点、疫区控制措施
1、疫点的处理
⑴坚持“早、小、严、实”的处理原则.
⑵认真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特别注意所有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的分泌物和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室内空气的消毒。
详细调查所有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对近期内可能污染过的地方和物品进行消毒。
⑶排查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控制措施。
隔离期暂定21天。
⑷开展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宣传。
2、疫区的处理
⑴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群众性卫生运动.
⑵开展疫情主动监测.指派医务工作者和当地干部每天到辖区进行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报告疑似疫情。
⑶开展疫情日常监测工作
(二)疫情监测与报告
1、卫生院应密切注意本辖区的发热病人的动态,对具有不明原因发热传染病类似症状的病例要及时报告,按要求处理。
对有疫情发生的医疗机构应由专人负责对发热病人进行监测,防保科实行零报和日报,根据县疾控中心通知才能终止。
2、环境监测.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指征开展可能病因的相关调查,特别要注意昆虫和动物的调查。
3、卫生院接到疑似病例疫情报告后,需详细记录报告者和报告单位的联系方式、疫情发生地点和时间以及病例数等概况、病例特征、临床诊断、询问可能的原因的调查情况,并告知报告单位保留可疑样品以便进一步检查。
立即向上级报告,迅速建立工作队伍.
(三)流行病学调查
疫情现场处理原则是报告要早、疫点控制范围要小、各项措施要严并落实,作到调查与处理同步进行。
现场调查工作主要包括:
1、核实诊断。
到达现场后首先通过访视病人、医生和能提供病人患病信息的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核实诊断.
2、个案调查.立即开展个案调查,按照《不明原因发热传染病调查表》进行调查。
该表格需立即上报;
病人已明确转归、对疫点处理完成后填写的内容,可在病例救治和疫点处理完成后填写并上报。
个案调查应及时汇总分析。
3、散发、暴发流行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应通过个案调查信息和病例的三间(时间、地点、人群)描述,推断首发病例、传播链,提出感染来源的假设,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等方法进行发生因素的分析,以追溯感染来源,调查受染人群。
应对病人的行为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广泛收集资料,收集疫点(疫区)的基本资料,包括气象、地理、水系、人口状况、生活习惯、动物接触情况、环境与饮食卫生、医疗服务设施和能力等,在个案调查表中应尽可能详细调查感染者发病前21天内的活动情况。
4、调查和确定密切接触者。
目的是发现新病例、疑似病例,是主动检测和监测,从流行病学上确定可能的播散范围并按有关规定采取控制措施。
(四)样品采集
对现症病例采集血、粪、尿等样品送县疾控中心进行检测.
(五)现场消毒处理
1、指定专班负责疫点、疫区、病人及家庭消毒工作.
2、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吐泻物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医院内处理与病人有关的污染物时,应与其他医院污染物分开处理,并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4、保护饮用水水源,做好饮用水消毒。
5、加强粪便管理,粪便要按要求消毒。
6、消毒药品器械及个人防护装备。
(六)医疗救治及病人隔离
按甲类传染病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
危重病人应先在现场抢救,等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医院救治,并做好消毒处理。
(七)保护易感人群
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有直接身体接触者定为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要隔离观察21天,有生活接触的定为一般接触者,采取一般医学观察,接触者3要测量体温,询问腹泻等情况.外出人员要回追或追防。
(八)卫生监督与管理
加强环境卫生的监督和管理.卫生监督员应严格履行卫生监督执法职责,严厉打击各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和公众健康的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和健康权益不受侵害。
(九)健康教育
不明原因发热传染病由于病因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的传染途径是血液,或体液,所以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近距离接触病人。
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健康宣传与教育工作,普及相关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群众卫生防病的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
(十)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
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加强包括水源、食品、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孳生地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饮用水水源和饮水卫生管理,改善环境卫生。
七、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
成立疫情应急处理机动队。
疫情发生时卫生院按照疫情的级别和性质成立流行病、消杀灭等专业人员参与的疫情应急处理机动队,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做好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二)后勤保障
财政所按照分组负责的原则,保障疫情应急防疫物资、疫情处理、疫情监控、病人救治等资金的到位。
卫生院负责储备消杀药械、防护用品、预防用药与生物制品等。
(三)纪律保障
卫生院建立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在执行本预案时,对玩忽职守、失职、渎职、不服从统一调度、未履行工作职责、组织协调不力、推诿扯皮,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八、预防控制效果评价
1、流行病学分析与评价.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尽可能地确定疾病暴发流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追踪爆发来源及传播方式线索,对疫情控制的措施以及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指标有罹患率、病死率、二代发病率、标本的病原分离率、报告及时率等。
2、消毒效果评价。
消毒处理的正确率、及时率,消毒前后相关指标,评价疫点处理效果.
