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761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6.docx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6.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6.docx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6

山西省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表现出了四个维度的转型,分别是:

贫困程度的相对性,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和贫困治理的日趋复杂性。

198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25亿,而到2007年时,相关数据显示,绝对贫困人口约为1479万人。

2001年中国政府发表《二000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宣布在200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这标志着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二元结构中,相对贫困人口已占据了中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

2011年,中央政府设定了2300元的贫困线,这让中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至1.28亿。

虽然在新标准下贫困人口大量增加了,但是相对贫困人口占主体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

截至2014年底,中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所谓的贫困生成主因的结构性是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的出现或者说其无法跳出贫困陷阱是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贫困的处境,我们也可以说,贫困人口陷入了结构性贫困的陷阱。

这里所谓的结构性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在资本、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社会资本和文化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场域内,对无法与那些在以上层面具有优势的精英群体和优先群体进行竞争,因为两个群体的初始条件不同,同时与以上结构及其资源分配相关的机会也并不均等。

结构性贫困的存在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且在富者与贫困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间接的或然性的剥夺关系。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均衡和不平等结构的存在,贫富差距并没有像我们政策宣传和期待的那样不断缩小,而是出现了相对平衡发展基础上的差距不断加大。

由于当前贫困人口的构成主体是相对贫困人口,因此,对他们而言,生存和基本生产方面并没有让其感受到贫困,而最让其觉得贫困和窘迫的是消费层面的贫困。

在英国思想家鲍曼看来,这个时代是一个通过消费来生产穷人的时代,只有充足的消费才能证明个体的价值。

对农民而言,受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子等亚健康消费文化的影响,他们也渴望自己能够充分消费,能够充分享受物质层面的丰足生活;同时,以国家层面的发展主义为主导,个体价值的成功标准被一元化,也即经济上的成功和成就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证明。

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对贫困者而言,他们贫困的是用来消费的资本,用来实现更多其他方面发展和提升的物质基础。

不能有效应对贫困你日韩的这种转变,那扶贫工作的困境就难以突破。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治理历程,按照相关研究者的分析,按照相关研究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贫困治理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贫困治理重点是发挥计划的调控和改革作用,对贫困人口的扶持主要是去除了各类阻碍性的制度因素,让贫困人口具有了更多的社会流动性和更大的创造财富的空间;在第二阶段,扶贫管理工作地位突出,专门性的扶贫工作机构也得以建立,扶贫财政专项和国家贫困线等初次进入扶贫领域。

这些都标志着扶贫治理的复杂性已经开始显现;发展到第三阶段,贫困治理的复杂性就更加显著了,这个时期的贫困治理不仅继续强化来自政府行政治理层面的职能,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同时也注意发挥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作用,此外,为了应对扶贫问题的复杂化,政府层面还倡议和推动构建了社会理论通过参与的扶贫大大格局。

社会分层与基层治理格局的变化导致减贫越发艰难。

这也是贫困治理复杂性的客观原因。

(摘编自邢成举赵晓峰《论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提导,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所出现的转型问题。

B.到2014年底,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5000多万,这增加了扶贫的艰巨性。

C.相对贫困人口指的是那些无法与富豪一样消费,充分享受物质层面豪华生活的人群。

D.农村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转型,实际上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四个维度审视,着重论述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问题。

B.文章引用具体数字,阐明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成的结构性变化,指出扶贫的艰巨性。

C文章引用英国鲍曼的思想,是为了佐证当前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变化,提醒人们有效应对。

D.文章概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的三个阶段,分析了贫困治理复杂性的客观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OOO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的发表,表明中国相对贫困人口成为贫困人口主体。

B.因为贫因生成的结构性转型,导致了我国贫富差距在相对平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

C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子等消费文化影响,人们就不会感到自己是贫困的。

D.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贫困内涵的转型,才能应对精准扶贫的新挑成,走出扶贫工作的困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塞罕坝的横平竖直

