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0185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0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0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0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0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

《0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

只有意愿储

蓄和意愿投资相等,

宏观经济才达到均衡。

支出

收入

3.3.1消费函数

(1)

均衡条件:

I=S中,I已经被假定为常数,均衡与否关键取决于S。

均衡条件中的意愿储蓄S≡Yd-C,则知道消费,就知道储蓄。

与微观经济学中强调消费需求受价格影响不同,决定总消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收入水平。

宏观经济学消费函数表述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

3.3.1消费函数

(2)

现期收入决定消费?

还是现期收入与对未来收入预期同时决定现期消费?

如果说未来收入会对当期消费发生作用,消费者怎样判断未来收入水平?

有关假说如凯恩斯(Keynes)的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incomehypothesis)、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生命周期假说(或终身收入假说)(lifecyclehypothesis)、弗里德曼(Friedman)的恒常收入假说(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假说等。

3.3.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现期收入决定消费:

C=C(Yd)

平均消费倾向:

APC=C/Yd

边际消费倾向:

MPC=ΔC/ΔYd

如果收入和消费增量极小时:

C

消费曲线

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实际收入指现期、实际、绝对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且大于0小于1,即0<MPC<1

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也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大于1或者小于1或者等于1。

3.3.3线性消费函数

(1)

最简单处理办法:

(1)现期收入决定消费;

(2)收入消费之间关系是线性的。

C=a+bYd(a>

0,0<

b<

1)

C是消费总量,Yd是居民可支配收入,a和b是系数。

a表示自发消费,bYd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

斜率b表示收入变化一个单位带来的消费变动量,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ofconsumption:

MPC)。

3.3.3线性消费函数

(2)

APC=a/Yd+b

MPC=b在图中表

现为斜率,

a是基本消费部分

(自发性消费)

大于零。

所以有

APC>MPC

C=a+bYd

o

a

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C=bYd,即在长期内,自发性消费为零;

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

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绝对收入假说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

随着收入提高,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但是,如果随着收入的提高,同时发生消费曲线上移,则平均消费倾向会保持不变。

自发性消费增加的原因:

长期内收入提高,居民财富增加

人口在长期内有农村移向城市,城市消费倾向高于农村

老年人收入下降,但支出下降较少,会使消费倾向不变甚至提高

必需品范围扩大,档次提高。

使自发性消费支出提高

消费函数之谜

相对收入假说

美国经济学家杜生贝利(J.S.Duesenberry)认为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

相对收入的两层含义

某家庭或消费集团相对于其他家庭和消费集团,总收入分配中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示范效应)

收入水平整体提高,认为富裕程度未变,收入中相同份额用于支出

收入下降,会由于攀比性而不减少消费支出(打肿脸冲胖子)

过去的高峰收入会对当期消费产生影响。

收入提高,支出提高;

收入下降,支出下降有限或不下降。

(棘轮效应)

将短期消费函数正截距的产生,归因于经济周期各阶段的不同消费行为。

其核心理论是“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

终身收入假说

又叫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认为支出取决于预期的终身收入,则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相等。

预期的终身收入取决于预期的工作年限和年劳动收入以及家庭财产。

假设条件:

人的寿命、工作年限和收入确定

储蓄的利息因素不加考虑

不考虑价格变动

不考虑遗产因素(无遗产)

基本结论:

C=aWR+cYL

其中,WR为实际财富;

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

YL为工作收入;

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年轻人和老年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中年人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终身收入假说认为,在短期内,在各个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但在长期内,即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

恒常收入假说

即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与莫迪利安尼相似,弗里德曼(M.Friedman)认为消费支出取决于长期收入水平,并提出了估算长期收入的估算方法。

认为短期内收入经常变动,但是消费并不随收入变动而变动,而是呈现出“惯性”。

收入提高时,消费只是小幅提高;

收入下降时,消费只是小幅下降。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利率:

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利率提高导致储蓄的增加

收入效应:

利率提高导致储蓄减少

利率如何影响它的储蓄,要看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总和而定。

价格水平:

价格变化对实际收入的影响

收入分配:

收入水平不同,消费倾向不同

家户消费函数与社会消费函数

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即总消费和总收入的关系。

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

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要考虑一系列条件。

(1)国民收入的分配。

(2)政府的税收政策。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

(4)其它。

思考题

假定有两个老太太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太说,我积累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了天堂;

另一为老太太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知道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了天堂。

如果真的有这样两位老太,你认为那位老太太聪明?

