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儿童性格障碍的分析与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六章 儿童性格障碍的分析与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儿童性格障碍的分析与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表达了一个人对社会、他人和自己的—种心理倾向,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而且这些态度必然要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如遇到危险,有人勇敢、无畏,有人怯懦、退缩。
当然,偶尔的行为不反映一个人本质的态度,因为性格本身是十分稳定的,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和对世界的看法。
所以一个人的性格是否健康,也是他心理是否健康的最主要标志。
在我国,儿童常见的性格障碍主要有任性(自我中心)、自闭症、嫉妒、怯懦等,教师了解儿童性格障碍的原因及表现并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加以防治,对于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
一、儿童任性行为的分析与辅导
(一)什么是任性?
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
“我女儿还不到3岁,就爱扔东西,打人,你越是不让她动的东西她偏要动,真是气死人!
”,“我儿子刚满4岁,特别任性,到商店要这要那的,不给买就躺在地上撒泼、打滚,真拿他没办法!
”……
任性,就是由着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
儿童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被称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症”,常发生在l一4岁儿童身上,是一种儿童心理偏异的行为。
如任其发展,任性的幼儿难以与别人合作,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
任性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
(二)儿童“任性”的表现
任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以为自己是一切的主宰,周围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存在,都要听任自己的支配。
想获得什么东西,不管客观条件是否允许,非得到不可;
想做什么事情,不管是否合理、正确、有益、可行,而非做不行、越是劝阻,他们就越坚持。
(三)儿童“任性”形成的原因
任性作为一种不良的性格,除孩子自身的问题外,多半是由于父母抚育心态上的偏颇而造成。
1、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具体表现在:
(1)家长平时对孩子迁就、放任、姑息、纵容、百依百顺,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事都由着他们的性子来。
久而久之,于是便形成遇事就放任自己的心理定势。
(2)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欲望,不管是否合理,就凭借自己的权威,断然拒绝。
家长的无理、顽固、粗暴,会无形中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
凡事只要坚持,就是胜利。
(3)父母在抚育态度上不一致,常有矛盾,父母在教育上缺乏耐心和一致性,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也会使他感到父母是可利用的,进而放纵自己。
(4)由于幼儿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与刻板性。
有的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抗粗暴,发泄不满,更助长了孩子任性行为。
(5)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有的父母感到无奈,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2、同伴交往机会缺乏。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
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
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
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四)儿童“任性”的预防和矫正
1.及早进行正面行为教育
当儿童能够理解“不”的含义时,家长就要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反复用言语或表情明确地表示“对”或“不对”,使孩子逐渐对客观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标准。
随着年龄增长,成人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
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
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对孩子正确的言语、行为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对不正确的言语和行为不姑息、不迁就,以此抑制孩子任性的“苗头”。
2、成人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
尤其在孩子任性时,成人应统一要求。
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在阻止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同时,也要满足其好奇心
有的孩子的好奇心很强,撕报纸、扔东西表面上看起来是破坏性行为,实际是孩子的好奇心所驱使,属儿童探索行为。
就拿孩子爱撕东西来说,不该撕坏的书给孩子阅读前一定要反复叮嘱孩子,书是看的,不能撕坏,书里面有好多动听的故事,撕坏就不能讲故事了等等。
一旦孩子撕坏了有用的书或报纸,可以与孩子一起把撕坏的书或报纸粘好,并告诉孩子,妈妈不喜欢撕书的孩子,妈妈很生气等。
让孩子懂得他的这种行为是令人讨厌的。
随后,可拿起没用的废纸交给孩子随意撕,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让孩子懂得了要爱护书籍的道理。
4、合理运用正性和负性的行为强化技术
行为治疗是对个体行为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其中,正性强化(奖励积极行为)和负性强化(惩罚不良行为)是两种最常用的行为治疗手段,对矫治儿童任性行为非常有效。
比如,当儿童在一起玩耍出现抢玩具的行为时,可让抢玩具的儿童暂停游戏,坐在一边看其他小朋友玩耍,直到他向老师或家长表示不再抢玩具了,再让他继续和大家一起玩耍。
又如,当孩子任性时,采取冷处理:
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成人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成人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
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成人可以说:
“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
”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若孩子的任性行为较严重,可采取“关禁闭”的方式。
必须让孩子明白,他是因任性、不听话而被隔离的。
“关禁闭”时间宜在5~20分钟内(注意:
此法不宜经常采用,更不要当着外人的面关孩子的禁闭,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年幼或偶有任性行为的儿童,也不宜用关禁闭的方法)。
5、在处罚任性行为的同时,家长应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例如,对孩子解除禁闭后,令孩子去洗脸、洗手,孩子若能遵嘱执行,应对这一行为及时作出鼓励和表扬,消除孩子的负面心理。
6、转移注意
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如在玩具商场里,孩子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变形金刚,而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这时家长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引导孩子:
“前面还有更好玩的东西,我们赶紧去看看。
”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总的来说,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也不必太紧张,重要的是疏导。
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教导,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
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松。
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
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
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分析思考]你班里的孩子任性行为普遍吗?
