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审题与构思要领之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作文审题与构思要领之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审题与构思要领之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也可以写一
个人是如何空等机遇,或不善于把握机遇以至于一事无成的。
记事:
可以写一件事怎样成为一次机遇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机会的;
也可以写一项事业是
怎样利用机遇获得发展的。
2议论文:
第一部分:
什么是机遇。
第二部分:
机遇的特点(可遇不可求;
稍纵即逝)。
第三部分:
机遇的作用(可以使一个人或一项事业迅速获得成功)。
第四部分:
怎样才能把握机遇获得成功(论述重点):
A 积蓄实力。
B 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信息,发现机遇。
C 有果断的决策能力。
第五部分:
重申论点,收束全文。
暂停阅读,思考一下,假如你写这篇作文你将怎样写?
然后再继续阅读。
例文:
机遇
机遇是每个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机遇的到来,可使在奋斗路上的你少走弯路,迅速到达成功的彼岸。
于是,许多人把机遇看作成才的第一关键,认为只要有机遇就可成才。
又有人自怨自艾,认为运气不好,遇不到好机遇。
诚然,机遇的作用很大。
丘吉尔如果没有机遇,怕还只是一名普通士兵。
达尔文如果没有出海考察的机遇,怕也只是个不称职的神甫。
但我们应看到,机遇只是成才的偶然因素。
成才的必然因素还在于本身的才能。
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纵观历史,哪个人的成功只是因为有了机遇,而本身却无才?
三国时期,诸葛亮被刘备请下山的第一仗是对夏侯惇的一战。
当时关云长和张飞皆因诸葛亮的年轻而不服他,这一仗对诸葛亮来说是展现自己才能的良好机遇。
诸葛亮面对夏侯惇十万兵马的形势制定出火烧博望坡的计划,一举击退了夏侯惇,奠定了自己在蜀国的地位。
试想,诸葛亮如果没有真才实学,那么对夏侯惇的这一仗,非但不是机遇,而且是厄运。
诸葛亮正是具备了应有的才能,并抓住这次良机,才获得成功的。
因此可见,机遇是成才的催化剂。
但它的催化作用在一定情况下才会起作用,如果没有达到获得这份机遇的“火候”,那么机会再好,对你也无效。
而“火候”的关键在于你的努力。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就是具备了成功的一切条件,并抓住了机遇。
他在研究期间,每天的日记只有一个字“NO”,一连三千多个“NO”。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把磁铁不小心掉入电场中,电流表指针不易觉察地动了一下。
就这“不易觉察地动了一下”,却没能逃脱法拉第的眼睛。
实验有了突破性的转折,法拉第成功了。
他的成功,在于这一偶然的机遇,更在于他长期的钻研。
如果一个粗心或不具备这方面知识的人,谁会注意指针的一动,就是注意了,也苦于实力不足,无法把握,“机遇女神或多或少都来敲过门,只是我们在隔壁的房间”。
成功擦肩而过,终身遗憾。
因此,成才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艰苦奋斗,使自己拥有成才的实力,并把握机遇,二者有效地统一起来,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1993年高考上海优秀作文)
2.《意外》:
暂停阅读,进行审题与构思练习,想一想写什么,怎样写。
1意料之外的事。
2意外的不幸事件。
(2)思路与文体:
这个题目只适合写成记叙文。
1记人:
可以记叙你对一个人的看法因一次意外事件而彻底改变;
也可以记叙一件意外的不幸使你发现了没有想到或没有发现的人和事。
2记事:
可以记叙一件事出现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意外
张华
小镇黄土坎逢三六九便是集,方圆几里的居民都要到此赶集。
盛夏的一天,太阳毒辣的挂在空中,地上像下了火。
但集市上仍络绎不绝。
阳光像毒针一样刺着人们的脸,汗珠一滴滴从脸上滑下。
唉,这个时候要是有卖冰棒的,一定能吃它几十枝。
可这是农村小镇,哪里去想!
“冰棒!
冰棒!
清凉解渴,五毛一个!
”一个甜甜的声音仿佛来自天宫瑶池。
人们欣喜地循声望去,呵!
市场东居然站着一个推冰棒车的姑娘!
人头攒动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向那个姑娘拥过去。
箱子被拥翻了,红的、绿的、黄的……各种冰棒撒了满地。
“啊!
