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09036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

2.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3.探究中的伙伴,平等中的首席。

4.课程的开发者。

教材是老师开发一个课程的基础,教材的实用教师有很大的主动权,要求校本开发(比如学校组织学生活动,用两节5号电池拖动一辆长安面包车)。

关于教师角色,现在有几个新的比喻:

教师是“介绍人”,是“打火机”,是“领头羊”,是“味精”。

说教师是“介绍人”而不是“媒人”,是因为媒人牵红线的方式有问题。

而介绍人则不同,他的根本任务是让恋爱双方认识和互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感兴趣就成功了一大半。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让男女双方亲自恋爱,主动发展。

教学最终是让学生和教材“谈恋爱”,教师是“介绍人”,干涉过多是第三者插足,甚至可能是精神病患者。

说教师是“打火机”而不是“火柴”,是因为火柴在点燃的同时自己也变成灰烬,做出了牺牲。

而打火机在点燃后还可以重启。

教师要在教学中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智慧的火把,自己就需要在平时不断地充气。

气足火就旺,火旺就点得准、点得快、点得猛,这样学生就会学得乐、学得快、学得好。

学生头脑中的“干柴”多得是,关键是“点燃”。

换个词语就是激发、唤醒、启发、引导、促进。

这个人物完成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自然而然会迎刃而解。

说教师是“领头羊”而不是“牧羊人”,是给予这样的想法:

领头羊和羊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羊。

在关系上是平等的,只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

而牧羊人和羊却是不平等的,一为人——高级动物,一为羊——低级动物。

教师在本质上和学生一样,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共同发展。

不要像牧羊人对待羊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像领头羊那样做平等中的首席,把学生领向知识的茫茫草原,在寻觅和咀嚼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说教师是“味精”而不是“食盐”,是因为食盐太让人依赖,让人离不开,而且用量比味精要多。

而味精却不一样,虽然离不开,但用量比盐少,稍稍加一点味精就能把饭菜做得非常可口。

教师要像味精一样,起到调味的作用,让学生“吃得可口,营养丰富”。

要做到适可而止,该加则加,不可“加得过多”,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掩盖住了学习“味道”;

不可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上面的比喻概括起来说,那就是——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

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点燃;

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

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边长色香味俱全的每餐。

作为新走上教学岗位的大家,怎样才能快速适应,应该把学习和落实教学常规放在第一位。

第一部分教学常规

一、关于常规

所谓常规,一是指通常的规则,一般的规则;

二是指日常奉行的规则。

二、什么是教学常规

通常说来,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检测和教学总结反思六个方面。

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预设)

一、教学设计(备课)与教案

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

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过程,也指这一过程的结果;

教案是教学设计结果的部分体现。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组成,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耦合起来,使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主体性都发挥出来,从而建构学生的全面素质。

教学设计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整体性

(1)目标设计的整体化。

从纵向来讲,学生在校的受教育时间大体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在每一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培养目标,在每一个阶段也都有相应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与之相配套,学生每一阶段也都有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时,不能单就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做单一的设计,应有整体性,应从整体上对某阶段的发展目标进行设计,就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做整体规划,使彼此有机衔接起来。

从横向上来讲,每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目标包括认知的、道德的、审美的、交往的素质等,这些又是交织在一起的,也要进行整体设计。

(2)内容设计的整体化。

内容与目标是相适应的。

教学内容一般指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所规定的内容,对每一个教师来说这是现成的,已规范好了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任务主要是根据学年、学期计划以及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等条件、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详略、深浅、难易、繁简等方面进行恰当的处理,如变换顺序、化繁为简、搜集和补充辅助资料等,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最近发展区”。

一个主体性强的教师还敢于就教材进行重新编排,敢于补充新的内容。

(3)时间、空间设计的整体化。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目标、环境的不同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和空间。

就教师而言,时间设计包括课堂内各个环节的控制以及根据季节变化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

就学校教学管理而言,时间设计指对学生学习活动总量的安排和各类课程时间的分配。

学生活动总量包括学年活动总量、学周活动总量和学日活动总量。

各类课程时间分配主要指对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各类课程部门内部各学科、各活动之间的时间分配。

空间设计主要指课内、课外的结合、校内校外的结合、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协调等,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内,要紧密结合学科的性质、内容以及时间统筹设计。

时间、空间的整体设计,为学生各类活动提供恰当的时空比例,从而保证学生素质的完整、全面发展和提高。

(4)教学形式设计的整体化。

它所关注的是设计一种怎样的形式,以创设最优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处于主动自觉的学习状态。

