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85211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浅谈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思想,集中表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主义异化思想主要是考察了当时在资本主义关系下的劳动异化,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新的异化形式。

当今时代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体系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呈现出消费上的非本真需求和审美浅层化的特点,这是由私有制、分工和工具理性导致的结果。

美育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建立对缓解和消除人的异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一)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黑格尔异化理论从绝对精神出发,认为世界万物是绝对理念或者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自我外化或者异化的产物。

他对自己的理念非常清楚,“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正确性只能由体系陈述本身来予以说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

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真理理解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表述成主体”①1,他认为绝对理念就是要自我认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停留在精神、认识领域。

其异化主要是指以绝对理念为中心的一个物化过程,是在纯粹的精神领域内的异化,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性质,其主要问题在于用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的异化掩盖好和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对立和冲突,用主观臆造的自我意识来消解历史和社会中所存在的重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社会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费尔巴哈异化理论主要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揭发了基督教的隐晦,发现神学、宗教和上帝其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必须从神那里把属于人的东西奉还给人,从而摆脱宗教的异化。

我们可以看出费尔巴哈主张把神降低为人,把人上升为上帝和把人的本质当成神的本质去崇仰,人的本质即理性、意志和爱,从而创立了一种爱的宗教。

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神学,从人的角度出发,但是却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

而且爱的宗教是充满仁义道德、不分阶级的爱的“新宗教”,但是费尔巴哈认为这样才能消除世间异化现象,实际上,这是一种脱离阶级、脱离社会实际、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念,在现实世界是无法实现的。

2.马克思批判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异化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体现在,黑格尔关于发展的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思考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有了进一步启发,同时,马克思把黑格尔的理论形态颠倒过来,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纠正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并把它推广到思维领域之外,真正地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和审视这个世界、社会的发展。

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世界而存在。

马克思说,“全部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绝对理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可以看出抽象的纯思辨的东西是比较缺乏力量的,它需要扎根在实践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人的思想里面。

而且,黑格尔对于劳动的阐述主要是在精神劳动方面,但是忽视了劳动的消极方面,不过也谈到了劳动异化,对马克思后期的异化思想提供了启发。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体现在,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异化当做了纯粹的哲学问题来看待,但是异化不是只存在于抽象的哲学概念里面,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存在大量的异化。

而且,费尔巴哈用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去考察现实活生生的人,没有去重视人的社会性和阶级属性,带有比较强的唯心主义色彩。

同时,他反对有神宗教,但是主张的却是用一种无神的泛爱主义的新的宗教来取代它,“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

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的相爱吧,大家都陶醉在和解中了”①2,这里面体现费尔巴哈超阶级性的脱离历史的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思想,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把社会现象以及发展的原因归为精神因素,这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历史观。

费尔巴哈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因,他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了阶级斗争的规律性,否认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性作用,这种思想会常常掩盖历史发展的真相。

(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马克思用分析资本主义中的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问题。

异化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里面最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异己的、与人相对立的状态。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讨论的异化思想,表明:

一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又叫做物的异化。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生产的产品的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变成越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增值同人的世界贬值成正比。

劳动产品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但是这些产品作为积累起来的劳动反过来支配并且控制活的劳动……”②3。

劳动者生产出来丰富的劳动产品,但是却不能够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就是人与产品的异化。

二是劳动者与他自身的劳动相异化。

异化不仅仅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也表现在劳动者的各种生产行为当中,即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

这种异化表现为:

劳动从人内在需要的东西转变了压迫人的东西。

一旦没有了对工人的强制,他们会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忍受的劳动。

“结果是,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用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维持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③4

人能够进行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条件之一,但是由于劳动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东西,人在从事劳动的时候不会觉得劳动是他自己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的时候,才觉得是自由自觉的,才觉得有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在这种环境下去获取自己一点点可怜的自尊心。

从这里我们是可以看出,其中异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使人逐渐丧失自己的本质属性。

尤其是关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更难得到理解和重视,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金钱作为社会的控制参量,金钱的指挥棒在不断驱使人们向前,金钱逐渐侵入人们的精神情感领域。

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有意识的活动能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

现在劳动者越是通过劳动占有外部世界,就越在这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而且生活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了。

最后,是人同人之间的异化关系。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生命活动、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人同人相异化”③5,人对自身的关系总是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因此,人的异化只有通过人同人的异化表现出来,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身作为工人的那种关系和尺度去观察他人,工人处于被剥削阶级的状态,其处境和历史使命也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掌握政权,从而实现自身的和无产阶级的解放,这也是马克思后来所提出的阶级斗争。

三、当今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现象的特点及其原因

当今时代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体系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使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种类和消费的需求、质量也在提升。

不同于大机器时代,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消费上的非本真需求和审美浅层化。

工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而自己无法得到满足,即工人创造了产品,自己却无法占有和享受,使物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和更高级的情感需要也得不到相应的满足。