王国平

①位于河北承德的塞罕坝,落叶松遍布,笔挺笔挺的。

②塞罕坝是松鼠的天下。

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

漫步塞罕坝,目力所及都是挺立着的灵魂。

你会感觉被一股正气萦绕着,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敬畏的情感。

③在这片140万亩的土地上,人工绿化面积达112万亩。

都说塞罕坝在大地上书写着绿色奇迹,那么松树负责的就是那一笔稳健的“竖”。

④松树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就是路。

塞罕坝的路,那么的细,那么的长,就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在硕大的墨绿色纸张上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径直地伸向远方。

⑤塞罕坝原本没有路,是塞罕坝人用铁脚板踩出了一条条路。

森林深处的一条条小道,给塞罕坝添上了灵气,让塞罕坝的花草树木跟人亲近了,也让塞罕坝的壮美与幽深得以被人识、被人叹、被人爱。

⑥如果你添加了塞罕坝人为微信好友,又关心微信运动的计步排名,你会发现,塞罕坝人多数时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时占据封面。

这是因为塞罕坝人总是在路上,喜欢在“林子”里转悠,他们在工作,在生活,在守护绿色,在制造“氧气”,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书写着大地上的那一笔舒展的“横”。

⑦有了“横”与“竖”,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系的原点,站着的是“人”。

⑧一撇一捺,重重两笔,挥就的是人的浩浩威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塞罕坝人,在茫茫荒漠上种树,历时五十五载,那么单调,那么漫长,他们顶住了风,挡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痛,以强硬的姿态号令茫茫荒漠变身茫茫林海,让绿色常驻人心,并见证着生态保护跃居时代主潮。

⑨一撇一捺,轻轻两笔,也状写着人的柔性智慧,“涸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

塞罕坝人伺候着自己或前辈种下的这些树,担心它们受森林病虫害的困扰,有个“头疼脑热”,又忧心它们一着不慎“惹火上身”,后果难以想象。

在石质阳坡植树,泥土少,只能从别处运来,他们叫“客土回填”,给一堆土以宾客般的礼遇,整个植树的氛围也平添了几分庄严。

他们还喜欢把“适地适树”的说法挂在嘴边,这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个道理,到什么地方种什么树,蛮横不得,强扭不来。

⑩塞罕坝人,演绎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面与光明面。

⑪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本”字。

⑫1962年,那么一个年代,国家决定要在塞罕坝组建林场,目的和期望凝结在27个汉字的字里行间:

“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⑬这就是“本”,塞罕坝人“不忘本”。

这就是“初心”,塞罕坝人“不忘初心”。

⑭55年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每年释放氧气54.5万吨,拥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植物9种……这是塞罕坝人提交的成绩单。

⑮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木”字。

⑯森林,树木,是塞罕坝人的亲属、友朋,亦是恋人,生死相依,你侬我侬。

⑰海子有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在绿色时空工作、生活着的塞罕坝人,不时享受着因静气而生发出的此等幸福。

⑱塞罕坝有多个苗圃,树苗在这里得到精心呵护、培育,待时机成熟,就装上车,被运往四面八方。

⑲塞罕坝人嘴边的这些“苗子”,携带着塞罕坝的基因,盛满了塞罕坝人的情谊……

⑳去吧!

去吧!

塞罕坝的“苗子”,去美化别人的幸福生活,去装点我们共同的家。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⑦段总结上文,将横和竖比作坐标系的轴,点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并引出下文描述的“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面。

B.文章将塞罕坝人绿化荒漠的作绩,比作塞罕坝“人”不忘“本”心,在大地上一横一竖书写着“木”的生命奇文,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C.文章引用海子的诗,是为了表达塞罕坝人经过55年的奋斗,已经把当地改造成了“珍贵的人间”,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亲密无间,融为一体。

D.文中写塞罕坝人“不忘本”时,用了不少精确的数据,这些数据比文字更有说服力,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塞罕坝人践行27字诺言的成绩。

5.结合全文,说明题目中“横平竖直”的含意(5分)