由于具体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学生的不断发展、教学情境的不断转换,教师的教学形式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即便是在一节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应是唯一的。

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比如有讲解接受式、自学辅导式、问题教学式、探究发现式、掌握学习式、开放课堂式、合作教学式等等,教师应对各种教学形式有比较好的了解和把握,对他们的特点、作用、适用条件充分地掌握,以便在设计教学时灵活选择和运用。

各种教学形式都有其特殊的价值和适用范围,设计教学时就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形式,使它们有机的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发展。

(5)教学效果测评反馈设计的整体化。

教学效果的测评与反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重要作用,教学设计时必须加以重视。

教学效果测评与反馈设计的整体化主要是指对教学测评的标准、测评的时间、测评的方式、手段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安排,要求标准要全面、科学,时间要恰当、及时,方式要灵活,手段要多样,以便能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对教学中的错误、遗漏及时补救,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也为今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设计方案提供信息。

(6)对以上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形式、教学效果测评等彼此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各自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彼此之间配合要适切、恰当,要有整体性,而且这一点是坚持整体性的最重要一环。

2.坚持活动的系统化和序列化

学生要成为具有完整发展的真正主体,就必须为之提供相应完整的活动形式。

这就要求,第一,设计的各种活动形式要全面,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活动都要有,从而保证学生有比较完整的活动体验。

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教学体系来看,学生活动的系统化是很不够的,表现为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的缺失、学生非反映客体活动形式的缺失、学生间交往活动的缺失、非理性活动的缺失等。

这些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完整发展,面对新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设计必须克服这种现象。

第二,各种层次、各种侧面的活动不能是混乱无序的,要有序列。

就一个完整的教育周期来看,从小学到中学各个年级的活动层次、活动水平是不同的,在设计时应体现活动的层次性和序列性,各层次之间要互相衔接,循序渐进,比如劳动课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体现出劳动的目标、劳动的强度、劳动的难度、劳动的时间等各个方面的层次性和序列性,不能简单的重复,应目标不断提高、扩大,强度、难度逐渐加大,时空不断扩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劳动素质逐渐提高、完善。

第三,教学管理上,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对活动的形式、类型应有统一计划和安排,各学科教师之间要密切配合,各个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也要注意活动形式的系统化和序列化。

3.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参与性

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生成、发展与完善根本上来自于学生自身的自主活动。

有研究表明:

“学生在教室学习过程中参与的情形,可以用来解释个人成就变异中大约百分之二十的部分”,“主动参与学习的数量是教学品质很好的指标,这项指标可以预测或解释学生个别学习的情形。

”还有研究表明:

“高成就的学生与教师产生较多的互动行为且得到教师对问题较多的暗示,低成就的学生较少被教师鼓励参与课堂讨论或与教师产生互动,高成就的学生得到较多反应的机会以及较多对问题反应的时间。

(高成就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倾向于探询、提供线索,或者重述问题的次数比低成就者为多)。

”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设计教学时,必须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从两种途径来体现。

一种是内隐方式:

学生积极的思考、想象、回忆,一种是外显行为:

口头回答、书面答案、纸笔测验、举手、告诉邻座的同学、使用某种形式的信号、速记在便条纸上、指出来等。

传统教学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最根本在于用教师的教授活动代替或掩盖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形式等都是从教师如何教、如何完成书本知识的传授任务来设计;

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配合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

是所有学生一起跟着教师教的步骤走,学生的学习、发展被牵着走,似乎成了他人的事情。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性活动,而不是主动的自主活动。

有人曾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频度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总频度中之比为93.8%,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它类行为的比重微乎其微,分别占1.7%、2.7%与1.8%。

这说明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基本上是一个非自主的过程。

学生的行为基本上是“听师由命”。

从学生在校的整体活动总量来看,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也是不够的。

以1994年调整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六·

三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表为例,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仍是学科课程的课堂学习,属于自己的活动的课时总量仍占极少比例,最高为18.5%(小学一年级),最低为9%(初中各年级)。

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要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会选择、会参与,学会学习。

4.要能促进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交往

教学中的交往主要为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而生生交往对学生交往意识、交往技能、交往方式、交往能力等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主要是一种制度化的交往,天然地带有一种不平等性(从地位、作用而言),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随意的、自然的,彼此之间不存在天然的威严、高大、崇敬之感,更宜于交往。