主要有哪些表现?
当班里的孩子有任性行为时,你会怎样做?
二、儿童怯懦的分析与辅导
(一)怯懦的表现与特征
怯懦作为一种性格障碍,其基本特征就是胆怯与懦弱,主要表现为:
1、胆小、怕事,遇事喜欢退缩,很少有主见,屈从他人,常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
2、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
3、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与失败;
4、怯懦性格一旦形成,往往会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发展到不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从害怕与人交往发展到孤僻、自我封闭。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5、有些儿童长期为成绩所困扰,不及格的分数像梦魇一样折磨他们幼小的心灵,他们一看到评分就恐惧,还有些儿童害怕老师,一看到老师责备的目光,就吓得不知所措;
6、严重者对本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表现出害羞、不安、内疚、失望,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
(二)怯懦的原因分析
怯懦产生的原因常见的有:
1、不正确的家教方式
家庭的过分溺爱、袒护、娇惯,使这些儿童失去了独立性,意志也变得异常薄弱,稍遇困难,即不知所措。
2、遭受挫折过多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功的经验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挫折过多常导致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心理负担的增加,反复发生,可引起恶性循环。
3、自我评价偏颇
有些儿童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如“女孩不如男孩”,常会无故臆造出自己的许多弱点,或过分夸大自己的某些缺陷,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导致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均有失偏颇。
4、客观评价缺乏
有些家长只看孩子的成绩,不看孩子的努力程度,动辄训斥、打骂;
而有些老师只将注意力放在各方面表现好或学习成绩好的儿童身上,却忽视了那些各方面一般或较差的孩子,甚至对表现或成绩较差者缺乏客观评价。
(三)怯懦的防治策略
对于有这类性格障碍的儿童,应注意:
1、气势的激励
俗话说:
“火从心头起,怒向胆边生。
”指是就是一个人在气势旺盛之时,可产生出一股勃勃豪气,也可使一个原本怯懦的人产生出一种坚强的意志。
因此,对性格怯懦的儿童,教会他们进行自我鼓励、自我积极暗示,以激励自己的气势,是非常重要的。
2、勇于行动,不怕失败
矫治怯懦的最效的方法就是马上行动。
因为,许多孩子不愿采取行动,其原因就在于害怕失败。
这种怕失败一一不敢行动的恶性循环只会导致怯懦的加重。
因此让孩子们明白:
越感怯懦之事越是要大胆去做。
只有去做了才能战胜怯懦心理。
没做好,老师、家长也不责备,相反多加鼓励,这样,随着锻炼机会的增加,孩子的勇气就会自然累积起来,胆量也会逐步增大。
3、正确评价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
也就是说一个人既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对有怯懦性格的孩子来说,我们要教育他们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过分求全责备自己,对于自己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尽力通过其他方面去加以弥补,这些都可使怯懦者克服自己的性格障碍,逐渐消除怯懦。
[分析思考]除上述方法外,你认为还可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孩子克服怯懦?
三、儿童嫉妒行为
(一)什么是儿童嫉妒?
嫉妒是一种原始的情感,是人类心理中动物本能的表现,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儿童的嫉妒是儿童将自己与别的小朋友作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是指当儿童看到他人某些东西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痛苦、怨恨并企图破坏他人优越感的复杂情感。
儿童嫉妒的成因较为复杂,其包括儿童先天气质类型,外部教养环境,个人能力强弱等诸多因素。
大约从1岁半~2岁起,幼儿的嫉妒心理就开始有了明显而具体的表现。
起初,孩子的嫉妒大多与母亲有关。
如果自己的母亲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时,孩子就会以攻击的形式对别的孩子发泄嫉妒。
例如,当母亲去抱别人家的孩子时,孩子就会很快地跑过去,叩叩他的头,或抓他的脚,想把那个孩子支开,甚至骑在他的身上,等等。
这是幼儿在家里常出现的嫉妒。
在幼儿园,幼儿之间相互比较的机会相对地增加了,嫉妒的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如,在幼儿园里,她(他)常常偷偷地把老师喜欢的那些孩子的东西藏起来或搞坏。
又如在幼儿园上课时,如果老师夸奖别的孩子.他(她)便会大声喊叫:
“我也会啊!
