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理论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8809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游戏理论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幼儿游戏理论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幼儿游戏理论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幼儿游戏理论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幼儿游戏理论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游戏理论doc文档格式.docx

《幼儿游戏理论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游戏理论doc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游戏理论doc文档格式.docx

朱家雄(2000)指出了游戏在幼儿人格建构方面的积极意义。

曹中平(1999)论述了游戏对促进幼儿生理发展、认知、社会化、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3.对游戏精神的研究。

  黄进(2001)对游戏的精神进行了论述,陈益(2003)对游戏的情绪体验的描述,这都是从游戏的情绪情感状态对游戏的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理论界对游戏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戏的本质、游戏的价值等方面。

总体上看来,关于游戏基本理论的研究还很少。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理论研究无用论。

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

大部分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单纯的游戏理论研究并不能为实践中的幼儿游戏提供有效指导。

  二是前人大家的研究太多,目前的理论研究很难超越。

皮亚杰、维果茨基、列昂节夫、艾里康宁、贝特森等大师极人物都对游戏理论的研究很多,后来者很难超越。

  三是研究者本身的理论水平就不高,所以退而求其次,转而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入手进行游戏研究。

  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中观层次研究。

  1.游戏与课程相结合的研究。

  普遍认为游戏应居于课程的中心,课程应该为游戏服务。

王银玲(2000)在编译的美国《游戏中心课程》中,论述了游戏与课程的相互生成,从游戏中生成课程,从课程中生成游戏。

游戏中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游戏为课程的中心。

  2.教育游戏化与游戏教育化。

  游戏与教育紧密结合,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使幼儿园的教学游戏化,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挖掘教育因素。

华爱华(1998)指出了游戏的教育化是针对自然状态下游戏的放任现状而提出来的,突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为教育服务的功能。

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教育日趋小学化而提出来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

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愉悦体验。

王银玲(2000)提出把游戏因素和教育因素有机结合,反对游戏神圣化和自由化的两种片面强调游戏排斥教育的错误倾向;

反对游戏工具化和游戏模式化的把教育因素人为扩张对游戏因素的强力压榨。

  3.对游戏的指导。

  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很多,这也是目前研究者很关注的一个问题。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教师要把在游戏外的指导和教师作为游戏角色的指导相结合。

丁海东(2001)提出游戏有内外两种指导方式。

外指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者身份为幼儿游戏提供的外界帮助和支持。

内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游戏情景中的指导。

外指导和内指导应该有机结合。

秦元东(2001)认为游戏指导的基本原则应遵循无为、适时、适度原则。

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要尊重幼儿自身意愿,尊重幼儿对游戏的选择,为幼儿的游戏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适时适度地给予幼儿指导。

邱学青(2000)强调教师对游戏的观察和指导应该密切结合。

通过观察制订游戏计划,各年龄班有不同的观察重点,通过细微的观察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虽然对游戏指导的研究很多,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一是在游戏的指导中,提出的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游戏对幼儿进行指导,这样确实能够改变教师以教育者身份对游戏指导过程中使游戏的中断。

但是,问题在于教师是否真正参与了游戏,是否发生了游戏体验。

实际上是教师为了指导游戏而参与游戏,教师从一个游戏跳到另一个游戏,她是一个虚假的游戏参与者,根本没有深入游戏,没有发生游戏体验。

教师还是站在成人的位置,高高在上的对游戏进行的一种形式上的指导。

然而目前,关于教师怎样参与游戏,怎样进行游戏体验,以及在这种基础上对游戏的指导,这些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

  二是关于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教师普遍认为角色游戏应该复制现实生活。

如在玩医院游戏中,幼儿没有进行挂号这个环节,教师认为这是不对的。

应该指导幼儿去医院看病要先挂号。

但是实际上,幼儿的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但不是全盘复制。

教师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

幼儿在体验中加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逻辑,对现实生活进行取舍、再造和解释,选择合自己逻辑的进入自己的游戏,不合自己逻辑的就舍去。

也许挂号这个环节正好没有进入幼儿的视野,所以教师没有必要强迫幼儿一定要进行挂号这个环节。

教师的这种游戏指导实际上还是一种不尊重幼儿的儿童观。

  4.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为幼儿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从而解除各种困挠,使幼儿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国外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心理治疗已经得到普遍的关注和实践。

