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名师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7796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名师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名师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名师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名师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名师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名师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名师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名师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名师优秀教案Word格式.docx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总结:

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

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

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

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

(课件演示)

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

(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

三、教师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

第二课时

一、完成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完成作品。

二、评价展示

学生完成作品后,学生先自评后相互评价作品。

三、拓展延伸

观察其他几何体在光照射下其结构特点及明暗变化。

2

寻找明与暗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后记】

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

【教学目标】

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一)导入: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

不同的美)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小结:

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引导学生发现远近

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

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

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3

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

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提问学生:

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小结:

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

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

也美丽。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开拓学生

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例如:

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

2(技能:

3(情感:

二、评价展示

仔细观察寻找生活中美。

4

第3课:

泥浮雕

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

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

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制作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1(欣赏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雕塑馆去参观,想去吗,

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

如:

中国唐朝的《昭陵六骏》,《人民英雄纪念碑》、非洲浮雕、青岛沿海的浮雕柱子等或者是其他学生的浮雕作品

欣赏到了这么多的雕塑作品有什么感想,

教师拿泥笔筒或完全立体的雕塑与我们欣赏的这些雕塑有什么不同,

(生答:

一种是完全立体的,一种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有一部分立体)

2(揭示“浮雕”的概念

我们知道,从背景中凸出形象的雕塑称为浮雕。

根据凸出的程度不同,还可以分成高浮雕和浅浮雕。

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

为什么我们说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呢,

生:

因为浮雕和普通雕塑一样是凸出的,但却又和绘画一样只能从一个方向进行观察,所以我们这样说。

学习制作泥版浮雕(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看书和师生的共同演示、探究,自己总结出制作的方法)

1(看到这么多的浮雕作品,我想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了,你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浮雕呢,(生答:

动物的、人物的、植物的、太阳的等)

2(制作步骤:

(1)揉泥。

(2)拍泥板。

(3)割边。

(4)画形象:

用铅笔或者自己的泥塑工具在底板上画上形象。

(5)堆出大的形体:

5

注意看老师都用了那些制作方法,

生答:

用制作出泥版浮雕大的形体,并将他们按照刚才画出的形象,利用

水作为粘合剂,将他们粘在底板上。

三、学生练习,教师针对指导并总结

四、课后拓展:

想想可以用创作出哪些形象

提高学

生审美能力。

一、巩固上节课学习的搓、捏、压、剪、刻、画等方法及步骤。

二、塑造形象局部:

利用泥塑工具或者手指,将自己已经制成的大的形体进行仔细的描绘,也

要用到压、剪、刻、画等方法进行装饰最后形成制作好的泥版浮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评析作业:

小组互评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各小组的作品不仅创意好而且制作的也非常精美,希望同学们能

够利用所学过的陶艺制作方法,做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来~六、课后拓展:

1、尝试创作一件带有主题性的浅浮雕或高浮雕作品。

2、尝试用其他方法制作浮雕作品。

6

第4课会动的剪影(设计、应用)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

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

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

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

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

(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7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

第二课时(剪影表演)

【课前准备】布置环境

一、8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

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

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

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板书设计】

8

第5课水墨画动物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基本的水墨用笔技法后的创造性的综合。

通过欣赏、感受、尝试水墨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触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并在神奇的墨色变化中找寻快乐。

对于培养学生笔墨表现能力,激发学生水墨创作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尝试用水墨的国画语言对动物进行造型的练习,让孩子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国画的造型手法,打消陌生感,并用简单、概括、富有变化的笔触传神地表现动物,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培养孩子保护动物的意识。

1.通过各种不同墨色和笔墨干湿的综合使用来对动物进行造型,体验笔墨意趣,激发孩子对水墨画的兴趣。

2.了解尝试有变化的墨色用笔方法和渴笔的绘画技法在造型中的运用。

3.让学生通过欣赏名画、尝试用墨,感受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水墨画的魅力。

4.在用水墨艺术语言表现喜爱的动物的同时,培养他们保护动物的意识

尝试用干、湿、浓、淡变化的笔墨来表现动物,自由抒发感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水墨的魅力,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大胆地用简洁、概括的笔触,变化的墨色,描绘动物的动作与神态。

9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师准备:

水墨工具、范作若干,多媒体课件,音乐《春江花月夜》等。

学生准备:

宣纸、毛笔、凋色盘、洗笔的工具,毛毡或报纸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提醒学生注意卫生。

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用中国特有的绘画工具作画,在此过程中,要文明

有序、卫生地使用工具。

2.小练笔、大感受。

学生尝试用深浅不同,干湿不同的墨色在宣纸上画一些随意的点、线、面,

看谁的最丰富,让学生感受水墨的变化。

3.导入课题。

请出动物明星,大自然的水墨杰作——熊猫、斑马、奶牛、喜鹊等。

4.欣赏大师作品,感受国画艺术。

欣赏齐白石、黄胄、徐悲鸿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笔墨的表现力。

交流欣赏后的感受,说一说你看到的水墨画动物的共同特点。

5.铺墨添画,练笔成图。

让学生随意用自己喜欢的墨色自由地在宣纸上涂抹,然后开展想像,添画

成动物。

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的动物在做什么。

6.教师演示,讲解方法。

(1)用笔尖蘸墨,在纸上以淡墨铺色,让学生了解神奇变化的铺墨方法。

(2)再用枯笔(渴笔)擦出动物的皮毛,让学生掌握方法。

(3)完成一种动物造型。

7.学生练习,用概括的笔触、变化的笔墨完成动物造型。

8.互相评价,评选“今日之最”。

(1)学生作业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画的小动物。

(2)评选“最佳造型奖”、佳创意奖”、“最佳用墨奖”。

9.拓展。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

10

第六课:

形体切挖【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几何图形的概念引出所学的图形

11

2.充分利用课本当中的图形讲解形体

(形体是指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立体的实物)

比如:

1.圆柱形的凳子2.正方形的洗碗机

二.讨论:

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是用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形进行切挖的?

1.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把正方形.圆柱体进行切挖可以形成怎么的

图形呢(看作业本上范图:

照相机,电视机。

“我们刚才看的这些都是立体的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面的切挖,

也就是在你的草稿纸上画草图来完成作品”

2.欣赏图片:

观察完成的作品.问:

想一想,这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长方形)3.这些图形都是先进行镂刻切挖以及裁剪来完成的,但是在形成的这些美

丽的图案之前,要做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画草图.

三:

步骤:

1(草图

2(镂刻(镂刻是对整个作品进行雕刻的最重要的的部分)3(裁剪(是对你的作品再度进行仔细认真的雕刻)

4(粘贴

四.作业要求:

1设计草图时要美观

2.裁减边缘线时要整齐

3.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12

第七课我们做乐器

1(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乐器。

2(设计乐器。

【教具学具】

有关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制作乐器的竹筒、铁管、铁盒、陶泥等。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播放几段乐曲让学生欣赏。

2(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发出的乐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青铜编钟、藏

13

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不同音效。

3(请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乐器的资料。

4(教师出示图片并简要介绍乐器的发展乐器的种类,并让学生欣赏不同的乐器发出的不同的音效。

5(原始社会(用兽骨陶泥等制作乐器)-----奴隶社会(青铜制作精美的乐器)-----封建社会(乐器的用料工艺更为讲究、多样,如:

青铜编钟、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至今(居住在我国西南<

云南贵州四川>

和西北<

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西藏>

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旧是用手工来制作乐器如:

藏族大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韵味)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出示乐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乐器的形状及特征。

大鼓手鼓手鼓

响板笙古琴

笛子二胡铜钹

小提琴排箫吉他

埙沙锤

2(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乐器,教师讲解乐器的制作方法。

(1)观察教材中的几幅插图,看看这些乐器是用什么制作的,怎样制作的,

(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杯子里放入不同容量的水(液体)。

A(

B(易拉罐里装入不同容量的水,悬挂在木棍上。

(3)教师给学生介绍几种简易乐器的制作方法:

A(沙锤:

在易拉罐里放一些粗沙子,把口封好(也可以再加一个手柄),这样就制成了一个沙锤了。

连续摇动产生下雨的声音。

B(竖笛:

用黏土做个竖笛,六孔的好做,一个空心管,依次六个孔,最上边是吹的那个横口。

最最简单的:

用纸也行,用手工纸粘成一个空心管,剪六或八个孔。

最上边是吹的那个横口。

几分钟即成。

材料:

一般的稍厚纸都行,剪子,胶水。

C(找两片比较嫩的竹叶子,叠在一起,但不要太紧。

然后撅着下巴(具体很难描述),就是尽量使得出气平稳且只有一丝。

嘴巴不要碰到叶子,隔着2毫米的样子。

3、学生思考先画出自己的设计草图并进行小组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构思进行启发性的讲评。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作业:

利用竹筒铁管铁盒陶土等材料制作乐器

四、交流与评价:

1(展示学生制作的乐器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构思及制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

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吹一吹自己的乐器

2(师生交流评价

师生交流——比一比,谁的乐器造型好,谁的乐器能发出优美的声音

五、课后拓展:

让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制作乐器

教学后记:

本节课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有所进步。

资料:

14

1(青铜编钟:

作为国之礼乐重器,青铜编钟在中国历史上居有重要地位。

其发展演变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西周以前是青铜编钟的起源阶段,铜铙的出现为青铜编钟真正起步的标志;

(2)西周至战国是青铜编钟的发展阶段,青铜编钟的3种主要形制镈、甬钟、钮钟相继问世,一钟双音开始应用。

西周礼乐制度的制定,则奠立了这一阶段青铜编钟发展到极盛的基础;

(3)秦汉至清是青铜编钟的衰落阶段,一钟应用双音的现象已经不再能够见到,青铜编钟的铸造技术水平跌入了低谷;

(4)清代以后为青铜编钟的研究和制作阶段,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和中华和钟的研制为此阶段影响较为重大的两项工作。

文章基于现有出土文物和文献记录,对青铜编钟的起源、发展、衰落及研究和制作这一发展脉络进行了概述,并试析了它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艺术价值。

2(藏族大鼓:

呈圆筒形。

流行于西藏等藏传佛教各寺院中。

鼓框用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外部箍以数圈宽窄不同的扁铁条,并用钉固定住。

两端蒙以牦牛皮为面,皮面四周边缘用铁钉固定。

各地规格不一。

西藏萨迦的额阿,当地又称错阿钦布,鼓面直径135厘米、鼓身长(鼓框高)150.5厘米,鼓身两侧各置一对鼓环,鼓身涂深红色漆,箍鼓的五圈扁铁条漆为绿色,大鼓横置于特制的高132厘米的鼓架上,放于寺院的大经堂内。

常用于重要的诵经活动,在宗教节日举行羌姆表演时,也用于乐队合奏中。

3(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

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

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

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

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祥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

15

第八课宇宙之旅(设计?

应用)

1.重点:

让学生了解浅显的宇宙知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16

2.难点:

以想象形式画出各种飞行器并表达出太空旅行的愉快的心情。

1.了解浅显的太空知识。

2.能画出各种想象的飞行器以及太空背景。

3.培养从小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

图片

学生:

了解有关地知识。

(一)师生谈话,激发兴趣。

配合图片,引入课题。

(二)讲解,介绍

.介绍有关的知识。

(,)太空是指上下,左右,前后无限大的所有空间。

(,)地球存在于太阳系中。

(,)太空中没有大气,没有空气。

.学生自由讨论:

如何飞向太空,在太空中怎样遨游,,.飞行器的特征和外形如何,

.在干什么,背景特征,

(三)学生作业

.画出太空的背景。

.画出人物惊奇.愉快的表情。

.画出飞行器的完整构图。

(四)作业讲评

表扬有创意的同学。

第九课保护文物

【课堂类型】综合探索

17

【课时】2课时

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3.绘制宣传小报,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1.了解文物。

2.绘制宣传小报。

【教具学具准备】文物资料、制作手抄报工具

(一)引导阶段:

1.欣赏收集到的文物图片资料,小组讨论,感受文物的美感。

2.讲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成就,让学生了解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

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手抄报

四、作业展评

多搜集一些历史文物资料,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加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教育学生热爱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教学重难点】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教具】青铜器实物,幻灯片.

一、引导阶段:

1播放幻灯片,初步让学生浏览,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

保护文物.

2.让学生来说自己所了解的青铜器及其发展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

内容)

3.师:

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带

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18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青铜器图例:

先让学生看书中的图例以及下面的文字说明.

2.探讨怎样来欣赏,请学生来说说.

3.归纳欣赏的基本方法:

(1)从造型上来欣赏,根据不同用途,青铜器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2)从纹样上来欣赏,青铜器上常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人事活动等图案,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