预支未来财富,享受幸福生活!

3.3.5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

储蓄与可支配收入间的关系

S=S(Yd)

平均储蓄倾向:

APS=S/Yd

边际储蓄倾向:

MPS=ΔS/ΔYd

线性储蓄函数:

S=Yd-C=Yd-(a+bYd)

S=-a+(1-b)Yd

二者关系:

(1)C+S=Yd

(2)因为Yd=C+S

则1=C/Yd+S/Yd

即:

APC+APS=1

(3)因为ΔYd=ΔC+ΔS

则1=ΔC/ΔYd+ΔS/ΔY

MPC+MPS=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1)

总支出决定总产出,即Y=C+I

消费函数为:

C=a+bYd=a+bY

则均衡收入(产出)为Y=(a+I)/(1-b)

推动均衡形成过程中,净存货机制作用巨大

总需求>总产出非意愿存货下降甚至为负

增加产出使产出趋向于预需求相等

总需求<总产出非意愿存货增加

减少产出使产出与需求相等

总需求=总产出非意愿存货为零经济均衡

3.4.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2)

S:

非意愿存货小于零;

S>

I:

非意愿存货大于零

3.4.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3)

3.4.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1)

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即

I=S=Y-C

S=-a+(1-b)Y

则均衡收入(产出)也为Y=(a+I)/(1-b)

备注

由于投资是不随收入而变化的自发投资,因而,投资曲线与横轴平行。

投资曲线与储蓄曲线相交于E点,与E点对应的收入为均衡收入。

如果YI<Y0,表明I>S,社会生产供不应求,企业非意愿存货小于零,企业会扩大生产,使得YI向右移动,直到YI=Y0为止。

同理,Y2也会向左移动,直到YI=Y0为止。

3.4.3基本结论

总产出倾向于和总需求一致

简单经济中,总量均衡表现为意愿投资和意愿储蓄相等

总需求表现为可支配收入、自发性支出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函数

净存货机制在总量均衡中作用重大

总之:

没有供给限制的条件下,总需求决定总产出

3.5.1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总支出:

C+I+G

总收入:

C+S+T

I+G=S+T

三部门经济中用总支出等于总产出的角度得到国民收入

用储蓄等于投资得到国民收入

(1)

I+G

在定额税或总额税的情况下,税收与国民收入没有关系。

即不管国民收入是多少,税收都是T。

则有

I+G=S+T=-a+(1-b)(Y-T)+T其中,Y-T=Yd即可支配收入。

用储蓄等于投资得到国民收入

(2)

在比例税情况下,税收随国民收入变化而变化。

我们暂且假设T=T0+tY。

则I+G=-a+(1-b)[Y-(T0+tY)]+T0+tY时达到均衡。

其中

Yd=Y-(T0+tY)

三部门国民产出决定的总结

3.5.2均衡产出与充分就业产出

市场机制会使整个宏观经济趋向均衡

关键是均衡产出是不是充分就业的产出

3.5.2均衡产出与充分就业产出

(2)

Y0

Y1

Y1均衡产出,但是

不一定是充分就业

的产出。

在凯恩斯

那里,绝大多数时

间,它不是充分就

业的产出。

如果Y0

为充分就业的产出

,则政府就有用武

之地。

ΔG

3.5.3乘数原理

(1)

乘数概念:

一般的地定义为两个相关变量的增量之比。

在宏观经济学中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

一般有投资乘数、政府支持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出口乘数等。

3.5.3乘数原理

(2)

投资乘数:

KI=ΔY/ΔI=ΔY/(ΔY-ΔC)

分子分母都除以ΔY,得:

KI=1/(1-ΔC/ΔY)=1/(1-MPC)=1/(1-b)

由于MPS=1-MPC,则KI=1/MPS

投资乘数的另一种推导方法:

Y=C+I=a+bY+I可以推出Y=(a+I)/(1-b)

如果投资增加ΔI,带来ΔY的收入增加,

则:

ΔY+Y=(a+I+ΔI)/(1-b)

ΔY=ΔI/(1-b),则KI=1/(1-b)=1/(1-MPC)

因为0<MPC<1,所以有1<KI<+∞

乘数与MPC关系

3.5.3乘数原理(3)

ΔY

ΔI

Y2

C+I

C+I+ΔI

E1

E2

A

D

增加的收入用来偿

还债务,作用减小

没有失业和闲置设

备时,不发挥作用

增加的收入购买存

货或进口时,作用

减小

乘数是把双刃剑

乘数几何意义

如图所示

S1、S2为储蓄函数,mps大小不同

mps=1-mpc

当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不同

S1

S2

S,I

I

I’