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王国芳(2000)对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进行了概述。

邱学青(2001)采用人本主义的案主中心游戏疗法对一个孤独症幼儿进行了治疗且取得了显著效果。

高峻岭(2002)把亲子游戏治疗运用于单亲家庭。

  三、实践领域研究。

  主要是对传统的游戏进行改造设计,加入新的内涵,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目的性很强,使游戏为教育服务。

对传统的游戏的现代价值关注很少。

对玩具的文化内涵研究不多。

黄进(2002)对泥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关注,指出了泥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泥既孕育了人类的劳作又孕育了人类的游戏和艺术。

具体的游戏设计较多,但是对游戏的具体环节的指导设计很少。

  综上所述,目前对游戏的研究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

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明显的不足。

如对农村幼儿的游戏活动,对游戏的心理层面的研究,对现代生活对游戏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涉及的都很少,还需要后来者对这些层面进行关注。

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几点思考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拟情境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

因此,游戏体现了儿童与现实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通过某种虚拟的情境把某一类实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类实物之上。

例如,幼儿用竹竿模仿成人骑马的游戏,在这里马的特征便转移到竹竿上,竹竿成了马的替代物。

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的途径。

因此,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游戏应该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

所以,在《纲要》中明确指出: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要求我们做到“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

要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游戏是什么?

在幼教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

我比较认同的观点是:

游戏是由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能带给儿童快乐的,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

而不是由教师规定的,或在其导演下的,幼儿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的活动。

真正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带给儿童快乐,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建构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在游戏的组织、指导时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就是我的一点儿看法和建议,希望和各位幼教同仁商榷,以促进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进程。

一、对游戏概念的认识不清

许多教师偏重于具有目标性的、对幼儿具有一定发展意义的活动,称之为游戏。

而幼儿自发、自主发起的游戏,却常常被称之为“违规”活动。

例如,一名幼儿在搭积木,他把积木搭起后又推倒,如此反复,许多教师就会认为他不会搭积木,马上介入指导其搭高、围拢等技能,这时幼儿就会失去搭积木的兴趣,对教师的指导也会心不在焉。

还有在组织幼儿喝水时,幼儿主动发起的“碰杯”也是一种游戏的表现。

可以说游戏无处不在,幼儿天生就有游戏的本能。

我们教师要认清游戏的本质,游戏包括安静的、活动的、室内的、室外的、传统的、现代的等各种各样的游戏。

只要能让幼儿身心愉悦、健康向上的游戏,我们都要加以

保护,不能横加干涉,更多的指责。

二、游戏的组织过多趋向于功利性

目前游戏的组织,服务于目标的功利性太强。

我们的各种游戏很有计划性,目标层层推进,认为这样幼儿在我们的推动下就会发展,其实幼儿“玩得很累”。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我们会有这种体会:

当一个人在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时,他不会觉得累;

而当他只能按照别人的要求做时,他的心里会觉得不满意,会觉得比较压抑,也就失去了兴趣。

我们总在想通过某个游戏让幼儿学会一点什么、得到一点什么,这些东西常常是教师预先设定的。

事实上,这时幼儿所得到的并不是他们在游戏中本该得到的东西。

在实践中我发现,在自发游戏中幼儿玩得很轻松,都愿意参加。

我也觉得通过这样的游戏可以发现并解决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

有时教师单纯的教育,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而通过游戏,尤其是通过幼儿自发组织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中同伴之间的帮助,反而可以解决问题。

所以,游戏应是幼儿自己的活动,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培养同伴间的合作精神和友谊。

三、游戏的指导过于趋向导演

有时我们参观一些幼儿园的游戏时,会发现幼儿的交往能力很强,他们会主动地跟你打招呼,聊天,观察你的一切表现,随时准备回答你的问题,而游戏真正的快乐、愉悦感却没有了。

确切地说,那是在表演游戏,而且是在教师的“导演”之下。

我认为,当幼儿游戏时,在发生困难或危险时,教师要适时的给以恰当的指导。

如要发生危险时,要马上制止活动并讲清道理;

