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0837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2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2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2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2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第12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2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3.测定触觉的实验用具;

嗅觉感受器的结构图及味觉感受器的结构图;

皮肤中的感受器的结构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想一想你吃饭的情景,当时你都感觉到什么?

你看到了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感知到它的软哽度,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当然,你还会听到家人的谈话。

你的这些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获取的。

感受器的结构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很复杂,复杂的感受器周围出现了辅助结构,以使它能更有效地感受刺激,我们把这种带有辅助结构的复杂感觉器称为感觉器官,简称感官。

如眼、耳等。

板书课题。

你能说出上述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吗?

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

这些感觉对你完成就餐活动有什么意义?

通过复习“反射弧的组成”、“反射的完成”引出对“感觉形成”的学习:

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一方面可以引起比较简单而迅速的反射,另一方面冲动还会在脊髓和脑干中的神经通路里继续上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在此产生相应的感觉。

眼与视觉

师:

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来自视觉(占80%以下)。

视觉让你发现远处疾驶而来的汽车,及早避让;

视觉让你看到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色彩;

视觉让你能够读书、看报、看电视、看电影。

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首先让我们观察眼球的模型,对照课本第81页示意图和大屏幕分析比较眼球各结构的功能。

生:

学生活动(四人组)观察并准备竞赛。

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按一定顺序(从外到内,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等)。

准备竞赛。

安排一名学生计时,学生推荐本组代表。

抢答(拖动比赛)(利用课件竞赛)。

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观察有关眼球结构的课件。

眼球的结构:

观察记忆

视觉的形成

如此复杂的眼球是怎样形成视觉的呢?

想一想:

传统的照相机成像与眼球的成像的有哪些相似之处?

观察课件、图、表、并回答。

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卷(底片)

点评。

展示视觉的形成的大致过程:

录像文字(加图片显示在视网膜上成倒像),但经过大脑皮层的处理,形成视觉看到的却是正立的。

走进生活

设置如下生活场景

1.进出影院(学生表演)。

2.猫的瞳孔(学生讲述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出示图片展示猫的瞳孔调节。

观察

瞳孔大小的调节

瞳孔的调节由眼的哪一部分控制?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展示的图片和文字。

探究实验:

在明处和暗处,我们自己的眼睛也要做出调整,请大家对照镜子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

教师操作开灯→关灯→开灯。

观察瞳孔在亮处、暗处、亮处的大小变化。

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适量的光线进入瞳孔,这些光线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就形成清晰的视觉。

近视及预防

近视的成因

生活中有不少同学戴眼镜,下面请观察柱状图所显示的信息。

自主分析原因。

安排卫生委员汇报调查结果。

我们调查了我班初中入学时的近视人数和现在的近视人数,结果呈上升趋势。

引导分析近视的成因是什么?

看电视、看书时间过长,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等。

观察课件掌握近视的成因。

近视的矫正

图与动画的有机结合,正确演示近视眼的矫正,佩戴合适的凹透镜,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戴眼镜的同学讲述框架眼睛给自己带来的不便。

近视的预防

一双健康的眼睛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要始终拥有一双健康的眼睛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出示图片,展示“三要”、“四不看”,强调预防为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间一定要让自己的眼睛适当休息,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让我们每一人都能拥有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

课外拓展:

引导展示课前收集有关现代医学治疗近视的资料隐形眼镜,妙在隐型,但对青少年不适合,因为他们的眼轴还没有定形;

准分子治疗近视,让学生了解现代医学技术,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外探究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奠定了基础。

我的爱心奉献,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其实我也可以奉献自己的爱心。

我的收获:

通过“填一填”“选一选”等练习,使学生树立“我知道了”、“我学会了”、“我懂得了”的自信心,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

归纳总结,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同学们,我可以感知你们的音容笑貌,你们可以感知老师的一举一动,其中的奥秘你们现在已经知道了。

那么,美妙打听的声音又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呢?