(一)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现象的特点

1.从互联网时代消费角度看

互联网信息时代呈现出一种非本真需求的消费异化现象。

本真需求对应的是非本真需求,本真需求即对满足人的生活必需品、设施的需求和满足发展资料的需求。

非本真需求指的是由于外界的广告等宣传植入人脑里的意象,从人的心理上的自觉意识压入到非自觉意识,并不是人真正的切实的本真的需要,这里尤其指的是超出了自己承受能力的方面。

同时,也是以人自身的幸福作为衡量标准的,其衡量标准主要指的是自身的幸福程度,幸福可以分为三大梯度,一是生理层次上的舒服,二是生理-心理层次上的愉悦、惬意,三是心理层次上的自豪、美感、崇高等,生理上的幸福主要是从人的自然性的角度来说的,心理上的幸福更多的是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来说的。

而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漫天的广告等宣传,把一些原本没有很多性能的产品通过大量的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让人觉得得到这些产品的获得就能实现幸福,将幸福等同于获得一些标志性的东西。

例如,房子基本是所有人关注的现实问题,住房的需要也是人的本真需求,人们买房子是为了获得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是人的本真需求,也是和幸福紧密联系的,但是这种幸福与房子本身大小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每个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有关。

现在“买越大的房子就越幸福”的观念不断被植入人们的思维中,导致房贷等巨大的压力吞噬人们的青春、精力。

互联网时代先进的技术科技,漫天的广告和产品引入眼帘,从本真需求出发生产商品的理念和以获利为出发点生产商品的理念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2.从互联网时代审美浅层化的角度来看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便捷化、海量化,尤其是信息之多,使深入的审美体验减弱,造成人的情感异化,人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在受信息的绑架和被输入。

杰姆逊认为,互联网社会后现代主义体现出两个特征⑤6,一是缺乏深度性,二是真实情感的稍纵即逝。

在互联网的数据媒体环境之下,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审美的主客体形成交互的作用关系,使人们的审美体验进入到一种短时间的沉浸而没有深度、情感浅层化的虚拟体验阶段,即互为主体存在的对象中,审美的客体是一种浅层次的情感骚动,而主体获得的也大多是一种无深度的虚拟体验。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迅时性,使人们既能体验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文娱限制,同时自身又被日趋合理化的工具理性所压抑,似乎在虚拟的艺术王国才能得到片刻的缓解。

审美是一种自由的生存方式,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是指人与世界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有形象意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审美的过程中,能使人逐渐消除主客体对立的状态,能使人获得一种忘我的无功利性的情感。

但是在互联网数字信息媒体环境下,互联网节奏的快捷性和信息的海量化使主体的审美体验进入到了一种比较浅层次的阶段,互联网的影像世界与外在物质世界的脱离使艺术世界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感,情感宣泄平台的增加逐渐代替了情感积淀,给人带来了很多深刻的感受。

而且,这种数字化和便捷化,使得情感之间的隐喻变成了现实和快乐原则,我们拥有的符号信息远远多于所指的一些含义和所阐释的相关价值。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增加,对文学艺术的欣赏不分阶级、主体,使可接触的人群范围在增加,但是内心对文学艺术欣赏的内心深度却在下降。

由于大量的商业宣传,经典文化难以摆脱功利心的驱使,并且,信息的大量充斥,使人的探索、创造欲望也在逐渐减弱,信息大多停留在感官的娱乐而不是内心的愉悦和享受。

但是对于经典的优秀作品而言,人与艺术作品的交融之后达到的一种审美高峰体验,实现主客体相遇的审美心理是人的内心深处所追求和需要的。

(二)互联网时代人的异化现象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从私有制角度来看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制度条件下,社会以金钱作为控制参量和指挥棒,而且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导致整个社会以利润为导向来生产商品。

整个社会出现以利润为导向来生产商品,而不是像社会主义时期是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以人民的幸福为指标来生产,这种标准和要求的制定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这种社会制度是紧密相连的。

在私有制社会中,私有财产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金钱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准则。

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为获取相应的利润,其中,通过互联网等电子信息产品,加强了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控制。

它在制造财富充裕和安稳舒适的社会假象,掩盖了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痛苦,通过漫天的电子产品、广告宣传等来麻痹人们的思想意识。

1.从分工和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

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

社会分工的日趋精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辩证法的思维,即否定性的思维逐渐减弱并走向单一的肯定,现实中的人们更多的时候是用工具理性支配自己的生活,长期用一种理性的、精确的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工具理性属于理性思维层次,理性思维大多是停留在人的自觉意识上的,用更多的理性、操作性思维来代替人的非自觉意识上的感性思维。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人同时也是感性的动物,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耦合,如果人长期处于一种理性、压抑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环境下,人的情感得不到积极的宣泄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