当提供的用具不会使用、整理时,教师要适时的告诉他,会玩了,玩得也就有意思了。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教”的程度问题。

这种“教”我认为是有必要的,这并不妨碍幼儿的自主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看待“教”,要明白“教”和幼儿的“自发”这两者是相互结合的,要理解什么时候要“教”,什么时候要让幼儿真正的独立自主。

有时教师硬要把一些东西强加在幼儿身上,硬要教给幼儿,可能很累而且没有效果;

但可能过一段时间后,没有教过的东西却在游戏中逐渐被幼儿理解了。

所以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游戏观念,要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

游戏可一直向幼儿发展的多种目标:

认知、情感、生活经验等,这对幼儿来说很有作用。

所以在组织游戏时,教师要做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问题的解决者、适当的支持者、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你给他一个世界,他立刻可以创造出无数世界来还给你”这就是游戏的创造性。

创造的体验是最高的愉悦,它包含了儿童心智的高度活跃和情感上高度的自我肯定。

给幼儿自由吧,放飞幼儿的心灵,这样他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简介:

游戏的过程即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

鉴此,鼓励幼儿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本应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当游戏的地位一...

关键字:

幼儿园幼儿园教育游戏的教育化教育的游戏化本体性游戏幼儿游戏

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当游戏的地位一旦被提高到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时,当教师认真地把游戏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上的疑问和困惑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理论对实践的指问:

“这是幼儿在游戏,还是教师在游戏幼儿?

”“这不是教师导演的一台戏吗?

”“分明是教学,何必非说成游戏?

”“说是在游戏,幼儿的游戏体验在哪里?

”“老师在为游戏而游戏,幼儿在为老师而游戏”等等。

然后是实践对理论的反问:

“什么是游戏?

”“游戏要不要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

那样的话还是游戏吗?

”“同一活动能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吗?

”“游戏在教育过程中是内容还是形式?

”“游戏是目的还是手段?

”“怎样才算是做到了‘以游戏为基础活动’?

正因为有这样一些问与反问,正因为实践需要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所以仅仅以一种抽象思辨的方法来阐述“是怎样的”就不够了。

因为某些抽象的理论并不直接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负责,所以我们还必须从事实出发,对“事实上应当是怎样的”作出分析,并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抽象出一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假设。

一、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一)游戏与教育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

就活动的本质来说,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

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

因此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

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

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就其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

首先,从游戏与教育的目的来看,游戏的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其每一方面的发展又含有众多的内容,可以说囊括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

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体、智、德、美各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只不过游戏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过程,两者在终点上达到一致,即游戏和教育的结果都是儿童的发展。

其次,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在游戏的自发探索过程中所涉及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知识经验,创造表现过程中所涉及的想象、构思操作,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动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协调力,游戏规则的内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规则的理解、遵守和用规则进行的同伴协作交往等等,正是体、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对应于教育领域的游戏形式:

更多体现造型想象的结构游戏(与美育有关),更多体现大肌肉动作技能的运动性游戏(与体育有关),更多体现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性装扮游戏(与德育有关),更多体现手脑并用和解题能力的智力游戏(与智育有关)。

也许正是游戏内容与教育内容的这种一致性,才有游戏服务于教育的可能性,才有根据游戏的特点设计的教案。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游戏对幼儿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

游戏的特征和游戏的发展价值告诉我们,游戏这种活动形式,虽不是以获得系统而特定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前述能力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

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二)“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

现实中的这种结合和转化,主要就体现在游戏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

具体便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

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然而,必须提出的是,作为一种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以上对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的解释,似乎在情理之中。

但是一旦将这一认识转化为实践时,偏差和误解便会产生。

游戏的教育化,容易将教育的功利性、严肃性带入游戏;

教育的游戏化,是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育。

这样一来,游戏和教育仍然是对立的两极,两者的结合没有实现。

事实上,偏差和误解发生在前者。

所以,我们还是要将讨论限定一个范围,提出一个前提,即游戏的教育化是在幼儿园教育的大背景中认识的,教育对游戏的关注,指的是对游戏的客观条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比如:

由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谋求教师对游戏的支持和指导,并不是在游戏过程中引进由教育规范带来的教育的严肃性,而应保持游戏的性质不变。

