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测试题及答案.docx
《小学语文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测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一)
一、填空题。
(6分)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3、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
语文学习方法)。
5、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四、分析题(50分)
(一)课标与大纲对比分析。
(10分)
答:
首先,新课程标准在认字方面识字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并将“会认”“会写”分开要求,明确了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是多认少写,可以避免字字要求“四会”,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这为尽早让学生开始阅读打下了一个基础。
并且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认字兴趣,这在“大纲”中是没有的。
其次,在写字方面,大纲中有掌握“笔顺规则、间架结构”,“能按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记忆字形”的明确要求,在音形意三方面的学习作了具体的布置,而“新课标”中作的要求是总体性的,“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
再者,新课标中提出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这在“大纲”中是没有的。
可以看出新课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确的要求,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二)案例分析(请围绕新课标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20分)
1、一位教师执教《太阳》时,当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后,安排了表演的环节。
教师假扮后羿射日,当正要射下第十个太阳的时候,学生纷纷阻拦,说出“慢着!
”“等一等!
”“别射!
”而当教师问“为什么不能射?
”时,学生却哑口无言,连忙翻书,但一时难以组织好语言。
如此安排表演,你认为合适吗?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
(10分)、
答: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着为老师在教学中颇费心思,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他的本意我想应该是创设这个情景让学生表述太阳的作用。
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想的程度,课堂上出现了冷场。
另外,既然已经学完了“关系密切”了,这个表演只是让学生来复述文中的内容,这种情景的意义性已经不大。
我想,把这个表演安排在教学“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之前,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带着问题去探究“为什么这第十个太阳不能射?
”比较合理。
2、一位教师在教学冀教版一年级下册《遥远的恐龙世界》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
下面是开始上课时的一个片断:
(10分)
老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遥远的恐龙世界》,老师课前让你们收集恐龙的资料。
你们收集了吗?
生(齐答):
收集了。
问题一:
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搜集的资料可取吗?
为什么?
问题二:
如果让你来讲设计课前收集资料的这类型课,你会怎么处理呢?
答:
明显是不合理的。
资料的收集和利用在新课程中作为拓宽学习课程的一种方式,为老师和学生所欢迎,它是一种辅助的手段。
但是,上述案例中,课一开始就交流,学生在没有很好地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像是一个个被架空了的高楼,立足不稳,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是很正常的。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应该让学生自己展示给大家,这个分享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学生重中体会成就感,能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位老师在学生的表述出现困难的时候应该向他提供及时地帮助和鼓励,而不能越俎代庖。
像案例中的做法只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答:
我想,我会将这些资料的交流放在学生对恐龙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进行。
如:
除了课文上的这些知识,你还有什么可以告诉大家的吗?
说说你收集到的情况吧!
我坚持学生收集的资料学生自己展示。
学生展示过程中有困难的,老师提供协助,并适时地鼓励,以激发孩子们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信心,图片以及资料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还会在班级上作展示。
让学生的成功体验在课后得以延续。
(三)问题分析及对策(20分)
1、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
老师说:
“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
”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
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
怎么办?
(10分)
答:
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
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人性化阅读。
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上面的案例,忽视了老师引导的功能。
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逐渐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
引导学生的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
读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
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
2、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
(10分)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是你该处理?
答:
我不禁要为这位学生叫屈。
可以看得出这个孩子非常富有童真,句子充满了童趣。
小学低段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孩子表达的兴趣,乐于表达的习惯。
特别是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保护,案例中的老师的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
我想,我会给这个孩子一个优,并且在班级上给予表扬,表扬他造句的生动,想象力的丰富。
五论述题(24分)
结合你的教学实践,重点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谈谈怎样上好一堂课。
答:
新课标按照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目标设计上有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
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互交融、渗透的,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
读准(生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7、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8、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教学重点。
12、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教学设计>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
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13、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14、(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15、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6、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
17、《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
18、《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
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21、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2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
23、《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明确指出: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设计>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4、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
分解式目标和交融式目标。
25、“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
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
26、“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
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
.27、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2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效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
这样既可体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
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
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4、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
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7、课程资源:
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8、语文课程资源:
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
它可以理解为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的一切课程资源。
9、人本语文课程资源:
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11、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那些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12、体验学习:
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望。
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
“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
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
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
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4、新课程要求老师角色怎么转变?
€€答: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
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
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
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
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助性强。
当然课堂教学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
€€5、《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
€€
答:
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
“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难度降低了,时间减少了,但是汉语拼音的能力并没有削弱。
6、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
(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
(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
(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
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10、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
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11、什么是阅读教学?
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途径,不是目的。
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13、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
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
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
14、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
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
15、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答: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
19、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答: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
(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1)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
(2)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
(3)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20、什么是课程资源?
答: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1、课程资源有哪些种类?
答: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22、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
答:
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依次革命。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
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
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
23、什么是探究学习?
请举例说明。
€€答: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如:
教学《捞铁牛》一文第二段,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
可以这样处理这一部分的:
(1)课前用小木板、木条制作了类似教材插图中的“大船”,还准备了绳子、石块、“铁牛”(用大石快代替)、玻璃缸。
(2)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演示怀丙捞铁牛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捞铁牛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3)最后再读第四自然段,去验证观察的结果。
又如:
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
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
具体是怎么想的?
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
(“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
24、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
答:
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
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
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
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
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
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
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四、观点论述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
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试述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
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
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
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
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3、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
答: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