”……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可真不少。
可以说,嫉妒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它对孩子各方面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如果儿童长期处于嫉妒这种消极不良的心理体验之中,情绪上便会产生压抑感,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器官功能减弱,机体协调出现障碍。
而这种障碍又会加剧不良的心理体验,使儿童产生诸如忧愁、怀疑、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
此外,嫉妒还会影响孩子对事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容易使孩子产生偏见,产生怨天尤人的思想,影响孩子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最终抑制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二)儿童嫉妒行为的性质
1.明显的外露性
这是儿童嫉妒心理与成年人嫉妒心理最主要的区别。
成人往往会考虑各种因素而尽量掩饰自己的嫉妒心理,心中虽然不高兴,也不会形之于色;
儿童一般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会通过具体的言行直接而直率地表露自己的嫉妒情绪,他们通常不会考虑自己的嫉妒是否会引起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等后果。
如自己很想要的玩具妈妈却不给买,因而深深痛恨持有那种玩具的孩子,有时甚至会把人家的玩具弄坏。
此特点可以帮助家长老师是及时发现幼儿的嫉妒。
2.直接的攻击性和破坏性
因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他们往往会直接地将因自己的嫉妒引起的不愉情绪归责于自己所嫉妒的人,进而对引起他嫉妒的人或事做出直接的对抗行为,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比如,直接打骂他所嫉妒的人,毁坏令他嫉妒的具体物品等等,而不会以其他替代的方式间接去达到发泄自己心中不满的目的。
又比如,小朋友们正在跟老师学画飞机。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架飞机,让小朋友们照着画。
画画结束后,老师把孩子们的图画收上来,对小静的画提出了表扬,夸奖小静画得好,并且把小静的画贴在墙上展览。
但小静的画贴在墙上不久,小敏就趁大家不注意,用黑笔在小静的画上乱涂抹了好几道。
老师发现后,问小敏“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敏说“我不愿意小静画得比我好。
”
3、鲜明的主观性
儿童认识事物一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们往往会以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为标准,简单地对事物进行分类。
因此,当其他儿童比自己强或其他儿童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时,就会因外界的事物不符合自己的意愿而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快。
此种不快心理就是嫉妒心理,它具有强烈鲜明的主观色彩。
(三)儿童嫉妒的表现形式
生活中,儿童嫉妒的范围很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1、不能容忍身边亲近的大人疼爱别的孩子。
孩子最初的嫉妒总是与自己的爸爸妈妈等身边亲近的人有关,当大人们疼爱别的孩子时,往往会表现出不满、哭闹、反叛等,有的甚至会出现一些倒退行为,如故意尿湿裤子,故意作出比自己实际年龄幼稚的行为,以期引起大人们的注意。
2、对获得家长、都是等表扬的其他的儿童怀有敌对情绪。
当别的孩子受到了家长、老师表扬时,往往表现得不高兴、不服气,认为自己不比受表扬的孩子差,有的还会当面揭发受表扬孩子的缺点或不足之处,尽管有些事实甚至是与其他孩子的受表扬无任何关联性,如“他的爸爸是个拉三轮车的”等等。
3、对拥有比自己玩具、用品、零食多而又不和自己共享的伙伴进行排斥。
一般情况下,儿童都很喜爱和拥有很多玩具、用品、零食多的同伴在一起玩,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益处。
但当同伴们不将自己拥有的东西与他们分享时,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嫉妒情绪,如损害同伴的玩具、孤立同伴等。
(四)儿童嫉妒的原因
1.环境影响
如果在家里、幼儿园或学校,成人之间心胸狭窄、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或当着孩子面议论、贬低别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理。
2.不适当的教育方式
有的家长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他在什么方面不如某个小朋友,使孩子以为家长喜欢别的小朋友而不爱自己,由不服气而产生嫉妒。
3.孩子能力较强,但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
一般而言,在各方面都比较“弱”的孩子,他们都比较“安分”,他们已习惯于做“弱者”——一时得不到表扬和没有表现的机会都无所谓;
但能力较强的孩子,则因为能力较强,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很有能力,而又没有受到“重视”和“关注”(如被老师表扬或被老师提问等),所以才会对别的有能力的小朋友产生嫉妒。
再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因为在某些方面能力较差而做得不如别人好,也可能由羡慕而产生嫉妒。
特别是一些在家经常受到夸奖、家长比较溺爱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五)儿童嫉妒行为的纠正
1.了解孩子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
受认识水平的局限,儿童对他人拥有而自己不具备或无法拥有的东西,往往会产生一种由羡慕转化为嫉妒的心理,这其实是很正常的情况。
父母平时应多和孩子接触,及时掌握孩子的嫉妒的直接起因,如兵兵会唱一首我不会唱的歌,明明有一辆新玩具车等等。
只有了解了孩子嫉妒的起因,才能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从具体事情着手解决孩子的嫉妒心理。
这是化解孩子嫉妒心理的前提。
2.纠正孩子嫉妒的一些具体方法
孩子有了嫉妒心理,成人可在了解其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方法:
(1)建立良好的环境。
嫉妒心理和行为的产生,虽有多种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是孩子内部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父母应当在家庭中为孩子建立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尊重、谦逊礼让的环境气氛,,教师也应在班上建立起一种大人与大人之间、大人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友爱相处、互相帮助的氛围。
这是预防和纠正孩子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础。
(2)注意教育方式,正确评价孩子。
