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流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523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艺术流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方艺术流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方艺术流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方艺术流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方艺术流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艺术流派.docx

《西方艺术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艺术流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艺术流派.docx

西方艺术流派

西方艺术流派整理(上)

14-18世纪 

1. 国际哥特主义(12th)

在美术史上,人们把12世纪后,以建筑样式的变化而开始的艺术风格称之为“哥特式风格”。

“哥特”一词本源于西欧的一个民族“哥特人”,有野蛮、怪异的意思,但哥特艺术并非哥特人所造,它出现的时候,“哥特人”早已溶化在西欧其他民族之中了。

因此哥特式艺术决不能说是“粗野”的。

哥特式艺术包括建筑、雕刻,在建筑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确切的说,哥特式的建筑艺术是指中世纪最后300年——12至14世纪流行的一种新的建筑(包括其中的雕刻绘画)艺术样式。

法国则是它的故乡。

 

2. 文艺复兴(14th)  

文艺复兴式艺术风格指发源于意大利,在14至16世纪影响遍及全欧的一种富有革新精神的人文主义艺术风格。

“文艺复兴”一词来自法文,原意为“重新出生”,在此指'古典文化的再生”。

文艺复兴艺术的开端,可追溯到14世纪初期意大利人比萨诺父子的雕刻、契马部埃的绘画及其弟子乔托的绘画和建筑设计。

他们的作品开始突出“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内容上大胆肯定人生与自然,在形式和技巧上注重对人与自然的科学研究,并借“回到古代去”之口号来摄取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刻和绘画经验,在风格上则体现出哥特式艺术与古典艺术的结合及在此基础上的新突破。

3. 巴洛克艺术 (17th)  

巴洛克艺术是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巴洛克”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

巴洛克艺术潮流对当代艺术设计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波及到雕刻、绘画、家具、服装、音乐等领域。

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普杰的《克罗托那的米罗》、卡拉瓦乔的《埋葬基督》、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等。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主要有:

1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2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3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4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5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6浓重的宗教色彩;7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花纹一般。

4. 洛可可(18th) 

洛可可艺术,是18世纪产生于法国、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盛行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因而又称作“路易十五式”,该艺术形式具有轻快、精致、细腻、繁复等特点。

洛可可艺术形成过程中受到东亚艺术的影响,有人认为洛可可风格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颓废和瓦解的阶段。

洛可可艺术风格被广泛应用在建筑、装潢、绘画、文学、雕塑、音乐等艺术领域。

相较于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主义,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此外,此派画家受到当时外来文化的启发,在创作中添加不少富有异国风情的元素。

19世纪 

1.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新古典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流派名称,最早出现于十七世纪中叶欧洲的建筑装饰设计界,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家具设计界。

特征:

1.创作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古典主义强调复古,号召“摹仿自然”,自然不是指的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主要描述对象是人性。

2崇尚理性与理智,排斥情感,讲求共性与规则,往往以抽象的共性代替具体的个性,强调克制自我的情感和欲望,服从国家的需要,为君主专制的利益服务。

3结构严谨,如按照“三一律”创作剧本,即故事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同一情节(情节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一时间(限于一昼夜之内)。

4采用诗的语言,即把文体和语言分雅俗两种,粗同俗字不能出现在悲剧中。

5古典主义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繁琐、枝蔓、含糊、晦涩。

古典主义代表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

2.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前半,特别是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不只风靡于法国,也风靡全欧洲。

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

代表作品有戈雅的《查理四世及其家人》、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

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指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

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常常运用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昂扬的节奏、夸张的语言和离奇的情节等构成奇幻的特色,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西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3.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资产阶级文学史上灿烂的一页,也是世界文艺宝库中一份十分重要的遗产。

批判现实主义是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文学,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它的社会政治主张主要是改良主义,它的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4. 巴比松派 

巴比松派,是巴比松画派的简称,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国兴起的乡村风景画派。

因此画派的主要画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约50公里,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1840年后这些画家的作品被合称为“巴比松画派”。

巴比松派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转向写实与现代主义的一个起点。

过去法国艺术界对风景画的评价都很低,认为画风景画的画家是比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画派的作品使世人被乡村中的优雅感动,同时也因当时巴黎和欧洲都饱受战乱,人心趋向于隐居,所以巴比松画派成功的为风景画打下很好的基础,也替后来1860年开展的印象派奠定了相当好的道路。

5. 前拉斐尔派 

前拉斐尔派,又被译为拉斐尔前派,是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美术改革运动。

拉斐尔前派最初是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亨特、罗塞蒂和米莱斯所发起组织的一个艺术团体,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

