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9437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力军,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素质,其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的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希望。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使其得以大力加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美好的愿景,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把精力主要集中于获取优异的成绩,找到心仪的工作,忽视了培养自身的生活能力和道德修养,造成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社会公德确实的现象。

1、人际关系上的社会公德缺失

大学生也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一些大学生过于随意,过于张扬自身的个性,个人主义泛滥。

在学校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看到任课老师不仅不上前打招呼还躲避老师,甚至于与同伴数落老师;

课堂上玩手机,看电子小说,玩小游戏,聊QQ,刷微博,随意进出教室,对老师的教诲不听不闻;

聊天、说话语言粗鲁,习以为常。

2、公共生活中的社会公德缺失

公共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学生对公共领域生活中的社会公德秩序非常不重视,甚至于违背社会公德秩序。

公共秩序也叫“社会秩序”,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所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遵守公共秩序是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

[3]对于大学生来说,遵守公共秩序能够有效的维护课堂秩序、校园秩序,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的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在校园里面的表现的最为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行为就是“占位”。

有些学生喜欢用书刊或者其他物品抢占自习室的位置,并且有时占着位置好些日子不出现,使许多后来的同学无法享受这些教育资源。

其次,许多大学生养成了晚起的坏习惯,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有学生把早餐、零食等带入教室,吃完后还不处理垃圾,出现垃圾满地滚的现象。

大学生遵纪守法的现状也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做出过马路不走人行道、随意乱穿,闯红灯等行为,甚至由于自己的车子被偷后,为了心理的平衡买“黑车”等行为。

3、保护环境和资源方面的社会公德缺失

作为大学生,本应该有强烈的社会公德意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浪费现象严重。

大学生离开教室时没有及时关闭教室的灯、风扇、空调等其他电器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电资源的严重浪费。

其次,很多校园的绿化区尤其的大草坪上都可以看到有“曲径通幽的小道”,这些都是学生随意践踏草坪造成的后果。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变革是深刻的。

面对这种变革,正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会产生巨大的思想困惑。

这种困惑的产生背后隐藏着许多原因,既有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受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上具有多元价值,社会利益是多样化的。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程来看,一个国家处在现代化最激烈的阶段,往往会导致人们价值失落,道德错位,行为规范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无序。

”[4]我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使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下降,社会公德缺失,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不良的现象,比如随地吐痰,乱抛垃圾,假冒伪劣,绿地践踏,抢位霸座,公共景点乱画乱涂,不扶老弱,不恤病残,放任宠物,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等。

[5]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前卫、从众心理强的群体,对这种社会潮流的影响比较大。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主要的阵地是大学校园,学校教育的强弱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具有强烈的影响。

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于以下问题,导致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

首先,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力度不够。

目前高校设定的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

甚至有走形式的现象,对德育的重视不够,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

其次,高校社会公德教育与中小学社会公德教育脱节。

社会公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教育过程。

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到踏入社会,一个人的社会公德意识都还在不断地养成。

但是,目前,高等教育会错误的认为,德育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的任务,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因此,不重视社会公德的教育。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开始,父母是大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宠爱有加,以自我意识强,缺乏助人为乐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平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

在德育的过程中,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

然而,一些学生的家长道德素质较低,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不管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都只是外在的因素,他们社会公德的养成的关键因素在于自身。

然而大学生自身的一些特点和行为也导致了其社会公德缺失。

首先,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叫薄弱,遵循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差。

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自控力差,道德意识不强,容易受外界的干扰。

其次,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少。

实践是社会公德形成的重要环节,参与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接受教育的理想课堂。

但大学生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漠,在大学校园里,很少看见大学生相互自发组织去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培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协力合作,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大环境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与整个社会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社会成员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受社会整体社会公德水平的影响,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意识越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将会越强。

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大环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公德法规化进程、社会舆论的监督,完善社会公德的奖励机制等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德大环境。

1、加快社会公德法规化进程

“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健全的国家,其法律所体现的道德规范便越多”。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个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国家,法律几乎成了一部道德规则的汇编”。

[6]在当今社会公德失范严重的背景下,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加强社会公德的权威性,加强社会公德意识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首要选择。

例如将随地吐痰、破坏公共财物、买票不排队、电影院内大声喧哗、网上恶意欺诈等行为纳入法律或制度制裁的范围。

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有着“花园城市”没称的新加坡政府从政治体制、经济管理、商业往来、公民权利和义务到旅馆管理、停车规则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和禁令。

如“为保持地铁清洁,规定在地铁里不允许吃任何食物和饮料,否则罚款500新元。

上厕所如果忘记冲马桶,初次罚1500新元,再犯罚500新元”[7]。

2、加强社会公德的舆论监督

舆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在这个信息爆炸、网媒尚未的时代,主流媒体完成其自身的转型,既要在发挥自身的权威、高度和深度飞优势,又要完善民间舆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的立体式的监督的结合,为提高大学生公德意识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完善社会公德的激励机制