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
表扬得当,可以巩固其优点,增加他的自信,促进他不断进步;
如果表扬不当或表扬过度,就会使孩子骄傲,进而看不起别人,认为只有自己好,别人都不如自己,甚至当有人说别人好,没说他好,他就难以接受。
这是因为孩子年龄小,自我意识刚开始萌芽,他还不会全面地看问题,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以成人对他的评价为标准的,所以父母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孩子的品德、能力的评价随意拔高,过分赞赏,以免孩子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印象。
教师和家长还要适当地指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使孩子明白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3)倾听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的嫉妒是直观、真实甚至自然的,它完全不似成人嫉妒心理那样掺杂着诸多的社会因素,它只是孩子对自己愿望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本能心理反应。
因此,父母切勿盲目对孩子的嫉妒行为进行批评,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苦恼,理解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产生的痛苦情绪,以便使孩子因嫉妒产生的不良情感能够得到宣泄。
(4)帮助孩子正确分析与他人产生差距的原因
儿童的思绪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绪为主,他们一般不具备对事物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嫉妒简单地归责于自己或所嫉妒的对象,而不去考虑其他因素。
因此,父母应帮助孩子全面分析造成孩子和所嫉妒对象之间的差距产生的原因,这些差距能否缩短,以及缩短差距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使孩子能正确与他人进行比较,以积极的方式缩短实际存在的差距,最终化解内心的不平衡。
(5)帮助孩子提高能力。
父母和教师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孩子,不要当面指责孩子不如别人,而应具体帮助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如果有条件,父母或教师可以请一位能力强的孩子来帮助他做好一件事情,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的能力,而且孩子之间真诚友好的帮助也是克服嫉妒心理的良方。
(4)对孩子进行谦逊美德的教育。
嫉妒通常较多地产生在有一定能力的孩子身上,孩子往往因为自已有能力,但没有受到注意和表扬,因而对那些受到注意和表扬的小朋友产生嫉妒。
所以在纠正嫉妒心理的同时还必须对孩子进行谦逊美德的教育,让孩子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让孩子明白即使别人没有称赞自己,自己的优点仍然存在,如果继续保持自己的长处,又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自己的才干就会更强,就会真正地、长久地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
(5)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有嫉妒心理的孩子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
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去同别人相比,竞争是为了找出差距,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竞争的胜利,把孩子的好胜心引向积极的方向。
6)培养孩子养成豁达乐观的性格
应教育孩子理解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让孩子懂得各人都有各人的优势和长处,但同时各人也都有各人的不足和短处,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道理。
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正视别人的优势和长处、欣赏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从而能够学习、借鉴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成功来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喝彩。
[分析思考]除上述方法外,你认为还可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
四、儿童孤独症
(一)什么是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精神异常病症,在我国尚鲜为人知,我国约有患儿40万。
患有孤独症的儿童,身体一般健康,但在其他方面,如行为、言语、情感等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区别,会表现出社会交往、言语、情感、行为的障碍。
具体表现为极端孤独,总是不声不响,沉浸在自身的小天地里,对外部刺激缺乏积极的反应,只关心自己,对外人、家人都是漠不关心,幼小的儿童甚至在父母抱他时也无动于衷,表现出视而不见的神态。
远离同伴,但对小动物、小物件之类的东西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逗玩上半天;
言语、动作呆板,经常自言自语。
孤独症的患病率国外统计为0.2‰至0.5‰,即每万个儿童中大约有2到5个儿童罹患此症,多发生于2~4岁,男孩多于女孩。
[图片摘自:
(二)儿童孤独症的症状表现
1、人际关系障碍
没有依恋行为:
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
不粘人,(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喜欢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
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而不是“情感对象”)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
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没有很大的差别:
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表现出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
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
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
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交谈,也很少能和他人维持真正持久的友谊。
随年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2、沟通障碍
语言沟通障碍:
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