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原料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9305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烹饪原料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烹饪原料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烹饪原料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烹饪原料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烹饪原料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烹饪原料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烹饪原料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烹饪原料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烹饪原料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6.干贝:

干贝也称瑶柱,是用扇贝的闭壳肌干制而成的一种珍贵海味。

17.鱼翅:

鱼翅是由大鲨鱼的鳍干制而成的一种名贵干货原料。

18.水产品:

水产品,狭义是指鱼类和在水中生活的低等动物,广义上指鱼类和水生的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蔬菜类等,我们习惯上把生长在水中,能作为烹饪原料的鱼类、爬行动物及某些低等动物统称为水产品。

19.蚝油:

蚝油是以牡蛎科动物蚝加工蚝豉所得汁液,经浓缩后,加入糖、盐和防腐剂等制成的鲜味调味品。

也有直接以蚝肉酶解所得的原汁液复制而成的,有浓郁的鲜味,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调味品。

20.鱼肚:

鱼肚也叫鱼鳔,是鱼体中的沉浮器官经干制而成的一种较名贵的干制品。

21.鱼骨:

鱼骨又名鱼脑、鱼脆,是鲨鱼头部和腮裂的软骨加工而成的。

22.鱼唇:

鱼唇是鲨鱼吻部周围软骨连皮切下干制而成的一种干货制品。

23.蛤士蟆油:

蛤士蟆油又称雪蛤油、雪蛤膏、田鸡油,是雌蛤士蟆的输卵管的干制品。

24.鱼信:

鱼信是鲨鱼脊骨髓的干制品。

25.蚝豉:

蚝豉是用牡蛎肉干制而成的。

26.单果:

由一朵花中仅有的一个雌蕊发育而成的,这种果实称为单果。

27.复果:

有的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这种果实称为复果或聚花果。

28.聚合果:

一朵花中具有许多雌蕊,每一雌蕊形成一个小果实聚集在花托上,这种果实称为聚合果。

29.真果:

大多数植物的果实只由雌蕊的子房发育而来,称为真果。

30.假果:

一些植物的花被或花托一起参与果实的发育,形成的果实叫做假果。

31.干果:

干果是指自然干燥的干果和将鲜果经人工干燥而得的果干。

32.肉果:

即通常所说的水果。

33.面筋:

面筋是将小麦面粉加水和成面团,在水中揉洗除去可溶性物质、淀粉和麸皮,最后得到一种浅灰色、柔软而有弹性、不溶于水的胶状物。

34.食用菌:

食用菌是指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的子实体,通称食用蘑菇。

广义上的食用菌还包括利用发酵作用进行食品加工的菌丝体、丝状真菌和酵母菌。

35.茎菜类蔬菜:

茎菜类蔬菜是指以植物的嫩茎或变态茎作为主要供食部位的蔬菜。

36.玉兰片:

玉兰片是指以鲜嫩的冬笋或春笋为原料,经加工干制而成的制品。

37.腌制菜:

腌制菜是将新鲜蔬菜用食盐腌制或盐液浸制后的加工品,其特点是保藏性强、组织变脆,风味好。

38.增稠剂:

增稠剂又称为黏稠剂,是指用于改善菜点物理性质、增加菜点的黏稠度、赋予菜点黏滑适口感觉的添加剂。

39.凝固剂:

是使食品中胶体(果胶、蛋白质等)凝固为不溶性凝胶状态的食品添加剂,又被称为组织硬化剂。

40.复合蓬松剂:

复合蓬松剂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起蓬松作用的化学成分混合制成的蓬松剂。

41.调味料:

调味料又称调味品,是在烹调过程中主要用于调和食物口味的一类原料的统称,在菜肴中起定味、上色、去除异味、杀菌防腐等作用。

42.佐助料:

辅助料又称辅佐料,是指烹饪原料中既不作菜点的主、配料,也不起调味作用(或不是主要用于调味)的部分,主要包括食用油脂、烹调用水、烹调添加剂、芡粉等。

二、简答论述

01.影响烹饪原料品质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

(1)原料的种类对原料品质的影响:

烹饪原料种类繁多,各种原料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和化学组成,因而其品质各不相同;

