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导学计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5363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导学计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八单元导学计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八单元导学计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八单元导学计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八单元导学计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导学计划Word格式.docx

《第八单元导学计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导学计划Word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单元导学计划Word格式.docx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学习有关长征的资料,借助读、议来感悟诗意,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体会。

学习准备:

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了解作者。

预学案:

1、利用各种途径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利用各种记忆生字新词的方法,熟记本课生字新词。

3、采用查字、词典结合课后注释的方法理解诗的内容。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堂环节

导案

学案

我的想法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毛泽东。

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同学们并不陌生。

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

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说一说。

2、回顾学过的课文。

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3、简介本课描述的时代背景。

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

(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过渡: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

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1、介绍自己所了解到的毛泽东。

2、说说对长征的了解。

二、初读全诗,自学字词,感知大意。

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讨论。

2、汇报自学成果。

3、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自读课文。

(3)各组学生讨论,推荐比赛读。

(4)齐读课文。

4、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1、朗读课文。

2、讨论、理解词句。

3、汇报成果。

4、朗读课文。

5、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三、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七言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分清楚首联-尾联。

3、小结:

这首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展现出一幅幅战斗图。

分清层次。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导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引入

1、全班有感情的背诵。

2、指名背诵。

3、小结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

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的蕴涵。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三、背诵诗句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板书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首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那么请大家再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知道了难和不怕难?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a从“远征”和“万水千山”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不怕”和“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

⑴理解二万五千里的长度,出示长征路线图

⑵这么遥远的路途,红军战士却说不难,很平常,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⑶用你的朗读来表现(指名有感情朗读)

b从“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感受到了长征路途之险之难

(1)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录像。

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

(2)讨论:

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

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红军的英雄气概,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3)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读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c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到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长征不仅苦,而且难。

播放相关影片,并读出第五、六句诗

d从最后两句中感受到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

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4、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过渡:

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

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

明确:

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

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5、同学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播放歌曲,歌曲配有一些长征画面)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6、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配乐朗读)

组织全体同学练习背诵,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1、继续背诵。

2、读读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25七律·

万水千山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尽开颜

金沙水拍大渡桥横

岷山千里雪

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画出相关语句。

2、汇报自学情况。

26《开国大典》导学案

开国大典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1、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去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结合有关资料,自读、讨论,尽力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

查阅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搜集解放前人民痛苦生活的资料。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利用各种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课文

①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②过渡:

(出示图片:

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

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的情景。

③解题:

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开”和“典”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开”是建立、成立的意思;

“典”是盛大、隆重的仪式)让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

新中国成立举行的盛大的仪式。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1、汇报。

2、感受旧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3、理解题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

a.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b.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 

檐 

qǐnɡqí

nɡ 

zhān 

n

擎着:

往上托;

举。

(造句练习)

瞻仰:

恭敬地看。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学生讨论。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质疑。

2、讨论课文的顺序。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方面的人?

(通过交流,得出有各方面的人,从而感受到典礼的盛大、隆重,非同寻常)。

引导读第一自然段。

会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主席台在什么地方?

【男生读第二自然段,女生读第三自然段。

3、典礼在下午三点钟开始,为什么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入场了?

这说明了什么?

这一自然段哪些词句反映了群众来得早?

这反映了什么?

(学生交流,如:

"

早已汇集"

、"

老远的"

清早"

五更天摸黑"

等都说明了人们想早点看到盛大的典礼,说明了人们心情很兴奋,很激动。

)(学习"

汇集"

一词)

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为什么不用“走向”)

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人们的心情。

(指导朗读)

4、会场上的人特别多,如果你是记者,你会怎样来形容会场上的人群之多?

学生自由发言。

我们来看看文章是怎样描写人多的:

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

学生读背这一句。

5、总结:

这部分描写群众场面较多,目的是为了表现庆典的热烈气氛,表达人民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

1、读第一段。

2、男女生分读第二、三段。

3、体会重点词句。

4、交流如何形容人之多。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引入本课时

看开国大典的人很多,他们看到了什么呢?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2、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交流感受。

4.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

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5.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引出重点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感情朗读。

6、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

排山倒海的掌声;

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

四个“传到”。

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2、概述典礼过程。

3、谈感受。

4、感情朗读。

5、了解写法。

三、阅读第三段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而

____________。

1、朗读。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讨论试写排比句。

四、阅读第四部分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

“两股红流”指什么?

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

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1、感情朗读。

2、体会结尾两句意思。

五、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

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

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

(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

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

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1、回顾课文内容。

2、把握写法。

六、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27﹡《青山处处埋忠骨》导学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1、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2、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联系、调动自己的家庭亲情去感受,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受。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

1、积累一些好词佳句,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

导学案

品读重点词句,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2、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有一次记起那场战争。

(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

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

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1、读课文,疏通生字、新词。

2、分段读课文。

3、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四、深化感悟、领悟写法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

师提示:

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

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交流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

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岸英!

岸英!

’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4)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

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A、“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B、“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

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

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5)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来的?

A“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B“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

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

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6)“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