6.本文的语言充满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继续增长,中国网民中的绝大多数都成为了移动网民,他们手中使用的绝大多数是国产的移动智能终端,移动接入流量与2015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

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热潮未退,直播平台、网红经济、虚拟现实、共享单车、人工智能等潮起潮涌。

与此同时,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移动空间安全防御等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移动互联网在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信息分享新渠道的过程中,日益趋向平稳发展,呈现出理性成熟的一面。

(摘编自《步入平稳发展期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7年12月13日《新闻战线》)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2017年12月4日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当我们谈到互联网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关键词是创意、创新和无限可能。

很巧的是,这也正是我们在谈及儿童时会想到的词语。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副执行主任法图玛塔·恩达耶的一席话,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

《法制日报》记者获悉,日前,中国青少年网民已有1.7亿人,8岁以前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未成年人超过五成。

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还不健全,他们对互联网利弊的认知还很模糊。

多年来,各政府部门加强网络领域综合执法,持续开展“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信息,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实施侵害的犯罪行为,即将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将从立法层面构筑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法律基石。

(摘编自《一亿多青少年网民的网络权益如何保护》,2017年12月5日人民网)

材料四:

无须讳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网络已被赋予了太多的功能,但也无可避免的存在着现实社会所呈现的各类问题,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病毒、造谣传谣、传播色情、恶意攻击、造谣诽谤等等,致使网络空间时有阴霾出现,实在让人痛心。

为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于如此广大的网络空间、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也难免会百密一疏,挂一漏万。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必须多管齐下、多层治理、多面共进。

网民是网络社会的细胞,只有网民的网络素质普遍提高了,网络社会的肌体才能始终保持健康状态,也才能让网络空间保持晴朗。

“中国好网民”不仅要具备网络伦理自律能力,更需要形成崇德向善的网络行为规范,切实以自身之力,在网络空间中不断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展现充满正能量的形象,共同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精神家园。

(摘编自《“中国好网民”既是标准更是目标》,2017年12月10日“今日头条”)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网民总体规模继续扩张.预计2019年将达7.8亿。

B.2013年中国整体网民为6.2亿,比上年增加0.6亿,其中移动网民为5亿,比上年增加0.8亿;整体网民和移动网民增长率都是最高年份。

C.中国移动网民增长率总体上远超整体网民,但是2015年移动网民增长事持续下滑,而整体网民却呈现增长、移动网民增长率首次低于整体网民。

D.从2011-2019年中国网民规模走势来看,无论整体网民还是移动网民,增长率虽然略有反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9年增长率最低。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在网红经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服务共享等诸多领域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这标志着移动互联网即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B.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互联网和传统经济的深度融合倍受关注,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创新发展的新领破、公共服务的新平台、信息分享的新渠道。

C.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1.7亿人,其中超过五成为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些人心智尚未发育健全,还不能辨别网络世界的精华与糟粕,令人担忧。

D.《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一经颁布,就会筑起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防波堤,政府才可以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E.当前,网络空间存在着诈骗、暴力、病毒、色情、造谣诽谤等各类会问题,这也是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移动空间安全防御等受到重视的原因。

9.怎样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

(清)方苞

雍正十有三年秋九月,皇帝宅忧,甫旬日,即起杨公名时于滇南,士大夫知与不知,皆惊喜相告。

乾隆元年二月,公至自滇,以礼部尚书入教皇子。

上与诸王大臣议政之暇,时召公入见。

而是秋七月上旬透末疾,浃月而薨。

是日,士友奔唁,暨国子生聚哭于庭阶者凡数百人。

盖公自童稚以至笃老,居乡立朝,莅官抚众,无一言一事,不出于中心之诚,故其感于人者,如此其至也,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

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管特擢,不由阶资。

始圣祖仁皇帝悼学政废弛,以九御督学,自文贞始,而公继之,校士一遵文贞成法,士虽摈弃无怨言。

其主试陕西亦然。

癸已,圣寿六十,延臣庆贺。

上问:

“翰林中有杨名时否?

