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OC 38页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3794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OC 38页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OC 38页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OC 38页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OC 38页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OC 38页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OC 38页Word下载.docx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OC 38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OC 38页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OC 38页Word下载.docx

从这个角度出发,中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中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好实习实训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有一套科学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对其进行有效的评测和监控。

这是把握教学实际、获得反馈信息、进行科学决策的正确途径。

重视、研究实习实训质量评价,已成为实现中职培养目标的普遍的、一致的要求。

二、意义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组织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实习实训教学是教学工作中最丰富、最活跃也是最容易失控的环节。

长期以来,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都只侧重对教学结果的检查,如考试、考查等,而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缺乏有效控制,致使整个实习实训教学过程及学生的成绩评定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监控机制,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

第二章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关于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如思想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等。

组成系统必备的三个条件:

1、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才能组成系统;

2、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3、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的功能中没有的。

组成体系具备的特征:

1、目的性,系统的具体目标之间有矛盾时,要从系统的目的出发,进行协调。

系统的目的性是用来区别系统的标志。

2、整体性,系统不是各个元素(组分)的简单相加。

如果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协调好,就能得到“2>

1+1”的效果。

反之亦然。

3、相关性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或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4、动态性,任何系统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二、关于现代教育评价观

(一)现代教育观的内涵

1.教育评价的概念

评价是指评价者依据一定的或客观的尺度,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被评价的事物的价值高低的判断,包括对事物的质与量做出的描述和在此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

它是各行各业普遍运用的一种管理手段。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它是被评价事物的外部形象、内涵、容量以及功效在评价者的头脑中形成的主观价值判

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的价值判断并进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社会评价基本原理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具体应用。

2、教育评价的五个功能:

(1)诊断功能。

教育评价的诊断功能通常是在教育过程开始前表现出来的。

为了保证教育过程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或其他评价者往往在

教育过程开始之前就对教育过程进行诊断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或修改教育计划、方案、选择适当的教材、教法、教学手段和技术等。

(2)反馈调节功能。

这种功能主要是运用反馈原理,通过评价及时获得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教育活动,确保教育活动取得预定结果。

正如泰勒所指出的,教育目标与教育计划的制定和修改,教育的评价过程是不断循环着的,教育评价会使教育者不断修改其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而教育目标的修改又会反过来使教育评价发生相应的变化,二者互为循环,互相促进。

(3)鉴定总结功能。

在某一教育过程结束之际,通常要对这一教育过程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和教育结果作出总结,进行价值判断。

也可以说是对这一教育过程工作的得失和达到的水平作出鉴定。

通过比较,区分和评定等级,为确定、筛选和分类指导、管理服务。

(4)科学管理功能。

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环节,没有教育评价的教育管理是不健全的、不科学的。

教育评价有助于加强对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各级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的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加强管理效果和管理的科学性。

(5)激励导向功能。

教育评价能够对被评价者起到激励督促作用,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找到或发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激发学习或工作的动机,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工作、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最终保证教育过程顺利有效地进行。

同时,还可以引导被评价对象按评价活动的体现、提倡的方向发展,对整个教育工作起到定向指导的作用。

(二)、现代教育评价观的基本主张

1.现代教育评价的思想体系:

强调价值研究的基础性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教育整体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而教育价值观则是教育评价的思想基础,对教育评价起着决定作用。

在现代教育评价的思想体系构建过程中,多角度的价值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使评价的思想体系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科学的基础上,转变旧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人才观,以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取向,这是教育评价发展的积极趋势,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2.现代教育评价的目标体系:

突出发展的动态性

目标是根据某种需要规定的行为目的,它是人们争取达到的某种预想结果的规格状态。

目标体系是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教育的目标体系是衡量教育工作成效的依据与标准。

在我国,总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的评价方案中目标体系应相同。

在具体的评价方案中,构建评价目标体系时,在反映总目标精神本质的前提下,要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反映人们认识的进步的成果,这就要求构建评价的目标体系应有动态性。

3.现代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

超越单因性的整体性

现在我们理解的素质教育是内涵扩大了的素质教育,它不仅贯穿于基础教育,还贯穿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不仅贯穿于学校教育,还贯穿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因而评价对象范围大大地拓展了,不仅要评价学校工作,还要评价政府抓素质教育工作的情况;

