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学课件复习资料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717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酶学课件复习资料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酶学课件复习资料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酶学课件复习资料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酶学课件复习资料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酶学课件复习资料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酶学课件复习资料解析.docx

《酶学课件复习资料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酶学课件复习资料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酶学课件复习资料解析.docx

酶学课件复习资料解析

食品酶学的涵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功能、高度专一性和高度受控性的一类特殊蛋白质

●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或RNA)。

酶的蛋白质本质

二、酶的一级结构与催化功能的关系

●酶的一级结构即酶的化学结构,主要包括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肽键的数目等;是酶的空间结构的基础。

●决定酶的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是由酶的一级结构所决定的各种侧链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也受各种环境因素,如:

溶剂、PH值、温度、离子强度等的影响。

§酶的一级结构的改变主要是指酶分子主链的断裂。

酶分子的主链包括肽链和核苷酸链。

三、酶的二、三级结构与催化功能的关系

●酶的二、三级结构是所有酶都具有的基本空间结构。

完整的二、三级结构对维持酶的活性中心的空间构象至关重要。

●酶的二、三级结构的破坏将使酶的催化活性丧失。

四、酶的四级结构与催化功能的关系:

●酶的四级结构是由多个亚基联结而成。

●具有四级结构的酶中有些仅仅具有催化作用,主要是多催化部位寡聚酶和多酶复合体。

●有些具有催化部位和调节部位,具有催化和调节两种作用,主要是别构酶。

1、四级结构与催化作用的关系

●多催化部位寡聚酶由若干个相同的亚基组成,四级结构完整时,酶的催化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当四级结构受到破坏,亚基便分离,一般情况下酶便失去活性,若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被分离的亚基仍然具有催化活性。

●多酶复合体的四级结构受到破坏时,亚基的活性减弱或消失。

2、四级结构与调节作用的关系:

别构酶只有在四级结构完整时才显示其调节作用,分开的调节亚基不具有调节功能。

五、辅助因子与催化功能的关系(辅助因子分为无机辅助因子和有机辅助因子)………………………………不考问答

1、无机辅助因子与催化功能的关系,无机辅助因子主要是各种金属离子,与催化功能的关系有如下几个方面:

(1)金属离子可以与底物形成三元复合物,使底物趋近酶分子,并促使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之间的反应基团具有正确的空间走向;

(2)金属离子具有亲电性质,可以促使酶与底物之间的亲电攻击,使反应加速进行;

(3)金属离子具有稳定酶分子空间构象的作用,使酶保持其稳定的催化功能;

(4)金属离子可以作为电子传递体,参与酶的氧化还原反应

2、有机辅助因子与催化功能的关系:

●有机辅助因子主要是各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在酶的催化过程中,主要起各种基团的传递作用,使催化反应能够迅速进行。

酶的活性部位

(一)活性部位的概念

酶分子的活性部位或活性中心:

指酶分子中能直接结合底物,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部位。

●活性部位位于酶分子表面的疏水裂隙内,酶分子的构象决定活性部位的构象。

(二)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活性部位可分为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1、结合部位:

与底物分子直接结合,负责酶的专一性;结合部位通常由几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有的还包含金属离子。

结合部位有特定的空间排布和一定的柔性

2、催化部位:

是指酶分子上直接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部位,决定着酶催化能力的大小

酶作用专一性机理

(一)酶作用专一性:

是指酶对底物和所催化的反应有选择性。

绝对专一性:

有少数的酶,对底物结构的要求很严格,只作用于一种底物。

相对专一性:

大多数的酶可以作用于一些或一类结构相近的底物。

立体专一性:

几乎所有的酶都具有立体专一性,是指酶只能作用于底物的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

(二)酶作用专一性机理

诱导契合学说:

在酶与底物结合的过程中,酶分子构象发生变化,底物分子的构象亦发生相应变化之后,才互补结合的。

这种酶与底物互相变化而彼此适应的过程,称为诱导契合学说。

结合专一性:

即底物专一性,取决于酶的活性部位(主要是结合部位),酶的活性部位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它决定着底物分子能否与酶的活性部位镶嵌互补,结合部位的几个结合基团能否与底物分子相应基团相结合。

催化专一性:

即反应专一性,决定于酶催化部位的结构;底物必须有能被酶作用的敏感键或敏感基团;底物敏感键的相对位置必须与催化基团配合恰当;酶反应所经历的几个中间步骤中,每一步可能由不同的催化基团催化,因此,所有的催化基团都必须与底物适当配合,这就产生了催化专一性。

酶的高效催化机理

活化自由能:

反应系统中加入催化剂,能使活化能降低,使分子较易克服能障。

第五节酶的生产方法

利用微生物产酶的优点:

1、微生物种类多,酶种多,且菌株易诱变,菌种多样;

2、微生物生长繁殖快,易提取酶,特别是胞外酶;

3、微生物培养基来源广泛,价格便宜;

4、可采用微电脑等新技术,控制酶发酵生产过程,生产可连续化、自动化,经济效益高;

5、可利用以基因工程为主的近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选育菌种,增加酶产率和开发新菌种。

微生物法生产酶的一般原理和工艺

一、酶的生产菌种

1、产酶菌种的要求:

(1)不是致病菌,在系统发育上最好是与病原体无关;

(2)能够利用廉价原料,发酵周期短,产酶量高;

(3)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不易感染噬菌体;

(4)最好选用产生胞外酶的菌种,有利于酶的分离,回收率高;

此外,在食品和医药工业上,还应考虑安全性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JEFA),就有关酶的生产应用安全问题提出:

(1)凡是从动植物可食部分组织或食品加工传统使用的微生物生产的酶,可作为食品对待,无须进行毒物学研究,而只需建立有关酶化学与微生物学的详细说明即可;

(2)凡是由非致病菌的一般食品污染微生物所制取的酶,需作短期的毒性实验;(3)由非常见的微生物制取的酶,应作广泛的毒性实验,包括慢性中毒在内。

2、菌种分离

(1)含酶菌种收集

可从两方面收集菌种:

一是根据微生物的生态特征,从自然界中取样,分离出所需菌种;二是从发酵生产材料中进行分离。

(2)富集培养:

当样品中所需菌种含量较低时,在控制PH、温度和营养成分等条件下让微生物大量繁殖,以利筛选。

(3)菌种纯化:

一般采用划线分离法或稀释分离法进行纯化,以获得纯的菌种。

3、菌种培养:

●目的是确定以何种方式可获得高的酶产量,一般采用固体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

●在菌种培养时,结合菌种的筛选和纯化一般需进行培养物的酶活力的测定。

二、酶的发酵技术

1、培养基的营养成分

(1)碳源:

碳素是构成菌体成分的主要元素,也是细胞贮藏物质和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骨架,还是菌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

有机碳的来源:

一是农副产品中如甘薯、麸皮、玉米、米糠等淀粉质的原料;二是野生的如土茯苓、石蒜等淀粉质的原料。

(2)氮源:

氮素是生物体内各种含氮物质的组成成分,酶制剂生产中的氮源分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两种。

(3)无机盐:

产酶培养基常需添加一定量的无机盐,主要是P、S、K、Mg、Ca、Na盐等

(4)微量元素:

产酶培养基微量元素有Fe、Mn、Zn、Cu、Co等。

(5)生长因子:

微生物还需一些微量的像维生素一类的物质,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统称生长因子或生长素。

(6)产酶促进剂:

●于培养基中添加某种少量物质,能显著提高酶的产率,这类物质称为产酶促进剂。

●产酶促进剂分为两种:

一是诱导物,二是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能增加细胞的通透性,处在气—液界面改善了氧的传递速度,还可以保护酶的活性。

●生产上常采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有害。

2、发酵条件对产酶的影响

(1)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一般细菌为37℃,霉菌和放线菌为28~30℃,一些嗜热微生物需在40~50℃下生长繁殖

(2)PH对产酶的影响

生产中控制PH的方法:

①添加缓冲液维持一定的PH;②调节通风量维持发酵液的氧化还原电位于一定的范围;③调节培养基的原始PH,保持一定的C/N比;④当发酵液PH过高时用糖或淀粉来调节,过低时,通过氮调节。

(3)通风量对产酶的影响:

通风量的多少应根据培养基中的溶解氧而定

(4)搅拌的影响:

搅拌有利于热交换、营养物质与菌体均匀接触,降低细胞周围的新陈代谢,从而有利于新陈代谢;同时可打破空气气泡,使发酵液形成湍流,增加湍流速度,从而提高溶氧量,增加空气的利用。