同时,由于栽培和饲养的方法不同,同一原料还有不同的品种,品种之间也存在着质量的差异。

(2)原料的产季对原料品质的影响:

生物性原料的生长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较大;

另外,不同的烹饪加工,对原料的生长时间也有不同的要求。

(3)原料的产地对原料品质的影响:

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不同,生物物种的分布也不一样,加上各地区动植物饲养和种植方法以及加工方法的不同,所产的原料其品质也有差异,因此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特点的烹饪原料,即所谓的地方名特产品。

(4)原料的不同部位对原料品质的影响:

同一动、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其质地、结构、特点都不相同,这也就影响了原料的品质和所适合的烹调方法。

(5)原料的卫生状况对原料品质的影响:

烹饪原料大多来自动、植物,其品质极易发生变化。

不卫生的原料不仅直接关系到菜肴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6)原料的加工贮存的方法也直接影响到原料的品质,加工不当或储存不好都将使原料的质量下降,使营养成分降低、感官性状变坏,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原料的食用价值。

02.低温储存法的作用原理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低温抑制了原料中酶的活性,能减弱鲜活原料的新陈代谢强度和生鲜原料的生化变化,从而较好地保持原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

(2)低温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活动,有效地防止了由于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原料质量变化。

(3)低温延缓了原料中所含的各种化学成分之间发生的变化,有利于保持原料的色、香、味等品质。

(4)低温降低了原料中水分蒸发的速度,从而减少原料的干耗。

03.烹饪原料按来源属性可分为哪几类?

(1)植物性原料:

粮食、蔬菜、果品等。

(2)动物性原料:

家禽、家畜、鱼类、贝类等。

(3)矿物性原料:

食盐、碱、硝、明矾、石膏等。

(4)人工合成原料:

人工合成色素、人工合成香精等。

04.烹饪原料按商品种类可分为哪几类?

答:

(1)粮食:

大米、大豆、面粉、玉米等。

(2)蔬菜:

萝卜、青菜、番茄、食用菌等。

(3)果品:

包括各种水果、干果、蜜饯等。

(4)肉类及肉制品:

畜肉、禽肉、蛋奶、火腿等

(5)水产品:

包括鱼类、虾蟹、贝类、海蜇等。

(6)干货制品:

鱼翅、干贝、干菜、海参等。

(7)调味品:

盐、醋、酱油、味精、香料等。

05.冷冻原料在解冻过程中品质发生哪些方面的变化?

冷冻原料在解冻过程中其品质也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

原料内冰晶体融化,原料由冻结状态逐渐软化至生鲜状态,并伴随着汁液的流失;

因温度上升,原料表面水分蒸发的速度加快,使原料的重量减轻;

由于温度升高,原料细胞中酶的活性增强,氧化作用加速,并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06.简述秦汉以后烹饪原料的发展状况。

秦汉以后,人们开始采用多种多样的加工原料,在烹调菜肴时使用多种自然色素,利用发酵技术制作各种各样的面食点心。

许多国家的烹饪原料被引进中国。

海洋渔业迅猛发展,海产品也逐渐增多。

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得到互相观摩、借鉴的机会,烹饪原料也得到了流通。

07.动物的结缔组织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结缔组织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组织、硬骨组织和血液等几类。

(1)疏松结缔组织:

是一种柔软而富有弹性和韧性的结缔组织,在动物体内分布最广,主要填充在组织或器官之间。

(2)致密结缔组织:

主要由大量排列紧密的纤维组成,基质和细胞成分少。

作为烹饪原料运用的致密结缔组织有肉皮、蹄筋等。

(3)脂肪组织:

由疏松结缔组织堆积大量的脂肪细胞而成。

(4)网状结缔组织:

由网状纤维、无色透明胶装基质、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组成。

(5)软骨组织:

由软骨细胞、纤维和基质组成。

(6)硬骨组织:

是动物体内最坚硬的结缔组织,由细胞、纤维和基质组成。

(7)血液:

由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组成的结缔组织。

08.何谓烹饪原料?

其食用价值取决于哪几个方面?