当总支出增加幅度相同时:

MPC越大,国民收入增加幅度就大;

反之,就小。

400

460

AE=460+0.6Y

AE=400+0.75Y

1150

1600

AE’

E’

3.5.4总额税情况下的财政政策效应

(1)

在总额税(或定量税)条件下,假设税收为T,转移支付为R

则消费函数为:

C=a+bYd=a+b(Y-T+R)

总需求或总支出:

AD=a+b(Y-T+R)+I+G

总产出倾向于与总支出相等,则

Y=AD=a+b(Y-T+R)+I+G

整理后得均衡产出:

Y=(a+I+G)/(1-b)+(-T+R)b/(1-b)

3.5.4总额税情况下的财政政策效应

(2)

由Y=(a+I+G)1/(1-b)+(-T+R)b/(1-b)可得

(1)政府购买对产出的影响(政府购买乘数)

Y+ΔY=(a+I+G+ΔG)1/(1-b)+(-T+R)b/(1-b)

KG=ΔY/ΔG=1/(1-b)

即政府购买乘数为KG=1/(1-b),同理可得:

(2)转移支付对产出的影响(转移支付乘数)

Y+ΔY=(a+I+G)1/(1-b)+(-T+R+ΔR)b/(1-b)

则:

KR=ΔY/ΔR=b/(1-b)

3.5.4总额税情况下的财政政策效应(3)

(3)税收对产出的影响:

(税收乘数)

Y+ΔY=(a+I+G)1/(1-b)+〔-(T+ΔT)+R〕b/(1-b)

KT=ΔY/ΔT=-b/(1-b)

(4)平衡预算对产出的影响:

(平衡预算乘数)

如果没有转移支付,即假定ΔG=ΔT

ΔY=KGΔG+KTΔT=ΔG(KG+KT)

即平衡预算乘数KB=1

如果有转移支付:

ΔG+ΔR=ΔT,即ΔG=ΔT–ΔR

ΔY=KGΔG+KTΔT+KRΔR由此可得出:

ΔY=KG(ΔT–ΔR)+KTΔT+KRΔR=ΔG

即政府购买支出的平衡预算乘数也为1

但是,政府支出总量的乘数小于1

3.5.4总额税情况下的财政政策效应(4)

总结:

在没有转移支付且b>0.5的条件下

1/(1-b)>b/(1-b)>1>-b/(1-b)

即KG>KR>KB>KT

如果b>0.5不成立,则转移支付乘数有可能小于平衡预算乘数

T=T0总额税时的均衡收入

已知

C=160+0.75Yd

T0=80

I0=100

G0=200

Yd=Y-T0

求均衡点

AD=C+I+G

=160+0.75Yd+I+G

=160+0.75(Y-80)+100+200

=460+0.75(Y-80)

AD=400+0.75Y

AD=Y

400+0.75Y=Y

0.25Y=400

Y=1600为均衡收入水平

例题1

已知:

mpc=0.8

问:

政府增加200亿购买支出,国民收入如何变动?

因为KG=1/(1-b)=5

思考:

如果减少200亿购买支出,结果如何?

例题2

政府增税200亿,国民收入如何变动?

解:

KT=-b/(1-b)=-4(理解负值的含义)

如果,政府减税200亿,结果如何?

3.5.5比例税情况下的财政政策效应

(1)

比例税T=T0+tY

C=a+b[Y-(T0+tY)+R]

Y=AD=a+b[Y-(T0+tY)+R]+I+G

整理后的均衡产出:

Y=(a+I+G)1/(1-b+bt)+(-T+R)b/(1-b+bt)

由此可得:

3.5.5比例税情况下的财政政策效应

(2)

(1)政府购买对产出的影响:

KG=1/(1-b+bt)

(2)转移支付对产出的影响:

KR=b/(1-b+bt)

KT=-b/(1-b+bt)

KB=T=(1-b)/(1-b+bt)<

1

税收与收入相关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对产出的影响在变小。

T=0.2Y比例税时的均衡收入

T=0.2Y

I=100

G=200

Yd=Y-T

=160+0.75(Y-0.2Y)+100+200

=460+0.75X0.8Y

AD=460+0.60Y

400+0.60Y=Y

0.40Y=460

Y=1150为均衡收入水平

总结

三部门经济模型已提示宏观调节政策的理论原理。

如总需求不足,政府可能通过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如政府前几年应对通货紧缩),政府支出具有乘数效应。