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基本上以写实的传统风格为主,画风审慎而细致,用色较清新。

拉斐尔前派反对院派的陈规,有的作品呈现忧郁的情调。

代表人物有:

伯恩·琼斯等。

拉斐尔前派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如:

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维也纳分离派、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等等,甚至20世纪70年代后的一些当代绘画作品亦受其影响。

6. 学院艺术

学院艺术,一种在欧洲艺术学院和大学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绘画和雕塑的流派。

学院艺术专指那些在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中,受法兰西艺术学院订立的标准所影响的画家和艺术品,以及跟随着这两种运动并试图融合两者作为风格的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如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汤玛斯·库图尔、汉斯·马卡特。

他们通常也常被称为“学院派”、“华丽艺术”、“折衷主义”,有时也被人与历史主义与融合主义相提并论。

在这个背景下,学院艺术不断吸收新的风格,所以一些曾被视为对抗学院艺术的艺术风格,后来也被人称为学院艺术。

7. 印象派 

印象派,又称“印象主义”,是19世纪60~90年代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

代表作有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

印象主义画家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的某个片段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创作的界限,此外,印象主义的巨大潮流还涉及到音乐、文学、摄影、电影等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8.新印象派

新印象派,或称新印象主义、点彩派,是继印象派之后在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

19世纪80年代后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家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

他们不用轮廓线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被一些艺术评论家称作“点彩派”。

9.后印象派

后印象派,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

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以塞尚、梵高、高更为代表。

10. 那比派风格

那比派起源于对印象主义的反动,画派具有装饰性风格,并以带有强烈情感的色彩运用与扭曲线条等技法为特色。

1891年巴黎的朱利安学院成员成立此画会,这些人受到赛鲁西叶的影响而转向如高更,富于表现的色彩运用及富节奏感的造型,并视之如宗教般的启示。

此画派的绘画具有装饰特质,画派风格以带有强烈情感的色彩运用以及扭曲的线条等技法为其共同的兴趣。

他们主张艺术无论如何还是要表现人类内在的精神,乃至于理念。

诚如那比派的理论家莫里斯‧德尼所说:

“所谓艺术无论如何还是表现,并且是精神的创造物,自然物不过是艺术的机缘而已”。

也就是说,将外界自然当作主题不是为了正确将其再现,而是为了要透过它传达艺术家的理念,亦即艺术代替摹写自然,成为自然的主观变形。

11. 综合主义

综合主义原本是一文学主义,其延伸至美术是因1889年,画家高更自号为“综合派画家”,综合主义才正式于美术风行。

综合主义发展初期,与分隔主义有很大关联。

后来才逐渐变得与象征主义有关。

综合主义多使用特有的“隔色画法”,并且旨在表达观念、不同气氛和起伏情感,为自然主义的对立主义。

画家绘画技巧多为综合不同印象和依组合其大脑中的记忆。

因隔色画法的关系,色彩多为明亮并以黑线隔开不同颜色,目的是完成抽象且综合的作品。

12.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艺术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叶,画家和作家不再致力于忠实地表现外部世界,而是要通过象征的、隐喻的和装饰性的画面来表现虚幻的梦想以启示于人,是对理想主义倾向的逆反。

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神秘主义,信仰理想的彼岸。

着重反映个人的主观感觉,从现实中超脱出来,引向虚无缥缈的理念世界。

从象征主义作品中感受到的只是形象的抽象性和不稳定性,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含义的朦陇晦涩。

象征主义艺术的代表是法国画家摩罗、夏凡纳和雷东。

他们的作品大多流露出一种忧郁、颓废、苦闷、孤独、彷徨的情绪,这就是所谓的世纪末情调。

摩罗的《莎乐美》是象征主义艺术的典范。

13. 哈德逊河派

哈德逊河派是由一批美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发起于19世纪中期的艺术运动。

这个画派的画家经常在洛基山脉、哈德逊河等地描绘自然风光,往往先在户外写生,然后回到画室中加工创作。

他们描绘日出、日落、悬崖、瀑布,在画中点缀牧人或印第安部落,以表达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些风景画往往是理想化的,带有舞台布景式的效果。

哈得逊河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科尔。

 西方艺术流派整理(下)

西方艺术流派

20世纪 

1. 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又称现代派艺术,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大致来说,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的艺术,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

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是基于科学和理性基础上建立的,是西方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核心。

现代艺术主要包括了野兽主义、立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