不仅要评价学生,而且要评价教师、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甚至学生家长。

就是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总之,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由对象的单元性、因素性向对象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方向转化,从而保证教育的整体优化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4.现代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体系:

强调模式选择对条件的依存性

在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体系:

一种是实证评价体系,一种是人文评价体系。

与此相对应,也存在着两种操作模式:

一种是“指标——量化”模式,一种是“观察——理解”模式。

对于这两种评价的方法论体系,当前教育界都给予了充分重视和关注,这说明两种体系各有其优点,亦各有其局限性。

实证评价方法体系优点是:

(1)准确高效,它可以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精确地分析资料,同时可以用较少的人力和时间对评价对象进行准确的描述;

(2)广泛的适应性,它有较固定的评价程序和步骤,对评价人员培训也要求不高,易于推广实行;

(3)可移植性强,实证化的评价方法有较强的通用性,一次性的评价结论可以推广到同类的评价对象上去;

(4)说服力强,实证评价方法所得结果多为数据,有很强的说服力。

实证化评价体系缺点是:

(1)重结果,轻过程;

(2)忽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

(3)易造成评价信息的失真;

(4)缺乏灵活性。

人文化评价方法的优点是:

(1)重视过程评价;

(2)强调评价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

(3)方法灵活,针对性强;

(4)重视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人文化评价方法的缺点是:

(1)总体效益较低;

(2)主观性强;

(3)对评价者个体依赖性较大;

(4)易受干扰。

从两种方法论体系的比较来看,实证化评价方法论体系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体系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相应地,两种评价的方法模式也各有长短,两种模式各有自己不同的适应范围。

在具体评价方案中,究竟采用哪一种模式,取决于评价对象的条件。

现在的发展趋势是两种方法论体系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彼此在对方中吸取合理的成分。

5.现代教育评价功能的拓展: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性

在传统教育中,考试与评价是一种选拔手段,强调的是评价的分等功能,其目的是鉴别、选择适宜于更高一阶段学习的人。

评价的分等功能的强化,使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变得更加困难,在淘汰、挑选的过程中,“学习困难学生”一再失败,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无法激励自己,从而进一步使他们失去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教育评价要改变其单一的分等功能,而应强化其发展性功能。

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要义,既不在于鉴别和选择,也不在于对学生进行警戒,而在于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育教学过程,及时针对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矫正。

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为了帮助学生,促进其发展;

它不是着眼于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

弱化评价的分等功能,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是素质教育评价功能拓展的具体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评价功能的拓展有利于学校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利于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6.现代教育评价的主体构成:

主张广泛的参与性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教育者是评价的主体,受教育者是评价的客体。

在素质教育评价中,评价主体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既包括教师、学校领导、教育行政机构,也包括学生及其家长。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责任者,在整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从多方面把握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学校领导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管理者,理所当然地要对学校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做出及时评价,以调整教育措施或对策。

教育行政机构应该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控、监督,也需要参与教育评价。

学生家长自觉与不自觉在评价自己的子女,家长作为评价主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这种观念的确立,反映了人们认识上的新发展。

学生参与评价,可以消除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提高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评价,内化教师(或其他评价者)的评价标准,促使他们主动地发现自己,主动地发展自己;

学生参与评价发展了他们的评价能力,使之在未来社会中能不断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对他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7.现代教育评价结果的显示:

突破封闭的开放性

评价发挥作用的方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为被评价者提供反馈信息,如果评价结果未向被评价者开放,评价就不能对被评价者起着调节、导向和激励作用。

评价结果不仅要向被评价者开放,有的还需向上级组织开放。

这为上级组织发挥调控、监督职能和改进工作提供信息资源。

评价结果,有的还应向社会开放,使之成为引导社会投资、消费的重要信息。

评价结果的显示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所以结果的显示应该为信息接收者理解和愿意接收,这是评价结果显示的开放性的又一层涵义。

我们说,鼓励性评语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这种评价结果有一个开放的态度,愿意接受这种评价。

第三章课题研究的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组织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实习实训教学作为一个综合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管理过程,是教学工作中最丰富最活跃也最容易失控的环节。

长期以来,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往往侧重对教学结果的检查,如考试、考查等,而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缺乏有效的控制,对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也不规范,致使整个实习实训教学过程及学生成绩的评定等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往往因教师而异,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监控机制,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