互联网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内心深处相对的封闭,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的交流愈加频繁,也意味着现实之间人与人的实体接触也越来越少,使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深度交流上有一定程度上的减弱。

四、当今时代人的异化现象的解决路径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制度使整个社会围绕金钱的指挥棒来运行,不仅商品生产是以利润为导向,还有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都与私有制是紧密相连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去消除人的异化现象。

而美育作为审美的一种方式途径,是消除异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对于缓解当今人的异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原理:

生产力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趋势,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力量,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利于消除人的异化现象。

在现代化工业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这种工业和科技带来的人的异化是非常大的。

人要想实现自我异化的超越,要从根本上推翻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全面实现社会化大生产,这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必然结果,这也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历史过程。

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从人们的本真需求出发,代替了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以利润为导向的生产,从而避免了因非本真需求而造成的社会大量的浪费现象,使人们从金钱的控制参量中解放出来,获得人自身的本真的幸福。

(二)美育的发展

美育是消除异化的具体形式,能使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状态得以缓解,主体的意志、精神和情感得到满足。

在美育的过程中,主体将实现无功利性和超越性,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而且在审美的过程中,使人能够获得一种忘我的无功利性的情感,在物我两忘的情境中现在情感的升华和超越。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从人的和谐发展这个角度角度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做了比较系统的细致的描述。

他指出:

“有了健康的教育,有了审视力的教育,有道德的教育,也有了趣味和美的教育……”⑥7。

美育在其广泛意义上指的是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感染、影响和陶冶人的教育作用,以及社会、学校或是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

美育不仅要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力、欣赏力和更多的创造力,而且还要美化我们人自身,它在帮助人们树立美的理想、培育美的情操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形成美的人格,从而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人的高尚的人格和丰富心灵,从而丰富人的情感和塑造人的灵魂。

美育具有净化的功能,能够把人内心压抑着的情感得以释放出来,从而使人达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愉悦,能让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融为一体。

尤其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程度高,广告媒体宣传琳琅满目,社会整体的节奏和紧张感在加剧,人的理性不断增强,社会的评判标准单一化,使人们内心的情感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

但是在美育的引导下,人们的心境逐渐走向平和,在审美的过程,物与我达到一种相融的状态,逐渐消除彼此的对立,利于自身格局的扩大和培养远大的抱负。

而且,美育是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它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形态,是通过“寓学于乐”的内容和方式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

美育运用人类、自然和社会所创造的各种美,对人本身进行美化和做自身的教育,并且渗透到内心世界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力量,激发人自身朝着更高的境界前进。

美育通过各种美的形象进行教育,利于我们提高对分辨美丑、是非和善恶的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对美善真的追求的内驱力和对假恶丑的反向内驱力,走向个人幸福的相对最大化。

美育具有超越性,人的生物性的存在是有限的,但追求无限、永恒、自由,是人的本能和不疲的追求。

审美可以通过特有的方式去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

美育能够教给人以美的活法,能激发人们自由自觉地追求高尚的自豪的事业、美好的人生。

而今步入后工业社会以后,在科技高度发展和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人的工具理性、物质欲望和消费意识等方面也被激发起来和膨胀起来,这种功利性的关系,使得人们过多地关心一己之力,丧失了人的关怀作用,过多地追求物质的享受,而缺乏对高尚的精神的追求。

而人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能更多地感受到内心本真的、超越现实的东西。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内容,对应人类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形成了各种社会形态,与此相对应的,“人类整体的心理结构演变,经历了原始意识、现实意识和共产主义—审美意识。

共产主义—审美意识不是在共产主义来临那天突然发生的,它早就在人类生活中产生、发展着,共产主义不过是解放了它,使其成为主导的意识形式”⑥8。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从而自觉地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事业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中文1版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M].三联书店,1964年版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M].三联书店,1964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文1版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中文1版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文1版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中文1版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文1版

[9]汪璐,刘可风.异化劳动的审美维度——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

53-57+65.

[10]刘长林.浅析马克思《手稿》中工人阶级审美异化的原因[J].学理论,2015(30):

24-25.

[11]张建云.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本质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兰州学刊,2020(08):

5-13.

[12]张建云.新时代需要何种互联网创新思维[J].人民论坛,2020(17):

58-60.

[13]张建云.互联网与人类社会未来[J].兰州学刊,2013(10):

5-9.

[14]叶浩然.人的价值观的审美建构与异化的消解[D].沈阳师范大学,2014.

[15]周庆彪.现代生活中的审美异化[J].文学界(理论版),2012(08):

281.

[16]胡玲婷.试论审美意识的异化经验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黑格尔:

《小逻辑》。

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上卷,1980年版,第26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文1版,第332-33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文1版,第9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文1版,第93-9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文1版,第97页

6王琴.互联网时代审美意识的嬗变

7席勒:

《美学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8兰俏枝.从审美意识系统理论看当代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作用机理及后果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