权利与义务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对于社会公德的奉献与回报来说,它其实也是一种义务和权利的表现,然而长期受“左”的思想的影响的我们的社会过于强调社会公德的社会公德的义务和内在自律,缺乏社会公德的权利和外在他律。

这并不适合社会公德社会环境的营造,也不适合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

建立社会公德激励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其实早在2006年的两会上陈丽明代表就开始呼吁尽快建立社会公德的激励机制。

公德行为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公德行为的土壤,它有助于社会公德建设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使社会公德行为能自我复制,自我发展,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义无反顾地履行社会公德义务。

(二)学校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离开家乡到另外一个城市求学,学校生活占据了其生活的大部分。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需要学校教育的不懈努力。

在自媒体星期、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原来依赖课堂的讲授、传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的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各高校正在尝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引进一些时代的内容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公德。

高校可以利用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在网上图书馆宣传一些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可以创办网校来增加大学生学习社会公德的途径,还可以开辟和引导社会公德论坛。

1、创建社会公德教育网站

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库,里面许多健康有益的道德资源,也有很多不道德、反道德的信息,给大学生带来具有的心灵创伤。

学校应该如何做出积极的回应呢?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这些信息排除在学校的信号接受器意外,使我们的大学生免受其害;

另一方面,学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另辟蹊径,创建属于自己的社会公德教育网站。

利用互联网自身的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的红色网站来占领思想道德的网络阵地。

要使“德育网站”具有吸引力,点击率高,就必须发挥网络自身及时、互动、灵活、形象的特点,有效整合和充分挖掘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需求。

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江苏大学的“江帆网”、西北工业大学的“红土地”等,在学生中都有很大的影响,成为网络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2、创办网上道德学校

长期以来大家都把道德看成是一种感性的表现,认为道德是人类情感方面的内容,其实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社会教育和灌输的结果。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灌输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开辟道德灌输的新渠道和新途径。

创办网上道德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灌输,就是利用网络优势的一大体现。

网上道德学校(以下简称网校)是传统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

网校应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形成互补,在教育内容上,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如对新生应重点进行基本社会公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教育,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对毕业生则应侧重于与就业相关的公关礼仪常识教育、诚信教育及文明离校教育等。

另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律、审美等有利于增强社会公德行为的内容也应成为网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增强网校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以吸引更多学生的主动学习,网校可以通过上载道德教育专题片(如中央台《今日说法)、《道德观察》,山东台《道德与法制》及道德典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充实教育内容,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优势,将社会公德教育内容动态化、立体化,增强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以提高大学生的点击率。

3、开辟与引导网上社会公德论坛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其开放性、自主性使其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

在这里,多元文化价值并存,不同的道德意识相互交织和碰撞,模糊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

开辟网上道德论坛可以为大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交流平台,在网上,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互动性和民主性气氛很浓。

学生可以坦诚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和道德困惑,道德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道德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具有较强实效的道德教育。

但是,由于论坛(聊天)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各种言论和信息都可能在网上出现,包括与主流道德相左的非道德、反道德内容,这就要求道德论坛管理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感性,做好大学生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和引导工作。

为此,要精心设计和选择论题,选择具有社会公德教育典型性、接近大学生生活的话题,如校园诚信问题、青年志愿者行动、见义勇为行为等,这些能起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受到深刻的社会公德教育。

当然在讨论中,管理者要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流道德价值。

此外,网络还要积极传导和褒扬善举德行,谴责和鞭挞缺德行为,以发挥论坛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教化功能。

(三)发挥家庭对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影响力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公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应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公德启蒙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公德意识,树起良好的模范,言传身

教,以良好的行为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习惯。

家长必须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从小教会学生的做人的道理,养成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好品质,而不是一味的求学习成绩。

家长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具有很大的关系,家长要想方设法的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大学生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自觉的践行社会公德。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其举动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社会乃至国家形象,这就要求在掌握基本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须提高自身公德形象,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提高公德修养,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言谈举止得当,乐于对需要帮助的群体伸出援助之手,爱护集体财产和公共财产,加强环保意识,不随手扔垃圾不践踏草坪,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不插队、不乱闯红绿灯、遵守公共场合的各种公约,做文明人、行文明事,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对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公德形象,展现独特的人格魅力。

[1]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第14册).上海:

中华书局.1989:

123.

[2]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第14册).上海:

189.

[3]

[4]秦宣.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学版),2002.2.

[5]王菊.浅析大学生公德意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0).

[6]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兼论经济生活!

道德和政治法律的关系[J].哲学研究,1997,

(1):

11.

[7]王雁菊,盖括.社会公德在新加坡[J].党政干部学刊,1997,

(2):

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