”遂特召入京。

丁酉夏,出为北直巡道,曰:

“吾欲试以民事也。

”国初沿明制,直隶不设三司,而以巡道主刑狱,政充事剧,史因缘为奸蠹。

公细大必亲,无留狱,无匿情、至今为民所思,曰:

“百年中无与比也。

”已亥,迁巡抚云南。

会征西藏,大师驻省城。

为营馆舍,数宴犒,而约束坚明,无敢叫嚣。

饷遁转,民无咨。

七年中,凡军民疾苦,大者奏请,小者更易科条,事无遗梗,恩信浃于蛮孥。

公天性和易虽驭仆隶无厉色疾言而是非可否则守其所见固植而不摇世宗宪皇帝即位手谕褒嘉三年,擢兵部尚书,总督云贵。

公益自奋厉,思竭忠诚,于人之邪正,事之得夫,风气淳薄,尽言无隐。

公平生介节义事,美行嘉言,不可胜纪。

余始见公于文员公所。

余与文贞辩析经义,常自日昃至夜中。

公端坐如植,言不及,终已无言。

用此益信公之为学能内自检摄,而未服叩其所藏。

及往年,余再入南书房,公继至,始知公于文贞所讲授,笃信力行,而凡古昔圣哲相传性命道教之指要,异人异世而更相表里互为发明者、皆能探取而抉其所以然。

鸣呼!

公之用无不宜,忠诚耿著而人无间言,盖有以也夫!

(选自《方苞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天性和易/虽驭仆隶/无厉色疾言/而是非可否/则守其所见固植/而不摇世宗/宪皇帝即位/手谕褒嘉/

B.公天性和易/虽驭仆隶/无厉色疾言/而是非可否/则守其所见/固植而不摇/世宗宪皇帝即位/手谕褒嘉/

C.公天性和易/虽驭仆隶无厉色/疾言而是/非可否/则守其所见/固植而不摇/世宗宪皇帝即位/手谕褒嘉/

D.公天性和易/虽驭仆/隶无厉色疾言/而是非可否/则守其所见固植/而不摇/世宗宪皇帝即位/手谕褒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我国古代的官署名,主要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以及文职官员的考察、选拔、嘉奖等事务。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以及封王贵族的死亡。

C.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D.日昃,古人根据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如太阳正中叫做日中,而太阳偏西,下午两点左右时,就叫做日昃。

12.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名时以诚待人,受人敬重。

他从滇南被起用时,士大夫们惊喜万分,奔走相吿;他患病去世后,士友纷纷前往吊唁,国子生在庭院痛哭。

B.杨名时做官勤勉,颇有政绩。

他在礼部任职时,堪当大任,深受皇上称赏;出任北直巡道后,掌管刑狱,事必躬亲,査明实情,没有滞留案件。

C.杨名时体察民情,爱民抚众。

巡抚云南时,他为军民排忧解难,恩信遍及蛮夷。

朝廷征讨西藏时,他招待驻军,运送军饷,百姓却没有意见。

D.杨名时为学深厚,笃信力行。

师从李文贞时,他常与文贞辨析经义直到深夜才停止不言;对古代的圣哲学说,他能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充日讲官,视学京幾,皆特擢,不由阶资。

(2)公之用无不宜,忠诚耿著而人无间言,盖有以也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

(金)元好问②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①人日:

正月初七、古代佳节之一。

愚斋:

张纬,字纬文,号愚斋,金亡后居燕京。

与元好问交谊深厚.书信往夹频繁。

②元好问:

字裕之,号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

隐居不仕。

③草堂:

杜甫晚年在成都居浣花草堂,有《人日》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说收到来信,使自己略感宽慰。

B.第二句写淸展揽镜,看到自己胡须花白,感慨华年已逝,复国之志难酬。

C.在明月普照的高楼上畅饮燕市美酒,在梅花绽放的人日里吟诵杜甫的诗篇。

D.随着时间推移,自然景物变化万千,青年男女黛青脂红占尽一时风光。

E.全诗虚实结合,首联实写此时此事,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尾联托物言志。

15.本诗尾联“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深意?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三句从正面描写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象,为下片追怀英雄功业渲染环境气氛。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指出,当年自己艰苦求学、毫不羡慕富家子弟服饰华美的原因是“,”。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春节期间小城开业的洗车经营场所不多,洗车的价格也比平时翻了一番,但是不少爱车族还是慷慨解囊给自己的坐骑“净身”。