(5)泡沫的影响:

泡沫的存在阻碍了二氧化碳的排除,影响溶氧量。

生产上的消泡措施,一般采用机械消泡和利用消泡剂。

(6)湿度:

一般前期湿度低些,培养后期湿度大些,有利于产酶。

三、提高酶产量的方法

1、酶合成的调节机制:

酶合成主要取决于转录的速度,原核细胞的调控目前接受的是操纵子模型。

诱导与阻遏

有些酶在通常情况下不合成或者很少合成,当加入诱导物后,就会大量合成,这种现象叫诱导。

诱导作用是由于阻遏蛋白与诱导物结合而发生别构,失去与操纵子结合的能力。

结构基因能转录并翻译成相应的酶,这些酶就叫诱导酶。

许多参加分解代谢的酶类,如淀粉酶、纤维素酶等都是诱导酶。

尾产物阻遏:

当有些酶的作用产物积累到一定浓度,并能满足机体需要后,酶的合成就会受阻;

分解代谢产物阻遏:

当细胞在容易利用的碳源(葡萄糖)上生长时,有些酶,特别是参与分解代谢的酶类,其合成受阻;又叫葡萄糖效应。

2、打破酶合成调节机制限制的方法:

①控制条件,包括添加诱导物和降低阻遏物浓度;②遗传控制,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③其他,如添加表面活性剂、产酶促进剂等。

(1)通过条件控制提高酶产量

①添加诱导物:

只适用于诱导酶的合成,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诱导物及其浓度。

●诱导物包括:

酶的作用底物,一些难以代谢的底物类似物,诱导物的前体物质。

●诱导物在诱导作用范围内,其浓度与酶形成速度成正比,当浓度继续增加时,酶生成的速度趋向平稳,最后达到一饱和值。

②降低阻遏物的浓度

●对于受分解代谢阻遏的酶:

可直接限制碳源或相应的生长因子的供应;

●对于合成代谢的酶:

有两种方法解决尾产物阻遏:

一是在培养基中添加尾产物类似物形成的抑制剂;二是采用营养缺陷型菌株,并限制其生长必需因子的供应。

(2)通过基因突变提高酶产量:

一是使诱导型变成组合型,即获得的菌株在没有诱导物存在的条件下酶产量达到诱导的水平;二是使阻遏型变为去阻遏型,即获得的突变株在引起阻遏的条件下,酶产量达到无阻遏的水平。

诱变的方法:

●物理方法:

如紫外线、γ-射线、快中子射线等,可引起DNA分子中的碱基A、T、C、G特别是C、T发生过氧化反应,造成DNA损伤或畸变;

●化学方法:

一是5-溴代尿嘧啶等通过代谢参入DNA引起突变;二是亚硝酸等通过DNA中的碱基A、C、G等直接引起化学反应而导致突变;三是嘧啶黄染料等是通过插入或缺失核苷酸而造成移码突变。

(3)其他提高酶产量的方法

●加表面活性剂:

通常采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目前认为,表面活性剂可能是提高了细胞膜的透性,有助于打破细胞内酶合成的“反馈平衡”。

●其他产酶促进剂

mRNA的稳定性以及培养基中阻遏物的存在,是影响酶合成模式的主要因素:

(1)mRNA稳定性高的,可在细胞停止生长后继续合成其对应的酶;

(2)mRNA稳定性差的,随着细胞停止生长而终止酶的合成;

(3)不受培养基中阻遏物阻遏的,可随着细胞生长而开始酶的合成;

(4)受阻遏的酶,要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或进入平衡期后,解除阻遏,酶才开始合成。

第二章酶的分离纯化

酶的分离纯化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抽提,即把酶从材料转入溶剂中制成酶溶液;

2、纯化,即把杂质从酶溶液中除掉或从酶溶液中把酶分离出来;

3、制剂,即将酶制成各种剂型。

分离纯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防止酶的变性失活;2、在不破坏所需酶的条件下,可使用各种“激烈”手段;

3、在工作过程中,从原料开始每步都必须检测酶活性。

第一节酶活性测定

酶活力:

也称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酶活力是用在一定条件下,它所催化某一反应的反应初速度来表示。

酶反应速度(初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