别踩着呀!
”姑娘的心咯噔一下,她不由得想起几年前她和妈妈卖苹果的情景:
箱子翻倒了,苹果撒了遍地,人们蜂拥来抢……“姑娘,别急,给你!
”她突然醒过神来,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附近几乎所有的的人都弯腰拾起冰棒,放回箱里。
人们都满头大汗,但谁也不曾吃冰棒。
善良的人们啊!
姑娘喜出望外,忙不迭地说着:
“谢谢,谢谢!
”
“嗨!
大家吃吧!
出了箱的冰棒她卖给谁去呀!
”一个身穿花格子衬衫的男青年向众人挤挤眼,随手拿出一支冰棒,撕掉包纸,大口吃起来。
“来呀,都来吃呀!
”“花格子”说着,又抄起一支。
众人早就流着汗,咂着嘴,经他这一怂恿,恍然大悟般又聚了过来,伸手去拿冰棒。
姑娘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护不住呀,她又气又急,想不到今天竟然也和从前一样。
她不由得怒火中烧,真想上前扇那“花格子”几个耳光。
“喂,喂!
大家听着!
吃了冰棒的可都要付钱!
”“花格子”突然又大声宣布。
他率先抽出一张票子,向四周亮了亮,递到惊愕的姑娘手中。
人们都清醒了过来,一张张钞票,一枚枚硬币从四周递到姑娘手中。
“喂!
大家先别走!
”要散开的人群又被“花格子”拦住了。
他转身对姑娘说道:
“小姐,请你点一点钱够不够?
”姑娘这才回过神来,涨红了脸兴奋地点钱:
“一五,一十……哎?
”姑娘突然皱了皱眉,“不对呀!
”“谁白吃了冰棒不给钱?
嗯?
”“花格子”瞪着眼大声嚷嚷起来。
“不,不!
”姑娘急忙摆摆手,“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我的冰棒有数,这钱,多了!
”“多了?
”“花格子”翻了翻兜,“呀,是我!
该给你二块,一着急随手抽出去一张伍元的。
”众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姑娘也笑吟吟地给他找了钱。
“Byebye!
我这个倒搭钱的‘托’如何?
”“花格子”冲着姑娘做了一个鬼脸,转身挤进了人流。
姑娘望着“花格子”的背影,半天没回过神儿来。
这太意外了,她万没想到自己竟会遇到这样的事……
〈简评〉
1选材符合题目要求,构思一波三折,富有故事性。
2描写笔力集中,结尾紧扣题目。
3个别语句有待进一步推敲。
暂停阅读,想想这篇例文是如何突出“意外”的?
文章是如何将意外事件写得有声有色的?
3.《就是要“班门弄斧”》
班门弄斧:
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
(2)基本思路:
暂停阅读,想想,假如你来写这篇作文,你将采用怎样的思路?
(1)什么是“班门弄斧”。
(2)为什么要“班门弄斧”。
1班门弄斧可以验证自己“弄斧”的本事如何。
2只有敢于向名人、权威挑战,自己才能成为名人、权威。
3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3)怎样才能使自己在“班门”弄斧又不至于贻笑大方。
1要练就一身弄斧的真功夫。
2要有谦虚好学的态度。
3要有足够的勇气。
(4)收束全文。
暂停阅读,想想看,你的构思与这个构思相似吗?
这可是个最基本的思路哟!
就是要“班门弄斧”
明朝有个书生路过李白墓,见行人纷纷在李白墓前留诗,不由兴起作诗:
“采石江边一
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诗一首,鲁班门前弄大斧。
”意在讽刺那些人在诗仙面前卖弄,实是不知天高地厚。
“班门弄斧”也就成了一个贬义词而沿用至今。
然而,在现今这种社会大环境中,我却认为要大力提倡“班门弄斧”精神。
首先,班门弄斧是对自己才能学识自信的表现。
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才敢于推荐自己,
而成就一番事业。
中国历史上毛遂在三千门客中因为“班门弄斧”,让平原君带其去楚国巧服楚王,以致使平原君赞曰:
“先生之舌,胜于百万之师。
”毛遂这一番“弄斧”,使自己脱颖而出,发挥了自己潜在的才能,名标青史。
法拉第不顾自己学识浅、身份低,勇于在戴维这个声名显赫的皇家协会会长面前就物理问题提出自己大胆的见解,受其赏识,收为学生,从而使自己能在物理学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这证明了一个人要取得伟大成就,应勇于推荐自己;
在前辈面前“班门弄斧”,这的确是一种获得成功的方法。
而今我们大搞改革开放,就更应正确对待自己。
曾记得日本企业界有位名人说:
“考中国与各国之差距,在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自信的班门弄斧,我们实在需要。
其次,班门弄斧更是一个人成功的直接途径。
一块美玉在未琢磨之前形同石块,如果它
不能得到能工巧匠的雕凿,就永远成不了玲珑润泽的精品。
著名音乐家莫扎特当初如果在音乐大师面前害怕出丑,不敢献艺,那么大师怎么会悉心指点,热情辅导,使他的音乐技能突飞猛进,让后人叹为观止呢?