烹饪原料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烹饪原料的食用价值的高低和加工性能的好坏。

其中食用价值的高低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烹饪原料食用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安全性:

所谓安全性,是指由某种原料加工的菜点食用以后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2)营养性:

是指烹饪原料中所含营养物质的多少。

(3)可口性:

所谓可口性,是指烹饪原料的口感和口味。

09.烹饪原料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烹饪原料学,以烹饪过程中所运用的原材料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烹饪原料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品质检验、储存保鲜、烹饪运用、产地季节等内容。

10.原料的成熟度与原料的品质有何关系?

原料的成熟度是指原料的生长年龄和生长时间。

不同的生长年龄和生长时间,原料的成熟度就有差异,其品质就有变化。

如成熟度过低,原料中的水分含量较高而其他营养物质的含量较少,故质地虽嫩却风味不足;

如成熟度过高,则质地又会变老而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失去使用价值。

不同品种的原料其成熟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往往原料的成熟度恰到好处,其品质为最佳。

当然,成熟度高低的选择,还与原料的用途有关。

11.高渗透压环境为什么能贮存原料?

利用食盐或食糖溶液渗入原料组织内,可以提高原料渗透压和降低水分活度,并使微生物细胞的原生质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有选择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从而达到储存原料的目的。

12.试述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结构特点。

根据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将肌肉组织分解为横纹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

骨骼肌是构成肉类食品的基本部分,即通常所说的“瘦肉”的主体部分,由于它含有丰富的完全蛋白质,因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心肌是构成心脏的肌层,分布在心脏的房、室壁上。

禽畜的心肌可作为烹饪原料供食用。

平滑肌主要构成某些脏器和血管壁、胃肠壁的肌层部分。

一些动物的胃肠壁的平滑肌可作为烹饪原料供食用。

在肉品加工中,部分平滑肌可供制作肠衣等产品。

13.试述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差异对原料品质的影响。

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差异对原料品质具有较大的影响。

植物细胞因具有细胞壁,故植物性原料通常比较硬,并且脆性比较强;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动物性原料通常比较柔软,脆性较差。

植物细胞因有液泡,故植物性原料含水量较高,通常不易贮存保管,特别是蔬菜和水果;

动物细胞虽然也有液泡,但液泡较小且呈分散状态,故动物性原料含水量较植物性原料含水量低,冷冻贮藏时细胞结构不易被破坏,保质效果较好。

植物细胞因有质体,并且液泡中含有花青素等色素,故植物性原料的色彩比较丰富;

而动物性原料没有质体,且没有花青素,因而色彩相对比较单调。

14.比较分析理化检验与感官检验的优缺点。

(1)运用理化检验方法鉴别、检验原料的品质比较精确,能具体而深刻地分析食品的成分和性质,对原料品质和新鲜度作出科学的结论,还能查出其变质的原因。

理化检验比较准确可靠,但运用该法检验时必须具有相应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且检验周期较长,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后才能得出结论,故此法在烹饪行业通常较少使用,但对某些原料(如家畜肉)则必须经我国专门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

(2)感官检验方法直观,手段简便,不需要借助特殊仪器设备、专用的检验场所和专业人员,并且能够察觉理化检验方法所无法鉴别的某些细微变化。

感官检验对肉类、水产品、蛋类等动物原料的检验,更有明显的决定性意义。

但感官检验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凭人的感觉对原料某些特点做粗略的判断,并不能完全反应其内部的本质变化,而且各人的感觉和经验有一定的差别,感官的敏锐程度也有差异,因此检验的结果往往不如理化检验精确、可靠。

所以对于用感官检验难以作出结论的原料,应借助于理化检验。

15.试述植物细胞内含物对果蔬色、香、味的影响。

植物细胞的内含物种类及质体的类型对果蔬色、香、味有很大的影响。

(1)果蔬的颜色:

主要与质体的种类和液泡中的花青素有关。

质体中所含的不同色素及花青素在不同酸碱条件下色彩的变化决定了果蔬的颜色,使得果蔬的色泽多种多样。

(2)果蔬的香气:

主要取决于内含物中精油的种类和数量。

果蔬中所含的挥发油包括醇、酯、酮、烯等有机物。

不同类型的挥发油使果蔬具有不同的香气。

(3)果蔬的滋味:

主要与果蔬细胞中的内含物种类有关。

果蔬的甜味取决于液泡中所含的蔗糖、果糖、葡萄糖等的种类和含量,其中果糖最甜,蔗糖次之,葡萄糖甜度最低;

果蔬的甜味还受到有机酸和单宁等物质的影响。

果蔬的酸味取决于液泡中所含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果蔬中所含的有机酸主要有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其中酒石酸酸性最强、苹果酸次之、柠檬酸最弱。

果树的涩味来源于液泡中所含的单宁物质,而果蔬的苦味则与液泡中所含的植物碱等物质有关。

16.如何检验火腿的品质?