②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于成龙》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异口同声,称赞该剧塑造了一位两袖清风、夙夜在公的良吏形象。

③讳疾忌医,只会养痈遗患、积重难返。

我们理应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找准病灶、开对药方、动好手术,才能祛腐生肌、强筋壮骨。

④诚然,学者公知要有公信力,但拥有公信力的前提应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起码要做到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而不能首鼠两端。

⑤客观地说,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不同的国情环境都给经营带来不小的挑战。

在这方面,中国企业不铩羽而归的例子。

⑥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刘市长再次以他广博的文史知识、恰到好处的寻章摘句,使不少在座的记者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⑥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昨天,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飞机101架机经过2小时24分飞行,顺利完成首次城际间飞行,从上海成功转场至西安阎良。

B.据介绍,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石黑一雄常写到的主题是记忆,他的多部作品就探索了幻想和现实、记忆跟遗忘、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C.文化是人全面发展的“方向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动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黏合剂",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

D.湖南卫视热播的《中餐厅》讲述中国人在异国开设中餐厅的故事为框架,贯穿传播传统美食文化的线索,彰显中国美食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李先生以一己之力、一孔之见解读中华传统文化,自成一家之言,值得点赞!

B.王馆长,原定下午去贵处谈参观一事,因事不得不改期,何时再去,另行磋商。

C.老张在单位里是有名的老好人,老实巴交的,从来没听说他和谁有睚眦之怨。

D.凡报名加入诗歌爱好者协会的,一经批准,立即发给会员证,并奉赠诗集一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測已得到广泛应用,有效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出生缺陷。

华大员工近年生的孩子,①,所以没有一个有出生缺陷。

其实个人全基因组并不神秘,就跟現在人手一部手机一样,②。

个人全基因測序是读解生命“天书"的技术。

但对于这本“天书”,目前全基因组测序只是做到了“阅读”,③。

这种技术最高门槛就是对基因数据的处理和解读。

21.下面文段有两个概念在使用上意思前后不统一。

请参照示例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一个概念使用上的问题。

(5分)

今冬流感来势汹汹。

医生介绍说,现在不少人将感冒当做流感,草木资兵;其实,两者在症状、病因和病愈时长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

面对流感,有人听信流言,惊慌失措,慌不择路,竞然求神拜佛,先感染了病毒;唯一正确的做法是,一旦感染病毒,要及时治疗,不然,病毒不除,自会损害健康。

示例:

①文中“面对流感”前面的“健康”指的是“身体健康”,“面对流感”后面的“健康”可能指身体健康,也可能指心理健康,或者二者都有。

②。

四、写作(60分)

21.阅谈下而的树料,根据监求写作。

〈60分)

都说中国人有种菜天赋,这话真有道理。

小到饮料瓶、塑料管、泡沫箱,大到楼层露台、小区空地,住房周围边边角角,都能被中国人利用来种点绿菜。

从雪域高原哨所,到南海岛礁驻地,战士们自给自足,吃到了时令蔬菜;远赴南极的骨科医生王征,在中山站成功培植了无土蔬菜,让外国南极考察站的人羡慕不已;武警宁夏总队后勤基地养殖员孙鹏,当兵15年,种菜15年,把昔日的不毛之地建成占地近2000奋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到美闯帮儿女照看孙辈的中国大爷大妈在美国很难融入当地文化,种菜可以帮他们打发时间,也算是一种寄托乡思的方式。

非洲每年都会因为缺粮食而申请国际援助,大多数人常年挣扎在溫饱线上。

中国人去了,手把手的教非洲人怎么种地,不但帮他们解决了吃饭问題,还建了农贸市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