下节课我们就学习耳与听觉。

[板书设计]

一、感受器、感觉与感觉器官

二、眼与视觉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1)眼球壁

外膜

角膜:

无色透明

巩膜:

白色不透明,坚韧;

保护、支持眼球

虹膜(中央有瞳孔):

控制瞳孔的开大、缩小,调节进光量

中膜

睫状体:

内有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

血管丰富——营养眼球;

黑色素多——使眼球内成为“暗室”

内膜(视网膜):

有视细胞,能感受光线刺激产生冲动

(2)眼球内容物:

清澈透明

房水:

稀薄的液体

晶状体:

有弹性的凸透镜状物,被悬挂于睫状体上,具折光作用。

玻璃体:

较脆弱的胶冻状物,

2.视觉的形成

光线→晶状体(发生折射)→视网膜(成像并刺激感光细胞产生冲动)→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视觉异常

(1)近视:

眼球的前后很过长(真性近视)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假性近视),成像于视网膜前方;

配戴适度的凹透镜矫正。

(2)远视:

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成像于视网膜后方;

配戴适度的凸透镜矫正

[练习]教科书P90思考与练习1、2、4

(1)。

 

第二课时

导入

教师手举一张CD碟片,问学生:

“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看到老师手上拿着的是自己熟悉、喜爱的碟片,非常兴奋,精力很快集中起来,并萌生了极高的兴致和浓厚的探究欲望。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碟片”。

教师随即又问: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看到的。

教师问:

“用什么看到的,怎么看到的?

这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已学过的“眼与视觉”的知识,教师的这一方法非常巧妙、非常自然,一改过去那种直接提问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复习了“视觉的形成过程”。

复习完毕,教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你们知道这张碟片中灌制的是乐曲还是歌曲?

(稍停片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索。

随后老师把碟片放入CD播放机中,轻轻一按“play”键,教室里立刻响起了悠美的音乐声。

教师不失时机地插入:

“这下你们该知道了吧!

是乐曲碟片还是歌曲碟片?

”“是乐曲碟片。

“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听到的。

“怎么听到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要探讨的话题———耳与听觉”

新颖好奇的引入,拔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以渴求的心理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

新课学习

(1)教师演示:

耳的结构(挂图或课件)

(2)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观察挂图或课件,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

这一步要求学生自主看书、独立思考、寻找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

一改“讲解—讨论—交流”的套路,注重了实效性。

(3)分组互助学习:

组内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并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4)全班互助学习:

每小组依次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答。

为了调动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可采取小组竞答的方式,答对1题小组加10分,看哪一个小组回答问题最多、准确率最高。

同时为了鼓励小组提出问题,凡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加20分。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很快地解决,这比老师的讲答好得多。

因为学生天生喜欢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游戏,比较看重同伴的影响和作用,同学之间(或同龄人之间)的影响要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相互解答问题,会感觉到很有劲、很有趣。

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共事,学会了虚心请教,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分组完成拼图游戏:

教师分发“耳的结构”拼图,讲清游戏规则。

按拼图的快慢顺序分别给以小组加不同的分数。

先拼起的小组优先观察“耳的结构”模型,看完后依次往后传。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适时创设“游戏”这一环节,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同时可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6)教师用鼠标点击课件“耳的结构”中的各个结构,课件随即对所指结构突出显示出来(或用教棍指挂图),让学生说出结构名称及功能,学生答对一个,课件即显示出正确的答案,如学生没有答对,教师要督促学生查找书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再继续下去。

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及时进行巩固,并得到老师的认同,从而树立起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7)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并复习已学内容,并进行对比,找出规律,为学生学习、理解“听觉的形成”这一重点、难点打下基础。

如复习以下知识: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光线→眼→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然后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出: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8)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用简短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全体学生共同评出优胜者,并给优胜者所在的小组加分。

让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成果,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让台下的学生积极关注本组的赛况,在关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不用老师“操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了“听觉的形成”这一重、难知识点。

(9)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展示:

听觉的形成。

同时邀请上述优胜者的一位进行讲解,其他优胜者进行补充。

教学反馈与矫正、巩固

课件出示(或用小黑板)练习题:

1.当呼吸道感染时,可能引起中耳炎,这是因为病菌通过_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的。

2.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内耳组成部分的是( )

A、听小骨 B、前庭 C、耳蜗 D、半规管

3.声波引起耳的相应结构产生振动的传导顺序,一般是( )

A、外耳→中耳→内耳B、咽鼓管→鼓室→内耳 

C、鼓膜→听小骨→外耳道  D、前庭→耳蜗→半规管

3.当我们轻轻叩打上下牙齿时,牙齿的击打声可被我们听到。

这时用手指堵住外耳道,自己叩打牙齿的声音会减小吗?