第四章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开展质量评价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是标准的分解,指标则是某方面要求的具体化或行为化的体现。

在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末级指标是进行测量的基本单元,其指标条目必须有明确的内涵及对应的评价标准或评价的尺度,即评价的等级标准。

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要突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且目标明确、层次清楚、便于操作。

要全面考虑影响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

共设教学管理、教学保障、教学效果3个一级指标,下设16个二级指标。

“教学管理”是围绕教学目标建立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

它在整个体系中,起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

“教学保障”,是指师资、设备和环境三个条件,即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教师,较完备、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和仿真的职业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求,它对实习实训教学起着支撑、保障作用。

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影响实习实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的好坏。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指标体系的重点,包含了学生职业能力(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同时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依据“技能人才培养机构就业导向评价指标体系以产出评价作为核心指标,辅以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指标”的思想,设置了学生职业资格获证率、毕业生就业率及毕业生就业单位评价几个二级指标,教学效果的评价共设置了6个二级指标。

第五章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时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在本课题研究中利用这种方法主要用在对课题提出的背景、理论支持的研究中。

行动研究法:

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

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比如在研究项目教学组织方法中采用。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

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评价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训。

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

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

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

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

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在本课题研究中对后进生在不同教学组织模式下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成效。

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

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

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

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在本课题研究中通过对不同教学案例的对比,归纳出项目式教学的真正内涵。

实训法:

通俗地说,这是一种先想后做的研究方法(相对来说)——“想”:

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出发,形成某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构想,即“假说”(亦可称“假设”);

——“做”:

就是将形成的假说在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控制的教育实践中加以验证。

通过对实训对象变化、发展状况的观察,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效的验证和完善假说。

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用这种方法验证在各个环节提出的理论假设。

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

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经验的先进性(观念必须更新)二、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

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用这种方法从不断实训的经验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第六章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主要过程

1、方案设计与预实训阶段(2009、4-2009、6)。

组建课题组;

召开研讨会,设计研究方案,初步确定实训框架;

举行开题会,课题研究人员听取专家意见,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方案。

2、实训研究阶段(2009、7-2010、6)。

根据选题和分工,展开行动研究,收集资料,初步建立评价体系。

3、整理研究成果阶段(2010.7-2011.1)整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论文、案例、课件、活动照片),撰写阶段小结。

4、修改完善阶段(2011、2-2011、6)。

根据实训结果,课题组组织成果修订和完善结题成果,迎接专家评审。

第七章课题研究成果

一、实施有效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原则

实施有效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的前提是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的等级标准,没有完整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等级标准就无法进行评价。

因此,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

为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制定指标体系与评价等级标准时,必须充分体现以下原则:

(一)目标统一原则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国家还颁布了技能人才培养机构就业导向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指出以产出评价为核心指标,通过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状况进行考察,来评价技能人才培养机构的培养成果和工作业绩。

核心评价指标包括:

培训合格率,鉴定合格率,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

这种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明确提出了评价体系的就业导向,这也是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评价等级标准时,必须严格遵循中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科学、客观的尺度。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结果。

如在实践教学指导队伍评价中,就应根据中职教育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特点,来制定具体的评价

指标和评价标准,除对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数量、职称等要有一定的标准外,还应把“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作为一条重要的评价标准。

(三)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充分体现中职教育实习实训教学的方向性,使评价工作能正确地发挥导向功能。

如对校外实训基地的评价中,如果单看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情况,恐怕难以反映校外基地建设的水平。

关键还要看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情况,看各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与实习的时间、校外实训基地的技术管理人员承担校外实习学生的指导与管理工作的质与量、学生校外实习的考核等情况。

这些都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带方向性的问题。

(四)可测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可操作、可测。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等级标准。

既包括可以定量的测量,也包括可以定性的测试。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具体、简洁、便于观察,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客观反映实际情况。

对每项内容都要求有实事求是的材料做依据。

(五)实事求是原则

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选取不能脱离实际,应该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基础及其发展规律,不能脱离实际搞拔苗助长,也不能降低标准,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制定出符合实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指标。

这样才能激发和调动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激励作用。

二、实施有效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内容

因此,确定指标(条目内涵)的评价等级标准,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工作中最复杂、最困难的工作,而制定出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整个评价方案成败的关键所在。

“教学保障”,是指师资、设备和环境三个条件,即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教师,较完备、先进的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