火腿的质量检验以感官检验为主,要求皮肉干燥,肉坚实;

皮薄脚细,爪弯腿直;

形状呈琵琶形或竹叶形,完整匀称;

皮色棕黄或棕红,无猪毛;

具有火腿特有的香味,无显著哈喇味;

切开看瘦肉层厚、为鲜红色,肥肉层薄、为蜡白色。

17.狗肉在烹调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狗肉入馔以狗仔为佳,适于炖、焖、烧、卤、酱、煮等长时间加热的烹调方法,最宜砂锅炖、焖。

狗肉的土腥味较重,因此烹调时一定要注意除腥,一般先将狗肉在清水中浸泡数小时而后取出,再用清水充分洗净,投入沸水锅内,加姜片、葱段、黄酒等煮透即可,若加些蒜泥、辣椒酱等味道更好。

菜品有江苏的鼋汁狗肉、广东的狗肉煲、海南的火锅狗肉等,此外还有红烧狗肉、砂锅狗肉、黄焖狗肉、椒盐狗肉等。

因为狗肉中寄生有旋毛虫幼体,短时间加热不能彻底杀死此种寄生虫,所以不宜用爆、炒、熘等旺火速成法加工。

此外,病狗和疯狗的肉不能食用。

18.影响家畜肉嫩度的因素有哪些?

嫩度指肉入口咀嚼时对碎裂的抵抗力,常指煮熟肉类的柔软、多汁和易于被嚼烂的程度。

结缔组织的含量、肉的持水性、组织结构状况、脂肪含量、PH值以及烹调技法的差异等,都是影响肉的嫩度的因素。

而这些因素又与动物种类、品种、年龄、性别和役用情况有关。

结缔组织含量是影响肉嫩度的最主要因素。

肉中结缔组织含量越多,则嫩度越差。

肉类在烹熟的过程中,因烹调技法的不同,其嫩度也不同。

目前烹饪上逐渐使用人工制嫩方法改变肉的嫩度。

19.兔肉在烹调加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兔在烹制前需先剥去皮。

兔的生殖、排泄器官、脊椎骨和各种腺体有很浓的腥臊味,初加工时应注意将其除去。

兔肉略带土腥味,需用凉水将兔血冲洗干净,然后方可烹调。

选用兔肉以饲养1年左右的兔最佳。

因兔肉脂肪含量少,故加工时宜多放些油,以增加其风味。

20.常用的贮存鲜蛋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贮存方法有冷藏法、石灰水贮存法、粮食贮存法、涂膜储存法、草木灰储存法、泡花碱储存法等。

(1)冷藏法:

该法是目前鲜蛋储存的主要方法,其特点是贮存时间长、量大、质好。

(2)石灰水储存法:

此方法简便,成本低,可储存8个月左右。

(3)粮食储存法:

将鲜蛋放入晒干后的豆类、谷类粮食中,可使鲜蛋在较长时间内不变质。

(4)涂膜储存法:

选用石蜡松脂合剂为涂料,均匀地涂抹在蛋壳上,可密闭气孔,使蛋内与外界隔绝,防止蛋中水分的散发,同时也可阻止微生物的侵入,从而起到保鲜的作用。

21.如何检验鸡蛋的新鲜度?