(如果认为经济已经走出通货紧缩,面临通货膨胀危险,则应采取相反政策)。

当然:

扩大支出促进增长,背景是短期情况:

这时经济活动规模由总需求决定。

45度线表明,只要AD线移动,总产出自动满足总支出要求。

实际假定总供给使没有限制的。

也就是以凯恩斯主义的假设出发的。

3.6四部门经济与外贸乘数

(1)

C+I+G+NX

C+S+T=C+I+G+X-M

即S+T=I+G+X-M

3.6四部门经济与外贸乘数

(2)

C=a+bYd

G

NX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

3.6四部门经济与外贸乘数(3)

Y=C+I+G+(X-M)

C=a+b(Y-T)(T为税收净额,T=税收总额-政府的转移支付)

T=T0(固定税)或T=T0+tY)(比例税)

I=I0

G=G0

X=X0

M=M0+mY

固定税时的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收入

比例税时的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收入

3.6四部门经济与外贸乘数(4)

对于外贸乘数,由于出口数量是个外生变量,根据进口假设的不同,可以分两种情况:

(1)进口为一常数M,则Y=C+I+G+(X-M)

即:

Y=a+b(Y-T+R)+I+G+X-M

则外贸乘数为:

KX-M=△Y/△X=1/(1-b)

(2)进口与收入成线性关系,M=M0+mY其中m=△M/△Y

Y=a+b(Y-T+R)+I+G+X-M0-mY

KX-M=△Y/△X=1/(1-b+m)

这里税收为总额税,请同学们自己推导比例税的情况。

 

䦋㌌㏒㧀낈ᖺ琰茞ᓀ㵂Ü

T=T0

T=T0+tY

M=M0+mYM=M0+mY

T=T0+tY

KC=KI=KG

KT

KR

KNE

KΔG=ΔT

乘数分类总结

乘数理论的适用性

相关链接

张曙光:

《市场化与宏观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83-189页。

——摘编

自1997年年底至1998年初,中国出现持续的通货紧缩局面。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中央政府采用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然而,尽管连续6次降息并征收了利息税,资本市场却反应平平,消费也未大幅增长。

由于利率已降得很低,货币政策已没有多大空间,这是凸现了财政政策的作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政府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引起一个投资增量。

由于投资就是要购买产品和劳务,从而会增加提供这些产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从而进一步增加次级消费,结果又会增加其他人收入。

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形成数倍于醉西湖的投资增量的需求,这个倍数就是乘数。

在边际消费倾向和次级消费的循环次数背后又是什么呢?

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

因为:

第一,交易费用过高意味着社会福利损失和实际收入的减少;

第二,交易困难使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第三,交易困难也会使次级消费的循环速度下降。

可见,扩张性的宏观财政政策对社会产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投资增量的大小与乘数的大小。

那么,什么决定了投资乘数的大小呢?

主要有两个:

一是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

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收入增长速度、交易费用有关。

二是产品和服务的周转次数。

由于凯恩斯没有时间概念,所以没有纳入他的公式。

周转次数越多,乘数越大。

决定交易费用的主要是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在短期内主要是制度因素。

从1998-1999年,中国政府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人们可以猜测这与乘数较小甚至变小有关。

乘数变小与制度因素有关。

我国先后采取干预市场制度的措施。

(如:

重新垄断粮食收购;

压抑和取缔民间金融机构等)

实际上,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

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由1997年的0.72降至1998年的0.54,农村的由0.61降至-0.36。

则投资乘数分别由3.57降至2.17和2.56降至0.74。

如果加权平均,边际消费倾向由0.67降至0.11,投资乘数由3.03降至1.12。

则财政政策几乎不起作用。

何为美德?

何为罪恶?

(1)传统经济学

储蓄是美德,消费是罪恶

(2)凯恩斯:

消费是美德,储蓄是罪恶

(明)陆楫:

“予每博观天下大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

凯恩斯:

“无论你们购买什么都会拯救英国。

节约悖论

储蓄是一种节约行为。

某个家庭储蓄增加,就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从而使个人收入增加。

但如果所有家庭都增加储蓄,则MPS↑,从而投资乘数下降,国民收入收缩。

消费对个人来讲是浪费。

个人增加消费使收入减少,但所有的人都消费会导致MPC↑,从而投资乘数增加,国民收入扩张。

真不可思议!

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坏事。

节约悖论发生的条件

经济中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源,总供给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