3、总结与报告.描述本次疫情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疫情发生的“三间分布”,分析疫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控制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
附件:
1、不明原因发热传染病性疾病个案调查表
2、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病后接触者登记表
3、不明原因发热传染病性疾病接触者管理原则
附件1:
不明原因发热传染病性疾病个案调查表
编号:
一、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1。
男2.女年龄:
岁月
户主姓名:
职业:
a。
幼托儿童b.散居儿童c。
学生d。
教师e。
保育保姆f。
饮炊食品业g.商业服务h。
医务人员i.工人j。
民工k。
农民l。
牧民m。
渔(船)民n.干部职员o。
离退人员p.家务待业q。
其他r.不详
如是医务人员,类别:
1)医生2)护士3)护工4)其他科室:
家庭地址: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户口所在地:
发病地点:
发病时间:
年月日初诊时间:
年月日
首诊医院名称:
首诊医生:
初步诊断:
入院时间:
年月日入院诊断:
住院医院:
住院号:
出院时间:
年月日出院诊断:
二、临床表现
入院主诉
2。
发病治疗经过
3。
症状
症状
无
有
出现、持续时间
描述
A。
发热
最高:
℃入院:
℃热型:
B。
畏寒
C。
乏力
D。
头痛
E。
全身酸痛
F。
肌痛骨痛
G.关节痛
H.眼眶痛
I。
咳嗽
J.咳痰
(颜色性状量等)
K.咽痛
L.鼻塞
M.流鼻涕
N。
打喷嚏
O.胸痛
P.胸闷
Q.呼吸困难
R.气促
S。
恶心
T.呕吐
次数性状方式
U。
腹泻
次数性状
皮肤粘膜
出血
皮疹
泌尿系
神经系
其他
4。
治疗情况:
抗菌素抗病毒药名称
使用起始日期
剂量及途径
备注
5.实验室检测
(1)临床检验
项目
检测时间
结果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
胸部X光
尿常规
大便常规
肝功能
肾功能
血生化
脑脊液
心电图
其它
(2)病原血清学检测情况:
项目
检测方法
痰培养
血培养
血清学检测IgM/IgG
衣原体
支原体
腺病毒
转归:
痊愈b。
好转c.恶化d.死亡时间:
三、流行病学调查
1.发病前2个月内健康情况:
A.正常 B。
患病 C.异常表现:
2.发病前两周内有无外出史:
有□无□
如有,到何处:
外出或返回时间:
年月日至年月日
乘座交通工具:
飞机:
航班座号
火车:
车次车箱座号
汽车:
运输公司车牌号座号
发病前两周内有无与类似病人接触:
有□无□如有:
(1)接触地点:
a。
家b。
工作单位c。
医院d.其他:
(2)最早接触时间:
年月日
(3)发病前2周以来病例的接触者登记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与患者关系
与本患者接触情况*
患同类病
转归
住院治疗
方式
地点
时间
痊愈
死亡
备注:
*(与本患者接触情况)方式:
a.与病人同进餐b。
与病人同处一室c。
与病人同一病区d.与病人共用食具、茶具、毛巾、玩具等e。
接触病人分泌物、排泄物等f。
诊治、护理g.看望i。
其他接触:
*(与本患者接触情况)地点:
家b.工作单位c.医院d.
(4)接触频率:
经常b。
有时c.偶而
(5)接触类似病例时:
有戴口罩B。
未戴口罩;
接触病例后:
c.有洗手d无洗手
(6)其他(如为医护人员,请记录接触时具体情况):
发病前2周内接触动物(罕见动物、禽类)情况:
有□无□
接触动物情况
接触方式
动物名称
1)屠宰
2)烹饪
3)吃
4)其他
5、发病后活动情况:
(分上午、下午记录所到过的地方和接触的人员直至住院隔离)
(1)病后第一天:
月日
病后第二天:
月日
病后第三天:
月日:
病后第四天:
月日:
病后第五天:
(2)去院方式:
步行坐车
车辆类型:
公汽的士麻木农用车
车辆颜色:
车牌号:
司机姓名:
倍行人员:
人。
6、病后接触者情况:
根据“发病后接触者登记表”详细登记
7。
其他生活习惯:
嗜好:
烟 b.酒 c。
茶d.其它:
饭前便后洗手习惯:
无 b.有
8.患者环境卫生状况
1)住宅情况
类型:
居民楼b.合住院落c.独立房屋d.集体宿舍
家庭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发病前2周内开窗情况:
a.经常b.偶尔c.不开
发病前2周内如使用空调,小时/天
2)住宅周围卫生
基本印象:
a.好b。
一般c。
差
农贸镇场:
a.无b.有如果有,则距离为米。
主要禽畜品种:
禽畜养殖场所:
a.无b.有如果有,距离为米。
主要品种:
其他(如老鼠等)
3)工作场所情况:
4)病房情况
封闭楼b。
合院式楼病人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近期如使用空调,小时/天;
空调种类:
中央b。
分体
发病前5天开窗情况:
a.经常b.偶尔c。
不开
四、初步分析:
调查单位:
调查时间:
调查者签名:
补充调查记录:
附件2:
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病后接触者登记表
家庭或单位详细住址
联系电话
与患者
关系
与本患者接触情况*
末次接触时间
*(与本患者接触情况)方式:
a.与病人同进餐b.与病人同处一室c.与病人同一病区d。
与病人共用食具、茶具、毛巾、玩具等e。
。
诊治、护理g.看望i.其他接触:
家b。
工作单位c。
医院d。
其他:
附件3:
不明原因发热传染病性疾病接触者管理原则
1、密切接触者:
自病人发病前14天至病后隔离治疗前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1)与病人同桌就餐;
(2)与病人同居一室;
(3)接触病人的日常生活用品;
(4)接触病人血液、排泄物、分泌物。
2、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
对所有密切接触者从最后一次接触病人算起集中单独隔离23天,隔离措施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
3、一般接触者:
(1)同室工作;
(2)面对面谈话;
(3)握手;
(4)探视;
(5)共同进餐;
(6)在诊治护理病人时未采取防护措施的医务人员。
4、一般接触者管理:
实行居家观察,限制活动,由所在村委会和村卫生室固定专业人员自最后一次接触之日起,23天内每天测量体温,观察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