请你尝试一下,并解释你听到的效果。

4.如果你是第一次乘飞机,当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你应该做些什么?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

5.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状态下,凭着顽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乐章》,你相信吗?

如何解释?

推测贝多芬的失聪可能是哪一个(或几个)结构出现了问题?

6.放假了,几个同学或朋友相约在一起高歌几曲或打网络游戏,把音响开得大大的,你认为这样做好吗?

为什么?

  

小结

耳与听觉

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 廓:

收集声波

外耳:

外耳道:

传送声波

            鼓 膜:

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

中耳:

 听小骨:

传导鼓膜产生的振动

              鼓 室:

有一咽鼓管与咽部相通,空气能通过此管进入鼓室,维持鼓膜内外两侧气压平衡。

              耳 蜗:

有听觉感受器。

在听小骨传来的振动                    的刺激下,产生神经冲动。

内耳:

 前 庭:

  有头部位置感受器。

能感受头部

              半规管:

  位置的变动。

二、听觉的形成

作业

教科书P90~91思考与练习3、4

(2)。

第三课时

人体除了有视觉与听觉之外,还有哪些感受器来感受内、外刺激呢?

新课学习:

嗅觉

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P85~86有关嗅觉的内容,介绍嗅觉的概念与嗅觉感受器。

2.展示嗅觉感受器的位置图,分析说明嗅觉产生时短促而频繁吸气的原因。

(在鼻腔顶壁形成回旋式气流)

3.在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嗅觉的功能特征(嗅觉辨别能力因人而异;

嗅觉具有适应性)。

味觉

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P86~87有关味觉的内容,结合人舌上味蕾的挂图,讨论如下:

(1)把舌尖揩干后,放几粒食糖在上面,不会感到甜味,而将糖的溶液滴在上面,则立即感到甜味,这是为什么?

(必须是溶解于水中的物质)

(2)味觉感受器的分布位置?

(分布在舌上,又称味蕾)

(3)味觉的类型与分布特点?

( 

味蕾分辩的味觉基本有四种:

酸、甜、苦、咸,分布不均匀。

2.指导学生对探究活动“探究人对某种味道辨别能力的个体差异”进行方案的设计。

(在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善探究方案,在课后进行探究)

3.我们常说“饭好香”、“菜的味道不错”,是否是单指某个味觉?

(让学生认识到味觉感受的复杂性:

味道是多种复合的感觉,包括了味觉、触觉、痛觉以及嗅觉等多种感受器的作用。

触觉

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P88~89有关触觉的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触觉?

(由于接触所产生的感觉。

(2)触觉感受器的分布特点?

(在皮肤上呈点式分布,且不是均匀分布。

(3)我们如何来说明触觉的敏感程度?

(利用“两点阈”的大小来说明触觉的敏感程度。

2.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探究报告——测定触觉敏感程度的实验。

温度觉

1.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1)感觉到冷或热时,体表受到的刺激是?

(感觉到冷时,受到的刺激是温度的下降;

感觉到热时,受到的刺激是温度的上升。

(2)感受冷、热刺激的感受器有哪些特征?

(各有所不同,且都具适应性)

2.利用挂图——皮肤中的感受器,来讲解温度觉的有关知识内容:

(1)什么是温度觉?

(对外界温度变化的感知)

(2)温度觉感受器的类型?

(有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

有温感受器,感受温度上升。

[板书设计]

1.嗅觉概念

2.嗅觉感受器:

位于鼻腔顶壁,又称为嗅黏膜

3.嗅觉的适应

1.味觉概念

2.味觉感受器——味蕾

1.触觉概念

2.探究活动

1.温度觉概念

2.温度觉感受器

冷感受器:

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

温感受器:

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上升)

[作业]教科书P91思考与练习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