毛泽东当年面对学富五车的徐特立老先生,敢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使徐老倾其所学,把自己造就为一位伟大诗人和革命领袖。
由此观之,积极地去“班门”弄一弄大斧,实在是帮助自己走向成功的捷径。
<本段论述第二分论点,运用了喻证法和例证法。
>
有人怀疑这种“班门弄斧”有爱出风头和失于谦逊的嫌疑。
实则不然,我所提倡的“班
门弄斧”与那种盲目自大,自吹自擂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个人在刻苦磨炼自己的技能的基础上,到行家大师那里切磋技艺,寻求指导,以使自己进步得更快,这不仅是应该提倡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自己不肯下苦功夫磨炼本领,却企望求得行家的提携;
或者自己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自以为了不起,想去行家面前卖弄一番,那可就真会“贻笑大方”了。
这当然是我们所反对的。
<这一段论证“班门弄斧”应持有的正确态度,这种论证使文意更周密,非常重要。
>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需人才的时代,为了使自己尽快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我提倡
青年朋友们都鼓起勇气,积聚实力,去“班门”把大斧好好地弄它一弄。
<发出号召并照应开头。
高考作文审题与构思要领之二
二、关系型作文审题与构思要领:
(一)指要:
1.把握关系型作文题目的语言形式——并列短语。
一般而言,关系型作文题目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
如《立
志·
奋斗·
成才》《成功与失败》《花与刺》《我和老师》等。
2.此类的作文的写作重点是阐明或表现题目中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立志·
成才》,题目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立志是动力,奋斗是途径,成才是目标,只有动力、途径、目标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再如《眼睛与仿生学》应说明“眼睛”与“仿生学”之间的关系,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则应阐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3.对于题目中的抽象概念,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列举实例作出令人信服的阐述。
如《外表美与心灵美》,就要举出实例说明什么样的美是外表美,什么样的美是心灵美。
4.必须兼顾题目中的各个概念,不能漏掉任何一个,但也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应该有所侧重,如《立志·
成才》应重点谈论奋斗的重要性。
1.入迷与入门
暂停阅读,思考一下,这个题目的写作重点应是什么?
你写这篇作文将采取怎样的思路?
(1)立意重心:
“入迷”与“入门”的关系。
(2)思路示例:
什么是入迷,什么是入门(“入迷”,意思是喜欢某种事物达到沉迷的程度;
“入门”,意思是得到门径,初步学会。
)
概述“入迷”与“入门”的关系。
具体论述“入迷”与“入门”的关系。
1“入迷”对“入门”有促进作用,迷之愈深,入门愈快。
2“入门”是“入迷”的目的,同时亦可使人对事物或活动的迷恋程度更深。
辩证论述如何正确对待“入迷”与“入门”。
1“入迷”须防止“入魔”。
2入门须防止骄傲自满。
重申论点或提出希望,结束全文。
暂停阅读,请想想上面的思路中为什么要有第四部分?