鉴别鸡蛋新鲜度的方法有很多,如感官鉴定法、灯光透视鉴定法、理化鉴定法和微生物学检验法。

在烹饪行业中常采用感官鉴定法,它主要分为看、听、嗅三种。

(1)看:

主要是观察鸡蛋壳的清洁程度、完整状况和色泽三个方面。

质量正常的鲜蛋蛋壳表面呈粉白色状,清洁、无禽粪便等污物,蛋壳完整无损、表面无油光发亮的现象;

打开蛋壳看,蛋白黏稠度高,蛋黄饱满,呈半球状。

(2)听:

是从敲击蛋壳发出的声音来辨别蛋类有无裂损、变质。

新鲜蛋一般发音坚实,能发出如石子相碰的清脆的咔咔声。

(3)嗅:

就是闻蛋的气味是否正常、有无特殊的异味。

新鲜的蛋打开后有轻微的腥味,无其他异味。

如有霉味、臭味,则为变质的蛋。

22.试述蛋类原料的烹饪运用特点。

蛋类在烹饪中应用较广,其中应用最多的是鸡蛋,其次是鸭蛋、鹌鹑蛋。

蛋的烹法较多,适于煎、炸、蒸、烧、烩、炒、卤、酱等,既可作主料,又可作配料使用。

此外,蛋在烹饪中还有一些特殊作用。

例如,蛋白经搅打后,能吸收大量的空气,形成大量气泡,使体积迅速增大,故可制发蛋糊,用于“芙蓉鱼片”等工艺菜的制作;

蛋白具有较高的黏性,是很好的粘合剂,可用于上浆、挂糊以及肉圆等泥蓉菜的黏合成形;

蛋黄中具有亲水和亲脂肪的物质,具有乳化作用,能使菜肴中油和水充分混合,使菜肴细腻鲜香;

此外,蛋白的白色、蛋黄的黄色还可用来为菜点配色、调色。

23.试述鲜蛋的理化特性。

(1)相对密度:

鸡蛋各部分相对密度都不同,蛋的新鲜程度不同其相对密度也不同。

蛋壳的相对密度为1.741-2.134,蛋白为1.039-1.052,蛋黄为1.0288-1.0299.新鲜全蛋的相对密度为1.088-1.095,若蛋的鲜度降低,蛋内水分损失,气室扩大就会变轻。

薄蛋壳的相对密度也较小。

因此可以根据相对密度来鉴定蛋的鲜度。

(2)PH值:

新鲜蛋白的PH值为7.3-8.0,贮藏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溢出,PH值可达9以上。

蛋黄的PH值为6.2-6.6,与蛋白的情况不尽相同,贮藏过程中PH值变化缓慢,这是因受磷和脂肪酸等影响的缘故。

新鲜鸡蛋的黏度,蛋白为3.5-10.5,蛋黄为110.0-250.0。

蛋白的黏度与蛋的鲜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3)二氧化碳含量:

新鲜蛋白约含二氧化碳55毫克,蛋内二氧化碳的溢出量取决于温度、时间和周围环境的气压。

为防止蛋的质量下降,宜采取措施不使蛋内的二氧化碳气溢出。

(4)热凝固性:

蛋白与蛋黄的热凝固温度不同,蛋白在62摄氏度时失去流动性,约在80摄氏度时成为固体。

蛋黄在65摄氏度时开始凝固,70摄氏度时失去流动性。

加盐可促使其凝固,加糖可使其凝固温度上升。

热凝固性与蛋的贮藏条件有关,蛋的鲜度降低,其凝固点就高。

(5)蛋黄的乳化性:

蛋黄所含的脂类均质而高度分散,其中卵磷脂的含量较高。

卵磷脂是一种良好的乳化剂。

(6)蛋白的发泡性:

发泡性可分为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

发泡性以蛋白的蛋白质为主,特别是卵白蛋白和球蛋白。

发泡性受温度、PH值、黏度、无机盐和油的存在等影响。

贮藏蛋的发泡性比鲜蛋大,蛋其稳定性小,这是由于蛋白的黏稠度下降引起的。

另外,若蛋黄脂质的一部分移至蛋白时,其发泡性也显著下降。

24.试述家禽肉与家畜肉相比较的优点。

家禽肉与家畜肉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1)家禽的肌肉发达,特别是胸肌和腿肌。

占禽体的一半以上,故其食用价值比家畜肉更高。

(2)家禽肉的结缔组织占酮体的比例远比家畜肉的低,由于结缔组织少,肌肉纤维又极其细嫩,故肉的硬度较低。

(3)家禽肉脂肪熔点低,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4)家禽肉中呈鲜味的物质比家畜肉的多,故家禽肉比其他肉类鲜美。