由于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教学中又以个体认识为主,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十分有限,学生在课堂中的交往主要是师生间的交往。

有人对我国小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时间构成上,师生交往独占型(整个课堂时间均用于师生交往)、师生交往主导型(师生交往时间占70%以上)比例高达近90%。

在他们所观察的所有课堂教学的全部时间中师生交往所占比重高达93.2%。

从空间构成上,课堂活动的场所基本上处于教师的全方位控制之下,课堂教学空间形态几乎均为秧田型,这种秧田型空间形态无例外地导致课堂的“总体空间”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师集权控制下的“伞状空间”,这种伞状空间宜于教师与学生全体(作为一个整体)之间的单向交往,而不宜于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

表面上看,全班学生是作为一个集体,每个学生作为其中一员或作为小组集体之一员在进行课堂学习,而实际上这种“班级”与“小组”无异于“聚合的大众”,每个学生只是作为“单独的个体”在课堂中学习,班集体并没有达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作用。

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丧失或缺乏也给当代人类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困境,如造成道德教育的贫困化,使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原子化,使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发生断裂等。

在我国,由于没有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导致他们的交际能力十分缺乏,无法适应社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所提出的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郑日昌等人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调查发现,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淡”,62.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很多学生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显得很不自在。

所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既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克服现实教学弊端的需要,有其现实意义。

交往在其形式上表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是竞争与合作。

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往要包括他们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竞争是人们对于有限东西的争夺”,“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协调一致的活动,合作的特点在于每个人的行为不仅有利于自己,而且有利于他人。

”从广义来讲,竞争是一切生物间生存的需要,对人同样如此,竞争充满了人生。

竞争使人充满活力、精神振奋、努力进取,促进社会进步。

人类生活在世界上,需要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

当依靠个人或团体的力量达不到目标时,就需要合作。

合作同样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没有合作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竞争与合作是双向互动的,二者在性质上对立,但又是密切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对两个确定的个体或群体关系而言,竞争与合作是相互对立的,对于不同的群体之间的竞争而言,群体之间的竞争能促进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又能增强群体之间的竞争。

如果活动性质由竞争转变为合作性,群体之间的关系随之转化为合作。

教学中,竞争与合作作为两种不同的情况影响学生的自我强化和自我评价,影响学生的成就归因。

因此,对教学中学生交往活动的设计应通过各种途径和策略使学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保持和谐正常的同伴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利于他们的社会化。

5.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是追求效率的社会化活动,要求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教学活动的起动、维持、进程、方向、目标从根本上都是由教师来掌握的,这是社会实践活动规律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对教学艺术的把握,能适时因势因材施教,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把教转化为学。

判定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标准不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而是学生是否学得主动,是否心情愉悦,是否最大程度发展了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形成了主体人格。

“任何一位教师……可用他独特和无穷的创造力去设计、创造他的教学课程和内容。

唯一能证明教学设计成败的衡量标准是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满意程度。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教学任务及对象;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

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

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

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

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

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

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

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

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

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

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要充分彻底地分析所教学的内容,应该针对培养目标,综合学生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形式、特点和规律以及知识结构图到学生学习能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去进行学习重点、难点的分析。

如《孔乙己》一文,主题深刻,语言含蓄,值得研究探讨的东西很多。

如果仅凭学生先有的知识及思维方式,要达到迅速的领会作者材料安排的意图,是非常困难的。

不如从人物入手,先提示学生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一句话,抓住三个要点,联系此句话的前后内容,以此为阅读的突破口,化难为易。

3.教学对象。

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难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是很重要的。

(二)制定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综合性方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

1.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的增加,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出现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探究学习中学生对于问题情景的体验和问题解决的结论论证,合作学习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等,都不可能用以往的授课组织形式替代。

2.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规。

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

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

虽然,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但是教学还需遵循一定的规律,一般教学论著作中对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均有过论述,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

此外,除了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还需要考虑适当的选择程序。

应避免以下问题:

第一,对学法不重视。

既然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应该既包括教法也包括学法,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都是仅仅从教师活动来说的。

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过于一般化,缺乏针对性。

如“讲解”和“讨论”,“归纳”和“演绎”等。

第三,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搬已有的教学方法,这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到底有哪些?

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因此,在考虑教学方法的同时还需考虑学法指导。

3.学法指导。

(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努力营造一个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

(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

(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

4.教学媒体。

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

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

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等等。

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教学设计是以目标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

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

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