入迷与入门
“入迷”,辞书上解释为喜欢某种事物到了深迷的程度。
联系到对科学、对事业的态度来说,那就是无比地热爱,执着地追求,专心致志地探索。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曾经说过:
“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时间并不长,而接连出成果,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事业的入迷……”这话真是一语破的,道出了“入迷”的真谛。
“入门”,一言以蔽之,就是指找到门径,或初步学会。
大凡研究学问,渴望入门,欲求深造的人不可不入迷。
迷之愈深,求之愈切。
这样长期坚持不懈,终有一天会由入门而步入成功的殿堂。
原来只是戏院马车夫的莎士比亚,一有空就从门缝和小洞里窥视戏台上的演出,体会剧情,琢磨其中的角色。
这种对戏剧的极度入迷和爱好,为他步入剧坛,开始戏剧创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莎士比亚也最终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大师。
入迷不仅仅体现为对科学、对事业的爱好,更主要的在于对科学、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专心探索。
这是学有所成,业有所建的重要条件之一。
爱迪生在研究人造橡胶的那几年,谈的、想的、梦的都是橡胶,甚至禁止别人与他谈论橡胶以外的事。
可以说,爱迪生对人造橡胶的入迷,已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正因为如此,他的事业之树才硕果累累,从而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了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而天天“泡”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推导公式。
有三个中午闭馆时,管理员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陈景润竟什么也没听到,而被锁在里面。
他的“入迷”引他“入门”,最终使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由此看来,一个人只有当他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执着地追求,入迷地探索时,才能不断地汲取知识的乳汁,掌握事物的规律,揭开科学的奥秘,以至最终达到“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可以这样说,入迷是入门的先导,是入门的内动力,是成就事业的起点,是成功的前奏。
反过来,入门又必将使人更加入迷。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步入了某项科学领域之门而有所成就的科学家、学者,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只是处于一个无穷无尽的深邃世界之中,因而会更加入迷地探索和追求。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发现相对论之后就说过:
“我好象刚刚踏入物理学的门槛。
”由此看来,“入迷”是兴之所致,“入门”是目的所在;
“入迷”是“入门”的条件,“入门”是“入迷”的理想结果,对“入迷”又具有反作用。
总之,“入迷”与“入门”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
但是,“入迷”并不一定“入门”,如果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方法不得当,不能从个人兴趣爱好发展到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研究,并付之以刻苦勤奋的实践,那么,即使迷得再深,也很可能只是望门兴叹,更难以登堂入室。
还应当指出的是:
入迷须防误入歧途。
如果对那些不健康的事物过分迷恋,甚至不可自拔,那不仅会浪费大好时光和宝贵精力,而且会有害于身心健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古语说得好:
“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是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的。
入迷出智慧,入迷出成果,入迷能创新。
在这改革的年代,科学的大门,事业的大门,成功的大门,正向我们敞开着。
让我们由入迷到入门,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吧!
2.文凭与水平:
暂停阅读,请思考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1.立意重心:
文凭与水平的关系。
2.思路参考:
什么是文凭,什么是水平。
概括二者关系。
具体论述二者关系:
1文凭是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
2高文凭者不一定有高水平。
3高水平者不一定有高文凭。
如何正确对待文凭与水平。
1人要成才,重在水平。
2任人惟才,打破文凭束缚。
照应论点,收束全文。
文凭与水平
文凭是一个人学历高低的标志,当然可以作为判断其人水平高低的依据。
但是,切不可把文凭与水平等同起来,也就是说,在文凭与水平之间不能画等号。
首先,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
我们知道,文凭代表一个人的学历,标志着他受教育的程度,一般说来,学历高的人,学识可能要渊博一些,但也不可一概而论。
同学历的人,水平仍有高低之分,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的毕业生,水平也有很大差别。
另外,文凭作为一个人学历高低的凭证,只能代表理论知识,却不能代表实际能力,而实际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水平高低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理论学得再好,实际能力不行,那也只能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况且,有些人的文凭的来路还可能是不清不白的。
君不见骗文凭者有之,偷文凭者亦有之,那偷来的、骗来的文凭又怎么能代表其人的水平呢?
众所周知,“连升三级”的张好古被主考官误为魏忠贤的亲戚而得了个“榜眼”,这“榜眼”在当时可称得上是个高级“文凭”了,可他实际却是个草包。
张好古不正是有“文凭”而没水平的典型吗?
当前,在各种各样的为弄文凭的考试中,某些腹中空空的人也会通过各种路子弄到文凭,这样的文凭能代表水平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此外,还有一些人,文凭到手便万事大吉,整日躺在文凭上睡大觉。
这样的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能不落伍吗?
他的文凭很可能会逐渐变成一纸空文!