25.试述肉类在烹调过程中色泽的变化规律。

肉类在烹制过程中,色泽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受加热方式、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的影响。

烹制时,肉由红色逐渐变成较淡的颜色,最后变成棕色或灰色。

生肉的红色主要是因为肌肉中的肌红蛋白所致,而烹熟后的颜色,则是由一些色素以及由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分解或聚合所形成的产物所致。

一般情况下,生肉在60摄氏度下颜色仅有微小变化,温度达65-70摄氏度时,则红色近乎消失,表明75摄氏度时肉已烹熟。

如在水中慢慢加热,水温将到沸点时,肉的外表变成淡灰色,如再进一步加热较长时间,则肉会变为棕色。

这种变化是由于慢慢加热过程中,肌红蛋白发生变性和氧化所致。

烹饪中为了保持肉的颜色,常用硝为定色剂。

即在腌制肉时加一些硝酸盐,烹制后,肉的色泽并不改变,这是因为肉中已含有对热稳定的一氧化氮肌红蛋白。

26.鱼类的体型有哪些类型?

各举两例。

鱼类为了适应不同的水环境,因而产生了不同的体型。

(1)纺锤形:

鲤鱼、青鱼、鲨鱼等。

(2)侧偏形:

鳊鱼、鲳鱼等。

(3)平扁形:

鳐鱼、魟鱼等。

(4)棍棒形:

黄鳝、鳗鱼等。

27.如何检验虾的品质?

虾的品质是通过感官根据虾的外形、色泽、肉质等方面来检验。

(1)外形:

新鲜虾的头尾完整,爪须齐全,有一定的弯曲度,壳硬,虾身较挺;

不新鲜的虾,头尾容易脱落或易离开,不能保持其原有的弯曲度。

(2)色泽:

新鲜虾皮壳发亮,呈骨绿色或骨白色;

新鲜的虾,皮壳发暗,原色变为红色或灰紫色。

(3)肉质:

新鲜虾肉坚实,细嫩;

不新鲜的虾肉松软。

28.如何区别鲢鱼和鳙鱼?

鲢鱼同鳙鱼的主要区别是体色和头。

鲢鱼又叫白鲢、鲢子,呈银白色,头较小,头长与体长之比约为1:

4,;

而鳙鱼头明显地大很多,头长、体长之比达1:

3,所以它又名胖头鱼。

胖头鱼体色比鲢鱼深,杂有不规则的黄黑色斑纹,因而又叫花鲢、黄鲢头。

它的味道虽不及青鱼、草鱼,但比白鲢好,尤其是它的头,味道特别鲜,故有“青鱼尾巴花鲢头”的赞誉。

29.蛇类原料在烹调加工时要注意什么?

蛇肉色白、细嫩,滋味极鲜,为筵席中之珍品。

蛇皮也可食用。

蛇肉适用于多种烹调方法,如炒、炖、炸、烩等。

常见的菜式有“三丝烩蛇羹”、“菊花龙虎凤”、“龟蛇汤”等。

烹制时蛇肉一定要熟透才可以安全食用。

由于蛇皮中容易带有寄生虫,因而尽量不食用,或充分加热后才能食用。

30.野畜类原料有哪些特点?

野畜的组织结构与家畜基本相同,但这类动物易惊、善于奔跑,肌肉组织特别发达且肌纤维较粗,口感比较粗老。

与家畜相比,这类动物的脂肪组织特别是肌间脂肪含量少,极少数活动量小的动物特别是肉食动物脂肪含量相对较多。

野畜大多有较重的异味。

野畜原料在整个烹饪原料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由于其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有的滋补功效,因此,由野畜制作的原料深受食客喜爱。

31.如何检验蟹的品质?

蟹的品质鉴定是根据外形、色泽、体重及肉质等几方面来确定的。

(1)新鲜蟹:

新鲜的蟹腿肉坚实、肥壮,用手捏有硬感,脐部饱满,分量较重,翻扣在地上能很快反转过来,外壳呈青色,发亮,腹部发白。

(2)不新鲜的蟹:

不新鲜的蟹腿肉空松、瘦小、行动不活泼,分量较轻,背壳呈暗红色,肉质松软,味不鲜美。

蟹以活的为好,如果已死,不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