说明这一点,是为了避免把教师指导游戏变成教师导演游戏,把幼儿自主的活动变成教师控制的活动。

而教育的游戏化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认识的,教育的方法、过程、氛围以及儿童的活动体验应当具有游戏的特征。

总之,在了解了游戏和教育的诸多特性以后,我们已经不难理解,为什么游戏能使儿童得到发展的无意收获,而教育的有意收获却来之不易,关键在于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所导致的活动过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实际上,两种过程的心理氛围是不一样的。

儿童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儿童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儿童的双重努力,而由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也能转化为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那就是游戏与教育的成功结合。

二、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两类游戏

(一)游戏和游戏化

幼儿园实际上存在着两类活动(我们暂且不称为游戏),一类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充分表现自我的自由活动,一类是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组织的教学活动,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问题是如何用游戏的意义对两类活动进行界定,这关系到如何实现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我们认为,以活动的本体特征来区分两类活动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本体性游戏。

它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是一种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幼儿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创造。

这种活动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是一种非功利的活动,因此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

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组织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其中有游戏的体验,有游戏般的乐趣,这种本体并非游戏,但却体现了游戏特征的教育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手段性游戏。

它是以游戏为手段,服务于特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这种活动的进程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有对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考虑,只是幼儿年龄小,不能过早承受压力和紧张,所以必须淡化实现目标的功利意识,不要求过于注重结果,更不要求追求统一的结果,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

对本体性游戏和手段性游戏的本体特征分别作出界定,我们便不难区分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活动哪些是本体性游戏,哪些是手段性游戏。

因为任何一种活动都可以成为游戏,也可以成为教学,关键是看活动符合哪一种本体特征。

手段性游戏从本质上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只是教育教学的游戏化。

我们之所以要用游戏来涵盖两类活动,目的是强调游戏对年幼儿童教育的特殊意义,避免过于严肃的教学;

我们之所以要明确区分两类活动的本体特征,是为了避免教师对本体游戏过多的限制和干预。

可见,这两类活动严格地说一是游戏,一是教学游戏化。

(二)“教学游戏化”的境界

当我们在认同“寓教于乐”这一教育原则时,我们依据的是游戏和教育的内在联系;

但当我们在执行“寓教于乐”这一教育原则时,往往又有很大的偏差,人们对探索、学习、游戏、教学之间的关系争论不休。

这是因为同一活动由于活动主体的体验不同,其概念的内涵会有两面性和交叉性之故。

学习就是游戏,还是学习可以转化为游戏?

教学在什么条件下达到了游戏化的境界?

探索有自发探索和诱导探索,学习有发现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游戏有作为本体性游戏和作为手段性游戏,教学有启发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这些概念的交叉关系如下页图1所示。

图1探索、学习、游戏和教学之间交叉关系示意图

由图1可见,根据不同的内涵,游戏和教学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

从教师来说,灌输式教学与游戏不通;

从幼儿来说,接受式学习与游戏不通。

我们的目的,是在教育的情景下谋求游戏与教学的相通。

这一相通就是教学的游戏化,即教师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诱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从而让幼儿自己发现知识。

这一过程的组织形式,对幼儿来说可以是游戏的,也可以是游戏般体验的。

在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和教学的结合,一是游戏和教学的转化。

游戏和教学的结合是指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的幼儿自主的游戏活动和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的相继关系。

游戏可以是教学的先导活动。

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经验以后,教学将成为在这些具体经验基础上的理性升华,抽象出一般的道理。

经验越丰富,教学情景中的学习就越具有豁然开朗的效果。

游戏也可以是教学的后继活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新知和技能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多种尝试和灵活运用,以获得充分的发展。

游戏和教学的转化是指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幼儿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变压力为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幼儿在活动中游戏体验的强弱,取决于教师的控制程度和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程度;

教师控制越多,幼儿的自由度越低,教学的游戏体验就越弱。

三、“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的自发自主游戏(本体性游戏),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手段性游戏),两者构成了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为了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就必须重视这两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不同价值,保证这两类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

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是本体意义上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这里虽没有发展的特定指向,但它却凝聚着发展的全部趋势。

经常参加这类活动,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和谐的发展。

因此,幼儿园必须给予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