其次,有水平的人也不一定有文凭。
当然,水平高的人,一般说来学历也可能高些,但也不尽然。
一个人的学识水平,主要反映在实际能力上,有些人很有水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拿到文凭。
那些自学成才者,水平肯定是有的,文凭却没有。
因此,不能仅仅靠文凭来判断一个人水平的高低。
很多有成就的伟人就没有文凭,或者没有与他们水平相当的文凭。
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就只有一张中师文凭,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真实水平决非一张中师文凭所能代表的;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连初中都未毕业,可我们却不能否认他在数学领域极高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还有,美国总统林肯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不到一年,可他却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你能说他没有水平吗?
可见,没文凭却有水平的人是很多的。
试想,要是把文凭与水平等同起来,那么毛泽东、华罗庚、林肯这些文凭不高者,不都成了没水平的人了,而张好古之流到成了有水平的人了,这显然是荒谬的逻辑。
所以说,文凭不等于水平,在文凭与水平之间不能画等号。
暂停阅读,想一想上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是怎样论述这个中心论点的
高考作文审题与构思要领之三
三、对比型作文的审题与构思要领:
对比型作文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作文形式,不仅有些作文必须写成对比型,而且所有作文都可以用对比手法。
这类作文的审题与构思要注意以下要点:
1.凡是由正反并列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作标题的作文都属于对比型作文。
如《好的语言与坏的语言》《苦与乐》《顺境与逆境》《简笔与繁笔》等。
2.凡是所供材料当中存在对立的事物或观点的作文都是对比型作文。
3.对比型作文实际上就是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中心思想的一种写作方法,它适合于写作各类文章。
比如,写议论文,既可以使两种相反相对的观点构成对比,也可以使两种正反对立的材料构成对比;
既可以使分析过程构成对比,也可以使结论构成对比。
再如,写记叙文,可以让两个性格品质相反的人构成对比(一个狂暴如烈马,一个安静如羔羊);
也可以让同一个人的不同性格特点构成对比(善良却怯懦,勇敢却莽撞)。
4.对比型作文在行文过程中要安排好结构。
一篇之中,哪几段构成对比,构成对比的段落,哪一段从正面写,哪一段从反面写,这些都必须安排得清清楚楚,层次分明。
在一段当中,哪些句子从正面写,哪些句子从反面写,一定要有合理的顺序,否则就容易犯对比零乱的毛病。
1.材料:
刘备在临终之际留给儿子的遗嘱中有这样一句话: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要求:
1以刘备的话为中心论点写议论文。
2题目自拟。
3700字以上。
(1)中心论点: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暂停阅读,思考一下,这篇作文的对比点是什么,应如何构思?
(2)对比点:
“善”与“恶”,“为”与“不为”。
(3)思路参考:
引述材料,点明中心论点。
论述“勿以恶小而为之”(重在谈“为什么”)。
论述“勿以善小而不为”(重在谈“为什么”)。
重申论点,照应材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在临终之际给他的儿子留下的遗嘱中的一句。
它不仅是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时应遵循的准则,而且也应成为我们当代青年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对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人们大都深恶痛绝,然而,对于轻微的违法活动或损害公共道德的行为,有些人就往往不以为然了。
但事实却是残酷无情的。
我们不是耳闻目睹过许多从偷几角钱甚至一根烟开始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吗?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
一个农村孩子从别人家的地里偷了几个萝卜。
偷几个萝卜,既不能使人家遭灾,也不能使人家遇难,可谓“小恶”了。
然而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以至于成年以后拦路抢劫,连杀二命,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送掉了。
死前,他醒悟了,痛哭流涕,怨父母,恨自己,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了。
我们难道不应该从这惨痛的教训里得到一些启示吗?
至于那些损害公共利益的人,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兴致勃勃地在看电影,偏偏遇上有人在你身后大声小气地说话,或把瓜籽皮不时扔到你身上(尽管他是无意的),你是不是会感到很气愤?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因为这类人违背了公共道德,他们的行为已构成了对他人利益的损害,这当然要受到公众的谴责,假如他们一味执迷不悟,那他们必然将受到应有的制裁。
可见,“恶”,即使小,害也不少,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
世界上不仅有恶,而且有善。
“恶”虽小,亦不可为,而为“小善”却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有些人听到英雄人物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等事迹时,也想着象他们那样做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来,这种愿望,当然是应该肯定的,我们确实应该学习英雄们那种崇高的精神。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